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EQ”(游祥洲教授讲演)
首页>>佛学书库>>禅与“EQ”
禅与“EQ”
游祥洲教授(台湾)讲演
2002年11月27日
明海师: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各位居士:今天我们寺院有机会接待从台湾来的、在佛学方面卓有成就的 游祥洲 居士以及夫人一行。
对于游居士可能各位并不陌生,在我们大陆的一些佛学杂志上面也时有他的文章发表。我对游老师个人背景的了解很有限,我只读过他的一些文章,包括过去介绍一行禅师的一些文章,还有在《法音》杂志上连载过的关于《华严经》的一篇文章。我的印象里面,他在台湾是一位既有深厚的信仰又在佛学方面造诣很深的佛学家。今天我们来听 游祥洲 居士做一个佛学的讲演,他要讲的题目叫《禅与 “ EQ ” 》。至于什么叫作 “ EQ ” ,我也不知道,可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题目。现在我们就热烈欢迎 游 老师来给我们作开示。
游教授:
首先我非常非常地荣幸,今天有这个机缘来到我们赵州禅师的祖庭。我研究禅宗的历史有几十年了,对赵州禅师有一份很特殊的感情。大概只要是谈禅都离不开要谈赵州茶,所以在美国、马来西亚、台湾等很多地方一直都在买这个赵州茶。今天回到我们赵州古庭再来补惑,事实上我今天回到赵州禅师的祖庭是回来学习的。但是大和尚非常慈悲,我们禅宗总是要做一个功课,叫 “ 考功 ” ,这一堂报告我想是大和尚要考功了。所以我想不揣自己的肤浅、不揣自己的不足,做一个报告请大和尚来鉴定一下是不是还可以及格。
刚才在决定这个题目之前,我也特别跟明海法师商量,怎么样的一个题目比较适合。明海法师提示我一点,是不是把外面的一些信息跟大家分享。最近大概七年来在西方的社会里边,有一个很重要的新观念,这个观念叫 “ EQ ” 。所谓 “ IQ ” 是指一个人数学的演算能力,指我们一般推理的能力,是比较着重于理性面的;所谓 “ EQ ( emotion ) ” , 就是指我们的情绪,也就是指情绪方面一个人管理自己的能力。在美国他们做了一个很重要的调查,研究者通过对 500 个大企业的调查,征询企业老板用人的标准,结论是在绝大多数的企业里面对 “ EQ ” 的重视。就是说一个人 “ IQ ” 很高,你的智商很高,你的理性的推理能力很强,只占你个人这一生成功比例的 24% ,相反情绪管理能力占这个人一生成功比例的 76%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书读得很多,学历很高,但他的人生不一定成功!有许多人他不一定读很多书,但是他的事业是成功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的 “ EQ ” 很高,也就是他情绪的管理能力是很强的。为什么美国人经过一个世纪强调 “ IQ ” 这样的一种教育观念,突然在 1995 年转向强调 “ EQ ” ?因为他们进行了一个长期的实验。
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呢?就是找来一群 4 岁的小朋友,然后在一个教室里面,每个人一张小桌子,桌子前面发两颗糖。老师就说: “ 小朋友,现在每一个人桌子上两颗糖,老师要到隔壁的教室去,你们如果等老师回来就可以吃两颗糖,如果不等老师回来只能吃一颗。 ” 这个游戏规则非常简单, 4 岁的小孩不能太复杂!老师就跑到隔壁去了。隔壁从小孩子这边看过去呢,那个玻璃是一面镜子,可是 从 老师这边看来呢是透明的玻璃。—— - 有一种玻璃它一面是镜子,另一面看是可以看得穿透的。然 后 老师就开始观察这些小朋友:有些小孩子看老师一出去马上就把一颗糖吃了;有的小孩子觉得不行,我要吃两颗,所以他就忍耐。看到那个已经吃的人呢,他就觉得很蠢。忍着忍着忍不住了,两颗都吃了;只有剩下非常少数的几个小朋友等到老师回来。对 那些 老师一走就吃糖或者是忍到一半忍不下去也开始吃的那一群,少数能够坚持不吃的那些小朋友就劝这些说: “ 唉呀!你们忍耐一下吗!等老师回来就可以两颗都是你的了。 ” 但是其他的小朋友还是不听的!
