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然(焚香吟诗)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

2023-01-10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首页 >> 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 >> 皎然(焚香吟诗)

皎然

(焚香吟诗)

释皎然,字昼,姓谢氏,长城(今云安姚安北)人,是南朝康乐侯的谢灵运的十世孙。幼负异才,生性与佛道相合,早年即倾心佛理,成年后就削发为僧。

皎然曾经拜访灵隐寺戒坛守直律师,聆听训诲,特别留心,多有所得。他的诗歌作品,吟咏性情,往往能表达佛理的精微。他的文章也秀美隽雅,时人称为佛门高手。

皎然立志博访名山,所到之处,无不拜访寺庙,登听法师讲经。而他还兼攻并进,子史经书,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凡是皎然游历之处,无论是京师还是郡县,文人士夫们都十分推重他。大抵一开始多以诗歌包含劝化之意,渐渐使人感发佛智,这就是皎然推行教化的特殊方法。

到了中年,皎然拜谒诸禅师,明了心地法门,与武山元浩、会稽灵澈结为道友,所以时谚说:“霅之昼,能清秀。”

德宗贞元初,皎然居于东溪草堂,决心要摒弃诗道,专心禅理,所以自己教悔自己说:“假使有孔子的博识,胥臣的多闻,整天只注意眼前的事,矜道侈义,那也只能足以扰乱我的真性。这怎么能比得上孤松片云,禅座相对,无言而道合,至静而同呢?我打算到杼山去,与青松白云为伍。

于是,他把所著的《诗式》及一些诗文篇札,都封存起来,对笔砚说:“我疲尔役,尔困我愚,数十年间,了无所得。何况你是外物,为什么累于人呢?我既无心,去亦无我,我将放你各归本性,使物自物,与我无关,这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说完,皎然就命弟子废弃笔砚,打点行囊,前往杼山隐居。

贞无五年五月,正好前御使中丞李洪自河北遭贬,谪为湖州太宗,特来拜访皎然。初相见时,两人一言未发,恍如神合。

皎然知道李洪精于佛理,就屈节向他求教。先问宗源,次及心印,李洪笑着,一一作了解答。

有一天,他们谈到《诗式》,皎然把自己的宿志跟李洪说了。李洪听了不以为然,说:“你的想法并不对。”

李洪坚持让皎然命弟子找出《诗式》一书的稿本。细读一遍以后,他感叹地说:“早年曾经读进沈约的《品藻》、慧休的《翰林》、庾信的《诗箴》,这三个人论诗的见解,都无法跟此书相比。皎然大师,你为什么受小乘偏见的约束,以宿志为辞,湮没了这部好书呢?”

李洪不由分说,把《诗式》稿本带走。于是,《诗式》一书得以广泛流传。

当皎然寓居湖州兴国寺时,曾自捐衣囊,兴设冥斋,施舍鬼神。有军吏沈钊,本是德州人,一天晚上从州里出去公干,乘马到骆驼桥,月色皎洁。他忽然看见一群人衣冠楚楚,昂然走来。

“是谁?怎么到这儿来了?”沈钊大声问道。

“我们听说项王祠东兴国寺里,皎然和尚修冥斋,所以在这里伺候。”来人答道。

第二天,沈钊回州衙覆文,询问众人,寺中昨天晚上果然设了冥斋。想来那一群人必是鬼神无疑了。

又有长城胥钱沛行役,泊舟吕山南,见数十百人,不是提着食盒,就是背着束帛,又说又笑地从他身边走过。他好奇地问:“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刚刚赴皎然大师的冥斋,现在要回去了。”众人答道。

这时,正好颜真卿任湖州太守,与皎然早有交往,对他特加崇重。

皎然清净其志,高迈其心,浮名薄利,置之不顾。一生爱好山林,与有道者交游,终身不懈。贞元元年,皎然仙逝。有文集十卷,流传于世。

皎然生前常与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崔子向、薛逢、吕渭、杨逵等文人学士交往,高吟乐道。志同道合的,皎然方才跟他定交。他著有《儒释交游传》及《内典类聚》共四十卷,《号呶子》十卷,一时纸贵。

元和四年,大守范传正、会稽释灵澈同过皎然旧院,瞻仰遗容,伤悼良久,题诗道:

道安已返无何乡,慧远来过旧草堂。

余亦当时及门客,共吟佳句一焚香。

下一篇

下一篇:慧昭(三百年沧桑)历代高僧大德的故事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