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佛教界教给了我们什么 -智悲佛网
台湾佛教深入台湾社会,是司法之外维持社会治安的一股约束力量,也与当局公权力形成有力互补机制。
到过台湾的人,多有一个印象,那就是佛堂寺庙随处可见,民众生活中的宗教色彩非常浓厚。可以说,宗教在台湾社会起着教化人心、安定秩序的作用,其中尤以佛教的影响力最为广泛和深入。
谈及台湾佛教界,著名的“四大山头”不可不提。
“四大山头”是由台湾四位著名的出家人所创办的慈善组织所组成,包括星云法师创办的佛光山、证严法师创办的慈济功德会、圣严法师创办的法鼓山、以及惟觉法师创办的中台禅寺。每当世界上出现大的天灾时,冲在最前面的往往就是这“四大山头”。在台湾人眼里,“四大山头”已然成为乐善好施的代名词。
“四大山头”崛起于草野
作为全台湾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团体,“四大山头”代表着台湾社会最有效的组织模式。它们深入台湾社会,是司法之外维持社会治安的一股约束力量,同时也是当局公权力延伸不到之处的补充力量。由于“四大山头”在民众中的信用度很高,所团结的信徒群体数量也非常庞大,就连马英九这样的政治领袖也对其非常尊重。
为什么星云、证严等几位法师的香火会格外兴盛?为什么台湾的佛教团体能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对此,也许有人会认为,台湾对发展佛教事业非常支持。事实上并非如此——“四大山头”的代表人物所具有的人格魅力,非但不是当局扶持的结果,反而在相当程度上是被台湾当时恶劣的政治环境逼出来的,用佛教用语来说,是受苦获得的福报。
1949年,一些像星云、圣严这样的年轻僧人来到台湾,然而当时,台湾的社会环境还很不安定,导致他们在修行过程中遭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一方面,国民党的最高领袖蒋介石和宋美龄夫妻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们把佛教看作迷信,并不支持佛教的发展。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蒋、宋二人的影响之下,国民党内的许多精英人士也向基督教方向靠拢,佛教则渐渐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台湾当时已有的佛教寺庙存在严重的地域、门派观念,众多本地寺庙都不接受外地僧人挂单,这就导致像星云、圣严等从大陆来的年轻僧侣娘不亲、舅不爱,几近流落街头。进入白色恐怖时期之后,由于国民党担心大陆来的僧人中夹杂有“匪谍”分子,一些街头僧人更是被关进了大狱,像星云法师就曾经身陷囹圄。
恶劣的政治环境让星云法师们受尽了磨难,但这些磨难又恰恰刺激了他们广结善缘、深入民众的决心。由于在传统途径中找不到出路,星云法师们转而走向台湾社会最偏僻、边缘的角落去弘扬佛法。他们曾经像唱戏的草台班子一样到处游走。为了劝导更多人来听讲佛法,他们还曾亲自给听经的群众赠送礼品结缘,甚至像耍猴儿的艺人那样敲锣打鼓,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在早年种种艰难困苦的磨砺之下,星云等四大法师被“逼”成了台湾佛教界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们的传教方式随意平和,较易被人接受,使佛教得以走近更广阔的包括不同信仰的人群,台湾的佛教界也因此形成了一种开放和包容的精神,由证严法师创办的慈济功德会,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案例。
慈济功德会的诞生以“一摊血事件”为起因。据说证严法师刚出家时,偶然看见一家医院门口有一摊血,打听后得知,是一个山地妇人要生孩子,被乡人抬着颠簸了几个小时的山路,却因为支付不起医院的定金,又被抬了回去。从那时起,证严法师就发愿,一定要办一所让穷人看得起病的医院。但在当时,办一所医院需要上亿元的资金,这绝非证严法师一个人所能筹集到的。于是,证严法师创立了慈济功德会,开始以组织的形式进行慈善活动。
从建立开始,慈济功德会就面向全社会,而不是仅限于佛教信众,主持功德会日常工作的官员也不全是佛教徒。比如某位负责筹款事务的功德会官员就是天主教徒,其妻子则是一贯道的信徒,夫妻二人却同在功德会工作。
正因为极具开放与包容之风,台湾佛教界才能对不同信仰都给予充分的尊重,也因此得到了更广泛的支持。台湾“八八水灾”发生时,许多难民都被安置在佛光山的佛殿里,其中不少是信仰基督教的原住民,都有喝酒吃肉的习惯。但是,佛殿里是不能喝酒吃肉的,于是星云法师对他们说,因为佛法有规定,所以我们不能用酒肉招待你们,但山下有卖酒肉的餐馆,大家想喝酒吃肉可以去那里。在为灾民搭建临时帐篷时,佛光山甚至考虑到了基督教徒做祈祷的习惯,特意在帐篷里为他们保留了做祈祷的空间。
商业只是劝善手段
作为当今世界佛教最活跃的地区,台湾佛教众所公认地走在了整个华人地区佛教的前列,无论是从其现代化的转型,还是从其商业化的运作模式,都可见一斑。或许,正是由于优秀的大众化和成熟的商业操作,台湾佛教才会有今日之繁荣,但在这繁荣背后,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不可忽视,那就是,商业本身从来不是台湾佛教的终极追求。
在台湾,所有寺庙都不收取门票费。以佛光山为例,虽然寺院建筑规模宏伟,大雄宝殿、大悲殿、大智殿及大愿殿各具特色,尤其是其佛教文物陈列馆,更珍藏了大量佛教文物,非常值得观赏,但以上全部项目,游客不花一分钱就能全都看个遍,甚至进香、听禅,或在庙里吃一顿斋饭,都不标价收钱。
反观中国大陆,但凡有悠久历史和社会影响的寺庙,进门就都要买门票。比如少林寺,每年有几百万的游客,门票每张一百元,光门票费就是一笔巨大的收入,但这些钱如何分配,却往往不为人知。
台湾的寺庙虽然不收门票,但佛堂里设有功德箱,游客们只需随缘布施就行,并不要求一次性地捐出很多钱,而是强调细水长流,希望他们长期性地参与慈善活动。因此,有钱的人多捐一点,不会觉得有多骄傲,没钱人少捐一点,也不会因此而愧疚。
据说,证严法师在初建慈济功德会时,曾利用屋后的竹子做了30个存钱罐,分别发给30个信众,让他们每天放五毛钱进去作为善款。这些信众大多是家庭妇女,她们经常是从每天的菜钱中节省出五毛钱来放进存钱罐,但就是靠着这一个个“五毛钱”,慈济功德会最终建立起了自己的医院。
也许有人会问,干吗这么麻烦,为什么不直接一个月捐出十五块钱呢?证严法师却不这么看。她认为,每天捐五毛钱,其实就是在发一个善念,可以培养信众对慈善事业的参与感,大家才会真正关心自己的钱花到了什么地方。
星云法师创建的佛光大学也是同样的道理。
来源:《中国慈善家》/慈讯网
记者: 郭宇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