好,这些 4 岁发生的事情统统被记录下来了。然后做研究的人员就开始追踪,他们看这些小朋友进了小学、进了中学、进了大学,这个实验进行了 20 年。最后发现, 那些 老师一走就吃糖的,大概念到小学的程度、念到中学的程度就渐渐跟不上了;那些坚持到底的,后来都上了大学,成为佼佼者,成为很优秀的领导人才。美国人经过这 20 年的实验之后,他们在探讨:看起来这些小朋友的 “ IQ ” 都是很高的,可是为什么有的小孩子自我淘汰掉呢?而有的小孩子他可以上大学,表现非常好呢?结论就是 “ IQ ” 跟 “ EQ ” 不同。因为在整个实验里面发现两个要素:一个要素叫做 “ 延迟满足的忍耐力 ” ,第二个要素叫做 “ 同理心 ” 。
我们先说第一个。老师要到隔壁去,你吃糖是一种满足嘛,可是要等老师回来才能够满足,这个叫做延迟满足。延迟满足要有耐力,要能够忍耐呀!你忍不住就被动了,所以在这个实验里面第一个检验的就是你的延迟满足的忍耐力。古时候有个传说,说仙人炼丹要 99 天,可是有人沉不住气,只差一天他的盖子就打开了,这个丹就炼不成了!我觉得,这一个延迟满足的忍耐力的确是人生成功与失败的一个重要环节。表面上是人家把你淘汰了,其实是你自我淘汰。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如果你不能坚持到底必然自我淘汰。
同时在这个实验当中,发现了第二个重要的特质,就是 “ 同理心 ” 的问题。同理心英文叫 “ empathy ” 。这个字跟我们通常用的另外一个字 “ 同情心 ” 有所区别,英文叫 “ sympathy ” ,就是你很可怜别人。在这个实验当中发现同理心是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当有的小朋友一开始就要吃时,其它的小朋友就劝他,你要忍耐,这就是说一个人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同理心跟同情心的不同在哪里呢?同情心是我有你没有,我觉得你可怜;我很强你很弱,觉得很同情你。同理心不是这样子。同理心是你也许很强,我很弱,可是我设身处地站在你的立场来思考。在这个实验里面发现,同理心比较强的小孩,当他长大以后,他的领导能力比较强。换一句话说,一个领导者他必须要有一种能力,站在干部的立场、站在被领导者的立场去思维。因为只有他这样思维的时候,他跟被领导者,或者说管理者跟被管理者之间才不会有矛盾出现,被管理者与管理者就容易取得一种协调。
从这样一个美国做的实验来看,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把他作一个引申。佛法里面讲 “ 六波罗蜜 ” 。六波罗蜜我们仔细去看,其实六波罗蜜是从 “ 戒定慧 ” 三无漏学扩大开来讲的。我们看南传佛教,也就是过去所谓的小乘佛教,它着重是 “ 戒定慧 ” 。到了大乘佛法的时候,戒定慧就不够了。戒定慧可以自度,但是要讲六波罗蜜才能够利他,这个利他的基础才能够建立起来。我们看六波罗蜜里面:第一布施、第二持戒、第三忍辱、第四精进、第五禅定、第六般若。这当中的第二持戒,第五禅定,第六般若智慧就是戒定慧呀!这是同南传佛教所共的。可是大乘佛教为什么要加上第一布施波罗蜜、加上第三忍辱波罗蜜、加上第四精进波罗密?有道理!因为我们要普度众生,就先要跟众生广结善缘,布施波罗蜜就是结缘般若蜜。通过布施的作为来跟众生广结善缘,不管是财布施,不管是法布施,不管是无畏布施也就是安全感的布施,可以说都是跟众生来结缘。布施波罗蜜为什么在六波罗蜜里面成为第一波罗蜜,就是因为布施波罗蜜通过布施这样一个最简单的行为,来充分体现什么叫做空性,充分体现什么叫无我。
常常有人讲佛法、讲空,讲了半天都落空了。真正善学空义、学空是要落实不是落空。如何落实?就是落实在布施波罗蜜上面。你一分的金钱能舍,你就是对空性一分的体现;有一分不舍,就是一分的不空。不舍就是执着啊!你有执着你就舍不得了,你就不可能有所得了。所以为什么说 “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 ” ,就是因为能舍,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空性缘起的智慧在里边。假设大乘的 菩萨道 没有布施波罗蜜,人我关系就跨不出去,只能自利不能利他。所以菩萨道的实践一定要从布施波罗蜜开始,然后持戒。那为什么要加上忍辱波罗蜜呢?就是这个 “ EQ ” 的实验里面所强调的,延迟满足的忍耐力。
要利益众生,可是什么叫做众生啊?众生这个字从印度的梵文翻译成中文,最早在东晋时代就有了。众生这个字有时我们望文生义: “ 众者多也 ” ,众生就是很多很多生命的意思。其实众生这个字在中文原来不是这个意思,“众生,五众所生也”,五众也就是 “ 五蕴 ” 。在隋之前这个五蕴都翻译成五众,到了玄奘大师之后,就是大部的时候把它翻译成五蕴,所以众生这个字是五蕴所生的意思。到了玄奘大师把它翻译成五蕴相续,就是五蕴相续、和合相续而生的意思,所以所谓的众生就是五蕴相续、和合所生。
五蕴和合所生的这些众生,都带着 “ 贪嗔痴慢疑 ” 。如果你对 “ 贪嗔痴慢疑 ” 不耐烦,你不要说度众生,你度不了别人,连自己都有困难。为什么?因为你不耐烦啊。众生是很难伺候的,贪嗔痴慢疑的众生是非常难伺候的!所以我们如果发愿要行菩萨道,发愿说 “ 众生无边誓愿度 ” ,那你就要知道前面还有一句 “ 烦恼无尽誓愿断 ” 。为什么?因为 “ 众生无边 ” 这句话就蕴含了烦恼无量,众生就是烦恼所生啊,五蕴和合啊!所以如果我们不耐烦,——忍辱波罗蜜就是耐烦波罗蜜,你就是要耐这个烦恼,所以讲忍辱波罗蜜。从众生忍,到烦恼忍,到对法的忍,到向上提升到 “ 无生法忍 ” 。这一层一层地向上提升,都是在一个耐烦的功夫上。因为你耐得住才能够安住啊!先要耐烦才有安住,不耐烦怎么能够安住呢?所以在美国讲这一套“ EQ ”,第一他跟你强调的就是这个耐烦力,然后接下来跟你讲同理心。
如果再往深入的地方探讨“ EQ ”的内容,我想至少有六个重点可以在这里跟各位来报告:
第一、人生没有忍耐什么都不会成功。你看母亲怀小孩要十个月,要不要忍耐呢?要忍耐。至少十个月你肚子要慢慢大起来,小便也不方便了,身体的重量增加了,种种的不方便。像很多的妇女因为怀孕的关系,到了七、八个月的时候,脚上的静脉都肿起来了,因为她的新陈代谢缓慢。我们知道静脉是把身体血液循环过程里废弃的东西再送回来嘛!她输送的过程减缓了,很辛苦的。生个小孩你看要不要耐烦?要耐烦波罗蜜呀!更不要讲佛法里面讲的修行。菩萨道成佛要三大阿僧祗劫,这是什么意思?三大阿僧祗劫,是一个数不尽的一个时间啊!不耐烦的人就不要讲成佛了!
