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安养院——安详的最后一站 -智悲佛网
古大圣寺正日益成为享誉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佛教道场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傅永庆是古大圣寺安养院接待的第一位老人
7月下旬,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辛丰镇古大圣寺。记者前往探访这座独特的安养院。这座位于京杭大运河西岸的养老院,由当地一座寺庙建起,平均年龄80多岁的百余名老年人在此安养,有的是鳏寡孤独者,有的有儿有女,也在这里度过余生。不久前,一组名为《活着》的图片在网络上传播甚广,这座建在寺庙里的安养院,一时间广为人知。
古大圣寺在乡村的一片民居边上,周围是有些荒芜的田地,简陋的“山门”不过是两个铁栅栏门。进了院子,第一眼看到的并非重重殿堂,而是一栋黄墙红柱褐色琉璃瓦的三层小楼,这便是安养院。
正午时分,院子很清静,有轻微的念佛声传来。见到有客人来访,戴着眼镜的护工小芳双手合十施礼,说,老人们刚刚吃过斋饭,都去休息了。
小芳是江苏大学大三的学生,暑期来安养院做义工。十几个义工的职责是照顾老人们吃饭。每到饭点,厨师做好素斋,小芳等人就在擦拭干净的条桌上一一摆上碗筷,打饭,盛汤,等老人们静静吃了,再收碗,清理。
小芳说,年纪大了,每到饭点,能吃上一口热饭,有个小病,身旁有人照看,老人们就很知足了。
目前安养院有170余位老人常住,大多来自周边地区,也有从其他地方慕名而来的。
穿过一楼的侧门走向后院,紧邻大雄宝殿左侧还有几栋楼房,从窗外望去,只见每间屋子里都摆着两三张小床,有老人在午休。
一位出家人的宏愿
55岁的昌法俗名陈德顺,幼年丧父,因家中贫困,全家人都寄居在庙里,从此种下佛根。十几岁时,陈德顺去普陀山出家,法号昌法。没几年,在家服侍母亲的哥哥在一次翻船事故中遇难,母亲遭受打击,精神恍惚。
无奈之下,已出家多年的昌法只得依照佛律僧戒还俗,后来又在家中办厂,渐渐积聚起百万资产。正在母亲衣食无忧之际,1995年8月的一天, 83岁的老母亲突发疾病去世。“那个时候通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等找到我时,已经过去几天了。妈妈去世那天是
1998年,昌法到古大圣寺担任监院。镇江古大圣寺始建于1500年前的南朝时期,屡有兴废。昌法初来时,到处是陋室空堂,一边重建殿堂,一边开始着手兑现诺言。
但创办具有宗教性质的慈善机构安养院,国内无先例,也与政府民政部门开办的社会福利养老院不尽相同,申办手续困难重重。有一年,外出跑手续,昌法遭遇车祸,同车人1死4伤,昌法虽说保住了性命,但右腿肌肉萎缩,至今留有13根钢钉,走路一高一低。
2000年春节前,昌法到南京去看望一位老居士,推门进屋,却见室内污浊不堪,85岁的傅永庆老太太独居,其情可怜。再一探问,傅永庆老人竟然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原本照顾傅永庆的街坊邻里,逐渐因城市改造拆迁各奔东西,留下吃斋念佛的老太太孤苦伶仃。除夕那天,
赵朴初的未竟事业在这里实现
也就在这一年5月,古大圣寺正式创办起全国佛教界首
这是耐人寻味的事情:一般情况下,老人入住养老院必须由子女签字,如无子女,需要单位担保。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年人因此想住都住不进去。虽然古大圣寺安养院“安养守则”中也有“家人眷属同意”的规定,但如果是失独者或孤寡老人,并不会将其拒之门外。
至今,古大圣寺已累计收养近500名鳏寡老人或有子女但独居的老人,还有千余名老年人,也已与安养院签订了安养协议,准备入住。只是,安养院一时还没有那么大的接待能力。
2002年年底,投资近70万元的第一栋安养楼建成,其后4年,又建成3栋,总计70多个房间,有浴室、食堂、锅炉房和医务室,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而古大圣寺的殿堂还未修缮完毕,后墙边上,还有一大片长满荒草的空地,一些建筑材料零乱地堆放着,看来是要继续盖庙。庙都还没盖完,紧邻殿堂的安养楼却一栋栋竣工接来老人入住。昌法呵呵笑着,说,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第一位要做的,是把钱花到安养老人的衣食起居上,“佛祖不会怪罪的”。
对于孤寡老人,安养院分文不收,衣食住行全由安养院承担。有退休金的老人,实行“半公益”,“一人一天10块,一个月300元”。这点钱用来吃饭,还有水、电以及一般的药费肯定不够,昌法坦承“寺里一年要‘倒贴’20万元”。这笔钱就全靠化缘了。有时,眼看没了米面,寺里就给某些有
安养院也不只是让老人吃饱穿暖,还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以念经说法寻求解脱世俗困苦。安养院现有的170多位老人,平均年龄82岁,其中90岁以上的30多人,最年长者98岁。
首位入住安养院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傅永庆老人于2004年6月往生。截至目前,130多名老人在安养院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站。安养院专门设立了往生纪念室,供奉已故者的遗像。
2006年春,昌法前往北京,看望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的遗孀陈邦织女士,报告了安养院的有关情况。陈邦织感慨,老伴未竟的事业,在镇江一个小庙完成了。原来赵朴初生前曾设想兴建一所老年居士安养院,收养孤寡老人,可惜没能实现。
如今,南京、苏州等地一些寺院也建起了安养院。佛教提倡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在建立安养院等公益慈善事业中得以实践。古大圣寺安养院一层的楼门玻璃上贴着一副四字联语:爱洒人间,慈遍天下,横批是知恩报恩。
来源:华商报
下一篇:宗教当自强 -智悲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