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结集

2024-01-04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第二篇 结集

壹 媒介

结集又称集法藏,有等诵、合诵、会诵的意思。结集的方法,是先聚集许多圣贤比丘,再从众圣贤比丘中推出精晓法、律的圣者,由上座发问,宣诵者就凭记忆回答诵出,经与会大众合营审定,确认是陀所说,才是法。这种经由合营审定,等于全体合营诵出的方法,即名为结集。

《摩诃僧只律》卷三十二记载,阿难在结集时,告诉长垂老德,假如他所诵出的法,是陀所说,请人人随喜赞同;假如不是陀所说,则请大众提出异议,不要因为尊重而不敢谈话,由此可见结集的慎重。

结集成的经、律,是有部类与次序递次组织的编集,是代表当时佛教界公认的法。这些合营审定出来的圣典,为了避免错乱忘失,还请经师或律师就结集的经律赞叹持诵,使其准确的流传下去,而达到处死久住的目的。

贰 第一次结集──五百结集

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后,本着慈心悲愿,为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及天龙八部宣讲奥妙甚深的义理,以及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宣说四谛──初转*轮的开始,历经四十九年(或四十五年)的说法,都是着重在音声──说话的教说,再经学生展转传诵,流布人世。是以,当时并没有文字的记载以资流传。

陀说法都是随顺众生,观机逗教的。陀的教导,不只是言教,还有以身作则的身教,和开示道德的戒条、法制等,这就是陀以法摄僧而组成的僧团。

陀将要涅槃时,摩诃迦叶和五百比丘由波婆城赶赴拘尸那城,途中,由一位外道口中得悉陀已经入灭,当时尚未离欲的学生听了都悲伤恸哭,已经证得圣果的罗汉也默默不乐,只有六群比丘之一的跋难陀欣然地说:太好了!日常平凡大沙门老是以戒律来约束我们的行为,现在,大沙门已经入灭,从此我们可以随心所欲,随心所欲了。

大迦叶听了,异常感慨。于是在拘尸那城陀荼毗典礼之后,便思惟:这三大阿僧只灾可贵一闻的法,若何才能使它久住,若何才能令未来的世人依循奉行?于是征得大众的赞成,推荐五百人结集法藏。

在提议结集时,阿难几乎为大迦叶所摈弃,因为当时阿难尚未证得阿罗汉果,然则众比丘认为阿难久侍陀,博学聪慧,多闻第一,所谓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应该让他参加结集。大迦叶以阿难烦恼未尽,又犯有各种的过失,如不问微细戒,以及请度女众削发等六突吉罗罪,是以不准予参加。阿难听了既忸捏又悲痛,他知道自己没有证果,是因为阿罗汉不能当酒保,为了奉养世尊,所以留残结赓续尽,而不是不能证果。

阿难被逐之后,奋发用功,专精修行,终于在当晚开悟,残结断尽,证得阿罗汉果位而被允许参加结集。

这年夏安居,在阿阇世王鼎力护持之下,五百阿罗汉会聚于摩揭陀国王舍城北的七叶窟中举行第一次结集,以大迦叶为上座,阿难诵经,优婆离诵律,再由长老将所诵出的经律加以检讨,审定出说的部分,共历时三个月(或说七个月),时间是陀入灭后的第一年夏天,即阿阇世王在位第八年──约西元前四八五年。

这一次的结集,称为五百结集或王舍城结集、五百集法、五百出。

参 第二次结集──毗舍离结集

第一次结集后,百年傍边四众遵守教法,没有争执异议。陀入灭百年之后,印度东部跋耆族的僧侣对戒律发生异议,提出十条戒律新主张,引起了诤论,而导致第二次的结集。

论争原因为严持戒律的波利城比丘耶舍,在毗舍离游化时,看见当地跋耆比丘于布萨日接收信徒的金银布施,认为这是不法的行为,提出异议,却遭毗舍离比丘摈逐出城。

耶舍被摈逐后,前往西方,获得波利城比丘及商那和修的赞同,又赴僧伽?国取得离婆多的支持,于是集合七百位比丘,往东回到毗舍离。于是东、西双方各推派代表四人,由耶舍长老主持,会中由离婆多就十事一一提出询问,萨婆迦眉一一作答,会议进行数月之久,最后一致剖断跋耆等比丘所行的十事是不法的。这就是第二次结集,或称七百结集、毗舍离城结集。

此次结集主如果对戒律的评论辩论,裁定跋耆族比丘所行的十事是不合律制规定。据《五分律》卷三十所载,十事的内容是:

1.盐姜合共宿净:戒律规定,比丘讨饭乞食是为资养色身,若有残剩的食物应转施他人,不能贮存。跋耆比丘认为有盐姜搀杂的食物,可以贮存于角器,第二天再食用。

2.两指抄食净:比丘应持过午不食戒。跋耆比丘则认为日影从日中遍移至两指宽时,照样可以用餐。

3.复坐食净:比丘不能过二堂。跋耆比丘则认为用完餐后,可再过二堂。

4.越聚落食净:比丘用完餐后外出,村人如再供食,应转施他人。跋耆比丘认为村人再供食,可以再食用无妨。

5.酥油蜜石蜜和酪净:比丘应持过午不食戒。跋耆比丘却认为以酥油蜜、石蜜,加上干酪做成的饮料,可以饮用,不算犯戒。

6.饮阇楼伽酒净:比丘应持不喝酒戒。跋耆比丘认为未发酵或半发酵的椰子汁,是可以饮用的。

7.作坐具随大小净:坐具的大小有一定的尺寸。跋耆比丘认为坐具大小没有限制,可以随意制作。

8.习先所习净:比丘应当舍弃以前所学的世间才艺。跋耆比丘认为以前的世间才艺,可以保留应用。

9.求听净:一切典礼作法,应由僧众合营举行。跋耆比丘认为零丁行事无妨,只要事后向僧众报备即可。

10.受畜金银钱净:比丘不能储蓄钱财。跋耆比丘则认为金银钱财是可以接收的。

肆 窟外结集

据《大唐西域记》卷九、《部执异论疏》等记载,大迦叶召集五百阿罗汉举行第一次结集时,未被选入参加的比丘尚稀有百千人。他们以婆师波罗汉为上首,另行结集,共结出经、律、论、杂、禁咒等五藏。

