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舟法师开示录

2022-11-23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首页>>佛学书库>>慈舟法师开示

慈舟法师开示录

慈舟法师讲述

目录

圆瑛老法师序

体敬法师序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一集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三集

慈舟法师传授于礼佛三拜时应默诵各偈所获利益不可思议谨照录如左

第一拜 发露实相 忏悔 弟子 某某 愿与法界众生同修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发露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 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 是则名为真忏悔(实相忏悔)

第二拜发愿修道 弟子 某某 愿与法界众生

同消三障诸烦恼 同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第三拜同普贤回向 弟子 某某 愿与法界众生同生极乐共证真常

我此普贤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圆瑛老法师序

圆瑛

自古高僧,咸从脚踏实地来。惟实乃能虚,虚则无所不容。能容必能化,化则无所不妙。妙则语默动静,瞬目扬眉,头头是道,此高僧所以成其高也。然脚踏实地,岂易言哉!昔我世尊,金河顾命,谓阿难曰:波罗提木叉,是汝等大师。诚以有。欲荷担大法,演唱真宗,非牢戒足不为功。楞严经云:‘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则戒为无上菩提本也明矣。丁兹末法,去圣时遥。波旬鼓焰,佛日将沈。不有大心之士,乘时出世,扶危振困,弘范人天,其将何以使正法得以久住,佛种不至断绝耶!

慈舟法师者,持戒精严律己谨饬。昔日主讲本山佛学院,谆谆以戒为定慧之初基,勖勉诸生,北上宏扬,道风愈播,缁素咸钦,无待缕述。近者由其皈依弟子,记录师之开示,以诏后学。而中轮法师,从京师来函,索序于余。余养晦沪滨,杜门著述楞严讲义,因念与师相契,己非一日,乌可不赘一辞。夫古德拈颂警策,开示后学,无非欲令悟入佛之知见也。然欲泛觉海,须赖浮囊,乃能诞登实际理地。扬眉吐气,师之开示,著眼于斯,岂是一般好弄玄妙之宗师,所可望其项背哉。至于以净土为归宿,而深劝持名,尤其婆心恳切,法眼高超。其他兴学讲经,为法为人,非有大愿力者,曷克臻此。是诚人天眼目之所寄也。师之略历,中轮法师已纪其梗概矣,他何所言。惟望阅是录者,当以师心为心,师行为行,则不负师之苦心也已。是为序。

古闽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序于沪上圆明讲堂

体敬法师序

体敬

古云:‘孔子之德,游夏不能赞一词。'子游、子夏、孔门之贤哲者也、尚不能赞于其师。敬何人斯,宁堪以管窥蠡测之智,赞如天如海之善知识乎。然敬之得亲近于慈公座下者,始于己巳,奉侍杖履二时请益,南闽北燕,多载追随,纵怀弥高之感,宁无一隅之得。今当四众同愿,醵资印刷第二期开示录之期,敬虽无能善颂善祷独不能就本分一言之耶!且十三四载以来,所以得关于善知识,而执持忆念不敢忘念者,亦只本分二字而已。不思议经云:‘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则善知识之所以弘扬杂华者,亦不过令众生得证本分上之法界性耳。起信论曰:‘法性理体本无毁犯,随顺法性,持清净戒。'则善知识之所以严净尸罗者,亦不过令众生恢后本分上之清净心耳!古德云‘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善知识之所以普劝念佛者,亦不过令众生往生本分上之极乐国耳。且善知识之终日孜孜上求下化,如说而行,如行而说者,莫不自认为本分事。既自认为本分事矣,正不必以非本分语相赞颂也。且本分之为德也,纵有生花之笔、翻莲之舌、又乌能赞颂于万一哉!是以敬不为赞颂而但就本分言之也。善知识既以先觉本分而说开示矣,诸位同愿又以护法本分印刷而流通之,敬亦只得就随喜本分而为之序耳。愿读开示录者,人人证得本分,则人人皆自性天真佛矣。敬今为不尽本分者劝,为尽本分者贺,且将以不善赞之赞,留待为证到本分者赞也。是为序。

辛巳年申月学人体敬谨序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一集

真参实学

佛法深远广博。末世众生业障重故,善根浅薄,寿命短促,不能如古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乃至一目一行,亦复不能。即使精进勇猛,尽此形寿,亦难精通三藏。既不能精通三藏,各人亦要知道分量。只得‘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学佛法的人,就要如此。不可妄说,亦不可盲修。参要真参,学要实学。

认真参与禅相应,认真学与教相应。参禅要明心,学教要开圆解。并且学教者须通宗,学宗者须通教。古人云:‘通教不通宗,如蛇钻竹筒。'蛇钻竹筒,钻通了一节,第二节又不通了。相似学教之人,于不懂得的字句,请教人破字消文,换一个地方,又不懂了。所以学教必须通宗,通宗必须学教。佛法三藏十二部经典,无非一个心法。经是标月之指,心是所指之月。既开圆解,则不但知标月之指,亦知所标之月矣。

宗门称教外别传者,即是指经所指之月也。学教者若藉教观心,又安知宗不是教内真传呢?故学经观著心即通宗。宗者心也,心为主也。教虽与宗不同,然而学教正是明宗。不学教而欲明宗则甚难矣。因为三藏十二部经指了又指,大家还不明白。离经岂不更难吗?故曰‘说佛法者,离经一字即同魔说。'不学宗欲通教,亦复甚难。故又曰‘学佛法者,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现在之人,善根浅薄学教者难以通宗,通宗者又未必能通教。果然是善根深厚的人过去生中通了教、通了宗,不过是有隔阴之昏,出胎之迷。是这种人,学教就可以通宗,学宗亦可以通教。末世众生,号称通宗。既不通教,则未必真能通宗。不开圆解,安能明心。不明心地,又安能大开圆解?

以宗教难通故,就该做‘慎言其余,则寡尤。慎行其余,则寡悔'的工夫。慎言其余者,免造口业,而落谤法因果也。慎行其余者,免盲修瞎练,堕坑落堑也。多见阙殆。殆者谓于佛法有踏不实在处。多闻阙疑。疑者谓于佛法有疑惑不懂处,应当慢慢站著,谨开口慢开言,说不得的不要乱说,行不得的不要乱行。譬如看见前面有人把车推翻了,我应以前车为鉴,不跟他学推到险道去。到险道则生死无尽,要了生死是很难的。总要向了生死处行去。不然天天增长生死,反以为是了生死,岂非大错吗?

学佛法最难的就是守佛一个家规。因为佛的家大,规矩不得不严。佛之家规即戒律也,条规繁多。胆大的,学好多年的佛法,还摸不著家规的边际。果能立志守佛家规学去,则龙天拥护,诸佛加被。不遵佛的家规,不受佛的约束,即令外有人来管,八部鬼神就要把你送到三途中受苦去了,还谈甚么通教通宗呢?

略谈学佛大要

学佛法宜慎始要终。古人云:‘打头不遇作家,到老反成古董。'是故初学应慎之于始也。又云:‘出家之人,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三年,佛在西天。'即不慎始要终也。故曰:‘勇猛心易起,长远心难发。'此皆善根浅薄故。有善根者,关于戒律,当急学急受。出家人学戒者有之,居士学戒因缘甚少,久熏佛法的居士是知道的。

初来三宝门下的居士,恐怕不知怎样入门。入门之道首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即与三宝之门相通。三宝之门,是无形无相之门。得法的,一下子就进门,不得法的,一辈子也进不了门。菩提者,觉也,发菩提心,即是发觉心,是将心之光明,放出一点来。众生之心,本具足光明,以迷惑本心,故昧而不显。虽不显,而光明仍在,如宝镜埋在泥中,必自泥中取出磨擦,去其泥垢,固有光明,方能显现。世间一切法皆是因缘所成。古镜是因,磨擦是缘,因缘和合,则垢尽光显,皈依三宝,亦复如是。众生之心为因,三宝为缘,藉三宝薰习力,而法性理体本具大智慧光明即显。发菩提心者,是由本觉光明,起始觉光明。始觉者,始知世间无常,始知一切境界是假是苦,所以要发觉心。不但自觉还要觉他,不但自己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还要劝家亲眷属,及所识之人,亦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这就是发的菩提心,行的菩萨道。戒者,止恶防非,为无上菩提本,是故人人皆应受戒。学戒如仅受而不持,就可惜了受戒一番善根。杀盗淫妄为四根本戒,故五戒、菩萨戒,首戒此四。比丘二百五十条戒,其中二百四十六修戒皆是护此四重戒的,比丘尼亦然。兹将杀盗淫妄酒五戒,说其大概:

杀戒不但不能杀人,不杀畜生,乃至微细昆虫,亦不得杀。因十法界佛性平等,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彼畜生道众生,为造重恶故,堕恶道。待罪报受满,转身为人,仍能修行,以至成佛。若杀死一昆虫,即是杀一未来佛,亦即是杀过去父母。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杀生害生,不顺孝道。吾人在六道中受生时长,历劫家亲眷属,当然众多。今生我幸得人身,当思救护沉溺恶道的家亲眷属,何忍伤其命而食其肉?故见畜生被杀,应方便救护。且贪生怕死,人畜皆同。畜生被杀时,以力不能敌,含恨而死。来生相遇,即是冤家见面,必加报复。楞严经云:‘人食羊肉,人死为羊,羊死为人。'语云:‘吃四两,还半斤。'可不惧乎!昔文殊菩萨示现人身,路经屠户之门,见数人擒猪,将欲宰杀,猪乃狂奔,不易捆绑。遂谓屠人曰:‘何用多人为?吾杀此猪,一人足矣。'屠户为省人工计,异日即雇彼杀猪,彼乃以人名喊猪,猪即应之,驯来其傍。屠主曰:‘不杀此猪。'又以一猪令杀。彼又以人名口喊之,猪又驯服而来。屠主又惊骇曰:‘不杀此猪。'彼先后所呼之名,即屠主父母,故皆不令杀。彼父母以杀猪为业故,死后变猪。屠主遂改业,不敢再作杀生之事。人人若皆知因识果,决不敢杀害众生。真是发菩提心之人,遇有蚊虫来食身血,应发供养之心;即或不能发供养心,亦不可起嗔恨心。宜用柔软语,作是念曰:‘我是初学菩萨,不能满汝之愿。'轻轻拂去,切不可欠命债。须知有意杀者有意还,无意杀者无意还。好杀者必得短命报。对于不食肉放不下者,可于临食时观想,我所食的,是未来佛之肉,是过去父母之肉。如是观想,必能断食肉之习,不造杀业,亦不遭被人杀之报。戒杀放生,可以忏悔往业,增福延寿,功德无量。

盗戒,较杀戒难持,若僧若俗,皆易犯之。出家人若无人见,自取常住食物私食,即犯盗戒。乃至不好好修行,张口吃一口饭,饮一口水,悉皆犯盗。语云:‘十方一粒米,重于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在家人亦易犯盗,如为人办事不实心,令人受损失,皆是犯了盗戒,偷关漏税,侵蚀国家财物,皆犯盗戒。即在家庭之间,亦所难免。依据戒本开遮持犯道理,取亲厚人财物不犯盗,否则不与而取,皆是犯盗。所谓亲厚者,非父母手足等之谓也,须具有七种亲厚之相:一难作能作,二难与能与,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贫贱不轻。如是无论亲与非亲,有此七相,皆得谓之亲厚。反此,虽是父母手足,非意气相投不得谓之亲厚。凡不与而取,即是犯盗。世人每以儿女取父母之钱,自蓄自用为无妨,不知亦属盗也。故云盗戒难持。不学戒易犯而难知。

淫戒,出家人绝对禁戒,在家居士,只戒邪淫。梵网经诸家注解很多,有判居士只戒邪淫,有判既是菩萨,正淫也应当断。这就看持戒从缓从急。从缓先戒邪淫,从急则全断淫欲。究竟从缓对不对呢?缓则不能了生死。若说不对,佛又何必说五戒,只戒邪淫呢?因为佛是观机施教,对根机浅人就说缓。所以说半字教、权教、分教,都是不究竟的。佛有摄受门、折伏门,此属摄受门,用权巧方便,使渐离淫欲。不断淫是世间法,就佛法说,是应断的。诸位有未入佛门的,先断邪淫,入了门,既知佛法意义就要断淫。淫为生死根本,究竟断淫,方免轮回之苦。淫念轻则上升,淫念重则下堕,是故欲界六天,以淫念轻重而分高下。偈云:‘四王不净忉利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久视他化暂。'他化天在欲界天最上层,淫念轻者生之,所享快乐,胜过以下诸天。淫念较重,次第生以下诸天,皆是愈上愈乐,下者次之。.已断淫欲,则生色界天,所享之乐则又胜过欲界六天。人道众生,由淫欲生,苦恼极重。简单说有三苦,分开说,五苦八苦,乃至无量诸苦。身为苦本,设无有身,苦叫谁受呢?佛为一切智人,为大慈悲父母,故说了义教,为欲了生死众生说淫戒,令断生因。不生则不灭。不生灭故,则了生死,而成佛道,究竟离苦得乐。深望大家痛念生死苦,立志戒淫。

妄语戒,最易犯。持妄语戒宜谨开口,慢开言,少说话。是故语言迟钝人,犯时较少,口齿伶俐人易犯,有心学戒者,宜加谨慎。说妄语被人觉察后,即难得人之信任。舌为心之苗,言语虚实关于心之邪正。讲话时要觉照,自说自听,犹如诵经念佛,口念心观。不然口中念的是佛,心中想的不是佛,心口不一矣!又者,十方诸佛,护戒善神,皆在吾人心中。若不妄语,常为诸佛加被,善神拥护。若妄语,则十方诸佛与众善神尽知尽见,不能感佛之加被,善神之拥护;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故。

酒戒,酒能醉人,令人神识昏迷。若不戒酒,因之能误犯杀盗淫妄四重戒,故酒戒亦在重戒之中。有一五戒居士以醉酒故,见邻家鸡来其家遂杀而食之。邻妇至其院觅鸡,醉人答曰未见,并因醉性强奸邻妇。偷鸡食犯盗戒,杀鸡犯杀戒,答曰未见,犯妄语戒,强行非礼,犯邪淫之戒,以饮酒故,四重戒同时俱犯,故梵网经云:‘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又酤酒戒云:‘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是以修行欲了生死,除了持戒,其说了生死之话。故必须受戒,受了戒必须学戒。受一条戒,即是一学处。初闻佛法的人,多生恐怖。听说佛法,有如是言,这也犯戒,那也犯戒,所以害怕,不敢受戒。久熏佛法的人听了,纵然不能受,也还不惊不怖。要知道纵不受戒,杀盗淫妄亦犯性罪。受了犯戒,犯性罪又犯遮罪。如是因如是果,法尔如是,是为性罪。佛所制止,不遵佛教,是为遮罪。受戒而犯,似较不受戒多一层罪过。不知不受而犯性罪者,堕地狱受苦已,再生人间,难免再造再堕,出苦无期。受戒持戒者,求人天福,得人天福,乃至求佛果,得佛果。犯戒者虽罪加一等,在地狱受苦满时,即觉前非,立志好好修行,不再犯戒。及再来人间修行,就不犯戒了。故云:‘宁闻佛法入地狱,不愿不闻佛法生天堂。'诚至言也。吾人欲了生死,及离苦得乐,首先要对冶习气,勉强受戒。如不受戒,即不知受戒功德,犯戒罪过,难免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饮酒。既造苦因,必受苦果。学佛法人,须具正知正见,遵佛遗教,以波罗提木叉为师。

佛法世法之界别

在佛法中,有人讲佛法不离世间法,即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但也有的讲佛法与世法敌体相违。不过,大菩萨和光同尘,在世间即同世间人一样,也有妻子儿女,也作一切世间上事,然而能在世间法上觉悟。如维摩诘居士亦娶妻生儿女,常行梵行。所谓常行梵行者,即无欲淫,其儿女乃示现而生。如佛指腹为胎者,皆不假淫欲而生。维摩诘居士,虽也到酒馆赌场妓院等处,但不为其所转,处处行教化之事。此便谓之不离世间觉。似此自觉觉他之行,乃大菩萨能作。

若谓佛法与世法相违,则必须分得清那一个是世间法,那一个佛法?如此,那就非得学小乘不可,一定要舍家出家,剃发为僧。世间上的一切事,如士农工商等等,都不可学。这不是与世法相违吗?所以说佛法与世法是一个亦得,佛法与世法相违亦得,因大能融小故。既和光同尘,又使人厌离世间,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不过在娑婆世界中,任何事物必须要舍,有一放不下即成障碍。这岂不是与世法相违,而被认为小乘吗?但又不是小乘。此法能普被三根,圆收一切众生,故非小乘法。按小乘法中,即以证到阿罗汉来论,要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其难如断四十里急流,始证初果。断欲界九品思惑中前六品思惑证二果,又名一来果。后三品断尽,始证三果,又名不来果。但证三果还未离三界,必须连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断尽,才超出三界证四果。若念佛法门,不管断惑不断惑,就此一念之智慧,无论老幼,尽此一生即能生极乐。虽未断惑还是世间众生,即与此界出世间人相差不远,因惑虽未断而不起。极乐无起惑之缘故。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心境相应即造业,起淫念即造淫业。如家家有男女,皆须男婚女嫁。一起淫念,业即成就,是为心生则种种法生。但有时心从境生,如心中未起淫念,苟观男婚女嫁之境,即不免动淫念,是为法生则种种心生。极乐无此境,故心即不起。所以法不生故,心不生。再说士农工商,无非都是为利,士又兼为名。总之不出名利二字,因此即免不了起争端。你若作言不愿我作,我作言不能让你作,不论亲疏,皆是只求我好。农工亦同,总要自己强于别人,以此赚钱谋利。尤其现今商人称为商战。贴著大减价招牌,你如此,我亦如此,故称战。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士农工商,因为不谋衣食住,故没有争夺的样子。从何而学呢?亦没有作官的人,因无作恶众生,故不需官管。不若此世界人好斗争。极乐世界一切事都不须人作,只仗佛之福报,仗佛之神力,莲花化生,出来即有衣穿有屋住,此皆阿弥陀佛愿力变现而来。世界上之泥水匠作工,又何尝不是变现而成呢?不过变现得慢些罢了。阿弥陀佛要化度念佛众生,不化现此境界,如何能接引众生呢?是故念佛法门简而赅,小而大,譬如极乐世界人民,就穿衣一项来论,莲花化生之身衣自在身,身长衣亦长,依正俱长,还争夺作什么?一切饮食甘美甜味,自然现前,食毕碗钵自去。宫殿亦皆自然故,衣食住皆满足,还争个甚么?此点是与我等世间相违,你说是小乘呢?还是大乘?不作士农工商而争名利,岂有杀盗淫妄。若说是小乘法,普贤等觉还求生极乐哩。等觉岂是小乘?凡夫生到极乐,仗阿弥陀佛之力,能于十方世界供养诸佛,教化众生,且具六通以随供应化。你说是小乘呢?还是大乘呢?

