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一节 人天行果

2023-05-31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一节 人天行果

一、皈依三宝

1、皈依三宝的意义:学必从受三皈依起,三皈依是皈依、法、僧。受了三皈依,才算是佛教徒。虽研习佛教,若不皈依三宝,仍不为教徒。学之入门,以受三皈依为根本。如《大乘理趣六波罗密经皈依三宝品》中,如来答弥勒菩萨问:若欲求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涅架者,应当皈依法僧。

皈依是何义?皈是皈投、皈向,或回转义。依是依托、依止、信赖义。皈投三宝,以三宝为依托。凡回转信赖行为,都称皈依,非但教之专用。

皈依即救护义。如《大毗婆按论》三十四说:救护义是皈依义造有皈依法僧宝,不破学处,不犯律仪,不违法制,便能救护。彼破学处,毁犯律仪,违越法制、更皈依三宝而不为救护。学者,为解脱三途及流转死活苦楚,皈依三宝,仰求救护,就必须以怫为师,以法为药,以僧为友。尊、奉法、近僧就能获得救护。

皈依三宝为最先基层,往上还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一切戒皆以皈依三宝为根本。所以皈依三宝的种类有五:一、翻邪三皈,二、五戒三皈,三、八戒三皈,四、十戒三皈,五、具足戒三皈。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懊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皈。是以,虽说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

教对能皈依者范围很广,人、天、鬼、畜,只要发心皈依,皆可接收。对所皈依境,要选择真正皈依处,天神不足皈依,因有造障碍,诸漏未尽,不堪为众生作大利益。三宝具足无量功德,堪为人天之师,故应皈依。

2、若何皈依:应若何求受皈依?受皈依,既是形式上的问题,更是心性上的问题。受皈依时,不仅口中念着,身体拜着,心里还得想着。主要照样在于心的领受。在世时,因受皈者根器厚,故不须仪节。如怫的第一个三皈学生,耶舍的父亲,在前如斯说:我今皈依,皈依法,皈依僧,唯愿世首听为优婆塞。这样一说,便算受了三皈依。皈依三宝的词句,颇为简单,为三皈三结即: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尽形寿皈依,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三说后)皈依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说)

前面三皈说三遍,是正投,后为三皈之结。受三皈时,说者听者,必须明白清楚,不能忽略。求受三皈,本来只要请求一位皈依师,在前三说三结便可。为了郑重其事起见,见月律师定三皈正范中,共有八项:

一敷座请师、二劝导、三请圣、四懊悔、五受皈、六发愿、七显益劝嘱、八回向

我们现在以事相为主,理应恭敬赡养一切怫菩萨的圣像,一切经典,一切僧众。不过本师是释边,本师僧是皈依师,为了报恩,着重本,本师亦可。勿以为除本师怫,本师僧之外,其余不为恭敬赡养,错也。

3、皈依后之行业:皈依三宝,可得救护,但必须修习正行,才能真正得救护。《喻伽师地论》说:当知皈依,有四正行:亲近善土,听闻处死,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善急速善友、善常识。《喻伽师地论》又说:云何名善友性?谓人人缘故,应知一切种圆满善友性。何等为人?谓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怨,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华严经》说:孜今发心求菩萨道,为欲成就一切种智,应当勤求真善常识。善须眉!求善常识,勿生疲懈:见善常识,勿生厌足;于善常识,有所教诲,当念随顺,不应忤逆;于善常识,善巧方便,但应恭敬,勿见过失。又说:一切法,如是皆由善常识力而得圆满。以善常识,而为根本。从善常识来,依善常识生,依善常识住,依善常识为人缘,善常识能提议。因为善常识有大思德,作学生者应正念思惟,如法亲近。对善常识应作师想。父母想。应承事恭敬赡养。

承事赡养善常识是为听闻处死,处死是的教法,依善常识开解,学人依之起行。在起行之前,依所闻法理引起如实不谬的作意,等于如理作意。有此作意。则知见自能清净,不起倒置邪见,而起如理正行。正行,也即法随法行。法指涅架法,最胜故。随法即道谛,它能证涅磐法,随顺于涅筹故。行是学人管人自心中受待此法,为求涅梁精进修行正道,是为法随法行。此为三皈后,所应行的四个次序递次。

