皈依的正行

2024-01-08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皈依的正行

皈依三宝贯穿戴成的全部修行。当我们经由过程皈依典礼成为子后,又该若何进一步修学呢?《瑜伽师地论》告诉我们,皈依后应行四法行,即亲近善常识,听闻处死,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经由过程这些响应的修习,才能完成皈依的究竟意义。

一、亲近善常识

皈依,虽是皈投十方三世一切宝、法宝、僧宝,但在修行实践中,还须落实于具体的善常识。皈依之后,须选择如法生活,具备子威仪,了知戒律的开遮持犯;还须具足正见,深信因果,进而契入空性,解除心坎迷惑,打开生命宝藏。这一切,皆有赖师长悉心指点。

陀规定,新削发学生必须五年学戒,不离依止。可见,善常识是培养僧格的有力保障。就像婴儿需要父母呵护养育一样,新削发或刚皈依的学生,必得善常识悉心指点,方能羽翼丰满,健康成长。对于在家子来说,虽无前提常随善常识阁下,但也应确定一位堪能依止的师长,不时请益。

而具足正见甚至契入空性,更需善常识的耳提面命。因为法义理博大精深,尤其是止观部分,包含极为奥妙的行持,若无明眼人指点迷津,无法于错综复杂的心行中找到冲破口,甚至失之毫厘而差之千里。众生的心,充斥无数飘浮不定的设法主意。我们天天徘徊个中,被各种情绪阁下而不得安宁。若何令狂心顿歇?若何激发生命潜在的巨鼎力量?皆应借助止观修行。若将止观比作开辟生命内在宝藏的技巧,那么窍诀就掌握在善常识手中。或许有人会说,难道不能在经中寻求谜底吗?须知,凡夫的熟悉是有限而又充满错觉的,这都障碍我们对法的理解。更何况,法是有传承的,尤其在修证层面,无法于经教中完全表达。那缺失的无法言传的部分,唯依善常识应机设教,方便化导,才能将教法落实于心行。

那么,如何才堪为众生依止的善常识呢?这也是今朝很多学者存在的困惑。因为善常识不会贴着标签,不会标榜我是善常识,这就需要我们去发明、辨别、决定。

经论中为我们供给了许多选择善常识的标准。《大乘肃静经论》中列有十种:一、具足戒;二、具足定;三、具足慧;四、德性圆满;五、精进;六、通晓教理(教充裕);七、通晓真实;八、说法善巧;九、具足悲悯;十、断除疲厌。

若是严格按照这十个标准衡量的话,照样存在相当难度。法难闻、善常识难遇,没有足够的福德人缘,很难值遇具足德相的善常识。那又该怎么办呢?在此,我给人人供给一个简单标准,即作为善常识必须具备的三点基本素养。换言之,是作为善常识的底线。若这些素养尚未具备,对于我们修学将难有赞助,甚而产生负面影响。是以,这三点标准是我们必须牢切记住的:

其一是具足正见。这是善常识标准中最为核心的一点,甚至比戒律更重要。假如知见存在问题,根本无法将我们引向解脱。佛教和其他宗教的根本差别,主要也表现于看法。戒、定、慧是法修行的必经之路,但仅凭持戒或修定很难作出判断。由戒而言,许多外道甚至邪教也有一套异常严格的戒律;由定而言,四禅八定也非佛教特有的修行成就,但他们恰是因为知见误差和缺点而无法解脱,甚至走上不归路。从这个意义上说,破见甚至比破戒更严重。所以,正见是法与一切宗教的不共所在,一旦破见,自断善根

其二是具足戒行。法修行乃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戒律为修行基本,具足戒行,才堪为人天导师,众生依怙。陀将灭度前,谆谆告诫学生们以戒为师,充分辩清楚明了戒律对于修行的重要性。

其三是具足悲心。唯有具足摄受众生的悲心,才能给学生无微不至的指点。否则,闭门独修,入山惟恐不深,即使具备前两个前提,只怕也无缘亲近,无缘追随阁下,聆听法益。

当我们值遇善常识时,又若何亲近并获得教授呢?若不善于依止,即使相遇,也可能错失良机。反之,若能与善常识结下殊胜法缘,生生世世都邑得其摄受。关于亲近善常识,《菩提道次序递次论》中谈到如下几点要求:

第一是净信为本。对于自己亲近的善常识必须具足信心,观德莫观失,切勿依自身情绪及立场随意评判。凡夫心是充满主观的,以这样的心观察世界,所见自然难以清净圆满。若不善于发明善常识功德,很可能会顺着凡夫习惯寻其过失。如是,便无法对依止师生起净信和恭敬心。响应的,善常识所授教法也就无法对我们产生应有感化。所以,《菩提道次序递次论》特别强调视师如,因为我们不会对陀生起寻过之心。视师如的重点,不在于师长是否具备与陀无二无其余功德,而在于这种净信对修学有莫大赞助。

第二是念恩生敬。在无尽死活中,我们所以能听闻法,种下善根,不曾离开善常识的教导之恩。不仅是今生的善常识,也包括以前生的善常识。若无善常识联袂相扶,我们可能仍在三恶道沉沦。所以,应时常忆念善常识的恩义。

第三是身口给侍,以身口意三业赡养善常识。个中,又以依教奉行的赡养最为殊胜,所谓诸赡养中,法赡养最。因为亲近善常识的根本意义,是为了依照准确方法修行,直至解脱。

对于末法众生而言,福薄障深,无缘得见诸显现,亲聆教法。而经典浩如烟海,即使如斯,尚不能穷尽法全部,是谓书不尽言,书不宣意。

若无善常识的引领,若何于一望无际的法海洋中找到偏向?这恰是许多人修学多年却不得方法的原因所在。结果,法是法,自己是自己,问题照样问题。此外,僧团难免良莠淆杂。尽管我们皈依的对象是一切僧宝,但弗成能依止所有僧人,尤其是缺乏正见和德性者。在这样的现实中,依止善常识显得尤为重要。若能值遇真正的善常识,作为学生又能具足信心,如法依止,确为修行捷径。

下一篇:皈依的正行-法随法行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