我一个朋友前几年开始对学佛有兴趣。结果他去找了一个人算命:我现在开始修行,请问我有几年修行的命?修行也要算命啊!这个算命朋友就跟他讲了: “ 啊!恭喜你,你有三年的命可以修行! ” 他说: “ 要这么长时间啊! ” 意思就是说一年他就要把什么都修成功了。你要知道,如果我们种木瓜,——北方不晓得有没有木瓜。在南方、在台湾有一种水果叫木瓜,长得可快了!你种子播下去,大概 3 个月,很大的木瓜就长出来了。但是木瓜的生命周期很短,他不耐久。如果我们种松树,那可要三五百年了。
我记得以前一位国学大师叫钱穆, 钱 先生。我小时候读了 钱 先生的一篇文章,非常感动,非常受启发。 钱 先生有一次到西安去参访一些佛教的寺庙。看到有一座大的寺庙,很有规模的大雄宝殿,前面有两棵大松树,都是五六百年以上的老松树了。不过这两颗松树一棵长得非常好,有一棵松树已经倒了。 钱 先生就看到松树旁边有一个小沙弥在那里,种什么呢?种夹竹桃。
各位听说过夹竹桃吗,就是那种今年种,明年就开花的那一种很容易长大的树。先生一看到这个景象就叹了一口气,说这个寺庙气数已尽。各位知道气数已尽的意思吧?就是说没气了,没有发展了。为什么 钱 先生看到小沙弥在庙前面种夹竹桃就叹一口气,就论断这个寺庙气数已尽呢?因为 钱 先生他有一个看法。他在想,想当初五六百年前,大雄宝殿在盖的时候那个开山的方丈和尚,他是何等的眼光!在大雄宝殿的两旁种这两棵大的松树,这种松树没有长五六百年,跟这个大雄宝殿是衬托不起来的,不配衬的。所以他就想当年这里开山的和尚啊,那是何等的胸襟!开山的时候,他在建这个大雄宝殿的时候,他心中已经想到了这个寺庙五六百年以后的光景,这五六百的气运已经在他的心里面了。现在这个小沙弥在这里种夹竹桃,今年种明年就开花。他想现在的方丈和尚看到的只是明年的光景啊!所以他论断这个寺庙气数已尽。
你想想看,这就是我们讲忍辱波罗蜜里面的第二忍——法忍。什么叫做法忍呢?就是对时间的忍耐。我们行菩萨道最要紧就是对时间的忍耐,沉得住气。比如说打禅七,你不能一上座就等着敲板。你如果是老是一上座就想着等那个声音,你每一支香都坐不好。为什么?你对时间缺乏耐性啊!你少了这个耐烦波罗蜜,你这个米就永远煮不熟。对时间的忍耐很重要,就是要在这个地方沉得住气。你再观呼吸,一吸一呼之间这样的从容,时间跟你是打成一片的,你不跟时间赛跑,就是这个耐烦。做什么都要靠耐烦的功夫,佛法的境界如此的深远,如此的不可思议,不耐烦你怎么能够深入法义呢?今天听不懂不想听了,听不懂更要下功夫啊!
我记得我十九岁的时候,在台湾去参访一位大善知识,是在净土宗念佛有成就的人,一个老和尚,上证下莲老和尚。我们带几个同学大家去了,请老和尚慈悲开示。老和尚就讲了一句话: “ 深信因果 ” 。我们是要来听老和尚讲一点精彩的、没听过的。就等啊!在那里陪老和尚坐了很久。后来有一个同学沉不住气了,就说, “ 老和尚请开示! ” 除了“深信因果”这么平常的,总不会没有别的话可以讲嘛!我们就等啊、等啊!老和尚最后又讲了 4 个字 “ 深信因果 ” 。现在我回想,老和尚第一句话讲完就是开示已毕啊!最要紧的话已经跟你讲完了,你还要听什么精彩的!可是我们坐在那个地方熬了两个小时。现在想一想,我这一生最宝贵的经验之一,就是那一天听上证下莲老和尚这四个字的开示。整个佛教,整个基础离不开 “ 深信因果 ” 这四个字。所以我们求学问道就是要这个耐烦,学功夫就是要耐烦。今天北京的万院长在此,他一身功夫,哪一样功夫不是从耐烦中做来的!你学什么功夫,每一个招式要交待清楚,这个交待清楚就是要耐烦,你不耐烦马上就自我淘汰了嘛!所以我们讲“ EQ ”,第一件事情就是讲耐烦。诸位都是非常年轻的,要耐烦。
我们非常殊胜的因缘就是大和尚跟一行禅师结缘甚早,从 1995 年开始就跟一行禅师结缘。我个人第一次读到一行禅师的书是受一件事情的感动。一行禅师过去在越南的深山里面出家,也是在一个大庙里。那边的庙里,有一件苦恼的事情, 10 多岁出家一个小沙弥在大庙里面,每天都要洗碗。他每一次都觉得这个洗碗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我出家是来修行的,怎么每天都在洗碗呢?他觉得洗碗跟修行没有关系,所以就觉得这个出家的生活过得不快乐了。直到有一天碰到了一个重要的节日叫浴佛节,也是佛诞日。
受我们汉传佛教的影响,越南人在浴佛节这一天也是要浴佛的,大家舀点水帮刚刚生下来的佛洗个澡。一行禅师当时是一个 10 几岁的小孩子么,他就觉得浴佛怎么这么好玩呢!那一天晚上他洗碗的时候,他就把这个碗当作那个佛,觉得洗碗就是在浴佛。他非常专注地做,因为他在浴佛,他是非常专注的,因为这是很神圣的时刻。他把水舀起来慢慢倒,他觉得这是件很美的事情,于是他在洗碗的时候就用那种浴佛的感觉去洗碗。这一下子,奇迹发生了!原来洗碗是这么美妙的事情。
在座的诸位如果天天洗碗,有机会开悟。你用不耐烦的心情去洗碗,碗就越洗越辛苦,天天都是苦差事。可是如果你用这种, —— 用一行禅师的话来说,用念念分明的,我觉得我洗碗就是在浴佛,所以每一个动作都变得很美,每一个动作都变得非常神圣,每一个动作都是真正的修行。
