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中道

2023-10-27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第四篇 中道

壹 中道的意义

世时,有一位比丘,名二十亿耳,削发前是一名琴师。随削发后,急于证果,日夜不懈的精进修行,结果不只久久没有开悟,反而把身心弄得疲惫不堪,是以生起了退转心。陀知道后,就晓喻他说:譬如琴弦,太紧则弦易断,太松则弹不成调,唯有急缓得中,才能弹出美妙的音乐来;修行也是如斯,过份急躁或懈怠,都不是正常之道。二十亿耳听开示后,调剂自己的修行方法,终于在不久后,证得阿罗汉果。

不仅修行要合于中道,做任何工作,过与不及都不好。譬如日常生活中,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份耐劳自励;有人对金钱的应用浪费无度,有人则一毛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要不偏不倚,这就是中道。

中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场,中道就是离二边之极端、邪执,取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

陀成道之初,为五比丘讲说四圣谛,个中道谛所说的八正道,就是教学生们离于偏执,履中正而求解脱之道,故称中道。

陀为何要说中道之理?一方面是陀自己曾经在雪山经由六年的苦修,深感苦行并不是究竟解脱之道,所以陀将自己的亲自体验告诉学生们。根据《以前现在因果经》卷三说,陀告诉五比丘:「行在苦者,心则恼乱;身在乐者,情则乐着。是以苦乐,两非道因。行于中道,心则寂定。我已随顺中道之行,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另一方面,当时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他们在修行上,有顺世派的极端享乐主义者,有婆罗门的极端苦行主义者;对于宇宙人生问题的看法上,有极端的「宿命论」,有极端的「无因论」,这种各执一端的说法,陀认为均弗成取。为了不落于偏见,是以陀「离于二边,而说中道」。也就是说,在修行上,要不偏于苦行或纵乐的生活;在思惟上,要不离于有或无、常住或断灭两种极端的看法。所以,中道具有实践上与理论上的两种不合意义。在实践意义上的中道,以实践八正道为主;在理论上的中道,可以说就是「缘起」。

贰 中道的实相

根据理论上的中道──「缘起」之说,可以演绎出中道的实相,也就是空有不二、即真即俗、色心并举。

一、空有不二

龙树菩萨的《回诤论》说:「空自体人缘,三一中道说。」意思就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人缘所生的假有,本性是空,是以我们不要从假象上执有,应该从假有中熟悉空性,然则也不能从空性中执空,因为尽管缘起法是幻有、假有,但也并非虚无,我们可以从空性中看到妙有。所以,真正懂得缘起法的人,不会在一切法上执实在有,所谓「色等于空」;也不会在一切法上执着虚无,所谓「空等于色」。如斯悟入非空非有,空有不二,就是中道。此即《中论?观四谛品》说:「世人缘生法,我说等于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所以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

说缘起,本来就是为了对治众生执于空有二端的弊病。离于空有二边的中道,这是法不共世间法的特色之一,能够把握到这个思惟,就能获得法的真实义。

二、即真即俗

法分真、俗二谛,真谛别名第一义谛,或胜义谛,是出世间法;俗谛别名世俗谛,是世间法。陀的一代时教,不出此二谛窍门,《中论?观四谛品》说:「诸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二谛是法的纲要,所谓空、有,都是依此而开显的。说二谛的本意,是为了引导众生趋向中道,但后世论师因为看法、概念上的不合,强分空有、真俗,而有「真空俗有」与「真有俗空」的说法。事实上,二谛是从不合的熟悉而安立的两种真实,虽然不是彼此无关,但却是各就所见而说,如同一现实的世界,凡夫见之,视为实有,这就是世俗谛;圣者灼鉴,知其是空,这就是真谛。所以,即真即俗,二谛无碍,这就是中道的旨趣所在。

三、色心并举

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华严宗主张三界都是一心所作,也就是说,客观的世界,须有主观的心照射之,方能现出客观事象。而且客观的世界映入我人眼中,由主观加以熟悉,全凭心智,所以《般若经》说:「于一切法,心为善导,若能贴心,悉知众法,各种世法,皆由心生。」离却心识,则无万象可谈,所以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法以一心统摄诸法,并不落于一边,而是借现实以启发心灵,素心灵以照见现实,这就是不偏唯心、不偏唯物,色心并举的中道观。