二、五戒

1、总说五戒

者,在受三皈后,实践规则,即从受待五成开始。受待五戒能获大功德,如《如阿难问事吉凶经》说:受五戒者,是福德之人,无所畏避。《辩意长者子经》说:有五事行得生天上,何谓为五:一者慈心不杀群生,善养物命,令众得安;二者贤良不盗他物,布施无货,济造穷乏;三者贞洁不犯外色男女,护戒奉斋精进;四者诚信不欺于人,护口四过,不得贪欺;五者不喝酒,不过口行。此五乃得生天。《优婆塞五戒相经》说:若有善须眉受持不犯者,所以人缘当成道。《大智度论》说: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成为守护;死暗冥中,成为明灯;于恶道中,成为桥梁;死海水中,成为大船。经论把戒喻为大地,能生一切世出世善之依处。持成有下中上品,下品持戒,得生人中,中品生天上,上品可得阿罗汉甚至无上菩提。受持减法,守护无犯,能远离一切灾害恐怖,具足一切善法,为神之所护,三宝之所念。《大智度论》说:待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戒是防止义,能防非止恶。戒与律常合称,戒是有 理所不为,律是有所当为;戒是不能如斯,律是应当如斯;戒是大家持守,律是团体活动。在梵文中,戒叫尸罗,律叫毗奈耶。五戒,为得人天善趣异熟报身的根本,亦为修行圣道与成无上菩提的基本,进人门之后的在家学生,便应受持,平日称之为在家戒。

五戒的毁犯,自轻重别之,有可悔弗成悔之分。亦即性戒弗成海,遮戒可忏。五戒中,前四戒是性成,性是体性义,即杀生等四种事,本性上等于一种恶法,无论受与不受,作了都是恶性的罪行,最后一条,属于遮戒,在喝酒本性上说,不是罪行,本性非罪,故喝酒不是性罪。但喝酒乱性,开不善之门,是生罪之困,可导致罪行,障碍善法。为防护净行,遮令不饮诸酒。

2、别说戒相

l、杀生威:不杀生威。生是有情生命,杀是用各类器具,拒却有情生命。杀戒以杀工资重,杀旁生异类为轻。杀人以具足五个前提成弗成悔罪:一是人,二人想,三杀心,四兴方便,五前人命断。 杀人的方法,不外乎自杀、教人杀、造使杀。被杀者命断,杀者犯了杀戒弗成悔罪。若赞人死,其人是以而自杀,亦犯弗成悔罪。杀人后果,有三种:

(一)当时杀死,犯弗成悔罪;

(二)当时不死,今后是以而死,亦犯弗成悔罪;

(三)当时不死,今后亦不是以而死,犯中可悔罪,所谓杀人,不限用刀枪,凡是能致人于死的手段,都称杀人。杀人的念头,不外四种,犯罪亦有差别:

一、为杀人而作方便者(如设陷井、置毒、放火、放水等),人死,犯弗成悔罪;非人(变更人)死、畜死活,犯中可悔罪。

二、为杀非人而作方便者,非人死,犯中可悔罪;人死与畜死活,犯弗成悔罪。

三、为杀畜生而作方便者,人、非人、畜死活,皆犯下可悔罪。

四、作不定方便者,人死犯弗成悔罪,非人死犯中可悔罪,畜死活犯下可悔罪。

以上所举四种杀生念头,皆以念头对象边搪突,不以被杀的对象进搪突。戒杀生,亦戒堕胎,若杀胎儿,胎死犯弗成悔罪;股不死母死犯中可悔罪。俱不死中可悔。若杀母,胎死犯中可悔。 杀父母、阿罗汉犯逆罪。杀生以心为主,若无杀意,不犯重罪。意外误杀无犯。

2.偷盗戒:不偷盗戒。偷盗是不与取,即他人财物,不与而盗心窃之,将其取离本处而据为己有,是为偷盗,具六缉犯弗成悔罪:

一、他物,二、他物想,三、盗心,四、兴方便,五、值五钱,六、离本处(位置,外形,颜色)。

不论自取,教人取,或遣使取,或以势牟取,或侵占,或借用狡赖不还,或骗取,强夺、贪污、漏税、吞没等,皆是偷盗。无论地面上、地下、水中、高处、低处,树上、空中、动物、植物一切财物,不论是国家、私人、教、团体、只要有所属,皆不得偷盗。

还有盗心盗人,两足离本处行两步犯弗成悔。盗舍利犯中可悔,恭敬心取无犯。经卷法器,一切三宝用品,肃静具皆不得盗。

盗值五钱或过,重罪弗成悔;盗不足五钱,中可悔;作偷盗方便而未杀青,下罪可悔。

无犯者:已想、赞成、亲厚、暂时用、无主、狂、心乱等。

3、邪淫戒:不邪淫戒。淫是两性交会。邪淫是指除己夫妻之间的男女关系以外的不法淫事,甚至旁生动物行淫亦为犯。邪淫具四缀成犯:

一、非夫妻,二、有淫心,三、是道,四、事遂。

若受五戒信土,除妻室以外,四处不得行淫:男、女。黄门、二形。

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形、二处不得淫。

女者:人女排人女,畜生女,三处不得淫。

非人二形、畜生二形的三处不得淫。

若与以上淫者犯弗成悔罪;两身和合而未行淫犯中可悔罪;提议淫心而未和合者犯下可悔罪。除女性三处男性二处,于其余部份行淫,皆可悔。于熟睡中,女性或男性行淫亦犯重罪。于死女性

男性行淫,死尸未坏或多半末坏,亦犯重罪。

无论有隔无隔,只要受乐即犯弗成悔。若被强迫行淫,无受乐心不犯。

在一切邪淫成中,以破净戒梵行者,罪最重。把比丘比丘尼武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甚至受持人关斋戒于其斋田之学生。破净戒亦称污梵行,但须第一次破,若虽曾受戒,已先被人破毁,再次与之行淫者,即不成破净成罪,但为邪淫罪。若不受五戒而破他人净戒,虽未受戒,而没有犯成罪。但其永不得求受一切戒,永被弃于法大海之边外,称破净戒者为边罪。

4、妄言戒:不妄言。妄言是虚妄不实的说话。妄言有大妄言、小妄言、方便妄言。大妄言具五线:

一、所向是人;二、是人想;三、有欺班心;四、说大妄言;五、前人领解。

妄言定义是不知言知,知言不知;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不觉言觉,觉言不觉;不闻言闻,闻言不闻。

妄言方法有自妄言,教人妄言,遣使妄言,书面妄言,现相妄言。凡居心骗人,不论应用何种方法,使得被欺人须解,成妄言罪。凡言过人圣洁为大妄言罪,不以大妄言骗工资小妄言,为救护众生作方便妄言无罪。

大妄言具上五缘,重罪弗成忏;若言词不了或对方不解,中可悔。向天人作大妄言,无人解,中可悔,不解,下可悔。向畜生作大妄言,下可悔。

妄言中尚包括两舌、恶口、统语,虽不算重罪,但犯可悔罪。作为学生不应犯。

若说他人罪者,须具有见、闻、疑三根,若无根便犯谤罪,此应知。

5、不喝酒戒:酒,指一切可醉人,无论是谷酒、果酒。水酒、药酒等,酒糟亦不得吃。但有酒色,无酒香酒味,不能醉人者不犯。

有三缘便犯:一是酒、二酒想、三人口。犯此戒者,结归可懊悔罪。

3、五戒受持

五戒可随分受持。《优婆塞戒经受戒品》说:若受三皈,受持一成,是名一分;受三皈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皈,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无分;若受三皈,受特三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皈,受待五戒,是名满分。《大智度论》说:是五戒有五种受,名五种优婆塞:一者一分行优婆塞,二者少分行优婆塞,三者多分行优婆塞,四者满分行优婆塞,五者断淫优婆塞。一分行者,于五成中受一成不能受特四戒;少分行者,若受二戒,若受三戒;多分行者,受四戒;满分行者,尽持五戒;断淫者,受五戒已,师前便作自誓言:我于自妇不复行淫,是名五戒。五成中,于杀盗淫喝酒不作者,为身善律仪,妄言不犯,是口善律仪。随分受,皆得戒律仪。