我看了一行禅师这一段话之后,我整个生活都改变了。修行修行,并不是有一种东西会让你开悟。我们总以为我好好坐禅,有一天一不小心就会开悟;或者念咒,念念念哪,一天突然这个奇迹出现我就开悟。其实,开悟不是这样一件事情。开悟是在每一个当下,我就是这样的清楚明白。当下这一念清楚明白的心,这一念的觉知,这一念的觉察,当下这一念心即是佛,我就是佛。用古人的话讲, “ 将心待悟 ” 永远不会开悟的。带着要开悟的心,拼命地要找开悟,你这一念的心本身就是不开悟的心。不开悟的因怎么会有开悟的果呢?只有在每一个当下就是这么样的清楚明白。为什么我们要做观呼吸?观呼吸这个字,我们回到印度的梵文仔细推敲一下:古人叫做 “ 安那般那 ” 的修行,就是印度的梵文 “ 安那般那 ” ,就是呼吸的意思。可是这一个梵文的字,最重要的是后面那四个拼音 “ SATI ” 。 “ SATI ” 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觉知、觉察。吸气的时候我觉知我在吸气,呼气的时候我觉知我正在呼气;我这一回气吸得很长,我知道我吸得很长;我这一回气吐得很长,我知道我吐得很长;我吸进来的是冷的空气,我呼出去的时候是温暖的空气。 “ 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息睡知睡 ” ,息就是呼吸的意思。
诸位,最重要的不是叫你到禅堂去呼吸!因为我们不进禅堂一样可以呼吸。但是因为禅堂暂时把外缘隔绝,禅堂暂时让我们进入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所以叫我们到禅堂去用功。用 “ sati ” 的功,就是觉知的功。觉什么?从呼吸下手。如果我们知道怎么呼吸,知道怎么觉知你的呼吸,诸位你想想看,我吸一口气,我的觉知在那里,我呼一口气我的觉知也在那里。那请问:从我们生下来到我们死亡,我们会不会停止呼吸呀?不会呀!所以为什么佛陀教我们最原始的修行方法,就是这个观呼吸,或者叫数息。其实不一定要数的,重点是在觉知,而不是在那里数。因为当数息的时候,如果你数得非常机械, ——“ 1 、 2 、 3 …… 9 、 10 …… ” 当你数得很机械的时候,这时候觉知已经不见了。有口无心啊!你的念并没有放在这个呼吸上面,这时数得没有用啊!所以整个数息的重心,或者整个观呼吸修行的重心,是在我们对呼吸的觉知。因为我们在呼吸中不断地增强这个觉知,因为呼气也是觉知,吸气也是觉知,所以一呼一吸这个觉知一直在那里。就好像我们在扇火,我们在生火的时候,就扇啊扇啊扇啊,那个火就慢慢地越来越旺,你的觉知就会越来越强。于是洗碗的时候觉知在那里,念念分明地洗碗。在这个洗碗当中,每一个动作本身其实都是在增强我的觉知。如果是这样子的话,请问洗 200 个碗,跟在禅堂坐一支香有什么差别呢?我们为什么五堂功课里面吃饭也算进去呢?因为每一口饭我们清清楚楚地嚼。念念分明地嚼饭的时候,那一个觉知本身跟在禅堂数息的时候那个觉知有没有两样呢?没有两样啊!这个就是虚云老和尚在开示录里面教我们的 “ 功夫成片 ” 。
功夫怎么成片呢?你进禅堂有觉知,出了禅堂就没有觉知;坐香的时候念念分明,洗碗的时候满心不耐烦,这功夫怎么会成片呢!功夫成片就是:我在禅堂坐香的时候是这样子的,从禅堂里走出来做每一件事情都一样,都一样地觉知啊!觉知的本质是没有两样的。诸位,佛教它是一个追求觉知的宗教,佛就是觉的意思。佛这个字来自印度的梵文 “ bodhi ” ,就是不断保持觉知,活在觉知当中的那个人他叫做佛。佛教这个词已经把整个佛教的本质说得非常清楚了,只是我们从梵文翻译的时候,没有把 “ bodhi ” 这个字直接翻译成觉,而把它翻译成佛。所以逐渐地,有的人对佛教不认识,他把佛当作神啊!跟我们不一样,好像当作神明而已。其实人人是佛。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都有这个觉性,佛教就是这样一个强调觉性的宗教。所以如果我们念念都在觉知当中,一呼一吸就是这个觉知,举手投足、语时默时就是这个觉知。当你这个觉知不断增强的时候,当你念念分明 —— 不是偶尔一念分明——当你念念分明的时候,你念念都是佛啊!念念都与佛没有两样。
一行禅师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他用西方现代的话讲,他说,我们跟佛有什么不同呢?佛叫 “ full time Buddha ” , —— “ full time ” 就是全知的意思。我们一般人叫 “ Bart time Buddha ” ,就是偶尔是佛,大部分的时候不是佛。为什么?偶尔觉嘛!大部分时候在不觉中。进禅堂是佛,出了禅堂就不是佛了;听师父开示的时候是佛,不听师父开示的时候、跟朋友讲话的时候就不是佛。所以都是佛,只是“ full time ”跟“ bort time ”的不同。学佛的过程,就是一个由“ Bort time Buddha ”渐渐趋向于“ full time Buddha ”的过程。我们如果借用来果禅师的话讲: “ 修行这件事情就是 ‘ 生 ' 跟 ‘ 熟 ' 两个字而已 ” 。我们一般人对习气是熟的,对修行是生疏的。修行就是让我们对修行越来越熟,对习气越来越陌生。就是对习气要做到由熟转生,对修行用功这个事情要做到由生转熟,所以我们今天要讲“ EQ ”。
