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六度四摄
第三篇 六度四摄
壹 媒介
佛法浩瀚无边,然则归纳起来总不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五乘佛法。此五乘佛法是依发心、目的与方法的不合而差别。人天乘是佛陀所施设的方便窍门,是世间法,不能了死活。声闻、缘觉乘虽然可以了脱死活,超出三界,然则只为自度,只能「拔一己之苦,得一己之乐」,未能度众利他,佛陀斥为「焦芽败种」,可见仍非究竟。唯有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发四弘誓愿,修六度四摄窍门,圆满佛果的菩萨乘,才是佛法的究竟窍门。
发心趣求大乘的菩萨,以六度为主要修行方法,《增一阿含经》序说:「菩萨发意趣大乘,如来说此种类别,人尊说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精进,禅聪明力如月初,逮度无极观诸法。」
菩萨假如修行六波罗蜜,具足福慧资粮,圆满所修,便得证悟无上正等菩提。如《发菩提心经论》卷上说:「布施是菩提因,摄取一切诸众生故;持戒是菩提因,具足众善,满本愿故;忍辱是菩提因,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故;精进是菩提因,增长善行,于诸众生勤教化故;禅定是菩提因,菩萨善自调伏,能知众生诸心行故;聪明是菩提因,具足能知诸法性相故。取要言之,六波罗蜜是菩提正因,四无量心三十七品诸万行共互助成。若菩萨修集六波罗蜜,随其所行,逐渐得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六度四摄是成就菩提道果的必备前提。
贰 六度的意义与内容
「六波罗蜜」,梵语sad-paramita,sat-paramita。全称「六波罗蜜多」,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是指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杀青理想,完成的意思,是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的六种修行方法。
六波罗蜜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聪明。其意义、内容如下:
一、布施
布施,梵语「檀那」,此云「布施」,布己所有,施与众生,这是摄受众生的第一步。「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在生活上先给予知足后,才轻易引领众生修行入道。布施有三种:
1.财施:内财施与外财施。布施头、目、脑髓生命,叫做内财施;施舍田园舍宅、衣食财宝,称外财施。
2.法施:以佛法化导众生,使其得度,称为法施。「诸赡养中,法赡养为最」,
《金刚经》云:「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所得福德,不如受持四句偈等,甚至为他人说。」法施的殊胜可贵,可见一斑。
3.无畏施:属于精神力量的布施。给予魔难者以精神上的安慰,使他远离恐怖畏惧;或者自己持戒忍辱,不侵犯他人,使对方免于畏惧。譬如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使众生远离怖畏,就是施无畏。
布施的宝贵,就其功德而言,除了可以去除悭贪的烦恼障之外,行布施可以去除怨害,广结善缘,获得富贵安稳。如《四十二章经》说:「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可见布施功德之大。
二、持戒
持戒,梵语尸罗。持是持守不犯,戒有三聚净戒。戒是修行的基本,解脱的根本。三无漏学中,戒学居首。《大智度论》说:「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船。」可见戒的重要。三聚戒为:
1.摄律仪戒;又作自性戒、一切菩萨戒。是舍断一切诸恶,含摄诸律仪的止罪行,是削发、在家等七众学生所共受的戒。而随在家、削发的不合,分别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条。
2.摄善法戒:又作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提道戒。是指修习一切善法。此戒为修善门,是菩萨所修持的律仪戒。
3.摄众生戒:又作饶益有情戒、作众生益戒。以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为利生门。
菩萨戒虽然浩瀚,然则总不出这三聚净戒。持守律仪戒,便能离恶防非,使身语意三业正行清净;持守摄善法戒,便能广集一切善行;持守饶益有情戒,便能利益救济一切众生。三聚净戒兼持具足,便能自利利他,功德圆满。
三、忍辱
忍辱,梵语羼提。意指凡是加诸于身心的忧?、侮辱、伤害等,都能忍受。忍辱可以让身心安稳,分为三种:
1.耐怨害忍:受他人的怨憎恼害,而能忍耐。
2.安刻苦忍:对疾病、天灾的逼害,能够安忍而不退失修行道心。
3.谛察法;忍又作观察法忍,即观察诸法不生不灭的真理,心能安住不动。