你我在此世界,甚么都放不下,不愿生极乐,真是傻子。要知道什么事都不能到头,不能千年万载,常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生死就靠一口气,朝不保夕!不会看的,认为人生有百千年,岂料人在胞胎死的、活几个月死的、一二十岁死的都有。若再等到自己有了儿孙,就更喜欢的了不得,谁又知道自己的儿孙何时死呢?

可怜呀!阿弥陀佛婆心悲切,垂手接引众生,只怪众生无智慧,不肯信受此法。我们现在不过是各尽各的力,信一分干一分,他走他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你我各各念起来,南无阿弥陀佛!

如何脱离苦海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此苦海甚深无底,广阔无涯。因摸不著苦海之边,故难出苦海。若摸著边,即能出矣。吾人于此广阔无边甚深无底苦海中,将如何寻其边际呢?在苦海中若往前行,愈行愈苦。立住不走,仍在苦中。必须回过头来,即可看见边际,边际即彼岸。彼岸者,诸佛之岸,对此而言彼也。三界皆是苦海,不但生欲界人道、天道是苦,即生至色界顶天,乃至非非想天,亦是苦,福报享尽,仍随宿业堕落地狱或畜生。吾人不能了生脱死,即是不肯回头之过。于五欲境,多生贪著,为情受牵缠,名利挂碍,家亲眷属,有的是强冤家,有的是软冤家。强冤家互相斗争,增长生死;软冤家互相情爱,犹如棉花条,缠头裹脑,你缠我,我缠你。可是无论是强冤家是软冤家,不能怪冤家,要怪自己无智慧,与之斗争,与之牵缠。若有智慧,对于强冤家,他虽无理多端,其如我之不理何?对于软冤家,转情爱为法爱,互相劝引,归入佛法。我之眷属,岂可令其在生死海中?如是既得解脱,爱亦不碍。至于名利,为人人所贪。自己品行至臭,还希望人称赞,而不喜称赞他人。若回过头来,不争名不夺利,见人有少功德,即随喜赞扬是利他。利者人之所爱,起争之端,常言道:‘今日也不好,明日也不好,还是前日好。'前日者,代表钱儿也。若能回过头来,不贪是自利。他人贪爱,即让与之,是利他。我佛如来,悲愍众生堕五欲网中,不知求出离。故舍王位妻子,出家修苦行,为众生作标榜,佛初生时,相师言:‘此太子必出家为法王;若不出家,即为转轮圣王。'转轮王非同国王,仅为一国之君:金轮王王四天下,银轮王王三天下,铜轮王王二天下,铁轮王王一天下。佛舍国是舍财,舍妻子是舍色,舍位是舍名,舍王宫珍肴美味,日食一麦一麻,是舍食。雪山一坐六年,若不成佛,誓不起坐,是舍睡。五欲为人难舍而能舍,非浅浅修行,所能办到。盖已多生累劫熏修,舍已成性故也。众生若有此金刚王宝剑智,斩断五欲,即可超出三界。然亦非一日之功,由看破而至做到,久久修习,而后能成金刚剑智。是故对于情爱名利种种旧习,若能回头,即到彼岸。

念阿弥陀佛与普贤十大行愿

本人屡屡提出。说佛法犹如旃檀,片片皆香。举起一片之香,即是全体之香。曾讲过普贤行愿品,读诵普贤十大行愿品,就能往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所以十大行愿,就是整个旃檀。随拈一行一愿,就是片片皆香。阿弥陀佛是总相,普贤菩萨十大愿是别相。念普贤行愿品,即是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即具足十大行愿。何以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具足十大愿呢?在十大愿中,一者、礼敬诸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二字,即是皈依。既皈依,岂有不礼敬的吗?二者、称赞如来。梵语阿弥陀佛,此云无量寿无量光。念阿弥陀佛时即是称赞佛无量寿,无量光。世间法都是有量的,岁数最大不过六七十岁。赞七十者曰古稀,叟又记得礼记赞人高寿,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到一百以外,就无赞词了。所以说世间人的寿是有量的,念阿弥陀佛,就是赞无量寿。又世间上让人占得好处,人必称赞曰:‘占光,占光。'今念阿弥陀佛就是赞无量光,同时所占的光,也更广大了。三者、广修供养。供养有法供、有财供。念南无阿弥陀佛时,赞佛无量寿无量光,就是‘法供养'。又既以念佛为法供养,岂无一香一花为‘财供养'吗?四者、忏悔业障。五停心观中所提的多障众生念佛观,故知念佛即是忏悔业障。忏悔有三种:一者、取相忏,二者、作法忏,三者、无相忏。取相忏者,念佛感应道交,得见好相,罪即忏除。然佛力加被有显加、有冥加,纵未见好相,安知非已得佛力冥加呢?作法忏者,犯戒须向大众僧求忏悔,以同名同号的佛很多。念一阿弥陀佛,即是向无量无数阿弥陀佛前求忏悔,亦通无相忏。法性无相,念法身佛即能忏罪。念佛不起妄想,即与诸佛法身相应,亦与己之法身相应。清净法身,一法不立,故契无相理,即得消灭罪障,故曰:‘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无相忏即实相忏,实相无相,所以念一句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念佛即通三种忏悔。五者、随喜功德。念佛法门,系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称赞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叫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依教奉行念阿弥陀佛,岂不是随喜功德吗?六者、请转法轮。念佛就是请佛说法,求见相好,求见光明,也就是请佛说法。佛法常住在世,有机则显,无机则隐。能念得感应道交,就得见佛,就能闻法。念佛时岂不是请转法轮吗?七者、请佛住世。佛本无生灭,随众生心生而生,随众生心灭而灭,一念念佛一念生,念念念佛念念生,众生心若能依佛而生,佛即依众生心住。念佛岂不就是请佛住世吗?八者、常随佛学。佛以因感果,菩萨道为因,成佛为果,一切佛皆以普贤行为因,故普贤行为诸佛普因。又十地菩萨皆不离念佛之因,而得成佛,念佛岂不是常随佛学吗?九者、恒顺众生。常顺众生性,不顺众生相,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恒顺众生性,何以故?人人都具有自性弥陀,故自性弥陀者,即法身佛是也。同一无量寿,同一无量光,上至诸佛,下至蠕动含灵,皆具佛性,岂不念佛即是恒顺众生吗?十者、普皆回向。普贤行愿品中说:‘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普贤行具足无量福德,故云殊胜。六道众生沉溺分段生死中,三乘圣人沉溺变易生死中,唯佛超登究竟彼岸,以殊胜行,普为众生回向,生佛净土。约事相说,无量光佛土,距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土。然事不在理外,故曰:‘处处总成华藏界,从教何处不毗卢。'虽说生西方净主,亦不出华藏世界实报庄严土,亦即是生自性中常寂光土。所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所以说念佛具足十大行愿。若能读普贤行愿品大乘经,又能念佛回向极乐世界,当然上品上生。若不认字,不能读诵大乘经典,专心念佛,不假多方便,亦决定往生。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又说:‘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我们念佛时,要万缘放下,以清净心念十念,、不能往生。若心不清,一边念一边又打妄想,那么,想往生恐怕没有那样容易。所以念佛要口里念著,耳朵听著,心里记著,三业清净,字字分明的念,就会离苦得乐,决定生西。说多了打闲岔,我希望世界上的人,都一齐念佛吧!

应当怎样学佛

佛法垂秋的日子,不是佛教弟子,不消谈得。就是佛教徒,但因为善根浅薄的原故,皈依佛法的人虽多如牛毛,而毕竟成佛的仍稀如麟角。佛教原是选佛场,怎么叫选佛场呢?无论何人,只要肯用功,而又用得相应的,自然就有觉悟。大家在一处一比,就显出来了。俗云:‘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优秀为人所钦,陋劣为人所弃。历代以来,选出的诸佛菩萨也不少,以佛在世时说,有九亿众生。于中有三亿众生,见佛闻法;三亿众生,或见佛,或闻法;三亿众生,不见佛不闻法。见佛闻法,证果的多,或证初二三四果,或证三贤,或证十地。其余三亿,或见佛得益,或闻法得益,决不像我们这些众生,我们这些人都是善根浅薄,没有选去。要是选去了,今日也不会这样苦恼。

佛法传到中国来,选出的亦不少。或由参禅中选出,或从念佛中选出,或由持咒中选出,或从学教里选出,各将本事跳龙门。到末法时代,学净土往生的也有,参禅悟道的也有。但是因为众生根机劣弱故,毕竟是中选者少,落第者多。

说到用功上,讲到学佛的究竟意义上,应该大家都向心地上著力。就是不能‘证悟',也要求得个‘解悟'才是。现在有一班人,就连多数的僧伽也包括在内,他不但不能行,连解也不肯向这地方解。大家常说外道是‘心外取法',不晓得佛教中‘心外取法'的人,还多得很呢。因为善根浅薄故,听见那样玄妙,就朝著这玄妙的门头做去。标奇立异,总想比别人不同。好出风头,自立门户,种种流弊,是现在随常发现的。这都是由于过去生中爱好花样的习气,深入识田,学佛后,随顺我见习性,又自流露,这是顶不好的现象。

佛有八万四千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流者自‘悲智心'流出,还者还归‘本源法界'。近来不是东立一个门庭,西立一个门户,就是你障碍我,我障碍你。尤其是佛,比如大富长者,子孙很多,各人根机不同,故应机而说的法门也不同,无非令悟入本性。尽管法门虽多,我们修习佛法的人,总要分出‘本'、‘末'、‘正'、‘助'。如像大富长者子孙,堪为士者令读书,堪为农者令务农,堪为工者令作工,堪为商者令经商,各执一业,不相妨碍。所以俗话常说:‘大丈夫不可一日无业。'

出家人任修何宗,都是撑持佛的门庭,同为大富长者子孙。但因为不能兼顾,才各自分领一门。切不可自己学了这门,只说这门好,其余的都不好,自相残杀,同室操戈。所以佛法分与不分,各有好处,亦各有坏处。分是‘行布',不分是‘圆融',行布圆融不相妨碍,方是佛之弟子。佛法如劈旃檀本,片片皆香。但法久成弊,诸宗皆所难免。应该对于各人所修之本宗,其中善者加以弘扬,不善者亦应指出,对他宗亦复如是,切不可吹毛求疵。诸宗难免有流弊发见,是由于学者未断烦恼故。若说这是通病还可以,因说人并连带说及某宗佛法不好,那是万万不可的。我们要明白学习佛法当往大局上著眼,若不明大局,往往有许多善智识,一样的‘是一非余',而作诽谤他宗的言论,那就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这是说不分的好处。

再说分的好处。因为我们寿命短促,知识力有限。尽此报身,尚难彻知一宗,何况多宗。是以一门深入,较之东撞一头西撞一脑的强些。其所以东撞一头西撞一脑的,都由随缘所转,自己没有主宰。人家给你高帽子戴起来,就改变方针,终至一无所成。所以要有主宰,不可被人家舌根子牵转。多学固然是好,但因寿命短促,故难以学成。若一生就把佛法学好了,那么佛法又不值钱了。单学‘解',一生还不会,何况还要学‘行'呢!所以学佛法,要发长远心,像中国佛法分了多少宗,如俱舍宗、成实宗、净土宗、三论宗、慈恩宗、禅宗、律宗、真言宗、天台宗、贤首宗,随学那一宗,也要几十年功夫。若仅仅知道一点,没有全盘研究,何能济事。

晚学晓得自己根机驽劣,一宗都难修成,就只知道‘律宗'为出家人必须修的。律通诸宗,随你修那一宗,都要持戒。戒为无上菩提本,又当首重止持再学作持,律学好了,再选一宗精勤学习,可以增长功德。但是不能兼学,也无过失。惟是学他宗而不肯持戒,这就有过了。如学净土而不参禅,而不持咒等俱无过,大家于此要具眼才好。设持戒好,于诸宗选择与己根机相近的修学。若与性情相投,不与根基相契的,不可修学。譬如有人说禅宗至高,你的根基好,能以修成,你就参禅。一参参了十几年,还不知道话头的意义,就是与好高的性情相投,而不与宿生的根基相近,应当更换方法才是。

学佛法要具择法眼,择法又要择人。为什么说择人呢?因为是过来人故。但是择人也不离法,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对于戒律有根据的人去亲近。蕅益大师云:‘其人虽智浅,而信戒见地稳者,应亲近之。其人智深,见地不正而非戒者,不应近之。'晚学虽无择法眼,自觉不可不律身以戒,而终于归到净土。但是上面才说佛的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既以法界为归,何又要归向净土呢?要知道你把法门当成法界即是法界,不知道是法门,即不是法界。极乐世界距此十万亿佛土,立定目标,趣向净土,即是以前所讲‘解要圆,行要方。'解圆,故知十方皆法界,此亦法界,彼亦法界;行方,故不愿生他方,而愿生西方。并且要生在西方莲池的莲台上,上品上生。修行人应有大目标,立大志,行深行,切不可一脚踏两只船,或是一非余。应一门深入,总要自己有主宰。父子上山,各自努力罢!

四众道场药言

从古以来,出家的大德,一天都要算几回账。早上起来挨挨头,我把头发剃的光光,当出家人,为的了生死,究竟生死了几分没有?到中午又摸摸头自问自,又过了半天,生死了几分没有?到夜晚又摸摸头,如是盘算。如果生死未了,烦恼宛然现前,就要痛哭流涕,如丧考妣。生死究竟怎样了法呢?妄想渐少,烦恼减轻就是了了几分生死。现在的人善根浅薄,即不能一日三盘算,也应该一日一盘算。我常说出家人犹如擦台布,给人家做佛事,求忏悔消罪过,好像是人家的台子污秽了,我们要替人家擦洗干净。可要善擦,把人家台子擦净,我们用的擦台布还不染污。不然的话,擦来擦去,别人的台子虽然干净,我们的擦台布也就秽污破乱不能用了。虽是一个譬喻,却甚恰当。我们怎样才使这擦台布不脏呢?就是给人家做佛事时,至诚恳切,心地清净,妄想不生。仗佛力,仗法力使施主及其所追荐之人,咸得利益,这就是自利利他。要是无诚心,一边在念经,一边在打妄想,而受人家的恭敬供养,那就成了脏台布了。

诸位同学,究竟盘算了没有?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果能放下万缘,真实用功,得力很快。古人云:‘用在千日,悟在一朝。'那里定规要许久功夫?譬如这一七间功夫用的不得力,打这时起就起觉照,精进专一用功。用的恰当,一枝香也能悟道。古时大德谓:‘用功千朝,悟在一时。'就是说积千朝的功夫,因为不得力,到末后才豁然觉悟,虽顿实渐。大家要知我们的心体,犹如古镜本来光明,只以埋没泥中不得显现。一经出土,而又擦磨,便能显出光明本体。就功用上说,就在各人随时不忘觉照,善用其心。

再说到事相上,像净莲寺四众共修的道场,干的是很危险事。四众共修道场,佛在世时颇为盛行。每次法会,皆有四众弟子。到了末法时代,这样道场建一个倒一个,佛法受了很大影响。印光老法师不赞成建四众道场,就是这个原因。究竟四众共修能否举行,完全系属在人的知见正大与否,规矩严肃否。按律来说,所有方丈客主及各寮房,均不容许女众久坐久谈。虽自信心地光明,要行菩萨道,但亦要善护讥嫌。无论当众背人,均非佛法不说。诸位听了以后,在参加道场,和自己办道场时,都要格外注意这一点。对于四众共修,界限要严,大家要遵守才好。

净莲寺这种规矩是天然的,到这里来的居士都是正知正见,为佛法而来。我们自己仗佛冥薰加被,正念时刻现前。仗佛法光明加被,依赖戒法维持身心,并靠大众僧力,互相监视,不令有犯戒的举动。必须这样在微细上注意,护持佛法。诸位的眼如收不住,我就要管束的。三业俱不得掉举,身非佛法不行,口非佛法不说。身口七支能护住,意业纵未清净,亦足以减其势力。意如树根,身口如枝叶。伐去枝叶,虽有根在,不易生长。再加修行以佛法转意业,顾不得起颠倒妄想,或转念或歇念都是功夫。已有功夫的人,以歇念为贵。设不能歇念则令转念,总要自家做得主,向正念上念。转念,歇念,下手不同,归原无二,总要假净念除染念。办道场既有许多顾虑,闭门自修又落于小乘,佛诃为焦芽败种,所以定规要自利利他。一举一动,不违佛的教诫,向护持佛法上著眼,这是出家人应遵守的。在居士一方面呢?请人修行,自己也不在修行之外,亦是自利利他。这一层看诸位有择法眼否。在堂中随喜念佛,出堂以后,仍要正念相续不断。敲起键椎如是念,歇下键椎仍持正念不失。出入往返,常常如是。久之三业即可清净,降伏旧日习气。一谈闲话,即失去正念。应当注意的,我们都是站在一条战线上,与魔军共战。古人云:‘三人同心,其利断金。'所以要群策群力,共同修行。我们能恳切至诚,为护法檀越回向。利益众生,即是利益自性众生;好了人家,即是好了自家。诸佛如来,就是利益众生而成佛的。藉一人为发起之端,普为一切众生回向,则发起之人得益更大。一人发真归原,十方世界消殒。愿一切众生入法界,即是法界心现前。功夫不在久,只在得力不得力。虽然只剩一枝香,在这一枝香能息念,好好用功,用的应,就能了生死。说多话打闲岔,还是好好的用功吧?