我觉得我们第一个要重视的事情就是觉知。——第一是耐烦,第二就是要觉知。我们看看刚才我讲到的一行禅师洗碗这个例子:开始是抗拒的,可是慢慢地在抗拒的当中,当你的觉知(念念分明)带进来之后,这个念念分明的功夫把你那个不耐烦的心转化掉了,开始转化了。所以我觉得,诸位在修行这一条路上将来成功与不成功,是不是可以有一个大成就?就是我刚讲的,跟美国的企业界没有两样,你的“ EQ ”绝对占 76% 以上的重要性,“ IQ ”我想只有占 24% 而已。所以第一是要耐烦,第二要觉知。随时都要把握到这个觉知的特质,不断地在觉知上面做功夫。今天譬如常住说要我们扫地了,扫地本身也要有觉知。就是说扫地这件事情,不要把他当作一件事情交差了事。如果你今天做一个事情只是为了交差了事,那个事你是为别人做的。可是如果你是念念分明地去做这一件事情,就是做常住交待给我的工作,扫地也好,这一件事情就变成我的修行的一部分了,做这件事情的过程里面觉知增强了。如果我们离开了觉知的本质谈佛法的修行,可能就有所隔阂。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抓住修行的本质讲修行,可能就如——套用虚云老和尚的一句话 “ 冷水泡石头 ” ,你泡一万年还是石头!为什么强调冷水?冷水是没有觉知的。石头本身没有觉知,你又把它放到冷水里面有什么用呢?所以修行就要把觉知带到生活里面来。
这个觉知用另外一个话讲就是念念分明。我们看三十七道品,每一个项目都离不开念,正念分明。四念处就是讲念。我们的念头要寄托在、安住在四个重点上面, “ 身、受、心、法 ” ,四念处,离不开正念,正念的四种修行。然后我们看五根五力念根念力都还是正念,八正道也是正念,四神足也离不开念。然后最重要是七觉支。七觉支有两部分,一部分属于我们禅修过程里面比较动态的那一部分;一部分属于我们禅修过程里面比较止、比较静态的这一部分。择法觉支就是我们在用功的过程里面随时要觉察我现在用的方法是不是正确的,你对这部分要保持觉知;精进觉支,当你懈怠的时候,当你头低下来了,当你背弯下来了,你有没有觉知;精进觉支,打起精神来;喜觉支,在用功的过程里面,你用功得力了,喜感觉上来了。这个时候心容易浮动,所以需要另外三个觉支:除觉支,干扰的念头来了,哎,放下,扫除这个障碍;定觉支,用定觉知让这个心定下来,舍觉支,就是连对这种喜乐的感觉,对这种定的感觉你都要能够放下,你才会成功自己。可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跟喜觉支这是动态的一部分,静态的这一边除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两个怎么样保持平衡呢?动跟静之间怎么样平衡呢?靠中央的念觉知,只要你正念在那里,就好像飞机有平衡仪一样,你就知道怎么用,这个翅膀就会平衡,这个动静之间就有平衡了。念觉知,整个三十七道品总核心就是正念分明的功夫,所以为什么我们吃饭的时候,要一口一口饭念念分明地吃;喝水的时候百分之百的精神,念念分明地喝。赵州茶,一样都在喝茶,为什么还要造出一个赵州茶的名词呢?这不是玩花样的。念念分明的喝下这口茶,你在念念分明喝这一口茶的时候,这个喝茶本身就是大圆镜智现前。你在喝茶当中,因为这一念心就在这里,所以你整个起心动念,你整个话头动,就在当下,功夫就在那里。所以佛教的修行八万四千法门,都离不开这个本质。
觉知如果细讲就非常非常之多了,不是今天的有限的时间可以跟各位做详细的报告。不过再从刚才讲的耐烦到这个所谓的觉知,我想还有几个重点要跟大家说明。
在美国讲“ EQ ”的这套现代理论的时候,讲到同理心这个词。也就是设身处地的为别人设想,是一个人的领导能力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人际关系非常重要的基础。为什么佛教传到中国来以后,观世音菩萨的信仰为什么这么普遍?观世音菩萨为什么成为这么多众生的一个最大的依靠?我想观世音菩萨名号的观世音三个字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从他内在的修行来讲,他是观自在菩萨,——观自在是他个人的修持。观自在菩萨他修什么法门?他修的就是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使他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他自己能够转化一切的烦恼。但是他在利益众生方面,为什么成为众生的最大的一个依靠呢?因为他 “ 观——世——音 ” 。为什么不是用听而用观呢?用心来听叫做观。有人虽然听可是不用心啊!所以这个字翻译成中文的时候,为什么用观这个字,真是精彩呀!
用心谛听一切众生的心声,为什么?同理心啊!我们如果凡事都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想,第一你知道对方真正要的是什么,你知道对方真正在说什么。待人要待心么!你现在要做一个管理者,你先要知道被管理者他的想法是什么。我们这个三归里面讲 “ 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 ,那个 “ 统理 ” 就是协调的意思。你要跟别人协调,你先要了解对方的思维是什么,这个统理心把它不断不断地扩大就是所谓 “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 。为什么叫 “ 同体 ” 呢?因为你永远都是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
所以我们讲这个“ EQ ”,第一讲耐烦,第二讲觉知,第三讲同理心,也就是讲慈悲心。佛教讲慈悲这两个字真是精彩!现代西方人都讲一个“爱”字。有人望文生义,说佛教只讲慈悲不讲爱。讲这种话的人第一对爱的本质是无知的,第二对佛教也是无知的。爱是什么呢?我有什么高兴的事情赶快要跟你分享啊!你看年轻人谈恋爱的时候不就是这样吗?有什么好东西好吃的赶快要跟你分享。如果你有什么病痛,我要替你分担啊!我替你病好了!你不要生病。如果爱的本质是这样子的话,佛教慈悲两个字不是讲得更清楚吗!