五戒受特时限,有一日,一月,一年甚至尽形寿。因戒有受法,亦有舍法,受了舍,舍了受,均不妨。若不能持随时可舍。可逐条舍,可全部舍。恐不能持而犯戒罪,故行舍法。《萨姿多论》说:遇恶人缘,逼欲舍威者,不需要从五众边舍,趣得一人即成。

受五戒必是人道,余道不得受。人道中,五逆者弗成得受,犯边罪故。

受五戒方法:

一敷座请师

二戒师劝导

三请圣

四懊悔

五问遮难(盗僧物、六亲行建、污梵行、父母病时会去不顾、师长病时舍去不顾,屠杀发菩提心众生)

六受三皈(我某甲,皈依、皈依法,皈依僧,尽形寿为()分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三结时。我某甲皈依觉席沈、僧竟,余同。亦三说,如诸尽形寿不杀生,我某甲亦尽形寿不杀生:余四戒文同。)

七宣戒相

八发愿

九劝嘱

十回向

受持五戒,能远离修习善法的障难,具足增长善法的顺缘。《法句譬喻经》说:戒德可侍估,福报常随己,见法为人长,终远三恶道。戒慎除苦畏,福德三界尊,鬼龙邪伤害,不犯持戒人。严持五戒,为得一切戒的根本,证得一切无漏功德和圣果所依处。《优婆塞戒经》说:是戒等于一切善法之根本也,若有成就如是成者,当得额阳桓果,甚至阿那含果。《大智度论》说:持戒之人,常得令世人所敬养,心乐不悔,衣食无乏,死得生天,后得道,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三、五戒与十善

1、五戒与十善的关系

十善含摄在五成之中,故常有五戒十善并称。修五戒十善,同得人天果报。十善亦为五戒之分化,离五戒并不别有十善。以类别而言,十善分属身、语、意三业。持修十善之行,乃为生于善道之行,谓十善业道,反之为十恶业道。

业行的体相差别,异常深广复杂。但一切业行,以十业道为根本。十业道中有善有恶,恶的名十恶业道,善的名十善业道。十恶业道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言。两舌、恶口、绔语、贪欲、瞑恙、邪见。与十恶业道相反则为十善业道。

五成中的妄言,实则含摄不两舌、不恶口、不缩语之三善。两舌是搬弄长短;恶口是毁谤进击、骂着讽刺、刻薄说话等;缓语是花言巧语,言不及义等语。可知五戒概括了十善的身语二业的七支善戒。至于意业所属的贪欲、瞑幕邪见三支,如不假身语二业的表现,便不成其为善恶之做作。意业三支,由身语七支所摄受,意业支配身语二业,身语二业表现意业,意业不能不假身语二业而有所做作。身语二业,若无意业为其做作恶的主宰,所造恶业。亦不成重罪,甚至无罪。所以,五戒即具十善。

五戒中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即十善中的身三业,为救生、布施、梵行。五戒中的不妄言,即含摄十善中的口四业,为诚实语、和冷语、爱软语、质直语。五戒中的不喝酒,可为十善中的意三业,即为不净观、慈消极、人缘观。因酒能令人昏陷溺惑而失理智,贪、瞑。邪见亦为如是。

2、十业之果报

行十不善业的果报,在《华严经》中说得异常清楚明了。即:十不善道,是地狱、畜生、俄鬼受生因;十善业道,是人天因。十不善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于中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夭折,二者多病。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安闲。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委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家属。妄言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遵。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家属乖离,二者亲族弊恶。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挣讼。简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言无人受,二者语不清楚明了。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瞑素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恒被于他之所恼害。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馆曲。

行十善道,能成就人天甚至无上菩提。《十善业道经》说: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以十善业道为根本而成就。修持五戒十善,有出离心,方可证得贤圣果位。假如但求人天福根,或其威力软弱,可不堕于三途,待人缘成熟,发出离心,越出三界。或持一二戒,亦可保住人身。以其所持戒力强弱,决定果报之殊异。满持五戒,可生欲界第六天,多半是生到四天王天及三十三天。生色界及无色界为禅定之力,非此能得。作为学生不应求人天福根,应求出世无漏圣果。

下一篇: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二节 声闻行果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