梦话

有两句俗话:‘什么人说什么话,三句话不离本行。'因为晚学是个做梦的人,所以好说梦话。说了好几天的梦话,还未说完。昨天梦见一堂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各念各的,听了很吵人,梦做的不大好。今天的梦,不是那样了,异口同音,听了令人倍增欢喜。昨天说半夜梦见了家家(即外祖母),以梦中梦来打比。所以说身心世界、我、我所都是幻化的。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是二字,指梦幻泡影而言;应作如是观者,六喻不可齐观。先就梦观。

把什么事作梦观呢?是将有为法作梦观。有为法有‘有漏有为'、‘无漏有为'。怎么叫有漏有为呢?有漏者,以因感果,报尽就完了,犹如漏盆盛水,终必漏尽。这是就不修行人讲,如一个因果漏了,又来一个因果。于是因因果果生死不了,名有漏有为。有为者,有为有造,如是因,如是果,好不空好,坏不空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是不报,日子未到。怎么又叫无漏有为呢?无漏有为,就是修行,亦是有为有造,有因有果,一得永得,故名无漏。如持戒得大福报,习定得大自在,修慧开大心光。又者依教修行,能得十信、三贤、十地、等觉、妙觉位次。好像世间做官,有品级似的。但世间官位,是无常法,塌了台就算完了。出世间法,就是佛法,佛法不是这样,登了三贤十地永不再退。登初住不愁不登二住;乃至证等觉,不愁不成佛。故名无漏有为。虽是无漏,但也是一个梦。不过这个修行的梦,虽有修有造,是向醒处造作。愈做修行的梦,愈醒的快。睡眠梦,时间短易醒;生死大梦却很难醒,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方可醒。如此说来又岂寻常睡梦所能喻的。不过就梦境令人观生死梦,所以说应作如是观,即知道回向。怎么叫回向呢?就是回恶向善,身心总要不离三宝。因为是向醒处,做这个梦不可不做的。人情恩爱的梦,愈做愈迷,是不可做的。在三宝门下,虽是说梦话,是说醒梦的话。究竟这个生死大梦,怎样才可以醒呢?当然有醒梦的方法。拿睡觉打个譬喻:睡著了的人,你要教他醒,怎么他就能醒呢?须要转他的迷梦心,向醒处喊哪!我们要醒生死梦,也是要转迷梦心。怎么转法呢?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声向自心上喊,喊久了就会醒的。但也关乎各人善根浅深,而定觉悟迟速。若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那么一叫便醒。各人根机不等,若非顿超根机,必须多喊。参禅也是参的这心,教人参‘念佛的是谁?',参悟时即醒来了。从前宗门下有一巨指和尚,参禅悟了道。有人问他:‘如何是的西来大意?'他把大指一竖,人家就开悟了。这就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随拈一法,便能开悟的人。有一次又来一个人,请问佛法,适和尚不在家,侍者师对那人说:‘和尚出去了。你若是要问佛法,我也有点呢。'那来问的人,就请问‘如何是佛法?',侍者师也学和尚把大指一伸,那人也开悟了,欢欢喜喜走去。和尚回来后,侍者如实告知。和尚说:‘啊,你还能令人悟道。好,我也来请问你。'随喊道:‘侍者师,请问如何是佛法?'侍者师又把大指一伸,和尚已暗执刀在手,待其竖指时,便用刀把侍者师大指割去了。和尚又用药为之医治,待其痛止,和尚又请问如何是佛法?侍者师又把手一竖。师父啊!大指没有了,侍者师就向这没有处也开悟了。这是巨指和尚提拔他的。因为他令人悟道,自己未悟,才假方便指示他。所以要是根熟众生,悟道因缘很多:或念佛悟道,或诵经悟道,或参禅悟道,或拜佛悟道。所以说念佛总要向著心念,不向心地用功,打总子也不会悟道的。

睡觉的迷梦,有人喊便醒。要想醒生死大梦,也要喊叫的。叫的方法,须以心印心,才能自梦境中叫醒。不过也有时节因缘,功夫成熟,一叫便醒。修道品、三学、六度、万行,一切佛法,虽皆是梦,而是金刚种子。吞到腹中,与秽污不能安处,乱冲乱撞,把肠子冲断了,金刚种子就出来了。佛法在烦恼心中,亦复如是。无论听了一言半句,他都不跟染污心在一处,因为不能混在一起,所以要翻出来说,说了还要行。所以佛法不怕不懂,只怕不听。听了然后求解,久而久之,也会放光,与佛相同,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上而讲有漏有为、无漏有为,这两种界限,一定要划清。有漏有为,与法性相背,向有漏造作,是不会醒的。无漏有为,与法性相顺,向无漏造作,是能醒的。几时能醒呢?按教典说,到八地菩萨地位,方醒了这生死大梦,知道以前忙著修行,忙著了生死,自度度他,原来都是南柯大梦,本来无众生可度,无生死可了。华严经上有个譬喻:‘譬如有人,梦中见身堕在大河,为欲度故,发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猛勇施方便故,即便觉寤。既觉寤已,所作皆息。菩萨亦尔,至不动地,一切功用靡不皆息。'这就是达妄本空。可是登初住也能达妄本空,不过有究竟与不究竟的分别。登八地才究竟空,所以名为不动地。

既说修行是假的,我们又何必修行呢?但是若不修行,就不能觉,亦不能空烦恼。所以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必到觉后,方知是梦。八地菩萨虽证不动地,然而诸佛还要劝他起悲心,谓八地菩萨曰:‘善男子!汝虽得是寂灭解脱,然诸凡夫,未能证得,种种烦恼,皆悉现前,种种觉观,常相侵害。汝当愍念如是众生。'又‘善男子!汝当忆念本所发愿,无边众生誓愿度。'所以八地菩萨虽知是梦,还要广行菩萨道,教化作梦众生,令先知梦中之我空。因为我执未空,不能空所梦见的种种法执。有时也二空齐说是梦的,我法二执破了,一切身心世界,不空自空。你我既晓得是梦,就要把迷梦叫醒,向自心中唤。自心唤自心,知道自己有个法身慧命,莫令自心,常在迷中。念佛时念自心,持咒时也是念自心。望著自心喊,大家醒醒吧!

学佛从受戒始

修行了生死,除了持戒,莫说了生死的话;除了求生净土,也莫说了生死的话。但只是持戒也不是容易事,因为不顺习气,所以发不起持戒心。故梵网经佛诃责不受戒众生,畜生无异,木头无异。这话怎么讲呢?因畜生不知善恶,故不能受戒。人若不知好丑,不肯受戒,甘心下流,这不是与畜生无异吗?又怎么说木头无异呢?众生还有知觉,木头连知觉也没有,又不知痛痒。愚痴众生在生死苦中,不知痛苦。不知痛,安知痒呢?所以说木头无异。初闻佛法的人,多生恐怖心,说:‘嗳呀!佛法好严哪!'这也犯戒,那也犯戒,所以害怕。久熏的人听了,纵然不能受,也不惊不怖。略举旁人的一两样事,作个比喻听听:愚痴众生就像灯似的,照远不照近,见得到别人的坏处,就见不到自己的不好。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能照人家,很少照自己。晚学在湖北时,也有受皈戒的。有个女人,她不敢受五戒。我说戒能持几条受几条,持不了的不受也可以。她听了这话后,受四戒,哪四戒呢?杀盗妄酒四条,不受邪淫。我以为她是不懂,所以就告诉她说:‘居士受五戒,只戒邪淫。'她听了这话,还是不受淫戒。一个女人不能戒邪淫,岂不可耻吗?岂不是甘心下流吗?以此一事推度,你我不肯受戒,不肯持戒,就是留著黑暗路走,不愿向光明路上去。自己要想想,留著黑路走,是对不对呢?少薰习就不知受戒的好处,不受的害处。不受只犯性罪,不犯遮罪,受了戒,一犯就犯两重罪,要是这样打算盘,那可就打错了。犯性罪也是要堕三途的,在三恶道中受够苦出来,还是造罪堕地狱。如果是受了戒犯戒,受苦受够了,发愿出来再受不再犯,那就会持戒了。譬如世间,作贼的捉去了,就受牢狱苦;受够了出来,再偷东西,再坐狱,打总子也没有完的时候。众生不知向善,辗转堕地狱,那些牛头马面鬼,一见就烦恼来了,说我费了许多气力治他的罪,治完了放出去,未久又来了,又要我费力。常言六道轮回,若果六道是平等的,轮回也还好;在三善道中多少年,在三恶道亦多少年,也还好过,可又不是这样。生人天的如爪上土,生恶道如大地土,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所以六道可怕。如果不持戒,在三恶道中时长可怕。

杀盗淫妄这四戒中,杀戒,自不杀人,还可以让人杀我。盗妄都可以自不作,让人作的因缘。杀我盗我骗我者,作随缘消旧业想。唯有淫是不能作随缘消旧业想的,这个业是不能随缘消业的。别的戒自不犯,他犯只是片面的;淫戒,我淫他,他也淫我,双方犯戒,这个因果无有了期。定规要从此一刀两断,绝对不淫才好。

梵网经诸家注解很多,有判居士只戒邪淫,有判既是菩萨正淫也要断的,就看我们从缓从急。从缓,先戒邪淫;从急,则全断淫欲。究竟从缓对不对呢?缓是不能了生死的,说是不对,佛又何必说五戒只戒邪淫呢?因为佛是观机施教,看你根机浅就说缓,所以说半字教、分教,都不是究竟的。佛有摄受门、折服门,此是摄受门,用权巧方便,使渐离淫欲。不断淫是世法,就佛法说是应断的。诸位有未入佛门的,先断邪淫;入了门知佛法味,就要断淫,究竟断淫,方断生死根源。戒都有连带关系。能究竟断淫即犯无罪的杀戒,杀无明父,杀贪爱母。犯此杀戒,是杀生因种性,非杀父母之相,不但无罪,还是功德。若一人究竟杀无明贪爱,则一人究竟断生死;人人究竟杀无明贪爱,则大地众生都是佛菩萨。但只是人都不肯这样究竟杀。无明是根本无明,贪爱是枝末无明。根本无明迷法性,不能知真本有,造业受报,不能达妄本空。故根本无明,又名发业无明;起惑造业,故贪爱又名润生无明。如果下了种,没有贪爱水浇,久了会干,不能生长。无明种子为因,譬如父;贪爱长胎,养胎譬如母。杀了这样父母,究竟得解脱,即所谓‘打得念头死,救得法身活。'持戒确是救我们法身慧命的金丹。如果觉得生死有趣味,那就是魔子魔孙。若不甘心堕落,就要好好的持戒。戒本不易持,要像打铁一样,烧烧捶捶,去些渣滓就去些习气。数数入火,数数捶打,岂是一下子打好的吗?譬如诸位来三宝门下,都不吃肉了。最初不吃是不是还要想吃呢?久了自然不吃。但念头一起即起诃责,如铁打掉一点渣滓。以此推度,只要发心就能。可不要像那女人不敢受,不敢持。一切戒都是慢慢磨练,受不来勉强受,持不来勉强持。若果是不敢受,不敢持,岂不是与畜生无异,木头无异吗?譬如打仗,败了还打。佛法的仗,是正念与邪念打,败了又来,要像久不死的团鱼。正念是永远不会死的,败了再打,时久自然邪不胜正。所以说正念像不死的团鱼,不怕持不了,只怕不发心。诸位受了戒,回去对于家庭眷属亲友,也要劝勉。佛菩萨大慈大悲,打总子不会怪我们犯戒的。可是护戒神未断嗔,他是不容犯戒人的。多犯不如少犯,少犯不如不犯。佛虽慈悲我们,只怕我们自己不慈悲自己。佛即是心故,念佛持戒分不开的,是一件事情。好好念佛吧!

普劝家庭眷属学佛

佛法不是送人情的,不同世间法,可以作人情送。古人云:‘宁肯己身堕地狱,不以佛法作人情。'如何是将佛法作人情呢?假如有人障碍我,不愿意我修行,我听从他,就是以佛法做人情。这个人情一送我就要堕苦,是不可送的。不要以为顺人情可以结缘,不顺人情结不了缘;当知道这不叫结缘,是叫结冤。冤家有软冤家,有强冤家。人人只知道有强冤家,不知道软冤家。相打相骂的强冤家,还易防备,易躲避;惟有相亲相爱的软冤家最利害,缠裹生死海中,难出难离。软冤家是些甚么呢?好的朋友,好的亲眷,好的父母,好的夫妻,好的儿女皆是。所以莲池大师说:‘觑破冤家,各自寻门走。你走你的阳关路,我过我的独木桥。'莲池大师对于汤夫人软冤家,善于劝导说:‘君不见东家郎,昨日街前犹走马,今日棺内已眠尸。'又云:‘君不见西家妇,昨日门前倚闾望,今日家中已嚎丧。'如此劝来劝去,劝的汤夫人也发了道心,各自修行。软冤家恐怕你修行与他不同路而障碍,犹如魔之子孙。佛出世教化魔子魔孙亦修行,魔就慌了神,恐怕子孙了生死,魔就没有眷属了。世间人若经商作贾谋名谋利,家属均生欢喜;若说要出家,家属都要反对。依从他们是顺人情,只有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道,这是晚学曾用过的一个笨主意。本是应当行菩萨道,发菩提心,自度度他,有智慧的方能办到,像莲池大师那样大智慧人,能度家亲眷属都发心,就是发的菩提心,行的菩萨道。莲池大师把五色金章、鱼水夫妻、桂子兰孙,都一笔勾了,才好走出生死路。要走出生死路,须众善奉行。佛法度有缘人,当自家亲眷属度。但可度他,而不可被他转。欲度家亲眷属,先要自断杀,而后教他断杀;先自断盗,而后教他断盗;先自断淫,而后教他断淫;先自断妄,而后教他断妄。佛为大慈悲父母,视大地众生,犹如一子。既是一子,岂能令走险道。佛所享受的涅槃寂静乐、菩提觉法乐,众生未得,故婆心切切,说种种法,令众生修行,亦得寂静乐、觉法乐。应当依佛教修行,不应顺众生习气。无量劫来,轮转六道,设若尸骨不坏,能堆过须弥山;所流血水不干,能积过大海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难得的人身今已得,难闻的佛法今已闻,正好修行。佛在世时,以手撮地取土,谓声闻弟子曰:‘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六道中,人道众生少,三恶道众生多。不信试举人亲见之畜生道言,飞的走的,以及昆虫,种类繁多。于中以一蚊虫类比,或以一苍蝇类与人比,数目超过无量倍,况多种类呢?因为人多造罪,少修功德,故易堕三恶道,所以说,六道中人道最险。到三恶道只是受报,不能造罪,所受之苦是在人道造的,升天亦在人道造的。人道之险是心险也。心极难收住,一时跑到地狱去,一时跑到饿鬼去,一时跑到畜生去,皆是一心。出家人都是发了菩提心,虽然已发菩提心,就能一变变到三恶道去。怎样变法呢?一念贪心起,即是变饿鬼;一念嗔心起,即是变地狱:一念痴心起,即是变畜生。要对治贪嗔痴,不但不贪,又能施舍,则反恶为善;不但不嗔,还要慈悲,则反恶为善。夫痴者,不明白之谓;当尊不尊,当敬不敬,不明尊卑上下之分,是为痴。对于父母师长应尊之敬之,对于三宝,尤须格外尊敬,因是法身父母故。不痴就翻成智慧。愚痴堕畜生道。因为愚痴人别的不懂,还有一点知识,即是贪食贪淫,为熟习气,不学即知。人中只知贪食贪淫,是人中之畜,与禽兽相去几希。贪堕饿鬼,就贪饮食说,千百年不闻桨水之名,常在饥渴之中,饿的七孔流血,饥火焦然。想吃吃不到,口想喝,喝不到口,而又饿不死,业报所感也。有一公案:有二饿鬼同伴觅食,多年不得,商议分开,各自觅之。一往城内,一在城外,约定孰先得食,即在城门口等候。在城外找饮食的找了很长年月,还是未找著,恐其伴找不著,就还到城门口等候,不知等了若干年岁,方见其伴欢天喜地到来。问其得何美味?频自满足的回答曰:‘有偏你,今日得著一滴痔血吃了。'便问你在此候了许多时间?答曰:‘我在此站著守候,见城墙已三倾三修矣。'此是饿鬼之苦。嗔堕地狱,地狱有诸种,皆是化生。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堕到镬汤地狱,在油锅炸死了又变一个。食已炸死之肉,食已又跳下锅去炸,三恶道有这样痛苦,都是在人道造的恶因。大家要痛念生死苦。出家的对于同参道友,在家的对于眷属,皆宜互相劝勉。若不教化他人,而欲一人了生脱死,没有那样解脱的。西域是有佛法地方,有喜庆丧事,必斋僧祈福。佛在世,以供佛为第一福田;佛涅槃后,佛法寄托僧,以供僧为第一福田。一家办喜事,在街上到处觅僧人,找著一位辟支佛应供。受人财施应有法施,为说偈曰:‘可叹众生苦,孙儿娶祖母。猪羊席上坐,六亲锅里煮。'这样看起来,人在世间,有何意味?孙儿娶祖母,是软冤家相缠;猪羊席上坐,六亲锅里煮,是强冤家相遇。冤冤相报,酬偿不已。楞严经云:‘汝负我命,我还汝债。'假如学佛法不划清道路,就不能了生脱死。对于不同志的眷属,要起敬起孝,善为劝说同修佛法。如实在不能劝归到同修,则只有一刀两断,各修各的。望大家念念之间,念兹在兹,将生死斩断两截,精进勇猛的修行。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