慈悲是什么?慈是什么?慈者与乐也。慈就是把快乐给众生,也就是跟众生分享喜乐。什么叫做悲?拔苦啊!别人在苦难当中我要帮他从痛苦中拉上来,拉出来,所以悲就是分担众生的苦难。那请问什么叫做爱?爱难道不是跟众生分享你的快乐,为众生分担他的痛苦吗?所以佛教讲慈悲是把爱的本质做了最充分的诠释。可是现在有的人望文生义,说: “ 哎呀,你们佛教只懂得讲什么慈悲慈悲的,根本不懂得爱! ” 讲这个话的人是不懂得爱。这个慈悲其实就是同理心,所以我们今天要讲“ EQ ”要重视同理心。
再者我们讲“ EQ ”,有一个观念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在讲“ EQ ”的当中我们要重视转化而不是转移。什么叫转移?有的人一生气就摔杯子,那叫转移。因为他很气,他没办法承担这个气,所以他就希望借摔杯子的动作把气转移掉。转移有很多的后遗症。第一,转移的时候,不但没有把你的气真正的转移掉,——转移本身就是一个重复性的动作。就是你每一次转移的动作本身都让你那个气再重复一次,只要重复一次他就增强一次。所以常常摔杯子的人一定是本来摔小杯子后来慢慢摔大杯子!还有的人摔枕头,还有的人撕掉什么好东西,还有把家里的花瓶砸破,砸到最后没的砸了,这就叫转移。我们修行不是做转移而是转化。好像原来这个冰块,它慢慢的温度增加之后冰块就溶解了,就化坏了。我们中国文化这个字是很美的,很有深义的。转化,慢慢地转化了。
为什么呢?我们不用功以前,听到别人讲什么不顺耳的话马上就生气,就觉得不对劲了。慢慢慢慢我们开始用功,用一点功夫了,做一点观呼吸了。经常做早晚课,慢慢地洗碗的时候开始耐烦了,发脾气的时间在减少,发脾气的时间延后了。所谓延后的意思就是说,本来一分钟就发脾气,或者当下就发脾气的,现在呢?想想。当然有的事情实在是太让人心烦了,所以实在忍不住了!但至少是减少,就是你发脾气会减少。然后你会发现,本来发了脾气,过了三个月都还觉得理直气壮的,现在开始用功之后发现,三天以后就发现前天发的这个脾气是不太对的;然后再用功一点的话,第二天就知道不对了;再用功一点,发完脾气就知道不对了;再用功一点,快要发脾气就知道不对了。再用功再用功再用功,你那个话头参得好,这个东西才要酝酿就知道要化了,要转了。
转化,修行就是转化啊!所以我们不要讲一个修行人,一个出家修行人,或者一个在家学佛的人,说: “ 唉呀!你们这些学佛的,怎么脾气这么坏! ” 我们不要这样讲。我们讲说: “ 噢!原来你这个发了脾气三天都还不知道,现在一天就知道了;原来 三天 都不肯道歉,现在一分钟之后呢,赶快就道歉。对不起!刚才脾气发错了。 ” 这个叫做进步。我觉得,如果我们看一个人修行好不好,我想恐怕不只是看他禅堂一天坐几支香,可能要从生活上来看他的转化的功夫如何更重要。本来坐的不安稳,本来洗碗不耐烦,现在越来越耐烦,越来越享受洗碗了。转化,功夫是有进步了!你看说那个人在我们常住几十年只会洗碗,现在问题就是在这里:你会吗?你能够洗得像他那么安住吗?那样的法喜充满吗?你能够洗碗的时候像跟他在禅堂坐香一样的自在吗?如果洗碗洗得这么自在,这样的念念在觉知之中,那叫做观自在菩萨啊!如果你是观自在菩萨,你还怕有人不来拜你做师傅吗?要有真功夫啊!真功夫在那里?在转化!
所以我们要小心一点,就是说我们是不是常常做一些转移性的动作?常常找一个人、找一个东西来转移我的压力?来转移我内心的不平衡?然后旁的人就变成你的受难者?就变成你的垃圾桶?尤其是我觉得有一点要很小心,就是说,当我们心里面有委屈的时候 , 我们要找人诉苦。
我觉得啊!我们要承认释迦牟尼佛很高很高的智慧。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这个世界取了一个绰号你知道吗?叫 “ 娑婆世界 ” ! 这个世界本来没有名字么,不过释迦牟尼佛他就是很有智慧,他就把这个世界叫做 “ 娑婆世界 ” 。 诸位都知道 “ 娑婆世界 ” 的意思, “ 娑婆 ” 我们古人把它翻译叫做 “ 堪忍 ” 啊! “ 堪忍 ” 是什么意思,受得了的意思。就是这个世界不怎么好过,但是呢,只要想过还过得去。你说怎么好么,好不到哪里去,受得了罢了,这个世界叫做 “ 娑婆世界 “ 。 你看什么人自杀,我很少听说自杀的人有什么身体残缺的,都是身体很完好的。但是怎么了?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为什么?一个念头,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全就过不去了!所以你想在这个世界里面继续地观呼吸,你就要认识这个世界的本质叫做堪忍。
四圣谛的第一圣谛叫苦圣谛。佛祖已经讲得这样的清楚,这个世间的本质就是苦。所以在这样一个苦的世界里边,你要有一个本事—— “ 堪忍 ” ,也就是要有这个功夫:我愿意忍!所以台湾慈济功德会的证严法师他很有智慧,他讲一句话很多人都欢喜。他怎么讲啊: “ 受苦了苦,受罪了罪,受不了呢,了不完! ” 这个话很有意思。因为你想想人生啊!你知道释迦牟尼佛又给我们这个世界用一个名词来解释,来形容,叫做什么呢? “ 有漏世间 ” 。 请问什么叫 “ 漏 ” ? “ 漏 ” 就是缺陷,这是一个永远有缺陷的世间。 “ 世 ” 就是时间, “ 间 ” 就是空间,也就是一个有缺陷的时空。只要我们一生下来我们就进入一个有缺陷的世界。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要追求没缺陷的结果这是不可能的!什么事情你都会发现:这个地方照顾到了,那个地方好像又疏忽了,这个地方处理得很好,那个地方呢,好像又有一些状况会出来。
菩萨道就是这样的,永远都是在处理麻烦。那你如果有耐烦波罗蜜,你觉得处理麻烦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这就是菩萨道的常态。因为你耐烦,所以麻烦就不麻烦了;因为你不耐烦,所以麻烦永远地麻烦!那你要不要学这个耐烦呢?你学到了耐烦就什么都好办了!就好像车子的轮子是圆的,所以它走起来永远是很顺的,你路再怎么样不说,因为轮子是圆的么!所以走起来就顺了。如果那个轮子是方的呢?有的人的车轮是“方的”啊!再平的路他走起来总是坎坎坷坷啊!为什么啊?因为你的轮子是方的,没有转化么!因为你不能转化你自己么!