菩萨修行忍辱,能忍受别人的辱骂,忍受别人的毒打,忍受别人的瞋恚,而不加以报复;对于世间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法,心不为所动,一切烦恼皆不能染。因为能够忍辱,是以护戒清净,所修善法皆能成就。早年佛陀在因地作忍辱仙人,被割截身体,却涓滴不瞋不动,而能成就大道。是以,忍辱的力量最大。
四、精进
精进,梵语毗离耶,意思是英勇勤策进修诸善法,依照佛教的教义,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的修行过程中,不懈怠地努力长进。
精进能普遍一切善行,与一切功德响应,是以,《大智度论》卷十五说:「精进法是一切诸善之根本,能出生一切诸道法,甚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精进有三种:
1.披甲精进:菩萨修行精进,不畏惧诸苦,一往无前,譬如战士披铠甲,自然有恃无恐。
2.摄善精进:大小诸善,能勤行不倦。
3.利乐精进:菩萨利益劝化众生,不疲不厌。
精进能使善法日增,速得成就,如佛陀在因地修行时,因为精进的原因,比弥勒菩萨早九劫成就佛道。
五、禅定
禅定,梵语禅那,指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狼藉的状态。
凡夫攀缘五欲六尘,心如猿猴,又如脱缰的野马,到处流荡,少焉不止,是以修行难成。《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说:「静虑能生智,定复从智生,佛果大菩提,定慧为根本。众生妄心起,如翳见空花,唯定慧能治,诸佛说如是。众生心躁动,如同旋火轮,若欲止息时,无过修静虑。」禅定除了能止息心坎的妄念之外,并且可藉由禅定而启发聪明。禅定分为三种:
1.世间禅:指色界、无色界的四禅八定,为凡夫所修的禅定。
2.出世间禅:有观、练、熏、修四种,为超出三界的大小乘禅定。
3.出世间上上禅:如自性等九种大禅,为佛的大定。
禅定弗成思议,可激发神境通,得以飞行安闲,并且可获得十种利益:
1.安住典礼:习诸禅定,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无有勉强。
2.行慈境界:常有慈爱心,无伤杀众生的恶念,对于众生,悉皆安稳。
3.无烦恼:诸根寂静,贪瞋痴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
4.守护诸根:常防护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
5.无食喜乐:得禅味以资道体,是以虽然没有饮食,也自然欣悦。
6.远离爱欲:心不狼藉,对一切爱欲都无染着。
7.修禅不空:虽然有诸禅的功德,证得真空的事理,然则不堕于断灭之空。
8.解脱魔?:能远离死活,一切魔网都不能缠缚。
9.安住佛境:开辟无量聪明,通晓甚深法义,对于佛的知见自然清楚明了,是以心地寂灭,住持不动。
10.解脱成熟:惑业不能迷乱,无碍解脱自然圆熟。
六、般若
般若,梵语般若,此翻聪明。指修习八正道以及诸波罗蜜,而显现的真实聪明,此聪明是明见一切事物及事理的精深聪明,是以称为般若。
般若为六度的根本,是一切善法的渊源,能够度越死活之海,到达菩提彼岸,是以称为诸佛之母。《大智度论》说:「诸佛及般若,能利益一切;般若为之母,能出生育育。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则为一切众生之祖母。」般若分为三种:
1.实相般若:是般若的理体,众生所本具,离一切虚妄之相,是般若的实性,即一切种智。
2.观照般若:是观照实相的实智,了知诸法没有自性,所以称为观照,即一切智。
3.方便般若:是分别诸法的权智,善巧分别诸法,称为方便,即道种智。
大乘般若的妙用,不仅在彻悟诸法实相,离一切虚妄而得解脱,更重要的是菩萨以此无所得的般若大方便,广行六度万行,而能「一切舍不取施想;持戒不缺而不依戒;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行于精进而离身心;修禅而无所住。」不着一切而具足一切,以完成佛道。
此六波罗蜜为戒、定、慧三学所摄,根据《解深密经》卷四载:施、戒、忍三波罗蜜为增上戒学所摄;禅波罗蜜为增上心学所摄;般若波罗蜜为增上慧学所摄;精进波罗蜜则通为三学所摄。
关于六波罗蜜与福智二资粮的关系,依《解深密经》卷四与《菩萨地持经》卷一所说:施、戒、忍三波罗蜜是福德资粮,般若是聪明资粮,精进与禅定二者通福、智二资粮。六度修满,具足福慧肃静,则能成就佛果。
菩萨修行的中间德目,于法相宗等,又将六波罗蜜的聪明波罗蜜开为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四波罗蜜,合为十波罗蜜,作为菩萨的胜行,以配菩萨十地,说明修行次序递次。
菩萨修行六度,主要为对治自心悭吝、恶业、恚心、懈怠、乱心、愚痴等六种烦恼,除了利益众生外,并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以深入人群,普济群生。四摄法恰是菩萨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的四个方便法。
参 四摄法的意义与内容
四摄法是权巧度众的方便窍门,皆以巧慧为根本。但因众生的基本与需要的不合,在每一法中又另有它的差别,分类如下:
一、布施摄
布施摄,又作布施摄事、布施随摄方便、惠施、随摄方便。以无所施的心,施授真理(法施)与施舍财物(财施)。假如有众生乐财,则布施财;假如乐法,则布施法,令众生生起亲爱的心,而依附菩萨受道。布施摄分为三种:
1.财施:施舍财物,济惠穷困。
2.法施:以法示人,使明真理。
3.无畏施:济拔厄难,使离怖畏。
二、爱语摄
爱语摄,又称为能摄方便爱语摄、爱语摄方便、爱言、爱语。依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亲爱的心而依附菩萨受道。爱语摄有三种:
1.慰喻语:对生病或受到灾害、恐怖的人,以柔和慈爱的说话去安慰他、鼓励他,使他在精神上获得安慰。
2.庆悦语:对人的长处,或所做的善事,给予赞叹、肯定,使他更具信心,激发他往好的地方成长。
3.胜益语:令人听了能增胜增益的说话。譬如对小乘行者宣说大乘佛法,使进趣大乘。
三、利行摄
利行摄,又称为利行摄事、利益摄、令入方便、度方便、利人、利益。指以身口意的善行利益众生,令众生生起亲爱的心而接收教法。利行摄分三种:
1.现世利行:劝令众生如法修持,现世便得大财富,甚至世间一切利乐。
2.后世利行:众生于现世得大利乐,劝舍大财,发广大出离心,甚至削发,得后世利乐。
3.现世后世利行:劝在家、削发次序递次离欲,故名现世后世利乐。
四、同事摄
同事摄,又称为同事摄事、同事随顺方便、随转方便、随顺方便、同利、同业、等利、等与。能够站在众生的立场,和众生同一苦乐,并且能以慧眼观照众生,给予众生最合适的教化,方便引导而入佛道。同事摄分为四种:
1.是他同事而不自显与他同事:我与众生功德威力皆悉平等,然则隐藏己善而不显自己的功德威力。
2.非他同事而自显与他同事:对于比自己能力低劣,没有信心的众生,为了方便化导对方而自显己身与他同一层次。
3.是他同事亦自显与他同事:看见所化导的对象善根犹可摇动,为了让他善根坚住,现在暂时与同事,渐次增长对方。
4.非他同事亦不自显与他同事:对于自行放逸,弃舍他事者,不与对方同样退堕懈怠。
肆 六度与四摄的关系
六度是大乘菩萨为了成就佛道而实践的六种德目,是菩萨行者自利利他的总纲;四摄则是菩萨为了教化众生所施设的方便窍门,专为利他。六度的第一度与四摄的第一摄,同是布施,彼此之间有合营相摄之处,他们的关系极为密切。如《阿差末经》说:
1.布施摄具足六度的每一度。因为布施摄中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个中,财施摄布施;无畏施摄持戒、忍辱二度;法施摄精进、禅定、般若三度。因为布施摄中具有这三义,是以具足六度。
2.爱语摄通持戒、忍辱二度。因为爱语摄乃离恶口、妄言、绮语、两舌等四过,是以通摄持戒;对人说爱语,不管遭受任何毁谤、怒骂,都不会以恶还报,是以通摄忍辱。
3.利行摄通精进度。因为要利益众生,必须勤于教化众生,是以通摄精进。
4.同事摄通禅定、般若二度。因为自己所成就的定慧,与人相同的缘故。
此外,四摄法中,每一法又各具四摄,譬如布施摄中,布施好语就是爱语摄;布施佛法,使生善去恶,就是利行摄;布施无畏,去其恐惧,继而亲近,予以化导,就是同事摄。
至于实行四摄法的先后次序,则因为化导的对象有贫、恶、贤、愚等差别而不合。对于贫人要先行布施,济其穷苦;次行爱语,受之以法,后明利行,劝令起修。假如对于恶人,则要先行爱语,令他舍恶,次行布施,随顺资养,后以利行,劝令起修。
四摄法的实践,应以众生的需要而权巧观机逗教为主。
伍 六度四摄的实践
进修菩萨道的修行者,应该若何实践六度四摄窍门呢?在家菩萨修行布施要体悟无常,对魔难众生能广行财施。削发菩萨则要以佛法劝导一切众生,使其入道学佛,并对魔难众生施予无畏,使其身心得以安泰。在慈心布施之后,为进一步砥砺自己,利益众生,而发心受持菩萨戒,进修一切善法,具足威仪,并修行忍辱,对世间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法,能够忍辱,不为所动。对诸积德法能精进进修,对恶法能断除,后以禅定力量调伏五根,安定心坎的纷乱,并藉由禅定方法,启开聪明,开悟了道。
菩萨在修行六度的同时,为广度众生,并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摄取众生。以布施医药、饮食、财物,使众生知足而入道;以慈爱、安慰、赞叹、鼓励的说话,使众生生起欢乐,而服从指导;对于有利于众生的事业,菩萨更要不惜一切的辛劳,能承担办事;并站在众生的设法主意上,去懂得众生的需要,而给予更多的利益与协助。
菩萨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可知菩萨道的修行实为不易。虽然不易,然则学佛者照样要砥砺自己,英勇直前,因为学佛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若不精进向前,佛道毕竟难以杀青。
最后,提出实践六度的几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一、布施:是给人呢?照样给自己呢?
外面上看起来是给人,其实是给自己;是自己发家之道!
二、持戒:是束缚呢?照样自由呢?
外面上看起来是束缚,其实是自由;是自己安然之道!
三、忍辱:是吃亏呢?照样占便宜呢?
外面上看起来是吃亏,其实是占便宜;是自己做人之道!
四、精进:是辛苦呢?照样快乐呢?
外面上看起来是辛苦,其实是快乐;是自己成功之道!
五、禅定:是呆板呢?照样活泼呢?
外面上看起来是呆板,其实是活泼,是自己安心之道!
六、般若:是向外求呢?照样向内求呢?
外面上看起来是向外求,其实是向内求;是自己明理之道!
所以,实践六度是自己幸福安泰之道;更是究竟解脱的得度之道!
下一篇:第一篇 忸捏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