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念观音圣号要知道怎样名为观音?应顾名思义,因义知名。又者名实相称,因果相称。观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有六步功夫。去年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时,讲过一次。这种道理很微细,听了一次,恐怕还不易了解。今天有请法的,请讲观世音菩萨耳门圆通的功夫如何用法,所以再讲讲。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所言行深者,就是般若行深。般若即智慧,智慧行不但要深,还要究竟圆满才能到彼岸;到彼岸即因圆果满,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即因圆。因该果海,观音菩萨亦称观音如来;果彻因源,观音如来亦称观音菩萨。约功行说,证闻性,耳门圆通;约位子说,自博地凡夫经过三贤十地,已至佛位。就功夫说,观音反闻功夫有六层,虽说有六步,实则菩萨所行,如鸟飞空,飞千里而无千里迹相;菩萨修行,亦复如是。既无修行迹相,焉有六层之数?为令众生有摸索处,故于楞严会上自述用耳根圆通功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三摩地即是禅定智慧。此等功夫,根根都好用,只以众生根机及因缘各有不同,故下手有异。如来于楞严会上问菩萨、声闻本何法而得圆通?二十五圣各说各的圆通,有二十五种,即六根六尘,六识七大。或以一根得圆通,或以一尘一识一大得圆通。观音自述耳根圆通。圆通者,圆满通达自性,即明心见性也。如来命文殊菩萨拣圆,何者对娑婆世界众生之机而易修?文殊菩萨拣取观音菩萨耳门圆通为最殊胜,因此方之人耳根聪明,入法易也。观音菩萨用反闻功夫证圆通,你我要证圆通,亦应如是反闻。文殊菩萨赞观音耳门圆通曰:「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反闻闻自性,为诸佛同证,既反闻法门易修契机,所以讲讲观音的圆通。

反闻功夫有六步,六步除六结。有结是生死,解结则了生死。

「初于闻中入流忘所」此二句是第一步功夫,空动相即解动结。

初于闻中是观音菩萨在古观音如来处,得了修行方法,最初修时自闻中修的反闻闻自性。性乃本性,非习种性。习种性如眼见色的见性,见了起分别,就是差别性。此是生死,虚妄不实。眼见色不能闻声,彼此不能通,一根如是,根根皆然。性种性是通的,乃根性、尘性、识性,唯一无二的本性,一切诸佛皆称此性而成佛。

入流忘所者,入对出说。一切众生听外面音声,真性随缘往外流,而不知缘虚妄之法,此性亦变为虚妄。若欲了生死,就要将本性收拢起来,即是反闻自性的功夫,不令耳根闻性放逸去分别声。不但耳根要反过来反闻,根根都要反过来,眼反见,鼻反嗅,舌反尝,身反触,意反觉。现在说耳根,即是使耳根真性不要往外流。入流是随顺法性流,出流是随顺根尘流。向内流,全妄成真;向外流,全真成妄。功夫用上去即入流,入流则忘所。所即声尘。忘音声之相,听而不闻,则不被音声所转,亦即是不为色尘等所转。色尘为声音所依故,风声、雨声、车声、马声、男声、女声,音声虽有多种,然不出可意声、不可意声二种。用功的人,不但坏音声不听,好音声亦不听。因为音声都是有对待的,能反闻自性,忘所闻声,则离对待而动结解。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此第二步空静相,即解静结。

不闻音声动相,觉得有静相,还是向外分别的生死。何以故?对动而言静,有对待故。反闻功夫渐深,忘却尘境,故所入寂。法性为所入,观智为能入。观智即始觉智也。以始觉智反闻本觉理,转识成智。功行深故,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是明明白白不生。又者绝对不生,故曰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此第三步空能闻之根相,即解根结。

如是者,仍是反闻闻自性。反之又反,闻之又闻,反闻功深,不但所闻动静二相尽,能闻根相亦尽。论反闻功夫确只一个,虽然说有六步,总是一个闻性。反之又反,闻之又闻,以至闻到明心见性为究竟。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此第四步空觉相,即解觉结。

尽闻不住者,根相虽空,还有能觉根尽的念头,并此念头也要打消。既有能觉之念,仍是微细分别的生死。尽闻二字,承上能闻所闻俱尽也。尽闻若住,则半途而废。不住即是用功,反之又反,闻之又闻,破微细觉心。觉有二,即能觉所觉。觉心是能觉、能闻之根,所闻动静二相是所觉,所觉第三步已空,此是空能觉之心。因有能觉,还是对所觉之念。有念还未踏到真如实性,故应空觉结。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此第五步灭空相,即解空结。

能觉所觉皆空,还要空到极处,不空到极处,就不能圆满。如要空觉极圆,还空空。因为要知是谁知道空的,还是心中微细的空念,故须打消此微细之空念而灭空结。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此第六步灭灭得体,即解灭结。

灭从何立,对生之灭也。生如上动生乃至空生皆灭矣。今对生之灭非真灭,所以要将此灭亦灭去。灭生之灭既灭,故曰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即破生相无明矣。

反闻功夫到第六步生灭既灭,则涅槃理现前,常寂常照,常照常寂。性是寂灭理,心是常照智。理智圆明,故曰忽然超越世出世间。盖以法性湛寂,如如不动。不被声转是超越世间凡夫而无动相、静相,及人我执分别;不着空相觉相,是超越出世间二乘人。因出世间有空相、觉相,悟偏空而有空相,悟偏真而有觉相,皆是声闻辟支佛境界。并且不但超过世间凡夫、出世声闻,亦超过三贤十地菩萨。菩萨虽亦能超过二乘而未究竟,还是生相,无明未破故。观音菩萨闻性圆证,超越三乘人,故成圆满大觉,与佛齐等。获二种殊胜:一者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二者下与众生同一悲仰。所以能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者,因菩萨证圆明心,故上与佛通,下与众生通。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慈而曰力者,谓菩萨之慈悲,中有利生之作用也。慈能与乐,故曰慈力。与乐即是拔苦,故亦即具足悲力。观音菩萨得有十方诸佛慈悲,又得有十方诸佛之力,岂从外得?还是自己本具的。不惟观音具足,人人本皆具足,而为六结所结,故有生、佛之别。有结是生死凡夫,结解即与诸佛同等。

六结中前三结解,破分段生死;后三结解,破变易生死。

众生仰望诸佛救众生,观音菩萨亦在众生心中仰望诸佛救众生。有发真心求观音菩萨者,即是自心中观音菩萨求救自心中众生。你我用功要像观音菩萨反闻闻自性,即可证诸佛所证之性而成佛。故文殊菩萨赞曰:「十方三世佛,一路涅槃门,非唯观世音,我亦从中证。」你我如想得到观音耳根圆通,尽管反闻闻自性,一直闻到明心见性,成圆满觉。念佛念菩萨,功用皆同。若用反闻一个法门,一门通一切门通,亦通华严三观。大家念阿弥陀佛,念观音菩萨时,须向自心上听,向自性上听。

观音证闻性,闻性即心体。体大故相大,相大故用大。闻性充塞虚空,遍满法界,极大无比,是体大;本觉理有几大,始觉智有几大。从体起觉。称性而觉是相大;闻证自性时,即以如如智契如如理,自显观音大用,遍闻一切音声,乃至微细昆虫音声,或闷在肚里音声,都能尽闻,是用大。楞严经赞闻性曰:通真实,圆真实,常真实。隔墙能闻,故曰通真实;十方圆闻,故曰圆真实;睡亦能闻,故曰常真实。大家若用反闻功夫,较其他法门日劫相倍。但此是微细功夫,必须用之又用,久之或者得个门径。功夫用得深,则得益深;功夫用得浅,则得益浅。较参禅容易,因参禅难得个下手处,此则历历孤明的,动也如是闻,静也如是闻。究竟能闻的是谁呢?又有几大的界限呢?大家闻一闻看。

发菩提心,成就佛功德

佛功德不可量。究竟佛功德在何处呢?在我们心中,佛即心而心即佛故。然心又有何功德呢?心有觉悟之功德,我辈众生心迷,故无功德。然众生本有功德与诸佛之功德不差毫厘。佛之功德也是由众生发菩提心而成就的。不说在家居士未专学佛法,就是专学佛法的出家人,还有会不过这意思来的。华严经云:「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应常作如是观,否则难觉悟。

释迦佛令我等众生念阿弥陀佛,究竟阿弥陀佛是何处来的呢?可以说是我们心中所化的,释迦佛化的。约化身说,才有娑婆世界,极乐世界;释迦佛,阿弥陀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佛佛互为主伴,提起一佛为主,余佛皆伴。主为能化,伴为所化,佛佛道同。又阿弥陀佛及释迦佛,皆毗卢遮那佛所化。毗卢遮那佛即性,报佛即相。法报不分,故起化用,可化现一切诸佛。以上所讲皆是有根据的。常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还同魔说。」华严经云:「一华藏世界海即一佛之报土,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为一世界种,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为一华藏世界。」乃毗卢遮那佛之报土,此去西方十万亿佛土,较十不可说刹尘数,不过一篑土微尘而已,故古人云:「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普通人只知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为富贵之极。然佛是富有华藏世界,贵为九界独尊。一华藏世界中,东方有无数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皆为一毗卢遮那佛之报土,故一华藏世界即有一毗卢遮那佛,其中无穷世界皆有此身,然此无穷世界皆一佛所化,故无二体。如云:「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者。」毗卢遮那佛即众生法身。而毗卢遮那佛是已成之佛,在众生心中现;众生是未成之佛,在佛心中现。虽说诸佛乃众生心中所现,而众生不知,因众生无始劫来在迷故。凡圣无别法,唯一心之迷悟耳!法身是心体,报身是心相,化身是心用。心迷,故体相用皆迷。若一念念佛,可一念悟;念念念佛,念念悟。口虽如此说,心中众生之执着放不下,总觉得佛是我念之佛,为我见所缚;又有你我男女之相,是为人见所缚、众生见及寿者见种种缚着。若能将佛念成自心,则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四相皆空。念佛时如此想,则知万法唯心,但切不可妄自承当,须切实用功。一念念佛一念现,念念念佛念念现。法身报身化身,皆一体一心故。非回光返照念佛不可。念佛报身显自心佛宝,念佛法身显自心法宝,念佛化身显自心僧宝。法宝即法身,佛宝即报身,僧宝即化身故,不要当面错过。念至无能念所念,亦无身心世界,念即无念。杂念一起,即成障碍。此岂早上念几句,晚上念几句,所能念得成的吗?那怕念上千句万句,念不归一,只能种些许善根而已。此念佛之念应如铁帚一样,扫去一切杂念,虽一时扫不尽,也须减少。约位说,须经十信三贤,你我连十信位都够不上,所以要着力的扫,务必扫清方见太平。

何谓杂念呢?杂念虽多,不出念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等。华严经十地品云:「从初地乃至十地,尚须念念不离念佛,念法,念僧。」况凡夫乎?先以铁帚扫粗念,后扫细念。你我要自己检察明白,念佛能不能扫去自己的恩爱牵缠。若扫不了,须生大惭愧,所谓信要真信,愿要切愿,行要实行。若信不真,愿不切,一生到老也不得真实的受用。

念佛的好处,十方诸佛异口同音,尽未来际说,都说不完。故要常靠佛法僧,即念念皈依不舍。你我口中都会说是三宝的弟子,那里肯真实依靠哟!所以总被境转,就是活佛也莫奈我等何。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字字皆给众生下的阿伽陀药,令众生自转自悟。佛与众生只在一迷一悟耳,迷如隔万重山。孟子曾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推人之所以异于佛也亦几希,岂非只在一迷一悟之间而已。因要转迷还悟故,须皈依佛法僧。三宝中随依一宝亦足以转烦恼心成清净心,久久自有功效。俗语:「杵头磨成绣花针,功到自然成。」如有相之法转之,实难转此无相心法,说易即易如反掌,说难亦难如登天。昔庞居士说:「难哪难,十担油麻树上弹。」庞婆婆说:「易呀易,百草头上西来意。」灵照姑说:「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饥来无念自然吃饭,困来无念自然眠。有念即众生,无念即佛。因有念不了故,念无念之佛以治之。你看倒底是易是难。有道无道自己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如此着力,怎样都是隔靴搔痒。释迦非是生来的释迦,弥勒亦非自然的弥勒,彼即丈夫,我亦尔。说的不相干,父子上山还是各自努力的好。

一心念佛心转境,十方世界皆弥陀

大家听华严经,须依之修行,则成佛快。何以故?听了华严经智慧广大,堪修圆融法门故。故曰:「圆人受法,无法不圆。」若智不圆,则圆法还是偏法,实法还是权法,大法还是小法,出世法还是世法。因随世间心转故,则出世法还是世法,故曰一切法唯心转。

前日讲华严悬谈十种缘中第三依主者,主即法主,乃合十法界为一身,亦即合三世间为一身。十法界者,四圣六凡为正报;三世间者,有情世间、正觉世间为正报,器世间为依报;三世间为一法主。要知此义从何下手呢?不知诸位琢磨了没有?晚学琢磨就此一句阿弥陀佛,即三世间以为一身,弥陀经上水鸟、树林、一切有情、无情皆演法音;约树有七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是器世间说法;约鸟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及共命之鸟,是有情世间说法。又有观音势至清净海众说法,于海众中,除去出世三乘,余皆凡夫,同一佛身。故声闻缘觉,菩萨乃至凡夫说法,皆是佛说。白鹤孔雀等畜生乃非畜生,皆阿弥陀佛。经云:「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故白鹤阿弥陀佛,孔雀阿弥陀佛,鹦鹉阿弥陀佛,舍利阿弥陀佛等等,实皆佛一身。佛为何现畜生身呢?为令法音宣畅流传,故须现各种身,此为有情说法。至无情说法,「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等法,此为无情说法。是故学佛法人,须于此中观想,以起信心。即知佛实以三世间为一身。佛法难信之法,有智慧者能生信心,无智慧者难信故。

