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京剧的渊源 -智悲佛网

2023-07-13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

教与京剧的渊源

开示

目连救母

京剧与教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教与京剧是否有什么渊源呢?

按历史来说,乾隆55年,扬州由徽商主办的以湖广楚调(现称汉剧)、江苏昆山昆曲等地方戏曲为主的众多徽班,为向乾隆皇帝祝寿,相继来到京都,受到皇室和北京市民的欢迎,从此长驻北京并经过不断京化,演变成今日集南北各种戏曲之精华的京剧。

而戏曲的源泉却要追溯到我国春秋时期孔夫子提倡的傩,傩本属于礼仪之一,乃民间祈福驱邪的祭祀活动,其中包括傩舞、傩歌、傩戏。如逢年过节、先人辞世等重大日子里,村民就都要在乡长的带领下到寺庙中祷告后举行破台、开台、起箱,请脸子(扮演各种人物的面具),然后演出各种傩戏。

这种傩戏在今天我国的偏远山区的演出依然可以见到,尤其是过年时可以演出半个多月。其作用一是要娱神,感谢神保佑,赐给民间的丰收;二是娱民。如今这种傩戏在贵州、江西、安徽、云南等地山区依然活跃。笔者曾专门到西南考察这一原始的戏曲活化石,从表演到开台的形式,从化妆到演唱的高腔都与京剧有着非常密切的历史联系,尤其是其中的演出形式和剧码都与教相关,说明了戏曲、包括京剧的本身就与结缘了。

京剧中包含大量劝导观众弃恶从善的剧码,如专讲二十四孝的《钓金龟》,专讲人间亲情的《四郎探母》,专讲忠义的《岳飞传》,专讲善恶有报的《赵氏孤儿》等等。

尤其从宫廷大内传入民间的昆曲剧码《劝善金科》,为西域大目犍连尊者救母事迹,而假借为唐朝事,亦称《目连救母》。此改编本与民间演出本的旨趣截然不同,意在谈忠说孝,惩戒人心。其中层出不穷的神驱除鬼魅的情节,正好配合腊月里驱鬼除疫、逐阴迎阳的年俗。一说《目连戏》源自西晋的《大藏盂兰盆经》,演绎的是目连救母的故事,在宫廷和民间均可演出一个星期到半个月,是很重要的节令戏。《目连戏》至今仍在各种戏曲和京剧舞台上演出,只不过京剧舞台上经常演出的剧码只有《酆都城》、《游六殿》两出以及其他与《目连戏》相关的剧码了。

但是作为寓教于乐的京剧剧码,都具有阐述历史、宣传教的内容。

早年的京剧工作者与门渊源深远。自有京剧以来,京剧的行会组织就设在精忠庙中,行会领袖被称为精忠庙首,在后台供奉祖师和各种祭祀活动,而京剧宗师谭鑫培和他的弟子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三大贤都是虔诚教徒,每年都要到北京西山的潭柘寺、戒台寺居住一个月左右。

谭鑫培等还是北京潭柘寺、戒台寺、浙江普陀寺的著名施主,所以至今在普陀寺建有谭鑫培的功德碑。1916年,戒台寺将附近一块背靠卧龙山,面对永定河的香火地,亦是风水宝地赠送给谭鑫培作为墓地,1917年,谭鑫培逝世后就安息在这块风水宝地,保佑着谭门七代薪传,在京剧舞台上至今延续不衰,创造了历史上年代最为悠久的京剧世家。

京剧宗师杨小楼因为长住门,故常有出家之传说;伶界大王梅兰芳虔诚信,尤擅画菩萨像与达摩像送人以传递缘。而每年的九皇会更是全体梨园行忏悔的盛会,余叔岩则是重要的资助者,说明京剧界不仅演戏高台教化、劝人行善,而且经常出入门,心向门。

来源:菩萨在线

下一篇:中国寺院经典对联 -智悲佛网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