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佛学之史略 第一节 印度佛学略史

2023-05-30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第二章 佛学之史略 第一节 印度佛学略史

一、结集三藏

应世时,亲闻说,示寂后,依殖教,之遗教,由诸圣学生所闻特结漠之法藏。然此法藏之结集,传说非一。

第一次结集,原因是:世时,无文字电录,依口头传诵,恐日久无凭而失传。或恐外道邪说输入。另种原因,刚灭度,有难调比法跋难防,欢乐而作揭言:如来示寂,我曹安泰,若有印犯,谁敢河斥。迎叶听后甚悲,于是发动将一代教论结集起来。

此次结集,由迹叶为上首,选已证阿罗汉者五百人于王会城外七叶窟内,由阿难诵经,富楼即诵论,代波离诵律。为经律论三藏,此为上座部,或称五百结集。末加入窟内者,凡有缴千人,为窟外或外界大众结集,以婆师婆为上首,除S藏外,还有杂藏、禁咒藏为五藏。称为大众部。

此外还有文殊、弥却、阿难在铁围山结集大乘藏。第一次结集,有摩揭陀国阿图世王的支助。

第二次结集是在灭后一百年间,出现第一次决裂。原因是当时徒众分器械两处栖身,东部毗舍离有跋耆族比丘,与西部摩偷罗耶舍比丘在戒律上产生了异议。因毗舍离比丘向人乞钱被耶舍发明而引起争执,于是西部以离姿多为上首,有七百人;东部以萨婆迹摩为上首,有万人,在毗会离婆利避园中,举行大结集。此后公开决裂为二部,七百工资上座歌万工资大众部。

第三次结集,在公元前三世纪时,阿育王在位,他极尊奉佛教。因佛教徒与婆罗门教徒往往纷净,欲重行结集典,以救弊端。召集名德一千人,推目键连子帝须为上座,在华氏城,举行结集三藏。之后并派请德各地宏扬法。

第四次结集,在灭后四百年间,有迎腻色沙王尽力尊。当时教部派崛起,各据已见,莫衷一是。于是招集五百罗汉,五百菩萨,五百在家学者,推胁尊者及世友为上首,在湖湿弥罗城,结集三藏,造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这为印度教经论有文字记载之始。

二、巴利语及梵语

前面几回结集都是以口授,到边腻色迎王时,才有文字的记录。记录所用之语有巴利语和梵语两种。巴利语之典,在阿育王时,王子摩晒陀至锡兰布教,用印度通俗方言,后世名为巴利语。在一世纪,锡兰无畏波阳伽摩尼三即位,建无畏山寺以供僧。后寺内分派,互执异语。王即招集大德比丘五百人,就口传之巴利语三藏,洋为勘正,戴之简册,是为巴利语之典,用锡兰士请记录。书写依印俗,用贝多罗树叶,两面以针刺文字,染以墨,可年久不脱。至五世纪,中印怫音至锡兰,复将三藏之注流,辑成巴利语,于是巴利语典才告完成,风行于南方。

梵语典,中印度之说话,印度贵族本有一种风行的雅语,济谓合乎吠阳韵律之学问语,后来怫学生结集经典,亦采用之,风行于北方。

三、南方与北方

教所传历史之久,地方之广,于时代、国土、民俗。有各种变更,教义组织及内容亦益丰富。教自阿育工今后,分南北二派,所谓南方教与北方教,简称南传与北传。南方教以锡兰为中间,弘传于南洋诸岛,现今流布于锡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之教。其经典用日利语,多小乘教义。

北方教,以大月支为中间,弘传于安息、康居、及葱岭以东诸国。现今流布于尼泊尔以北、中国、朝鲜。日本等地之教。其经典之原文为梵语,多诠大乘教义,兼含小乘。

四、三藏十二部

三藏者,经、律、论,典之总称。经者,梵语修多罗,泽云经。有四义、贯、摄、常、法。贯者,如线贯花,令不失散。诸法星罗,周散法界,圣人言说,能贯穿法义,令不狼藉。摄者,贯穿深妙法义,摄持所化众生。常首,三世后挪,随既未留,戴花古今,弗成改易。法者,轨道持义,十界同遵,永为榜样,不变规律。又译契经,契者,契当至合之义。上契诸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所以名为经。藏者、库藏、包含、蕴和之义。此藏包藏所说经典。

