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皈依而有各种窍门的施设
因皈依而有各种窍门的施设
佛法有八万四千窍门,究其实,皆未离开皈依三宝的范畴。可以说,离开三宝就没有佛法。昔时,阿底峡尊者入藏后,见人们皈依之心不切而四处传讲皈依,时称皈依喇嘛。开始也有很多人不以为然:谁不懂得皈依呢?我想,在座的不少人看到本次讲座通知时,或许也会生起同样的困惑:皈依?皈依有什么可讲?难道我们这些皈依多年的人还不懂得皈依吗?对于这个问题,阿底峡尊者昔时的回答是:我不知除皈依之外,还有什么更高的佛法。
阿底峡尊者对皈依的重视及身体力行,我深有同感。多年的修学,使我深深体会到,任何窍门皆离不开皈依三宝这一根本。三宝,代表着佛法全体,缺一弗成。而佛法的全部修行,恰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皈依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成佛,恰是皈依的圆满成就。
选择三宝为皈依处,便应时常忆念之,就象忆念最牵挂的亲人,使其形象不时映现于脑海,转瞬不离。早期的《阿含经》,便极为重视忆念三宝的修行,不论是三随念、六念照样十念,皆以忆念佛、法、僧为基本内容。个中,六念是在忆念三宝外加上念戒、念舍、念天;十念则再增念歇息、念安般、念身、念死四项。不论念的内容有若干,始终以念佛、念法、念僧为重要,为弗成或缺的根本。
在汉传佛教地区,许多信众修习净宗念佛窍门。念佛,也有深浅的不合,是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从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相念佛、实相念佛,及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甚至禅宗的即心是佛。这些不合层次的修行内容,皆以对佛陀的忆念和皈依为核心。
此外,大乘佛教的许多修行窍门,都是建立在忆念佛陀功德的基本上。我们熟悉的《普贤行愿品》,就是至高至深、至圆至顿的念佛窍门,其核心思惟可以两句话作为总结,那就是菩提心的无上观修,佛陀品德的临摹方法。念佛,一方面是忆念佛陀功德,但更重要的是临摹佛陀品德,将这种忆念落实于行动中。所以说,《普贤行愿品》的修行是一种深层次的念佛,直接而切实。
念佛的效果,取决于我们对佛陀功德和品德的熟悉。在很多人看来,念佛似乎再简单不过,只须会念阿弥陀佛名号即可。那么我要告诉人人,若对阿弥陀佛的内涵缺乏熟悉,对其蕴藏的精深法义不甚清楚明了,这句佛号很难念得有力度,更难以在生射中产生感化。须知,阿弥陀佛乃万德洪名,具足无量无边、弗成思议的功德。对弥陀名号的熟悉达到什么程度,这句佛号就能念到什么深度。所以,念佛也应闻思经教,如理思维。尤其对于信心尚未完全生起者,唯有加深对佛陀功德、品德的熟悉,才能使所念佛号充满力量。
念法,即忆念佛陀的教法及所施设窍门。这些窍门是将我们引向彼岸的指南,是照亮进步偏向的灯塔。我们修学佛法,是为了断除烦恼、契入空性、解脱死活,成就诸佛菩萨具备的无上品德。如何才能获得成就?佛陀已然入灭,我们唯有亲近善常识,依法得解脱。两千多年来,历代祖师都是这样成就的。
念僧,主要以念贤圣僧为主,包括一切未成佛的声闻圣者及诸大菩萨,忆念他们的德性,忆念他们的修行窍门。《阿含经》中,具体记载了舍利弗、大迦叶、目犍连、富楼那、优波离等大阿罗汉的言行和证量。许多大乘经典中,也展现了诸大菩萨的宏誓伟愿:《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记载了观音菩萨寻声救苦,千处祈求千处应的大悲精神;《地藏菩萨本愿经》论述了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动人愿力;《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演说了文殊菩萨平等饶益一切有情,令得入诸佛圣果的真切誓言;《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宣告了普贤菩萨虚空界尽、我愿乃尽的广大行愿。此外,《指月录》、《高僧传》等典籍中,还记载了历代高僧大德难行能行、为法忘躯的生平事迹。他们的愿力、修行窍门及最终成就,都是每一位佛子应当在修学过程中时刻忆念、追随不舍的。
若将诸佛菩萨和历代高僧比作成佛之道的路标,那么,赓续忆念其功德品德,意义便在于赞助我们瞄准偏向、强化目标,使迈出的每一步都向终点挨近。否则的话,凡夫心随时都在寻找混水摸鱼的机会,使我们被无明所惑,垂头徘徊不前,甚至丧失偏向。
由此可见,一切窍门的修行都不曾离开皈依三宝。换言之,是对皈依三宝的不合诠释。
下一篇:第三篇 判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