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诸沙门 Samanananca dassanam

2023-04-25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瞻仰诸沙门 Samanananca dassanam

「无事不登三宝殿」这句鄙谚,让人感到往寺庙走的人都是问题人物。由於寺庙高挂「门净地」之故,造成闲人莫近,随接著就人被视为「禁地」。於是乎,寺庙变得冷僻,僧人变得冷淡,也就给人感到佛教是个避世宗教,僧人是不吃人世炊火的避难者。再不然,就 是将寺庙当成「万灵宫」的场地。人人皆抱著一种有求而来、有事待求的心态往寺庙跑。不是求保佑,就是向僧人来纳福求寿,求看相批命,治病解危,驱魔抓妖等低劣的妄求。由於市场之需,造成抓鬼驱妖的法师大行其道,也就把和尚僧侣塑立成恐怖、邪恶的形相,让人见了敬而远之,视为生人勿近的怪物。

遇僧不祥,此种心态在华人社会为最常见,尤其在香港,人见著僧侣就会深锁眉头,心极不悦地骂削发工资克星、不利鬼。此种邪见恶思令得僧侣畏惧,鲜少踏出寺庙,街市固然难见僧侣的踪迹。

世时的印度同样有著这种遇僧不悦的痴人。一天早上,一位名枯卡的猎人,牵领著一群猎狗到森林去佃猎。当他走出村口时,碰见一位讨饭的比丘僧人,看见这比丘,枯卡心中立时生起了一个不善的念头,嘀咕念到:「大清晨就碰上这秃顶家伙,真不利。我看今天是没有斩 获的了!」怀著不祥预兆的枯卡在森林兜了全部早上寻找猎物,最后真是空手而出,异常沮丧地走回家。在归途上,他又再碰上那讨饭比丘。此刻相遇,枯卡心头立时涌起一股无明火,生气地破口大骂:「都是您这秃顶,害我空手而归!」骂完后,他即刻摊开群猎狗,指导群狗去追咬比丘。

讨饭比丘目击群狗向自己冲来,立时掉头就跑,群狗在后猛向他追来。比丘心想此次是无法脱身,忽见前面有棵大树,即刻爬上树去,群猎狗无法得逞,唯有在树下盘旋地吠著。枯卡见比丘抱著树干模样,也就走到树下,用弓箭头去刺比丘的脚底,比丘认为异常的疼痛,苦楚 地在挣扎,脚底被箭刺破后,鲜血滴流。比丘身上的法衣也占上了血液,在挣扎中,比丘无法护持法衣,法衣也就从他身上滑落,站在树下的枯卡正好被滑落下来的法衣罩个正著。

群猎狗见黄色的法衣在颤抖著,并且嗅到法衣上的汗味及血腥味,就以为是比丘在里面,便飞快地扑上去,狂肆乱咬。经由良久,群狗才罢休止咬,在树上的比丘见状,就折了一截干树枝,向猎狗抛去,群猎狗不见了主人,又见外有进击,就四处窜逃。见猎狗散去,比丘就爬 下树来,走到枯卡身边把法衣揭了开来,发明枯卡已被群狗咬死。贰心中一阵难过,同时也认为很迷惑,不知道是否要负起任何责任。

回到树林,比丘就去拜见陀要澄清心中的困惑。陀安慰他道:「你不须为猎人枯卡的死负责,你并没有破戒。事实上,这是猎人自食其果,他不该任意伤害一个没有恶意的人。」

僧人不是魔鬼,也不是夜叉,更不是克星,人若带著有色的眼睛来看待僧人,可真是一大憾事!殊不知,得遇僧人还需具备人缘前提,为幸运也。为破俗人所持之邪见故,陀就论述「瞻养诸沙门」是吉祥法。

沙门之义

古时印度,在婆罗门教盛行时期,出现了一类以自由立场思考,非崇奉婆罗门教,遁世入林、好於宁静、专意於灵修的修行者。此类修行者皆被称为沙门,他们的存在早於陀之前。

沙门别名桑门,巴利语称「沙马那」(Samana),华译有四个意义:一勤行,谓精勤修行。二功劳,谓修 道上有功成。三息心,谓止息妄心。四勤息,谓勤修戒定慧三学,达於息灭贪嗔痴三毒。一般上又称为遁世者。这种沙门团契,於佛教僧团创立后,被称为外道。为了识别出教僧人异於外道沙门,故教僧人惯於自称为「沙门比丘」,北传僧众则於「沙门释子」为冠称。

往日的沙门,在印度社会扮演著多个角色,等于一位宗教师,也是一位哲学家,亦是出色的社会义工,民众心灵的指点专家。由此,瞻仰沙门为提升小我灵性,道德意识及启发心智的最佳人选。故陀强调瞻仰沙门为人生吉祥之道。