参 八不中道

中道是佛教的重要教义,在大、小乘中,广受重视,是以意义虽各有深浅,但各宗一致以中道为教理核心。

在各宗派的「中道说」中,以「八不中道」最为浅易易懂,是印度大乘教中观学派与我国三论宗重要理论之一。

八不中道,又作八不中观、八不正观、八不缘起、无得中道、无得正观。根据《中论?观人缘品》所载:缘起的理法是打破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等八种邪见,而说明空的真理;万有是依此缘起事理而存在,所以离八邪,本无实体,不为执着之对象。如斯,离八邪而住于无得正观,称为中道,也就是「八不中道」。

八不中道的「八不」,是指否定生灭等八邪的教理,也就是不生、不灭、赓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由此得破一切邪执,而显现诸法实相。也就是说,宇宙万法都是由人缘聚散而有生灭等现象,实际上诸法无生无灭。假如说有生有灭,则偏颇于一边;离此二边而说不生不灭,就是中道之理。有的外道认为人灭亡之后,有一常住的神我存在,永赓续灭,这种有我论便堕于常见;有的外道则认为死了今后一切归无,身心皆断灭,这种便堕于断见。常、断二见都是妄见,是以说赓续不常。一切诸法从本体来看,是「同一」的,从现象类别来看,则有各种「差异」。例如,同样为人,这就是「同一」;你我他各有智愚差别,这就是「差异」。然则自他之间有共通的地方,是异中有一;每小我又有各自的特点,是一中有异,是以说不一不异。我人生命的往来来往,有人认为从此道来,往彼道去,是以有往来来往之见。如甲乙二人,甲至乙地,甲认为「去」彼处(乙),乙则认为「来」此处,去来之间不过是假名对待,所以说不去不来。

所以,由八不缘起能灭除各种的烦恼戏论、各种不合理的谬论、不见真实而起的妄执;又因各种戏论的灭除,就是自性的彻底破斥,能证得诸法的寂灭,出离死活的戏论海,到达寂灭的涅槃城。

肆 中道的生活

中道的思惟就是空有融和的聪明,可以直接契入世间实相。有了中道的般若聪明,就可以过着中道的生活。所谓中道的生活,就是离苦乐二边,以八正道为行事指南的生活。

一般人以为教讲四大皆空,讲苦空无常,所以崇奉教一定要吃苦。其实,从净土思惟来看,教是一种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说崇奉教可以获得幸福、快乐。

譬如《阿弥陀经》所论述的极乐世界是黄金布地,七宝楼阁、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都是四宝周匝围绕。另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也都是由金、银、?璃、玻?等宝合成;穿的衣服,吃的食物,所谓「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交通对象则是「飞行安闲」。由此可知,极乐世界的物质生活其实太丰富了。

虽然教也经常说苦,所谓三苦、四苦、八苦、无量诸苦;然则教讲苦,是因为「苦是入道的增上缘」,它是一种方法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目的。

教对物质生活,不特别标榜「苦」,因为太苦的人生如槁木死灰;然则也不热衷于物质的追求,因为过份放纵物欲,便无崇奉的法乐可言。是以,「太苦」与「纵乐」两种极端的生活,都不是教所要求的生活。《阿弥陀经》虽讲丰富的物质生活,却要在物质生活中实行法,也就是过「八正道」的生活;《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事理,也不是要我们放弃所有,而是强调法的中道生活。是以,离于苦乐二边的生活,就是中道的生活,也就是真正的教生活。太好是一边,太坏是一边,凡是落于一边的,就不能平衡,就有误差。一般人因为常把短长、有无、苦乐、得失、恩怨、你我、死活,分得很清楚,是以不能活得安心安闲,这就是缺乏中道的圆融聪明。假如我们能熟悉中道,有了中道的生活,不仅不会被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风所吹动,而且能在法中找到安身立命之处,所以离于二边而行中道,这就是聪明,就是法!

下一篇:第二篇 五位百法─百种苦衷的内容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