推而广之,不但西方水鸟树林是佛说法,即此世界之有情无情音声,亦皆佛说法。明朝朱太祖与刘伯温行军,至山中闻杜鹃鸟声,朱太祖即向刘伯温曰:「此鸟叫声,颇似说话,究竟所说为何?」刘伯温曰杜鹃对圣驾说:「独掌山河。」朱太祖很高与。又问:「对你说的什么?」答对臣说:「辅弼山河。」又问:「对农夫说的什么?」曰:「麦黄快割。」彼以世间心闻则世间法矣,若以念佛心闻杜鹃声,岂非阿弥陀佛么?所谓心妙法妙,一切音声皆微妙。音声,不可思议音声。如上次讲,有一诵华严经法师,令八十人各持一卷听之。法师诵时,听之者皆是各人所持之卷。此乃听经人及法师之心妙故,将凡音转成妙音。如我们上殿念阿弥陀经与八十八佛,字字与木鱼相应,此木鱼声声出字,与所诵无异。大家要向此处领会,那个不是妙境?那个不是妙音?如坐火车轮船时,其机械的响声,我们心中若随之念佛,彼声即是佛声。西方之人念念念佛法僧,故水鸟树林皆出法音。我们心中若念念念三宝,自然不离念佛念法念僧,随心变现故。此种境界皆佛所使,佛即在我们心中。归功于佛,皆佛威神之力;归功于己,即自心大方广之力。我体即同佛体,念念如是观想,则自心即成佛心,自然福足慧足。照此法想,照此法作,自然皆与佛同。若与佛背道相驰,佛还是佛,众生还是众生。能善观想,听华严经,哪怕一句半句,皆种下了金刚种子。念弥陀经,即华严境界,皆妙境。你我在此华藏世界中造罪,自然正报变成苦恼众生,依报变成荆棘瓦砾,一变一切变。佛身者法身也,法身无二体,一切国土山河大地,皆此变现,一切有情无情,一人成佛同圆种智,故皆能说法。诸佛遍你我心中,暗暗加被,令我等转恶归善。你我有一念善念,须知皆佛加被者。故知恩者当供养佛以报佛恩。所谓利益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如说修行供养等,即报佛恩。我之大即佛之大,我之方即佛之方,我之广即佛之广,大方广是整个的,用的不对,即敌体相违;用的对,即三世一切佛,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力即智慧之力,无畏亦属智慧。不能发挥与佛相同之大方广,即被魔所魔。烦恼现前不是起贪心,即是起嗔心痴心,起惑造业。犯戒者,佛心即成众生心。若念念依三宝修行,所受戒,念念持之干净,则众生心可成佛心。只看众生会转不会。华严发愿文云:「愿生生世世眼中常见如是经典,耳中常闻如是经典,口中常诵如是经典,心中常悟如是经典,手中常书如是经典。」如此即成福慧二严,即成两足尊矣。五浊秽污世界,佛法不欺人,只怕人自欺。希望大家在六根门头好好转,转念众生之念,念阿弥陀佛。

欲明佛道先要放下身心

佛法本无定相,深者见深,浅者见浅。以我们这浅浅的根器,学佛法中浅浅的小乘都觉得很难。何以故?因小乘尚须看得破身心世界无我。一切众生不能转凡成圣,不离六道生死,皆为我所系故。我见不破,连小乘尚构不上,况大乘之顿教法门?一空一切空,即我法皆不着。

这几天我们讲的教典中有云:「顿教之佛,法性身住法性土。」法性身者,无身相故,即无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等。以无相之身住无相之土,故曰法性身住法性土。然法性身住法性土,究竟作什么呢?还是度众生。但众生有相,不离世间,况顿教不立文字,若用世间话解释甚难,故曰:「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又云:「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到底法性身住法性土,度哪些众生呢?能明此理,方知有生可度,即无能度所度。所谓法身无相,必还依相,安得不依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不计着而已。其心念念以如如智契如如理,又者如如智即法性身,如如理即法性土,如如智不离如如理。身心世界宛然现前,而不计身心世界。以此不计之身来度可以离念的众生,而离念众生是离一切杂念,只念佛法僧:若有机缘闻法,即刻离念。所以可离念的利根众生,说放下即放下,故为顿教佛所接。但此离念众生,究竟是何等人呢?常听善知识讲:「终日吃饭不曾咬破一粒米,终日穿衣不曾沾着一缕纱。」因人法俱空故。终日吃饭乃随缘应事,其心乃如如智观如如理,其身乃法性身住法性土,而身心皆不在饭上。儒教亦有:「君子食勿求饱,居勿求安。」亦似此义。不如此即咬破米了。何谓咬破米呢?因只在饭上起分别,不是觉得味不好吃,即是觉得色恶不食。如此则身心世界毫未放下,以起分别故。能食者为正报,所食者为依报,一放不下,一切皆放不下。用功之人吃饭无分别心,即顿教所接机。又终日穿衣只在衣上起分别,衣长衣短,材料好坏。用功之人非不穿衣,然以无分别心,将身心世界一帚扫净,只有如如智契如如理。虽说顿教随顺禅宗,但念佛法门亦顿亦圆,故曰:「圆人受法,无法不圆。」何况渐顿。念佛法门中,念一佛即念多佛。念一佛是念自性佛,自性与十方三世佛本不可分,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何得不圆?既念佛圆满,则圆消一切业障,圆断一切烦恼。身心一转一切转,即圆教;身心一放下,一切放下,即顿教。身心分别一点一点的放下,即渐教;若一点都放不下,即凡夫。凡夫念一句佛号,纵不能顿而且圆,也得种点善根。有朝一日善根成熟,即可转凡成圣。由此看来,我们凡夫即使转凡成圣,都很难,何况圆念佛,顿放下。但任何人都想学好,须知万丈高楼从地起。解要圆,行要方。莫要捏着鼻子哄眼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要说我是个圆念佛的人,我是个顿放下的人。自己要深自省查自己,凡夫心中所想的事不想,凡夫作的事不作,凡夫说的话不说,即三业转。先从身口意三业作起,口非佛法不说,身非佛法不作,心非佛法不想,这样才能转凡成圣。但还要时刻考查自己究竟转得动,转不动?世间事引诱我,我断尽了没有?还作不作?贪嗔痴还起不起?是多起,是少起?无财色名食睡之缘不起,若有缘还起不起?乃至口中不当说之话还说不说?三业不被境动转,才可说转凡成圣。自己要鞭策自己,要警惕自己。以一句阿弥陀佛,来打消世间之三业。要说之话,以一句阿弥陀佛易之。祸福无门,惟人自招。说多话打闲岔,要转凡成圣,还是好好念佛。

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

「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四句颂,希望诸位常颂,常观想。十方者约处,乃横遍一切处;三世者约时,即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处一切时,所有之佛,皆同一法身。若约现在说,即现座道场之佛;约过去说,即久远劫前已涅槃之佛;约未来说,即九法界一切众生皆未来之佛。但以位高修行精进勇猛之人成佛快,修行不精进者成佛则迟。成佛最早者,即一生补处,如观音势至等,皆上位菩萨。又观音即势至,势至即观音,观音势至即弥陀。观音表悲,势至表智,悲智双运,则共成阿弥陀佛。三圣一际,故同一法身。所谓分而不分,不分而分。何以说三圣一际呢?因体是一际故。何以有三身?用以差别故。约东土三圣即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表智,普贤表悲,合起来,即是毗卢遮那佛。佛陀耶两足尊,即福足慧足。若说福足慧足,人人本具,与诸佛共;不过在迷,未修显故。犹如古镜落入臭泥之中,臭泥喻惑业苦。世间有多少众生,即有多少古镜埋在三界臭泥中。能将古镜擦干净了,即显福报;磨光明了,即显智慧。我们须如何擦法呢?要仗三宝之力:念佛契佛宝,念法契法宝,念僧契僧宝,以三宝因缘将古镜拿出擦摩。

今天有个好因缘与大家说话,诸位藉此机会,将古镜拿出来擦磨。明日为文殊菩萨圣诞,早晨要念普佛,今日为文殊菩萨暖寿。文殊菩萨智慧极大,故为法华经中之上首,重智慧故。华严会上以普贤菩萨为上首,重行门故。以行显慧,故当拜文殊菩萨。希望文殊菩萨之智慧,在我们心中发挥。大家发心求文殊菩萨加被,使智慧增长,罪障消除。张某有感,应张某;李某有惑,应李某;谁有感,即应谁。每次法会,参加人很多,于其中有得利益者,有不得利益者。佛说法华经时,犹有五千退席;说华严经时,犹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然感尚有大小,故应亦有异。如作买卖,大本赚大利,小本赚小利。念佛亦如是,有小智慧,即小本得小利;有大智慧即大本得大利。然小智慧,亦可感文殊菩萨之应,加被众生,使善根增长。但如何感呢?有两点说明如下:

一者,有智慧之人,将不好的我见,须充分推翻。我见即有我无人,只要我好,不管他人好否,故须将此我见推翻。纵不能根本推翻,也要削去枝叶,此乃渐教之机。除一分我见,即显一分智慧;除多分我见,即显多分智慧。

二者,须发我见心。能发我见心,即有智慧之人。前者讲除我见,今又讲发我见,岂不是相违耶?然此我见,乃大公无私之我,即所谓古镜落在臭泥中者是也,须自迷惑中发起智来,知我有成佛种性,即大方广。大,体也;方,相也;广,用也;体迷故,相用亦迷。譬如古镜落在泥中,净体成秽,光相不现,亦失照用;虽在泥中,其体相用千古仍在,真实不虚,故不能坏。大众应发此我见心,我有成佛种性,即大方广。何以不使彼显现,心体无相,全在一念,若发心能将世上财色名食睡为我之事推翻了,真我即提起来了。真我之事,即戒、定、慧、六度万行等。戒有出家在家之分,虽多少不等,全在持之如何?佛初成道时,说略教诫,任何戒皆以淫杀盗妄为重。若持之干净,即成佛,否则古镜拿出来,仍然拖泥带水。何以故?持戒犹带贪名利财色之心故。修定学慧亦然。纵拿得出来,犹带我执臭气,故须推翻我执,推几分算几分。只要众善奉行,功到自然成佛。如将古镜洗得干净了,再加擦摩,自然光现。祝文殊菩萨寿,亦须将心地扫得干净,又须兴点供养,有十分得十分,有三分得三分。若僧若俗,须知文殊与释迦同为度众生者,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供文殊即供释迦,供阿弥陀,供观音,一即一切,望大家发心。

一切众生由业感,如理修行皆成佛

华严海会佛菩萨,我们天天诵华严经是服佛之服,诵佛之言,行佛之行,故称诸位为华严海会佛菩萨,如孟子云:「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学佛法应有普通常识,即应分得清凡、圣、邪、正,此为学佛法之初步。华严经中有天人、畜生、阿修罗、紧那罗、摩侯罗伽等等种种的众生,无类不有,于中须知何者是凡?何者是圣?但能亲见佛成佛,亲闻佛说华严法门者,从天龙乃至于阿修罗、人、非人等,皆是法身大士。然此杂类众生,为何称法身大士呢?因各类中众生虽多,能证到法性理体者,可随类现身,以度该类众生。所谓现身者,本非彼类众生而示现者,但以实生者为所化,即因「果报」而生的是实。是故初机之人,恐分不清凡、圣、邪、正。

今略去余类,只讲人类。佛是人,菩萨亦是人,阿罗汉辟支佛也是人,而是人中修成出世圣人。圣人分世间圣人及出世圣人,佛及三乘皆在人道中修成的。在凡不染,故曰出世圣人。凡夫圣人者,或生到天上称天人,生到神道成神仙,如孔子、关公、文王、武王、周公、尧舜,皆称为圣人,又在天神仙类之下,而皆是凡夫中圣人。有无知识而冒称者,如乩坛临坛鬼神,往往有之;有妄自夸大而称者,如帝王之类。但文圣孔子、武圣关公,皆非自称,是世人尊称耳。自称圣人之人,不知圣人为何,亦不知如何出世,故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昔清朝时,有某帝得关公救驾,乃封关公为盖天普佛,佛岂是封得到的吗?帝王不及天,天不及罗汉等,焉可封佛。不但佛非封成者,等而下之又下,帝王亦非为臣可封得的。佛乃多生多劫行菩萨行,修行圆满而成者。有些人也学佛法,但不知佛法以何为因,以何为目的?将生天、为神、成仙等等,一把抓起,妄称三教合一,将孔子、老子、佛合而为一。这种漫无根据的话,全世界人不知有多少认不清的。孔子在世界上不失为好人,老子是一仙,人虽有生天之想,究竟生天与否,还不得而知。若真能生天,则不尊天矣!如孔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尊天,故不及于天可想而知,故说这些次第须分得清。若言三教合一,以佛法之眼光看来,还可以说,何以故?佛法中说上至诸佛菩萨,下至软动含灵,皆同一佛性故,即一切众生皆同一佛性,又岂仅三教哉!不知佛性凡夫,以凡乱圣,则罪大矣。性虽平等,而修造迷悟万差,万难合一。如帝制时代,一个平民百姓妄称帝王,则该杀该诛,故十法界次第分不清,糊涂极矣。十法界即四圣六凡,造罪即下堕,行善即上升;行世间善犹未脱生死轮回,修出世善,才可到辟支佛阿罗汉。阿罗汉是四圣中最小之位,如华严经中入法界品之舍利弗,目犍连等大阿罗汉,也在逝多林中华严会上,不但不闻华严法,亦不见报身佛及佛宝座。如蝇蚁等对人,不知人究竟有多大,何所说,何所行,一一不知,是故应发菩提心,改凡夫业。凡夫业者,即淫、杀、盗、妄、贪、嗔、痴等是也。纵不造恶业亦有习气,如打牌、听戏、吸烟卷、吸鸦片,抽白面等,亦皆恶业之增上缘。此等习气除了,还有吃饭时贪滋味补品,吃众生肉等,穿衣贪绫罗缎皮等,住屋贪雕梁画栋等。这些习气,亦恶业之增上缘,皆能障道。而衣食住,亦修道人所不能少,食得充饥,衣取御寒遮羞,住屋能避风雨即成,否则只讲究衣食住,即无讲究修行功夫了。十法界皆一心所造,四圣六凡唯一心所成,四圣法界是以心修行所成,六凡法界是以心造罪所成。如一块洋钱拿去供养三宝,周济贫穷,即培福田用了;拿去嫖、赌、沽酒、吃肉等,即造罪用了。造罪有罪在,修福有福在,造人之业即成人,造地狱之业即成地狱。故此劝初发心人,要分清凡圣邪正,不要把凡夫当圣人,圣人当凡夫。如现在乩坛上一切鬼神,皆冒名欺人,这些话不但初学人,即久学人不能合盘来算,也是弄不清的。

今日共修日,又诵华严经,开示不能多讲。要想了生死,须发上上心,纵学不了佛菩萨,学学阿罗汉、辟支佛也不错。要知这世界上生死之苦,必定是脱得了的。若是脱不了,四圣法界一个也不能成,有此理乎?

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佛恩

昨天讲念佛即是说法,念无量光即是说菩提法,念无量寿即是说涅槃法。说此法时,可以报佛恩,可以度众生。故云:「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佛恩。」藉此一句阿弥陀佛来度众生,来报佛恩。若是推广来说,既然念佛是说法,是度众生,是报佛恩,说一句警策话也是说法,说一句儒教的话也是说法,何以故?因为儒教的话也是令人学好的。然报恩究竟又是报的什么恩呢?总而言之是报一切的恩;别而言之,报师傅剃度恩,父母养育恩,檀越护法恩,天地覆载恩,日月照临恩,三宝加被恩,故说「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恩者,知恩人方是报恩人。」莲池大师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脱离尘垢即了生死。亲可约父母说,即当度多生父母;也可约自己说,自己当离尘垢。子道即孝道,自他俱度,则为人子之道乃能究竟成就。此话推广来讲,自己的烦恼断了,无明破了,才算度了自己,然后度众生到尽未来际。不过看众生之缘,因缘成熟的早,成佛也早;因缘成熟的晚,成佛也晚。成佛度众生,即成孝道,何以故?一切众生皆我多生父母故,皆我护法檀越故。如普贤行品中云:「譬如矿野砂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沙碛中不长百谷苗稼,喻烦恼中无功德故。然有大树王,大树王者指一真法界心,一真法界心大得很,充塞虚空,遍满法界。大树之根在沙碛之中者,言此大心迷于生死中故。此一真法界之心,上至诸佛,下至软动含灵,皆同一体,是整个的,其根源即在众生份上。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者,水即法流水也,众生闻法即如树根得水,若无水则菩提树花果皆长不成。故诸佛说法即如与树根浇水。试问若无凡夫,何得转凡成圣?若无声闻,何得转小成大?若无大乘菩萨,何得转成菩提花果?因此之故,诸佛出世说法度生,所度众生,即自己多生父母,及护法檀越,亦即仇人。如何说是仇人呢?这要修行之人才晓得,像世间上许多想了生死的众生,皆从仇人发心。因为这人对我仇,那人对我仇,仇来仇去,乃于世间生大厌离,发心修行。若非仇人逼迫,何由得发道心呢?如大乘起信论云:「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或为眷属父母诸亲,或为给使,或为知友,或为怨家,或起四摄,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由是得知仇人亦是菩萨示现度众生者。而众生沾了仇人之光,反不觉知。故知恩人对仇人亦当报恩。大家要把眼光放大些,处此乱时,人心不古,良心愈趋愈下。无益人拼命去干斗争,有知识的人即拼命往修行的道上走,这岂不是沾了恶环境的光么?要是能往这条道上走的人,那是世外另有一层天了,就像桃花源似的。不过要具慧眼,晓得每天这样念念佛,谈谈法,也算是作幻化佛事,报种种恩德。讲甚么哪个是哪个的徒弟,哪个是哪个的师傅,无非是过去的幻化法缘。过去生中为父母,今生为儿女;过去生中为儿女,今生又为父母,我们虽然没有宿命通,亦可知其大概。所以若恩若仇,皆要以佛法来度他。但是究竟报恩之意思是什么呢?即令众生闻佛之知见。智力能知是非,知出世法是,知世间争名夺利非。儒家亦讲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即有德之人,虽云:「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唯有智慧德相者,能好其所当好,恶其所当恶。」至于无德者则好淫、好杀、好盗、好妄、乃至种种嗜好。既好其所不当好,必有恶其所不当恶。如好修行成佛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只有佛教独擅其美。佛未出世时,西域九十六种外道,各各皆称一切智人。佛一说法,彼悉潜辉。故曰佛法之浅浅,胜过外道之深深。即以佛法中浅浅之转凡成智法论之,外道即无。最好之外道亦不出人天道。佛教令人习戒习定习慧,超出三界,了脱生死,是谓正法。但外道亦有不吃牛肉,或不食无鳞鱼等。乃至孔子,亦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戒,才不过在世间上作个好人,谁知生死是可了的事?又一切教莫过儒教,而孔子云:「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虽云尊天,实无作天之心。其他等教,虽有生天之想,亦无求为天主者。又不知天有多少阶级?以何等因而生何等天?一概不知。可谓有生天之想,而无生天之据。佛法中以淫欲之轻重而分六欲天阶级,以禅定之浅深而分色界四禅十八天之高低,及无色界四天之阶级。虽然如是,犹为六道轮回。如六辐之轮,转来转去,忽上忽下。虽生天上,天报尽时,犹入地狱者往往有之。故佛令众生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六道之外,犹有四级圣人,即罗汉、辟支、菩萨、佛是也。一成罗汉,即了生死。六道四圣皆一心转。人心是可以扩充的。肯发了生死之心,即肯度众生,肯报佛恩。一切众生皆是我父母六亲,亦是我护法檀越,亦是我当以恩报之仇人。欲报诸恩故须说法,那怕只说得一句阿弥陀佛,即或众生听了不得度,也与他种个种子。故云:「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佛恩。」望大家发菩提心,不要以为我们现在听法即很平安了,那不定是那一世种下的善根呢?故要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一句弥陀,具无量义、无量寿,即涅槃,即福德。无量光即菩提,即智慧。何以涅槃即福呢?以不生不灭故。楞严经云:「一切众生,在世界中生灭,犹如小器贮百蚊蚋,啾啾乱鸣,生灭苦故。」稍有智慧者,即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受虚妄苦。若看破身心世界,即自众生得度。令他看破身心世界,即度他众生。又智慧无量,无事不明,无理不明。所明事理无量故,智慧亦无量。南无阿弥陀佛,快快念起来。