所以台湾省很多人喜欢这一句话啊!学佛的人就是要知道受苦了苦,受罪了罪,你如果今天受不了,明天就了不完!所以佛教的智慧是这样子活的东西,佛教绝对不是在跟我们讲一些跟我们不相干的事情。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说他是一个哲学家,因为光谈哲学是不行的!你要回到人生,回到生命本身!因此当我们讲“ EQ ”的时候,我们要非常察觉注意到转化的重要性。转化,我们不管是出家修行也好,在家学佛也好,转化是我们的一个很核心的功课。所以你看看一行禅师来到我们这里,或者走到哪里去,大家对他的一个基本了解,就是他的招牌叫做什么?他的招牌菜叫做步行禅。那为什么一行禅师要到处推广这个步行禅呢?因为你知道,人有一个最大的烦恼啊!就是贪嗔痴。里面最难治的就是这个嗔!其实如果从学佛的一个次第来讲的话,“嗔”这个字不是最后的功课,最后的功课是“愚痴”那个“痴”!可是在我们起眩耀的时候,最难对付的功课是“嗔”这个字。“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今天只要说对师父有一点不满意啊,所有障碍都来了!诽谤的话来了,还有什么挑拔离间啊什么都来了。抗拒啦、分化啦,统统来了!
嗔心很可怕!初学佛的人啊,如果不能对治这个嗔心的话就障碍无穷。重重的障碍!那你想人在生气的时候打坐坐得来吗?越坐越生气呀!对不对?你一坐下来把 所有 事情想得更清楚,怎么想都是我对他错么!所以你生气的时候不能打坐。散步!这个时候就要步行禅,所以初学的人要善用步行禅。为什么很生气?那走走路总可以么!对不对?走路的时候是有要领的,我一步一步配合着呼吸。你在走路的当中,——因为我们生气,生气它本身是一种气,所以借着走路的那个步伐,——如果你生气的时候走路走得很快那就没有用啊!你得走得很慢,因为借着那个步伐让那个气缓和下来。你如果是生气的时候打坐,就好像紧急刹车么!那紧急刹车的结果是什么?你车子在高速公路上面时速 140 公里 ,紧急刹车,结果一定翻车么!就是很生气么!所以步行禅的意思就是让你把那个车子放慢,慢慢慢慢,到时候就怎么了,一趟步行禅修下来了,那个气没有消到八九分,也已经消了两三分了。
这步行禅是有用的。步行禅 就 是用转化的方法,但是深层的转化,就是比较深的“ troansformtion ”的话,要打坐,一定要在禅堂里面实现,所以步行禅其实是要跟坐禅交叉使用的。我觉得我们稍微留意一下的话,你看那个第三参,参什么法门啊?第一参就是参步行禅。善财童子到了那个山上要去见这个善知识呀!七天找不到,最后在哪里找到啊?原来师父啊在他山徐行,那就是修步行禅。徐行,“ slowly walk ing ”,慢慢走,这个善知识呢在他山徐行。可见这个修步行禅不一定在哪里的,在别的山岗里照样可以修行,所以你看看五十三参第一参就是参步行禅。我没有乱讲啊!师父你鉴定一下啊!你看看这个四十卷华严里面讲得清清楚楚的。所以诸位这个法门要善用,八万四千门我们就是要善用这些法门。佛法里面很多法门其实都是帮助我们转化。譬如说你生气的时候你就修步行禅啊!散步回来之后也不要急着上坐,喝茶!“ tea ” , 还有茶禅,喝茶也是禅。
尤其是我们今天在这个柏林禅寺,我们寺的赵州茶是扬名天下的,天下的人来到柏林寺就是要喝一杯赵州茶!那么今天这赵州茶,你看看你在喝茶的时候,只要你是心都放在这个上面,——就是我在喝茶这个事情上面,这个时候你在喝茶的这个当下,你自己的起心动念是非常清楚的,这杯茶其实只是变成了一个心的镜子。但我希望你下次喝茶不要去看镜子,我这只是一个比喻呀!比喻的东西不 要执着,所以一行禅师讲这个茶禅有三个原则,第一呢要坐来来喝,因为坐下来才从容啊,从容很重要啊,现代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从容。我们根据西方现代医学的发现,人的脑电波从一般的所为贝他波要进入禅定波,禅定波叫热他波( trtta ) , 进入热他波之前, 它中间要经过一个阶段叫阿尔发波,也就是 7 ~ 14HZ 之间,换句话说,你没有经过一个从容的阶段,是不可能进入禅定状态的。
我们现在佛教里面这种禅定的这个功夫,在西方它是用医学去检测,是可以测得出来的,跟你那脑波的活动是有关系的。所以如果我们的心是匆忙的,我们怎么可能进入禅定呢?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从容。我有时候也会觉得一行禅师的动作怎么那么慢?其实慢不是重点,从容才是重点。因为一般人啊!它功夫不到那个地方,稍微步伐快一点他就不从容了。他心更急了,当然真正高的境界动静一如,慢的时候很从容,快也一样从容啊,不过要带领大众,就尽量做一些 慢的示范 ,所以喝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坐下来喝。第二呢?喝茶的时候这一念心不在过去也不在未来,你这一念心就在当下,你说那《金刚经》: “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 ,怎么会跑出一个当下的这一念心呢?哎!当下这一念心也不可得,只是叫你念念分明,保持觉知而已。哪来的一个当下的这一念心呢?只是一个觉知罢了!