因为此次结集,是大众同聚一处而诵出,所以称为大众部结集,又称窟外结集,以差别大迦叶在七叶窟内的结集。

伍 第三次结集

陀入灭后约二百三十六年,阿育王深信法,对僧团赡养一向。相反的,外道们却衣食穷困,于是自行剃除须发,穿戴法衣混入僧团,他们一边获取衣食,一边传入外道的思惟,而引起僧伽间的论诤,使得王都华氏城阿育王寺七年间不能和合说戒布萨。

阿育王便迎请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分别邪正,将杂入法的外道,一齐驱出。之后,集合大众,在摩揭陀国华氏城,举行第三次结集,与会的比丘有一千人之多,他们用了九个

月的时间,从新整理经、律、论三藏。目犍连子帝须还亲自撰述《论事》,批驳当时外道的各类异议邪说。

陆 第四次结集

灭后百年至一百一十年之间,因为毗舍离和跋耆僧侣的十事不法诤,召开了第二次结集,重诵律藏,虽然上座部长老获获胜利,僧团外面上仍属统一,但实际上大众部与上座部已开始产生决裂。到阿育王时代,第三次结集之后,又发生了大天五事诤的事宜,佛教从此正式决裂。

所谓大天五事是指:

1.余所诱:大天对学生说,阿罗汉虽然离欲证果,碰到天魔来扰乱诱惑时,也会有梦失不净的现象。

2.蒙昧:蒙昧有染污及不染污二种。阿罗汉虽然断尽三界见思烦恼,然则仅仅断除染污蒙昧,尚未断除不染污蒙昧。不染污蒙昧,阿罗汉不能断,唯能断。

3.犹疑:疑有随眠疑和处非处之疑。阿罗汉尚未断尽后者,所以虽然是独觉圣者,还经常有迷惑。

4.他令入:阿罗汉必须依靠他人的授记,才知道自己是罗汉,如舍利弗、目犍连等聪明神通第一的人,也是经由陀授记,才知道自己已经解脱

5.道因声故起:四圣谛的观苦、空、无常无我等是圣道,阿罗汉必须挚诚唱念苦哉,圣道才能现起、证悟。

以上五事是大众部的鼻祖大天所提倡的,当时上座部持相反的论点,认为这五事是不法的,称为五事妄言、妄言、邪说、恶见等。也因为对五事概念的歧异,而导致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决裂。

不到百年,大众部又以学理看法的不合,决裂出一说部、说出世部及鸡胤部。数十年后,又分出多闻部、说假部。再过数十年,大众部比丘聚居制多山,重论大天五事,又起辩论

,于是再分出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至此,大众部共分成八部。上座部则几经决裂,成雪山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山林部、化地部、饮光部、经量部、法藏部。

从西元前二百多年阿育王时代,到西元开始之前,前后约二百多年,上座部加本部决裂为十一部,大众部加本部决裂为九部,合称小乘二十部。各部学说各有差别。

陀入灭后四百多年,印度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崇信法,然则所闻法有许多异说,便就教胁尊者,胁尊者回答:离的时代已经很远了,各部派对法已渗入自己的看法,现在应该从新结集三藏典籍,以正明义理。

于是迦腻色迦王召集比丘大德及在家居士各五百位,在迦湿弥罗,以胁尊者、世友为上首,从事三藏的注解。历时十二年,先后造优婆提舍十万颂以注释经藏;毗奈耶毗婆

沙十万颂以注释律藏;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十万颂以注释论藏。总共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迦腻色迦王并以赤铜为鍱,镂写论文,以石函封缄,建塔珍藏,历史上称此次结集为第四次结集。

柒 其他的结集

根据巴利教史及缅甸史的记载:西元一八七一年,缅甸国王敏东召集二千四百位高僧,在首都曼德勒举行第五次三藏结集,而以国王为护法人。

此次结集历时五个月,以律藏为中间,订正校订圣典原文的异同,更将结集的三藏文字,分别镌刻于七百二十九块方形大理石上,然后竖立在曼德勒山麓拘他陀塔寺(Kuthodaw)中,外面还有四十五座塔围绕。现在依然保存在曼德勒古都里。

别的西元一九五四年蒲月十七日卫塞节,缅甸教在国家赞助下,于仰光北郊艺固山冈上,举行第六次结集。此次结集主如果联结教徒,增进上座部教的兴隆,和提高缅甸自力国的地位。

此次结集是以第五次结集所镌刻的七百二十九块大理石刻文为依据,并参考锡兰、泰国、高棉、伦敦巴利圣典协会,以及缅甸各类巴利文版本,作具体订正。经由两年,在一九五六年完成,并将结集的资料印刷流畅。

下一篇:第三篇 六度四摄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