三世因果不昧

世间一切事皆可众志成城,自然所作皆办。众志者,即大家同心耳;成城者,即得护持也。譬如我们大家修行,即成佛法之城。有护法之城则能将惑障、业障,护住不起,并可转报障轻受。报障者,过去生中作业所感之果报也。大家以修行之志,得成法城,则现在不造恶业,当来不受苦报。然业无自性,若发悔改之心,业报自然从重化轻,从有化无矣。所以说大家要造一个法城,护持我们的法身慧命,使惑业不起。但我何以要说此话呢?因前天闻牲畜管理处处长发心开追悼会,超度屠户已杀死的牲畜亡灵。然总算明因果,知道转业,但转得不澈底。其不澈底之故有二:一者、作业之人,纵叫因果,限于术业,难改故。二者、被杀众生业报所感,难逃脱故。若人皆断杀,岂不成了净佛国土。所以我们要晓得与其杀已超度,不如不杀不食。何以故?杀其命食其肉,故冤魂不散,冤冤相报,无有了期。然既知超度,总可化重为轻。我常讲果报有三种:一花报、二果报、三余报。超度也许只遭果报,不受花报余报。至其究竟报否?唯佛与佛乃能知之。按:杀业果报非报不可。众生无不爱命,被杀以后,岂无还报之心?据该处长云:「昔有龙树菩萨,多生持不杀戒,一日太子欲杀之而不得。菩萨以宿命通观过去世,知久远劫前,自为农夫误伤稻杆中一虫。昔之农夫今菩萨是,稻杆中虫今太子是。虽误伤而因果不昧,虽菩萨也须还债。菩萨见太子欲杀不能,故告曰:「可以稻草加吾颈,一缢即死。」太子试之,果然。杀业即如此要还报,盗淫妄等业障亦同。不但恶业是业障,善业也是障。善业障不受恶道苦,恶业障不受善道乐。你我修行的业障如城,障不受生死苦故,今生所受的苦乐等报,皆前生造的三世因果。经云:「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事,今生作者是。」你我前生造的,该今生受,故生此五浊炽盛之世。若生于正法时,造罪之缘还少。我们不造罪,自然将娑婆世界恶果报障住了。临终阿弥陀佛自来接引,极乐世界即现前。古人云:「宁可来生胜今生,不可今生胜来生。」所以要来生胜今生,必须大家同志,以信解行证,节节守护法身。诸位居士一星期来念一次佛,不过是个影响,回家还要自己用功。最好将家亲眷属化为同志,使成清净家庭。自己方面,六识心王常念三宝,必须常使能起清净心所,即以清净念「念佛,念法,念僧。」此念心王所使,故曰:「心所。」心王如是,心所亦然。心王常时正念,心所自然正念。自己心王心所,众志成城,能保住自己法身慧命;一家人众志成城,能保住一家人法身慧命;一国人众志成城,能保住一国人的法身慧命。切不可一面念佛,一面犯戒。更不要以眼光去观别人的不对,自己不肯觉照自己。还有,一般人有过不但不改,连戒都不愿受,怕有拘束,那才真是自欺。大家造罪心熟,即或已受戒者,造来造去又造到旧家风上去了。这个旧家风,即对众生分别人我、斗争、是非之家风。略而言之,争名夺利;广而言之,争夺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故。若是修行能了生死,到不生死本地风光之家风,那就好了。大家要修到本地风光,还须精进勇猛,好好念佛!

破我法二执圆成菩提

佛法深者见深,浅者见浅。见深的得利大,见浅的得利小。挨着佛法的边,就要沾点光,沾点小光也比较造罪强。无漏有为有大乘,有小乘;有漏有为有善业、有恶业。纵不能造出世无漏因,也要造世法有漏善因,切不可造恶因。往日我看了袁了凡先生的立命篇,关于了凡先生事迹,虽是世间法亦可说与大家听听,也很有益的。

当了凡先生六十岁生日的那一天,对他子孙说:「吾年幼丧父,母告我曰:「汝宜改业学医,一则可以保身家,一则可以济世。」吾从母命而学医,学成后即以医病为业。忽一日途遇一孔姓道士,鹤发童颜,惊为希有。道士见余,似有夙缘,相视不舍。彼及走近,道士谓余曰:「先生仕路中人,如何不读书?」吾答曰:「为遵母命,故舍儒而学医。并请问道士为何能知我为仕路中人?」道士答曰:「如不嫌弃信吾之言,先生一生事业,均能道出而无讹也。」我乃延道士至家,道士教余速进学,将考取第几名,官至几品,并算出吾寿五十三岁,惜无子嗣。余即信其言,知定数不可违。及至应试,果如其言,丝毫无谬。从此益信,凡事皆由数定,百不思想,氓心绝念。及遇云谷禅师,知修善能转定业,由力行善事故,得五十三岁不死,并有子嗣,果转定数云云。

当了凡先生科举时,道经云谷山,见有祥瑞之气,有许多男男女女,往来山中,问何所为,人告之曰,此云谷山有一云谷禅师,能知过去未来之事,故人尊之若活佛。了凡先生遂登山求见禅师。侍者曰:「禅师正打坐,待起坐方可见,然每一坐数日而无定也。」了凡先生说:「我可以陪之坐坐。」像这样地方,若非了凡先生百不思想,何能一坐数日?这就是「人到无求品自高。」三昼夜后禅师起坐,极称赞曰:「居士诚为不凡,居然陪山僧坐三昼夜。」因问平日用的什么功夫?了凡先生答曰:「我没有功夫,因为知道凡事有定,故百不思想,以是能久坐也。」禅师曰:「我初以你是一个不寻常的人,原来还是一个凡夫。」了凡先生将遇孔道士经过,述说一番,并称赞道士之言,一一皆灵验。禅师曰:「所以我说你是一个凡夫。要知道世间有两种人的数定不得:一极恶人,能折福短寿;一极善人,能增延福寿,二者皆能转动定业。唯有非善非恶的平常人,为数所局。你不是上等人,亦非下流人,就是被数所定的平常人。」

了凡先生听了能转数的话,有领悟处,因请禅师开示转动定数的方法。禅师曰:「汝若欲转定业,就要痛改前非,极力行善,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三业精进,就能把孔先生算出的定业转动。恐怕你记不得,我告知你一个方法:用两个口袋挂于胸前,一置黄豆一置黑豆。行一善事,拈一黄豆于黑豆袋中;行一恶事,拈一黑豆于黄豆袋中,将所行之事逐日登记,久之自能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是名行功过格。」

了凡先生听禅师开示,便皈依禅师,要求出家。禅师善能观机,说你这样人,不是出家的根机,各有因缘,你暂时做个好人,来生再来出家。大凡具眼的人,不是出家的根机,就不给人轻易剃度。了凡先生没有出成家,仍然去科举,遵守禅师训言,力行善事,孔先生的话,就不灵验了。以前算的考列第三名,现在名列第一。知道由于行善转动定业,益加精进,广修善法。回去对他夫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要出家,禅师不允许。我当在家人,没有儿子是大憾事。据云谷禅师说,修福能转定业,兹已验矣。吾初以为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禅师却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于是发愿力行善事三千桩以求子。夫人想三千桩善事那能做毕,遂亦发愿帮同其夫行善,以满善愿。行一善事或说一句好话,就在历书上打一个红圈。不久三千桩善事圆满,果生一子。浅浅的行世间善事,尚能转动既定之数,所以俗话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天福报,是有漏之法,一个欲界就具有六道轮回,色无色界与欲界同是一天,即或生到非非想天,也还是个凡夫。禅师说他是个凡夫,才改名了凡。但是他没做到了凡地步,名不称实。

你我学佛法的人,初步功夫,可以跟了凡先生学。再进一步,应跟诸佛菩萨学。佛为究竟圣人,超出三界。要超出三界,了生脱死。当最小的圣人,也要破除我见,而后方能了生死,断烦恼。若男若女、若僧若俗,都不要执著有个我。只这我见一层,大家都难逃出这个圈套。以执我故,有很多苦境往头上堆。无量劫来吃的亏,就是吃的我的亏,何曾吃了别人的亏?大家莫要误会「我」字所指乃是张某吃了张某的亏,李某吃了李某的亏,并不是我此时说话的我。就「我」字分析讲,一边是手,一边是弋,手里拿着戈,不自杀,便要杀他,所以谁将我当为我,即是闯着鬼。破除我见证小果,断分段生死。十使烦恼皆由我起,为我故贪,为我故嗔,为我故痴。生老病死苦、五阴炽盛苦,莫不因我故有。设无有我,则十使烦恼无所寄托,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学佛法人,最浅近是破我执,了分段生死,不受胞胎之苦。再进一步破法执,了变易生死苦。变易即是心行变易,名变易生死。二死永亡,即圆成菩提;空至无可空处,就是妙有。所以说学彿法者,深者见深,浅者见浅。最低限度,也要习空观。不然有人说话闯着,就好像闯着我了,当时脸色就变了。看见人脸色不好,也闯着我了。从前有个国师,既称国师,皇帝当然常接近他。有位宰相,心生嫌嫉,然不敢说。有一天宰相看见普门品中说,有「漂堕罗刹鬼国」句,就去玩弄国师。问怎样叫做漂堕罗刹鬼国?国师就将宰相名字喊了一声。那个宰相位居极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向来骄慢成性,闻之勃然变色。国师说:「宰相呀!此时就叫做漂堕罗刹鬼国。」你我学佛法的人,不能空法执,也要空我执。再不能也要学了凡先生,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最浅浅亦要学做人之道,持五戒行十善。不然眨眼之间,人身会失去的。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说多了打闲岔,还是修行的好。

三性

昨日讲三性,我于思惟上得点好处,所以再为大家讲讲。三性义理很是紧要,常常如是薰习,修观行功夫,则道心易进,应细心谛听。昨天讲完经以后,我向本分上会会,当时似乎开了一点窍,自有所得,愿与众共之。

三性在喻上讲,圆成实性譬如麻,依他起性譬如绳,遍计执性譬如蛇。向来讲教者讲三性,总是只讲麻、绳、蛇,不能启人道心。所以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因不能往自己身上体会,都在文字上摸索,黑的是字,白的是纸,不但不能对治习气,还不肯对治。所以说学佛法总要向自己本身上体会,才能得受用的。

圆成实性,乃圆满成就义,如麻能成就绳,又能成就蛇,即你我分上之本性,此性与十法界为依,能随十界造作之缘。故造佛则成佛,造菩萨则成菩萨,乃至造天堂则成天堂,造地狱则成地狱。一切悉皆圆满成就,故名圆成实性。

依他起性即十界中随举一界,已成者为依因依缘之所成。如依麻及人工,造成绳。其相是幻化之相,观相原妄,观性原真。

遍计执性,即凡愚在依他起之五阴身上,妄想执着认以为实。如不知绳是麻之假相故,并于依他起之身上又起一个执着,执以为我。众生不能作佛,不能作菩萨,不能作声闻,不能作缘觉皆因执我之故。四圣皆以不着我而成故。凡愚顶了一个男身,便执此男身为我;顶了一个女身,便认此女身为我。男女假相看不假,故种种苦向我头上堆。若知无我,苦叫谁个受呢?其实三性中都有真我,何以故?圆成实性即真我。依他起性,相是假我,如绳;性是真我,如麻。遍计执性,如麻随人工缘成绳,绳随遍计缘成蛇。蛇不离绳,绳不离麻,三性一际,凡愚安知。如知四大五蕴是依他起的假相,就知道圆成实性。如知遍计蛇相本空,蛇性亦空,即知绳矣,知绳又知麻矣。故曰三性一际。

众生将此色身认为我,故受我之害。为我而起贪嗔痴,造诸恶业,周遍计度而有种种造作。有了这个我,就要好衣服、好饮食、好眷属,虽是遍计本空,而因果不失。

你我将法及喻想想,身不是我,如是绳不是蛇;就喻还易懂,说到本身上,就空不了假不了,亦不肯如是修观想。不但世人看不破,学佛法人亦看不破。还不肯习无我的观想,故我见牢不可破。因为有我故,一切苦恼都往我头上堆,这就是众生的人我执。大家若在本来无我上体会看透了,自然就不造罪了。

依教典修学,则知决定无我相,亦无我性,譬如绳上绝对无蛇相,亦无蛇性。蛇性是毒性,翳眼见之有蛇之相,复有蛇性,以有毒性故,不敢近之。众生遍计执我,无异绳上计蛇,会得是妄,就会到依他起上。识得遍计本空依他无性,就达到本性。如知道是麻,即会归绳之本体。声闻人看破了一半。看破人我执,不能破法我执,执五蕴法为实有,执有身,故灰身,执有心,故泯智,知无我,故能了生脱死,超出三界。执有五蕴法故,不敢在生死海中行幻化行,恐被所染也。诸佛菩萨知四大五蕴有是假有,无非因缘和合幻化之相。能于幻化相上认性,知皆为真性随缘,故于依他起上起作用,修幻化行,成幻化佛,度幻化众生。依他起者,依法性起也。诸佛菩萨证圆成实性,故能随缘,随依他之缘,使菩萨行成,是圆成。依他起性,随遍计之缘而不障碍,是圆成遍计执性。在佛分上一真一切真,证圆成实性故;在众生分上一迷一切迷,遍计执故。

三性又名三无性,三性一际。言三性者,遍计虽妄有,蛇不离麻故。依他为假有,绳不离麻故。圆成为实有,全体即麻故。言三无性者,遍计之蛇无蛇性故。依他之绳,无绳性故。圆成二字是名词故。圆成实性何以在众生分上说是名词?以只解说,不能亲证故。譬如口中说火,存火之名,而无火之实。若实有者,说火则应烧口。众生说圆成,亦如说火,为言语相。若说圆成便是圆成,又何必修行。

三性一际,知遍计所执蛇未离麻。依他起之绳,亦未离麻,即不离自性也。是智人才知遍计是蛇,依他绳,圆成是麻。愚人不知,故不能破情计之我,亦不肯对治。其已知者,亦是解知而非证知。宜在此解知上修观,往自身上会。观行纯熟,知本无我,就不能在我上造罪,不能因我起烦恼。如是着力行去,深深的好处纵得不着,浅浅的也能得点受用。由浅至深利益无穷,期各勉之。

念佛法门

讲起学佛法,我们都是「盲人摸象。」怎么叫盲人摸象呢?有一国王,其宰辅大臣都是瞎子,王以象令众辨象之形。有摸象尾者,谓象如扫帚;摸象腿者,谓象为柱头;摸象腹者,谓象如筲箕;摸象鼻者,谓象如碓嘴;摸象耳者,谓象如瓢;于是群起争论,各执一说。象喻整个佛法,盲者即吾辈学佛法之人,依教典学了一点,就是摸着象的一部分。若通达全体佛法,就是摸着的全身。然无论摸着象的若尾、若腿、若腹、若鼻、若耳,总算摸的是象,还没摸到马身上,牛身上去。

