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唯有三宝能救度
皈依,是为了寻求生命的究竟依附。这个世间,人人在以各类方法安身立命,总想抓住些什么才认为扎实。或依附财富,将钱财作为保障;或依附地位,将地位算作靠山;或依附家庭,将亲人算作港湾。感到什么最靠得住,便会皈依什么。但这些皈依终归是不究竟的,因为外在一切皆处无常变幻中,本身便不稳定,若何能为我们供给坚实保障?就像救命稻草,抓在手中那一刻,也不过是抓住了一个即将破灭的幻觉。
积聚皆销散,崇高必腐化。合会终分袂,有命咸归死。什么是我们能够依附的?家庭难免出现变故,地位无法永远保有,金钱随时会更换主人。尤其是今天这个世界,过多的机遇,使一切充满着不稳定。这也恰是现代人普遍缺乏安然感的原因所在。从物质前提来说,我们所享用的远比前人更为丰富,为什么心坎深处仍然惶惑,仍有着无法排遣的不安?经常是,拥有得越多,害怕落空的感到越强烈。
时常有人问我:幸福是什么?在我看来,世人所谓的幸福无非是一种不稳定的感到。因为幸福的基本在于世界和自身的心,但那又是如何的世界和心呢?外在世界是日新月异的,内在心灵是四处攀缘的。以无常的情况和心坎为基本,那样的幸福又怎么可能稳定、坚实呢?可见,世间一切都无法作为真正皈依处,无法究竟解决生命的最终问题。
那么,三宝的究竟处何在?关于这个问题,可从实、德、能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真实,佛陀并非来无影去无踪的仙人,而是实有其人。二千多年前,佛陀出生于蓝毗尼(今尼泊尔境内),其父为净饭王,其母为摩耶夫人。他削发成道后,游化四方,萍踪所到,留下许多至今为人瞻仰的圣地。佛陀,意为觉悟者,由证得宇宙人生的真实而成就。他所施设的教法,能引导一切众生断除无明妄想,圆满如实聪明。千百年来,无数高僧大德恰是依佛法走向解脱。所以说,佛陀是真实不虚的人天导师。
其次是德性圆满。佛陀具备圆满的断德、智德和悲德。断德,即断除一切烦恼,不再有任何缺陷,不会起涓滴贪嗔之心,否则与凡夫何异?我们翻开佛陀传记,从未有佛陀嗔怒的记载,更不会象上帝那样怒降洪水。智德,即成就一切聪明,大体分为两类;一是证得宇宙人生本相的聪明,为如所有智;一是了知缘起显现差其余聪明,为尽所有智。悲德,即圆满大慈大悲。悲悯之心,人皆有之,非佛陀独有。但我们的悲心狭隘而渺小,是被自我处理过的、充满不平等的悲悯心。而佛陀已超越我执,乃能平等一如,开辟无限悲心。
第三,佛陀具有度化众生的能力,值得我们信赖,值得一切众生依怙。这种能力,来自佛陀圆满的德性。断德圆满,故能指导众生息灭烦恼,断除妄想;智德圆满,故能按众生各种基本施设教法,分门别类地予以教化;悲德圆满,故能感知众生魔难而发心救度,没有附加前提,远离亲疏分别。
实、德、能是选择崇奉的判断标准。试想,若不幸发明崇奉对象并非真实,且不说心坎失踪,所耗时光又怎能重头再来?再者,若其德性尚未圆满,我们又若何因崇奉获得心坎升华和生命改良?此外,还须具备引导众生熟悉生命本相的教化能力。
皈依不仅是外在的,更深层的意义在于,经由过程皈依改良自身心行。准确的皈依之因,才能激发真实无伪的皈依;迫切的皈依之心,才能奠定坚实稳固的修行基本。否则,即使实行皈依典礼,也很难对生命改良起到多鸿文用。
下一篇:完成皈依是学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