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五大宗教 佛教慈善贡献最多 -智悲佛网

2023-07-13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

国内五大宗教 慈善贡献最多

关于未来,报告指出,中国宗教发展重点在于社会服务,在大众的道德、心理与人文教育上,对中国现代化做出独特的贡献。而宗教界最寄予期待的方向,是增加宗教场所和教职人员的数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民众宗教需求。

图为台湾教慈济基金会的志工们走进山东青岛东海老年公寓,海峡两岸通过教慈善为纽带进一步加强沟通与联系,增进相互了解与友谊

77号,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了一份有关宗教的报告《中国宗教调查报告(2015)》。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魏德东带领学术团队在2013年下半年至2015年上半年间对全国243个县、市、区的4383家宗教活动场所进行问卷调查完成。

调查梳理发现,五大宗教在我国的发展各具优势特色:

基督教是与当代中国社会环境适应得最好的宗教;教在公益慈善方面贡献最多,是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传统宗教;最为本土的道教,却具有很强的国际性,11%的道观开展了国际交流,独占鳌头;43%的天主教教务负责人是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远远超过五大宗教的平均数18%95%的清真寺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伊斯兰教是制度建设最为完备的宗教。

报告指出,教是五大宗教中在公益慈善方面贡献最多者,平均每间寺一年慈善支持为4.1万元,远高于平均数1.8万元。同时,教也是使用互联网传教比例最高的宗教。

魏德东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教均值4.1万是对4383家宗教样本中1900个具有代表性的教样本计算得出的。”如此算来,仅这些代表性的寺年捐赠额也近9000万元。

另外,报告显示,五大宗教教职人员的月平均收入为人民币506元,而在大众印象中“很有钱”的教界,则属于苦行僧类型,其教职人员月收入只有397元。另外,41%的宗教场所完全没有为教职人员购买养老保险,26%的场所完全没有购买医疗保险。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于2012年发布《2010年全球宗教概况——世界主要宗教的规模与部分》报告称,2010年中国约有教信徒2.4亿人,占总人口比例的18.2%。数量众多,善量更大。如今,教背景的公益机构也在蓬勃发展。

据首届《教与慈善现代论坛》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中国有教背景的专项基金49项,功德/慈善会35家,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寺院不可计数。”

延伸阅读

77,中国人民大学在北京发布《中国宗教调查报告(2015)》。

中国宗教调查(China Religion SurveyCRS)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与该校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联合全国28所大学与社科院研究人员共同实施,旨在为中国宗教相关学术研究及宗教政策的制定提供具代表性的多层次基础数据支持。

首期调查完成于2013年下半年至2015年上半年,课题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魏德东带领学术团队,对全国243个县、市、区的4383家宗教活动场进行了问卷调查。

7日公布的报告首先指出,当代中国宗教发展不是历史的自然延续,90%的宗教活动场所是1982年以后获批准恢复,是在一片空白上重新开始。《公益时报》梳理出报告一些要点:

与许多人想象的“和尚都很有钱”大相径庭的是,当代宗教教职人员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团体,其经济收入远低于当地群众的平均水平。五大教教职人员的月平均收入为506元,教教职人员的月平均收入则为397元,属于苦行僧的类型。

五大教中只有2.5%的宗教活动场所收取门票。教也只有6%的场所收取门票,略低于道教的7%。其他的宗教活动场所则基本不收取门票。这显然与公众印象有巨大的差距。

宗教教职人员结构有崭新的呈现。接受调查的4382名宗教场所负责人,平均年龄55岁,女性比例为21%,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为15%。报告提出:“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宗教教职人员青黄不接的局面已根本改变,宗教教职人员实现了代际转换。”

调查还发现,中国宗教信仰者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老人多”的印象已非事实,半数以上宗教信仰者年龄在60岁以下。不过,“文化程度低”依然是其特征,43%的宗教信仰者学历是小学文化及以下,只有不到5%是大学及以上。

关于未来,报告指出,中国宗教发展重点在于社会服务,在大众的道德、心理与人文教育上,对中国现代化做出独特的贡献。而宗教界最寄予期待的方向,是增加宗教场所和教职人员的数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民众宗教需求。

作者:张明敏

来源:《公益时报》

下一篇:一个日本弱智儿,抄经成为著名书法家 -智悲佛网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