你们念佛,现在来摸念佛法门,有四种念佛,于中有总有别,持名念佛是总,观相念,观想念,实相念是别。因为观相念必须兼持名,一边观相,一边持名。观想念亦是一边观想,一边持名。实相念佛亦是一边观实相,一边持名。倘若观相,观想,观实相,而不持名,则是依教修止观,非念佛法门。四种念佛,虽说有总有别,然而总不碍别,别不碍总。不会用功的人,终日念佛,却未念着一句佛。大家要审察那种应自己的机,即用那一法念,这是关于自己的善根,触着因缘,如法修学。功夫用的得力,就是过去生中八识田中落下影子,遇缘发动。功夫不得力,是与过去所修善根不相应。无论那一种念都要一门深入。如果这个种子发现,就这样用用,那个种子发现,又那样用用,功夫即不能纯。功夫用好的,摸着一门,只向这一门上用功。观相一直观相,观想一直观想,那是有功夫的人,才能不打失,也就是功夫落堂的人。怎样叫落堂呢?打个譬喻,譬如在打七中,除过斋堂,上架房,养息外,其余的时间,均要在殿上。假设借故不上殿,是身未落堂;已在大殿,是为落堂。此是说事相上的落堂。再讲无相的落堂是从心起念,还落心中。以始觉智,念本觉理。如灯发光,光还照灯。一念如是,念念皆如是。一枝枝香,一天天的念念相继,一句句接着念佛,如舂碓恰恰落在碓窝中。我们念佛时起观照,则是念自心之佛。提起一句阿弥陀佛念下去,恰恰落在我们心中。久而久之,渐能不念而念,句句落于自心,即是在理上落堂了。此种话是对初发心人说的。若是已开圆解之人,念法就不同了。因能知心佛不二观实相理故,或放下念,或提起念皆可。放下念即如上说功夫落堂不走作,舂碓不离臼窝;又如檐前滴水,久能穿石。单只一念,即可成办。又提起念者即于念佛时作观想,以称法界智,照称法界理。以大圆镜智光,照大圆镜本体,如是一念,即称性圆遍法界。能如是念佛修观,则千观万观是一观,千念万念是一念。初修时,智光不易显现,因有无明烦恼的隔阂,夹杂浑乱,致性光不清故。有无明则黑闇,黑闇则光明不显。欲去无明,当起观行,切实行去。初步须自戒起,戒不染六尘故。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因得定则六根不随六尘转,故得慧光发现。不怕六根黑闇,只要得定发慧。慧就是光,有光就能照大圆镜之体。如水有波浪时,只现波相,不现水之光相,澄清之后,水之光相始现,方能照物。倘我们以称法界智观称法界理体,即教典所说以如如智契如如理,本无二相。只为无明所隔,设无无明,即一如无二如。法身慧命原是一个。大家在用功时,心如跑了,要识得,勿随妄想跑。怎么叫做用功?莫令妄想打成片,识得是妄,妄想即瓦解冰消。

功夫是有一定层次的,如天上到地下。用了一会功,虽然自己觉得未得力,无形中不知进步了许多。妄想心起了即是与道不相应,要内心痛责,并忏悔业障。所言责者,并非另外诃责,提起正念,即是责。如令起心自责,就是多事了,以妄念本空故。在起观想时,即是提起正念,以充塞虚空遍满法界智修观,即念遍法界。所以是开圆解的人,方能称性如是观想。又者观想之想与情想之想有别。故楞严经云:「想则高升,情则下堕。」情重想轻,故情堕想升。然事事皆有一面好一面坏,要看怎么想法。想五欲等必堕三途,故应轻,若想佛法,就不怕重,越想越好,只怕不肯想,想久了定生佛国。又者情亦如是,好坏对待的。如在三毒上情重,想饮食而着饮食,想淫欲而着淫欲,必定下坠。但如将情安在诸佛菩萨分上,多情是佛心,非同染心专注一境之情。凡夫着五欲中,于想情人之情都是专注一境,诸佛多情,是平等情爱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情乃转成慈悲。

你我用功也须专注于一境,只念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舂碓如滴水,久之定能成办。吾人之心,摆在面前,非将充塞虚空之心收小,乃是藉缘发现。所以要一念一念向心上观,此观想亦属于堕,但非堕于三途,而是堕于充虚空遍法界之上。如不善观即老实持名,亦不为劣。念好了必得定。由定生慧,有慧即穷证法界矣。总之大家用功,放下念亦得,提起念亦得。放下念,专念念佛,不碍充塞虚空之大;提起念,念遍法界,不碍专念一境。所以说放下念,或提起念,都是一样。若不能放下念,又不能提起念,虽终日念,亦念不着一句佛。可似譬如做生意的,赚了钱往前算,赔了本往后算。功夫得了力,好像做生意的,愈赚钱愈要赚钱,就是赚了钱往前算。如何是赔了本往后算呢?就像晚学出家以来随着打混,即或心不念佛,口中不能不念。要是不出家,未必能念佛,晚学业障深重,知念佛知法而不能用。恐有能用而不知者,所以说说念的方法。只要肯发真实心念,必得利益。虽说不会用功,念之无用,是说不能得三昧,不能了生死,不能感应道交。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终能成佛道。」单合掌,小低头,就种成佛之因。所以要说到种善根,则又不可思议。但是大家欲了生死,必须向深一步处下手。

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

常讲佛法是心法,要明白的才是心法,不明白即成种种法。种种法者是众生境界,心被境转。境有种种,故说法有种种。佛法中参禅、习观、念佛、持咒,皆为明心。天天想明心,就是心难明。如念佛的时候,似有明白意,转念又糊涂了。总是心被境转,但应如何对治?既念佛时明白,转念时糊涂,应再念;参禅时明白,转念糊涂,应再参。故此称为用功,无始来未用此功,故常糊涂。今不用功,尽未来际,还是糊涂,如火石一样,敲一下,亮一下。参禅,念佛持咒修观,亦复如是。参禅虽称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念佛亦称深妙禅。习观亦当行起解绝。咒不可解,亦成解绝。皆变名不变义。故曰:「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学教之人,要依教修观,学时须解,观起解绝。

如前所讲,大方广即心法,此心非一非多,能一能多。上至诸佛,下至软动含灵,皆同一心体,即大方广之大字,故华严经云:「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故曰能一。此就反妄归真证得者说。成佛度生已涅槃,如释迦等者,过去佛也;现坐道场说法如弥陀等者,现在佛也。究竟谁是未来的佛呢?声闻,缘觉,菩萨与六凡法界众生,皆未来佛也。而三乘六凡,九法界众生,皆以早修早精进而早成佛,迟修迟精进而迟成佛,不修则终不成。其心体既无二无别,为何佛是佛界,九界是九界,各各不同?声闻有声闻性,缘觉有缘觉性,乃至同一人道男性刚,而女性柔耶?须知各各不同者,习惯性也,故曰能多。非一非多者,谓一念未动前,又曰父母未生前;克其本体,说一是减损谤,说多是增益谤。所谓开口便错,动念即乖。无始最初,一念动即父母生。此一念中,即有无明贪爱,无明为父,贪爱为母。众生念一动,即夹杂无明贪爱。反妄尚未究竟归真者三乘也。未反妄而增长者六凡也。增妄与反妄,各有浅深,故曰能多。若一念不动,有何彼此而不平等耶?故要用反妄之功。

拜佛念佛皆是用功之法,心粗之人用不到心上去,细心人拜佛是向心上用功,念佛也向心上用功,大家念佛拜佛是净土本分事。约权说,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距此世界十万亿佛土;约实说,求生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土则无处不遍,不生而生,生即无生。得权之利,生西方;得实之利,生常寂光。拜佛有六句颂,应常观想:「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弥陀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皈命礼。」此为礼阿弥陀佛者,若礼释迦佛,可改为释迦如来影现中。若普礼,即改为诸佛如来影现中。晚学于后加了二句,成为八句颂:「弥陀如来无穷尽,弟子礼拜亦如是。」能礼,是我这个众生;所礼,是佛;能礼所礼有彼有此,有自有他,是习惯性,要是空此二性归到一念未动前,那有差别呢?我们要将众生性与佛性打成一片,众生与佛皆无性,无性之性是谓实性。打破了习惯性,才显性种性,实性无彼此相,故空寂。众生能感佛才应,佛如宏钟在架,有叩斯鸣。心不在焉,叩破头也不应。以心印心,谓感应道交,我心与佛心相印,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现拜佛时,要忘能忘所,会归真性,即是感应道交。能所未忘必须恳祷至诚,心无杂念妄想。因佛心无念,以无妄念之心,即能与佛感应道交。众生心成佛心,佛心同众生心,岂非难思议之事?我此道场即我这用心处,是我之心地。约事说,此地是行道之场;约理说,我转一心即是道场。帝珠者,帝释天以网张空而为庄严,网孔有摩尼宝珠。孔多珠亦多,珠珠各摄森罗万象,而互摄互融。我此心地如摩尼宝珠一样,无所不摄,明明朗朗,无法不具。若约地方,则我之拜佛地亦如帝珠,所有香炉蜡台,一切万物,全相皆空,是光明故,无法不具。现前大小长短方圆乃至一毛一尘皆转成光明藏,故云:「心能转境,即同如来;心被境转,便是众生。」一转一切转。若不转境,一一皆是障碍相。弥陀身,法身也,法身是色身之体,此真空体不碍妙有相,如来色相影现于帝珠之中。帝珠多故,如来亦多。千江有水千江月,而月在天上,无目不来,弥陀法身亦复如是。说心地是道场,即现心地中;说地方是道场,即现现前一切物中。我身影现如来前,我身虽是质碍身,现随观行变成妙有影相,影相与质碍身随心转变,我身现于如来前,如来多故,我身亦多。如来身是影相,我身亦是影相,此乃以妙有众生拜妙有之佛。头面接足,即五体投地,以手接佛足。以我影现多身,礼我影现多佛。用观行拜一拜即成多拜。我在武昌参学时,我羯摩和尚见我欢喜拜,笑我盲修瞎练,谓我云:「你虽多拜,恐怕不及会拜者一拜。」我初不信,以为这老汉欺人。后来以六句颂修观行,才知所说不虚。不会拜者,恐怕不但一拜不成,多拜能抵一拜也不成者有的是。皈命者,命即性命也,即寿者见也,皈即弃也,弃我见等四见之寿者见也。

诸位拜佛时有此观行没有?没有应学。即有,恐怕一时现前,一时又不现前。观行现前即得力,不现前即不得力,修行人如一人与万人敌,打死万种妄念,许你正念一人救得活。弥陀如来无穷尽,约法身说,法身无边,大也;约报身说,体大故相也大,故报身相亦无穷尽,方也。约化身说,相大故用亦大,故化身用亦无穷尽,广也。大方广,一一皆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弟子礼拜亦如是。但约拜佛之用说,弥陀既多,我身亦随之多。不说拜多是无穷尽,即拜一拜亦无穷尽,念佛亦应如是。能念所念性空寂,习种性空,性种性显。以心印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即感应道交。众生念众生心中佛,弥陀印在众生心中。此心充塞虚空遍满法界。我此唯心道场如帝珠,所念唯心弥陀影现中,乃至影现香炉中,蜡台一切万物微尘中。我心专注如来前,恳切至诚一心念。我心即专注,则忘一切,只有佛现前。如此用功,用得上是自己之善根为因,功夫为缘;用不上是自己之业障,用不上则道力不胜业力。正念打不过邪念,还要再打。拜时不奈妄想何,还要再拜,此则名为用功。若邪念打不掉,即停住不打,念佛念不上,即停着不念,当下即是妄想的旧家风。俗云:「要得功夫深,杵头磨成绣花针。」虽说正念与妄念互起,如一人与万人敌,可是正念是究竟打不死的,妄念是究竟打得死的。何以故?正念打不死,才说众生能成佛;妄念打得死,才说诸佛已成佛。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我等就怕用功不切,切则总有一天打死妄想而得成佛的。南无阿弥陀佛。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三集

称赞如来

弟子通阿纪录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华严法门,多谈事事无碍法界,如至宝遗于路旁,无人识得。今略讲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之称赞如来,大家都天天念了,而少修观行,所以少有识得的,深为可惜。

这八句颂,前四句为所赞,后四句为能赞。在一微尘中,有无数佛转大法轮,各佛处于无数菩萨众中,无数佛为主,无数菩萨为伴。小至无数的尘是依报,而在个个微尘中,有正报之佛菩萨在说法听法。这是前两句。

第三句,法界无尽,全法界所有无尽的尘中皆有佛说法,菩萨听法。

第四句如普贤菩萨的智慧才深信,否则信不及。诸佛皆充满于法界的微尘,则佛多得无量无边,一佛又有无量菩萨为伴,则菩萨更多得很,一尘中如是,尘尘中皆然,则主伴重重,充满充满。

第五、六句是普贤赞佛境界。普贤菩萨于法界微尘中,佛及菩萨面前,用无尽的声音,无尽的言辞,称赞如来的功德。

赞叹功德,并不是一时的称赞,刻刻赞,天天赞,年年赞,劫劫赞。而劫无尽,赞亦无尽。尽法界微尘中的佛菩萨,说法听法是尽未来的,普贤菩萨的音声言辞,也是尽未来的。赞佛甚深的功德,功德是深无底,广无涯的,所以比喻作海,这是七八两句。

此文虽然天天念,而不修观行,便可惜了法宝了。今于一尘上推广之,以便修观之下手。

一尘,在众生看来,是一极小的依报。在诸佛菩萨分上,无明破尽的缘故,惟是一大光明藏,称性大的智慧光明。因智慧光明大,一切万物皆变为自己的智慧光明。故一切依正二报,在佛均为一大光明相。这大光明相就是妙有境界。妙有非实有,也就是真空。

一尘,就是妙有,也就是真空。那么尘小也无小相了,故一尘亦为一法界。一尘为一事法界,也是一理法界。理是竖穷横遍的,诸佛证得本心理——一真法界心,对一尘之小也平等平等,故尘亦竖穷横遍。故一尘中,无法不具,因一切法皆在一心中,一切法亦皆在一尘中。一切法在一心中,是理不碍,一切法在一尘中,是事不碍。

唉!不要听听,光照字句上想,必定要修观,才可得好处。

一尘如是观,一毛孔也如是观,那‘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于一毛端现宝王刹。'亦即此意。不过毛端是就正报的少分上说,微尘是依报上的少分说是了。

进一步,一微尘如是,一切微尘亦如是。若一尘想不到,一切微尘便都想不到。今就现量境说之,如日光由屋壁的一隙照入室中时,迎日观之,即见扰攘之微尘满布。此现量境,一经提醒,便人人可以知之。

各各微尘中有佛说法,说的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各各微尘中有菩萨听法,就是华严海会诸菩萨。须知诸佛说法,不动而遍。佛成道日,称性与华严大士说华严经。在菩提场不动,而各处各会听者均见佛在眼前。虽说者不动,而一时遍现于各处。以佛有妙有的大光明相,菩萨亦有妙有的大光明相,皆是光明,犹如众星拱月。诚以佛菩萨将法界内大小事相无明去尽之故。若众生分中身毛尘刹,皆障碍性,是黑暗的不能现物,一迷一切迷,实相现不出来。佛菩萨森罗万象皆转为光明相,故释迦牟尼佛在菩提道场说法,竟能遍于刹刹尘尘光光相摄,无处不现。

一佛如是,佛佛皆然。各佛成道,皆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各有华严海会佛菩萨。一毛一尘皆现佛说华严经,华严海会诸菩萨听华严经。 ........过去还有过去。亦皆如此说听。——如是则横遍法界竖穷三际,皆如是说听。(按:此段讲说最妙最快,愧未能录全也。)

大家就此境界观念,能念所念,打成一片,极为有趣。

再就自己一身,从头至足,各尘中有佛说华严经,有菩萨听华严经。各毛孔有佛说华严经,有菩萨听华严经。各各正报,总相是身,别相是毛孔。各各毛孔都有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则吾人于‘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还能摆得脱离得开吗?行住坐卧,一切处横遍十方,一切时竖穷三际,皆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有善根的,一定信得及这微妙的境界;信不及的也要种善根的。一念妙有中(妙有的境界)无有惑业苦啊!