律藏,梵语毗奈耶,毗尼之义译。此译调优,调和控御身语等业,制伏灭除诸罪行义。或云灭,灭三业之过非,此从功能为号。律即律例、规章之义。能防止身口恶法,如世司法,断决轻重罪,所制定戒律,可以使人止恶防非。经典中,包藏有戒律的为律藏。

论藏,梵语阿毗达磨,新翻对法,是说以胜智对观真理。对法是聪明之别名。对即对向涅架,法指诸法实相理。或云天比法,此聪明是无比之胜法。论者,是问答决定诸法事理,生无比胜智,故名阿毗达磨。经典中的论议经,是自辨法相之义,灭后,请大菩萨准所说之义而解释、论辩法相义理的论典为论藏。

三藏为说法总的内容,十二部经,是将所说的教法,分成十二类。或云十二分经,十二分教,等于十二种形式。

一契经,有总有别,总摄十二部尽。十二分皆是契经,别即诸经中长行,直直说法义,不限制字句。

二应颂,梵语祗夜,义译重颁,应前长行,重宣其义,或长行宣说,义犹未尽,更以领显之。

三记别,梵语和边罗那。记者决义。分别记事。有三义。

(-)记学生死活因果

(二)明记分别深密之义(酬答辨析真实义);

(三)对学生接未来成怫之记。

四讽颂,梵语伽阳,即孤起颂,不说长行,直说揭句。

五自说,梵语优阳那,不请而说,为令当来处死久住,无有人问,而自喜说。

六线起,梵语尼陀那,又云人缘。待线而起之义。

(-)因清而说;

(二)因犯制戒;

(三)因事说法(对治窍门)。

七譬喻,梵语阿波陀那,为令本义得明。事历

八体事,梵语伊帝目多伽.说学生村去世的行业事历。

九本生,梵语阁阳伽,自述以前世行菩萨行之人缘。

十方广,梵语毗略,直说广大甚深之法。又云广破、无比,能破诸障,无法比类。

十一不曾有,梵语阿浮达磨,直说请及学生最胜殊待惊异甚深之法。

十二论议,梵语优婆提舍,究问推寻辨明法相义。

此十二部中,契经、重颂、讽颂是指指经文上能诠之体裁,余九是从其经文所载别事立名。

以前学者,为便于记忆,编成四句:

长行,重颂与记别孤起无问而自说

比喻本生及本事方广论议不曾有

五、部派

初百年间,由迎叶、阿难等传持法藏,无有异议。至阿育王时,逐渐决裂,初仅是上座和大众两部。大众部至灭后,二百年时,展转分出一说部、说出世部、鸡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等八部。上座部反之,经二百年,一味和合,当灭后三百岁首年月,展转分出一切有、犊子、法上、贤胄、正量、密林。化地,法藏,饮光、经量等十部、以上十/榔,加根本上座大众二部,合成二十部。

六、教在印度之兴衰

灭度后,有阿育王及边腻色迎王相续提倡。灭初五百年间,全印所宏传者,唯小乘为盛,大乘法久湮闻于世,在一世纪时,北印马鸣出世,外除异道,内抑小乘,独扬大乘法。随后有龙树、提婆子南印盛巨大乘,宣扬般若性空妙理。四世纪,中印有无著、世亲承弥勒论师瑜伽窍门,阐扬大乘唯识学。还有德慧,安慧、护法、清辨、戒贤、智光造大论师盛极一时。教势力,遂普及全印度。八世纪,印度有位商揭罗出世,宣传复古思惟,重振婆罗门教,排毁教。继则回教徒侵入印度,更受袭击,教在印度华夏,几至绝迹。

下一篇:准确熟悉“魔”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