沙门比丘的生活与俗人有异,其最大的不合点是僧工资无家庭负累,无子嗣之忧的合格法持续人,他们荷负陀家业,为教的命脉。以三宝论,僧人等于个中一宝,故僧人是保持教法,主持圣教的中枢。俗人是保持家庭,组织社会的主要成员,有著世俗生活,负责传宗接 代,从事经商的活动。前者是於尘凡欲海中翻腾的追逐者,后者是尘凡欲海中找寻解脱的出离者。故有僧俗之别。

陀在马邑大经《中部阿含》里有说二种沙门。

1. 习行沙门:等于在行住坐卧、视瞻、容貌、著衣、持钵,如法无误,远离贪嗔痴,守身自爱,持戒清净,无犯罪恶,学好守戒之德性。

2. 誓愿沙门。是具足比丘威仪、戒行清净、一切仪表皆如法。且是一位烦恼漏尽,於现法中得证果入道的圣者。

瞻仰之义

瞻仰是一份出自心坎的仰慕与敬意,因敬仰故,就有瞻视的需要。陀教诫信徒们要常瞻仰修行者,因为这是亲近善常识的重要之法。在瞻仰中,陀还强调要实行的四件事。

1. 如法亲近慈善家 (Sappurisasamsevo)

瞻仰务须亲近沙门,说当於六事亲近慈善家:

应奉事 (bhajitabbo)

应近侍 (payirupasitabbo)

应赡养 (pujjo)

应称扬 (pasamso)

应尊敬 (agaravo)

应尊重 (sapatisso)

2. 闻 善 法 (Saddhamma-savanam)

瞻仰沙门之第二项事是询问法大意,借以充分自己学基本,并讲沙门开示的法义深深记住。

3. 善 思 维 (Yonisomanasikaro)

将沙门开示过的法义反覆思惟, 以求清澈与清楚明了。一旦有所不明之处,即再向沙门求个具体。

4. 法 次 法 向 (Dhammanudhamma-patipatti)

凡是听闻过的法,经省察思惟后就得付以行动,拿来实践,并且是按步就班地由浅至深,渐次渐次地修学,以趋向正当的解脱之道。碰到修行上的问题即向沙门求证,免堕邪途。

乐见贤圣

「诸比丘!往见如来或学生, 栽种信、栽种爱、一贯深信; 诸比丘!此诸见中无上;能净有情、能越忧悲、能灭愁苦、能证得正理、能作证涅槃如是名见无上。」

上述一节经文为陀强调瞻仰沙门的益处。陀在世时,游化之处有东自瞻波,西至乔赏弥、摩偷罗,南至摩揭陀、北至迦毗罗卫国,皆是陀教化的区域,可说圣迹遍於恒诃两岸。受到法益群众,真是无法估计。在众信徒中,有王者如波斯匿王就是一位好往瞻仰陀的忠实 信徒。波斯匿王和陀的缘份是由一场辩论而结成法情,今后他就成了教团的支持者,陀成为他精神上的导师,他有任何问题或困惑都邑去找陀解答。记载在响应阿含里,就有许多有关波斯匿王的小故事,阅读起来甚有趣味而又发人深省。

话说波斯匿王在晚年的一段事。有一天,大王在宫苑中散步,走到一棵浓荫树下,心中溘然想到世尊,悠然神往地自言自语:「我曾经在这棵树下,会见过陀。」想到这里,回想酒保问道:「世尊现下何处?」

酒保回称,世尊今在离此不远的释迦族之冥陀伦巴村。波斯匿王急速驱车出门,赶到陀栖身的林园里,到了陀住处,敲门求见,陀开了门,迎大王进内。陀安座后,波斯匿王跪下曲身亲吻足,然后在陀旁就坐。陀问国王,何以匆忙赶到此处,又向如来行是恭敬礼?

波斯匿王答:「世尊呀!您知道我宫中的那两个木匠吧!我给他们生业,他们因我而博得名望,可是他们对我的尊敬,远不如对世尊的尊敬。有一次,在军旅之中,我们三人共在一个寨营里住宿,天黑时分,他俩人评论辩论世尊的教法,谈到半夜。我在旁倾听他们的论法,直到安 寝时,他俩人肯定世尊栖身的偏向后,就躺下体,头向世尊住的偏向,将脚朝向我而睡。他们的举动使我既惊奇,又激动。他俩人是我的家丁,但他们对我的尊敬,远比不上对世尊来得崇高,这可能是他们在世尊的教法里,获得了无上的法益。是以之故,我由衷地恭敬世尊为真正的大觉者。」

瞻仰是以目睹耳染去接触对方之心得与德性,以求对真理取得心开意解之境域。非止於跪拜朝礼、加持灌顶的形式仪态。徒当意识到瞻仰沙门的益处「勤行之、善护之。」

「真观清净观

广大聪明观

消极及慈观

常愿常瞻仰」

下一篇:忍辱 Khanti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