今天佛成道说此法,借此机会提倡提倡,希诸位多向此处用功。一向念佛,普通都念一句阿弥陀佛。此法无人观进去,如能念进去,则阿弥陀佛亦在其中。阿弥陀佛成道时,亦说大方广佛华严经,亦有华严海会诸佛菩萨。亦在一微尘中说听,乃至十方世界尘尘如是,一毛孔如是,孔孔皆然,重重无尽,说不能完。

吾人自身一毛孔中亦然,通身整个都是,只是被无明障住了。菩萨们,要借此念消无明、业障、苦障。人妙,法门才妙;心不妙,法门也不妙。妙心即观行智慧。观起来很容易,因无明无自体,寔易破之,怕人不肯作耳。智慧本有,肯用,人人可破无明。

自家念成佛转法轮时,无量菩萨亲近自家,是本来事也不稀奇。说易行难,念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不易,念阿弥陀佛亦不易。观成华藏,该摄极乐。好好提起观行念。

慈舟老法师以七旬有三之高年,严持戒律,教育后学,演讲无虚日,朝暮礼佛三四百拜,精进勇猛,寔为希有。己丑佛成道日,于福州舍利院,倡念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一永日。翌日起接连念佛二七,用报佛恩。是日,老人开示凡三次,此其一耳。皆事理融通称性之谈。精神旺壮,愧煞全堂青年同仁。惜录者庸劣,不能使奥旨圆音毕露,供养于阅者之面前,是一深大遗憾。而同道等,苟能因此微分之记录,咸起如老人之积极为法,则于新佛教之建设中,未始非无小补。庚寅腊月二埋学人谨记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说

一,本无差而成差 二

一,本无差 二

一直明无差 三

一,体无差。心佛众生同一无生真理故。

二,相无差。心佛众生同一幻化故。

三,用无差。心佛众生皆知饥来吃饭困来眠故。

二,对显无差 五

一,心与生佛对显同。心是生佛之体,生佛是心之相,相不在体外,故性相不二。

二,佛心与生心对显同。佛心悟,生心迷,迷悟虽别,而心寔无二。

三,心与佛对显同。人是觉人,心是觉心,故心佛不二。

四,生与佛对显同。佛是众生所成,故佛即众生,众生是未成之佛,故众生即佛。

五,心与众生对显同。离心无众生,离众生无心。

二,而成差 三

一者,心差 三

一,心体有迷悟不同。

二,心相有染净不同。

三,心用有有为无为不同。

二者,佛差 佛者,觉也。对心说,觉有邪正偏圆。对,佛说,唯一圆觉。对众生说,有邪正偏而不圆。

三者,众生差 三

一,诸趣受生而非究竟者,众生众生也。

二,诸趣受生而能究竟顿现者,佛亦众生也。

三,起信论云:心意意识转,故名曰众生。则心亦众生也。

二,由差而成无差 二

一,差 如上成差中说,不出有惑无惑及善业恶业所成。

二,无差 则迷悟染净有为无为邪正偏圆究竟不究竟心意意识,皆以对待而显。此对待又依圣教量,用分别比量智而知。若以真空绝相观,无分别智参之,念之,观之,久之照破对待之法皆无自性,无性之性,即是寔性。悟此寔性,于十界依正一切差别对待法中。能于其中,随拈一法,无非法界,法界之内,无法不具。一法为主,余法为伴,法法为主,法法为伴,一切差别而成无差矣。

佛说阿弥佛经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义

将释此义,文分二科。

第一科略述全经纲要 此句经文以上,佛说极乐依正二报之乐相,即同华严四分中,第一举果劝乐生信分。既生信已,乃劝愿行。劝愿云,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云云。从此句下九十五字,即劝解行往生,得等觉果。又同华严解行证三分。此句先反说,后正说,说念佛一行;即多福德善根因缘也。如此难信能信,又能愿行,方不负释迦弥陀及诸究竟觉之大慈,乃至不负各各所具本觉与究竟觉无二之妙矣。又此句经,舟以为全经上下之咽喉,最关紧要,故不敢草草放过。有人解以念佛为正行,余行为助行,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亦有理在。舟唯就经文,以念佛义理述之,希具眼者,曲为指正为荷。

第二科广显此句义理三

一约事明 窃以释迦弥陀皆证离垢妙极法身及圆满报身,同住寂光无相土及实报庄严土。第以果海离言,是不可说义,故唯就二尊本愿度生化土,示现净秽不同,实亦二土众生,循净秽业发现,不自知耳。此土众生,三乘外多是秽业,如淫杀盗妄等,多感恶道。四民为衣食住故,争名夺利等,不能生天。即或有上品十善生天者,我见不忘,不能出世。彼土众生,纵是凡夫,亦无恶业,有天然衣食住故,无四民执业争夺,故天人相通,我见易化,凡亦成圣。皆具六通。无战争讼事故,亦无国王大小官府。常得闻法故,唯受佛化。又无女人与淫故,皆莲花化生大丈夫相。无畜生故,无可杀之物,黄金为地,盗从何起?既皆有通,对谁妄言?果是上根利智,不分净秽,处处自由于道,时时好修净业。娑婆钝根,则染缘易就,道业难成,三僧祇劫,不被境转,几人能之?释迦折伏,弥陀摄受,以诸佛赞叹之念佛法,费力少,收功大,真实一般常人难信之法,教化众生。佛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有等痴子,为烦恼所逼,怆惶之间,入于生死。无明一梦,类如丧家之犬,不但不见释迦清净之地,三界天堂,亦无由得见。不思还家,流连生死,竞起烦恼,此等可怜虫,一切贤圣,莫不悯之。倘于无明中生一隙之明,知生死为最可厌恶之地,生起还家之想,当思弥陀慈父,为我等以莲池楼阁宝树宝地种种庄严,为深可忻乐之家乡。因念家乡而念慈父,因念慈父而归家乡。众生虽念慈父,慈父不为众生,是有因无缘,慈父虽为众生,众生不念慈父,亦为有因无缘。是以知生佛互为因缘。又心念佛时,心即是佛,因该果海,果澈因源。故此因缘,皆多福德善根。但念佛之恳切,当如乞丐求善人施食,婴儿求慈母与乳,无力上山,求力士提携,而有甚焉。如是念时,似是心外取法,而实心本无外,佛常在心,而不知耳。慈母、善人、力士、事也;心,理也。故虽约事,实无理外之事。此法最妙,故从古至今,愚夫愚妇不明此义,老实念佛者,尚多往生,乃至畜生学人念佛亦多人往生。不信此法者,愚妇畜生之不若也,能不愧乎?况一生彼国,见佛闻法,悟无生忍。无退缘故,寿命长故,即生补处佛位。如观音势至等不成佛与成佛平等。彼既丈夫我亦尔,何惮而不为欤?

次约理明 一切众生,各各本具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亦名法身佛常寂光土,而亦未尝离诸佛报化身土。第以无始无明,长夜大梦所迷,故永处六道,不认本有心性,固执虚妄身心起惑造业受苦,终无了期。即或有时学他发心修行,智不敌惑,善不胜恶,我见炽盛,自作障碍,无始至今,仍在生死,真可怜悯。自不惊怖。然此本有心性,虽随缘六道,而仍不变,苟能一念放松我见,皈依事相三宝,例知自心三宝,念自他不二之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求生自他不二之法报化,即三而一之极乐世界。久久功深必能渐证三土,为本有家乡。诸佛皆以三身住三土故。参禅习观,不落恶取空者,亦必如是。众生以本具恒沙性德之心为因,弥陀以究竟恒沙性德之心为缘,故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学人徒恃理具法性身土,而不念佛求生报化身土者,是有因无缘,亦得谓之因缘俱无。何以故?但言理有,有若无故。又既云念自性,自性本无念故,当向无念处念;无尘境故,当向无见闻觉知处念,岂可妄生分别拨无妙有依正耶?参、念、观,无非始觉异名。本来面目,自性弥陀,真空理体,无非实相无相本觉异名。执名迷义,分门别户,是一非余,未有不落狮虫之诮者。此本觉,即自他不二,十界平等,各各圆遍,互融无碍之法身。故虽约理,实无十界依正事外之理。如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乃佛破遍计所执实有事相,非破依他如幻之妙有事也。又破执实有者,如经云,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又云,若谓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执佛法为实有者尚当破之,九界可知。然执实有六凡,终不能离,执实有四圣,尚可希望。而终不如信一自性随造作缘。成十界依正之妙。信此者,安得不随念佛之缘造佛法界耶。

三理事合明 原夫一真法界心,竖穷横遍,为十界依正色心大总相法门体,生佛平等,无有增减,不可思议。诸佛证此心故,知十界色心,一切如幻,成大涅槃,无法可说。悯诸幻化迷惑众生故,不得不于总中开别,说四法界。令未悟者,亦得信解行证一真法界心。四法界者:一理法界,亦即一真法界,在理上说,曰理法界,既即一真心,何必又言理名?盖以心即理,对色名心,对事名理;故第二曰事法界,亦即一真法界。在事上说,曰事法界;事即十界依正,随事大小,无非一真法界心,全体所成,非分成,理无形相,即真空,不在事外。事无大小皆妙有,不在理外。妙有能显真空,真空能成妙有。此一真法界,双收事理。故第三曰理事无碍法界;妙有即真空,故小大相容,而成第四事事无碍法界。真空即妙有,故凡圣相即而成理理无碍法界;四法界外无此名者,如空不碍空,人易知故,不待言也。若总若别,法界融通,本来如是。诸佛证此,众生迷此。若欲翻迷,当发菩提心,为始觉智,参之,念之,观之。若约所念,如上第一约事,是从妙有下手,念极乐报化身佛,可当假观,观事法界实不在真空法身理外。第二约理,是从真空下手,可当空观,观理法界即法身,亦不在报化身事外。若知空有不二,可当中观。又举一句弥陀,即一佛法报化三身,亦即三世诸佛之三身三德等。一多是事,不二是理,亦当中观。观理事无碍法界,诸佛法身即理理无碍法界,色身即事事无碍法界。三世诸佛者,十方已经灭度者,过去佛也。十方现坐道场者,现在佛也。十方九界众生,未来佛也。行人观念自性弥陀,须先知自心所具三德,广即恒沙性德,故曰不空如来藏心。此心所起之智,还念此心,及此心智所知之弥陀。此心非少善根福德可知,虽念自性本觉弥陀,而与究竟觉弥陀,实自他不二。自他是事,不二是理,亦理事无碍。自德虽具犹迷,须仗究竟圆满果德为缘,以本觉心及究竟觉心,皆无遍计执我分别妄见,及对六尘之见闻觉知等念故。而成空如来藏真空理。其功在念佛时都摄六根不染尘故。唯有真我所起无分别之正见,见佛妙色,闻佛妙声,嗅佛妙香,尝佛妙味,触佛妙光,知佛妙法,如是等诸善功德念故,而成不空如来藏妙有事。其功在念佛时六根皆为增上缘,助念佛故,此二不二,仍归中道,即空不空如来藏。以此法三根普被,普贤大愿求生,上品也。大悟人求生,中品也,若下品则能接斋公斋婆故。有人言念佛为斋公斋婆之生活,此等谤法之愆,我等当代为忏悔,以尽自分。如是念佛因缘,岂少善根福德因缘耶。十方三世佛,身毛尘刹,事无大小,各各互摄互融,重重无尽,曰:事事无碍法界。于一毛端,现宝三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及极乐依正,一一皆无量光是也。见娑婆依正各各成碍,心被境转故。心能转境,则十方三世,十界依正,无非妙有大光明藏,若以肉眼不见妙有真空,即不信解,岂能行证耶?智者勉之。

梵网云:口虽说空,行在有中。今世禅讲多堕此见。但知心空,不知心有。诸大乘经,皆谈二谛,若专空寂,空则非空;纵使空空,还成遍计。智者云,业性虽空,果报不失,是知妙有则一毫不立,真空乃因果历然。

尊重、恭敬、不轻慢善根

弟子通阿纪录

启七几日了,因病没能进堂,今日勉强供养数语而无气力,恐不能入众位之耳,希望讲经法师再为重说,使之达到目的。(至此诸师约求由通阿按段当面高声传达)

讲什么呢?在没启七前,梦中劝人‘尊重善根,恭敬善根,不轻慢善根'醒后想想已往讲善根时也有,但没有这样的叮咛嘱咐。已往讲身口意业固不可拔,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有三善根:不贪、不嗔、不痴。有五善根:信根,正信能破邪;进根,精进能破懈怠;念根,正念能治诸邪念;定根,破诸散乱;慧根,破三界诸惑。平时讲教,对三善根、五善根未重重的嘱咐,这次想起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的善根微妙殊胜,深厚圆满,而这善根,人人本具,只因大家轻慢了,不尊重不恭敬,所以流浪生死,受生死苦恼。

华严海会佛菩萨的善根是什么呢?就是大方广三字,大是心的体,是法身德;方是心的相,是智慧,般若德;广是心的用,是解脱德。这体相用三大,那一个众生都具足的。可是怎样大法呢?大得竖穷横遍;竖穷是过去、现在、未来三际,不从何时生是无始,尽未来际也不没灭是无终。而且在每一时际都竖穷横遍,过去通遍十方,现在、未来也通遍十方。这体相用三大、三德,一一悉皆竖穷横遍,举一即三,举法身就具足般若,解脱,举般若具足法身,解脱,举解脱也具足法身,般若。因为全三是一,都是一心本具。一心本具的三大,三德,不仅人类人人本具,下至昆虫也具,三途众生也具。地狱众生,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在受苦时,也未损失少许。若有所损少,修持也不能成就了。这样才人人可以依此体相用三大的善根修持,我们要尊重要恭敬,不要轻慢,不要自暴自弃。不自暴自弃的,都可修显三大,直至成佛。

那么,是什么障住了三大不能成为三德呢?最厉害的就是业,业就是障。业是事业(业力),身口意三业,是思想,言语,行为三方面的事业。分开说身有杀、盗、淫,口有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意有贪、嗔、痴,共是十种业。一种业障就多的不得了,况三业,十业?一一业又有主伴,主中还有主,伴中还有伴,主伴重重无尽的黑业,叫障。障什么呢?障心的广、用,就没有解脱德了。心的用怎样广呢?广度众生,自利利他,能广破业障。用心的智慧妙用,善巧方便的破除广多的业障,就叫善业了。怎样用智慧心呢?必须学戒学定学慧。

业是系缚义,造恶因必得恶果,使人系缚不得自在。果不离因,如影随形,形动影动,形止影止;没有离形的影,也决没有逃开业因的果报,可是学佛修行的人,尊重广字(心用)解脱的善根,则决不造业了。可是业多的很,造业的人也多得很,如祖祖相传的恐无后嗣,子女婚嫁,就是淫业,淫欲炽盛,失于正常,种种所作,无非增长生死。以此一业推想,尽未来际,恐无由摆脱;就是发心摆脱也很少啊!可是学佛法就发出摆脱业的特别思想,尊重大方广三善根,求断欲业,了生脱死。所以要证解脱德,非学戒不可;戒是制约,业为持戒的心理所制约,一切恶业不起,才可得到解脱,复还心的用大。

相大,是般若德心相,非长短、方圆、大小,有什么相呢?有灵知灵觉可以查考,凿凿有据,而确有相。如同为人,有的与说浅浅佛法尚不了解,就是愚痴相;有的与说佛法甚深义理而一闻即悟,就是智慧相,可以证明心相是大。若在众生分中,多半是愚痴相;唯有愚痴才障相大,不愚痴也障不了相大了。若想破除愚痴相,复还智慧相,必要学般若。因智慧能破愚痴,智慧不开,愚痴是破不了的。所以不学般若,还是没有尊重方字相大的善根。

相有事相,有理相。明白一切义理,得根本智;明白一切事相,得差别智,也叫权智生起智慧,可破十使烦恼惑障。前讲破业障得解脱德,现在说破惑障证般若德,一药治一病,须要清楚。

‘大'是体大,是法身德,尊重法身,法身德才显露。如果不尊重法身,就尽未来际也在生死之中。常说:‘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抱佛眠,是睡眠时,抱著法身佛睡而不知觉。因为只认识了色身睡觉,认识不到法身随缘,就在睡时也未离开法身啊。可是不认识法身就但随色身的睡下起来。若尊重法身呢,则睡眠觉起都不离法身了。怎样不离法身?观想。或念佛、持戒,都随时随处不断的观想法身之大,就是不离,如念佛,念阿弥陀佛,认识自性弥陀,认识自己法身,纵到睡时也不忘记,就是尊重法身了。若是睡时乃至醒时都不理法身,就是轻慢法身,那能得念佛三昧,证得自己本具的法身德呢?若不认法身,但认色身岂不自暴自弃呢?

念佛,三岁孩童也能也会;若论究竟有没有功夫,就大有问题了。若照顾不到法身,自性弥陀,若不知道自心是佛,佛是自心,自心具法身,自心作佛,就还是不会念,所以说八十老翁也还念不会。有些胆大心粗的人,说我念佛念的很久了,在作事时都能念佛了,可不知道但是口念啊!不知道念佛真意思,念到弥勒下生也不中用。所以念佛必得学佛,学佛因地未成佛时的大愿大行,如阿弥陀佛因地发四十八大愿,广度众生,我们念阿弥佗佛而不发愿,就不算是会念。阿弥陀佛因地发四十八大愿,果位证成佛道,庄严成了极乐世界,是因果不差的道理。四十八大愿不离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先发四十八愿以愿导行;后行十大行愿,以行填愿。有十大行愿以完成四十八大愿才愿愿圆满。所以说念佛必学佛的发大愿行。

若不会发愿,就不会念佛,就不会尊重,恭敬自心的体相用三大,证不得大方广的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望各位好好地尊重,恭敬善根,不轻慢善根。

慈老,法师住持厦门南普陀寺,癸巳季秋,应北平四众弟子迎请,来平养痾,卓锡安养精舍。本月中旬,祝愿世界和平,启建观音道场七日,恭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拟讲华严大意,因病而止。智悲法师讲净行品。二埋法师讲十地品第二地。听者大悦。第五日,老法师力疾开示,悲愿恳切。二埋法师随手记录,当面传宣,满堂七众,倾心感激,皆大欢喜;希求二埋法师印示,以备思修。体道随喜胜会,恭聆法音,复读妙文,敬刊于此,以饫众望。甲午春二月十九日弟子张体道敬识

慈老法师于甲申春间应体道之请,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说。己丑之冬,邮示经义一篇。体道近在安养精舍,恭读老法师座右铭,及称赞如来开示。谨并刊出,贡献同愿,如说修行。弟子张体道又识

下一篇:《佛法三根本要义》通俗解说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