这个觉知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但是通过去,通现在,通未来,重心是在你的觉知上面。所以我们在喝茶的这个当下,要保持当下这一念心,就是心不要被过去所牵引,也不要被未来所牵引,在喝茶的时候绝对不要动一个念头,说 “ 我要去办什么事! ” ,连这个念头都不要,你就是完完全全在那个当下,坐在那里喝茶。第三,要很有尊严地喝完这杯茶,这个感觉知道了吗?喝了!不需要花一个小时,不要花两个小时,我觉得日本人的茶道好象就太过了,所以它叫茶道不是叫茶禅。就在那个当下,即使是几分钟的时间,我就是那么从容,那么自在的,那么有尊严的把这个茶喝了,这也是一个转化的方法。
从步行到我们喝茶,然后洗碗,——我们今天讲洗碗讲得次数特别多啊!我在美国在很多地方演讲,有时候如果是在家的菩萨们啊,我都强调,如果听完演讲回家不洗碗的男人永远不会开悟。常常洗碗的人比较有机会开悟啊!但是方法要带进来,就是那个念念分明的功夫要带进来,任何人都有机会。那最深层的转化功夫,是要在深层的禅定中完成的,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强调很多功夫要在禅堂中来进行。我们看虚云老和尚在高旻寺,也是在禅堂里面开悟的。不是说禅堂以外不能开悟,但是禅堂给我们一个不干扰的环境,让我们容易做功夫。
所以这次我们谈到“ EQ ”,转化而不要转移。再来呢?我觉得我们讲“ EQ ”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念——第五个重要的观念就是要重建,不要重复。我们在佛教里面有一种最深的心理学,就是法相唯识学。现在在美国有很多大学里面讲心理学呀,都已经开始讲佛教的法相唯识学。西方人过去没有探讨到这么深的地方。西方对潜意识的探讨,是从弗洛伊德的病理的研究开始的。就是针对一些精神病的患者,作了一些很深层的研究后发现,人的潜意识里面有不同的自我形态。但是不是只有精神病患者才有潜意识啊?每一个人都有潜意识的,而佛教对这个潜意识方面研究是最深刻的。所以美国现在比较好的大学,如果他们能够请到适当的师资的话,一定要讲到佛教的法相唯识学。一行禅师在欧美受到这么大的欢迎,而且让美 国心理 医师都要参加他的禅七,就是因为他对佛教的法相唯识学是下了功夫的。他去年出了一本新书,英文叫《 transformation at base 》,如果翻译成中文可以把它叫做《唯识五十颂》。我们历史上有《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他老人家做了五十颂,把传统的法相唯识学跟中观揉合在一起。这本书非常好!我想也许大和尚将来可以把这本书介绍到研究法相唯识学的学者,非常重要。那么从现代的心理学研究,到我们佛教讲的法相唯识学,你就可以发现人的潜意识对你的行为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我举一个例子,我自己亲身的例子:我一直有一种很激烈的反应,就是任何人只要碰到我的脖子,我就突然非常的生气,平常所有的修养都不见了。我就不知道,为什么人家碰我的脖子我的反应那么激烈。有的人是被我吓坏了,说: “ 看你平常修养好像还有个样子,怎么碰到你脖子会那么生气呀? ” 后来就是在禅修的活动里面慢慢去觉察,为什么我这个反应会这么激烈?才知道在我小时候啊,我在我们台湾的东北一个小镇。我们那个小镇有一个很特殊的东西,叫做冷泉。我们一般温泉出来的水是热的,可是我们家乡那具泉水出水是冷的,一年四季,永远保持 15 o C 。泡那个冷泉真是舒服。冬天如果是 10 o C 以下的时候呢,你去泡反而是温暖的,因为它是 15oC 啊;夏天如果是 20 o C 、 30 o C 啊,你去泡它是凉快的,就有一点冬暖夏凉的感觉,所以从小喜欢泡这个冷泉,因为就在我家走过去 5 分钟不到的路程。
我那时候是小孩子么!很多大人啊,就有虐待狂,看到我们小孩子泡得很舒服,他就跑过来把你头压下去,或者是掐住你的脖子让你去喝冷泉的水。所以就造成我的脖子好像童年时代那经验就跑出来了,就那种抗拒呀!挣扎啦!整个那种不舒服的感觉都跑出来了。这个是什么?这就是重复。就是说当有一种因缘接触到你的时候呢,用唯识学的话讲就是说你所有的那些种子马上就现起,就现行了。所以我慢慢就学习在这一部分,我应该重建。所谓重建的意思,就是说我对童年的经验应该付予一种新的诠释,我应重新解读我自己的童年经验。就是说我已经长大了,而且人家碰我的脖子时我又没有在泡冷泉。对不对?所以他并不是要把我压下去,就是说你那个过度反应是不需要的。
我再举一个例子。像有的女孩子,明明是个女性,老是要装作一副男孩子的样子,俗话讲叫 “ 男人婆 ” ,这是有童年背景的。这个童年的背景是什么呢?通常如果这个女孩子小时候父母亲常吵架,吵架的时候母亲总是被爸爸欺负。至少在小孩子的心里面,觉得母亲被欺负了。那么这么一来呢,这个小女生就觉得家里就是没有男孩子,所以妈妈要被欺负。潜意识里面她就觉得我应该扮演男生,才能够对抗父亲欺负母亲这件事情。所以他潜意识里面就不断不断在增强一种想法,就是我要男性化,因为只有男性化才可以保护妈妈。可是在心理学里面,会发现另外一个事实是什么?通常这种非常男性化的女生,跟母亲的关系一定处不好。因为她一方面要保护母亲,但是另一方面她又看不起母亲。认为母亲你为什么这么软弱?你为什么不懂得反抗父亲?你为什么不能够反抗父亲给你的欺负?她的心里是矛盾的。
每一个人都有童年经验。现在西方心理学家发明了一个名词,叫做童年自我,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童年自我。我们所谓的修行,其实就是一个人心量的自我重建。你想想看,我们小的时候,事实上爸爸妈妈,没有谁教他做下个好的爸爸妈妈啊!他们就是这样约定俗成:反正人家都结婚了,结了婚都生小孩,生了自己的小孩,然后就用自己知道的那一套方式去管教自己的孩子。所以很多父母亲,实际上是不知道怎么样用最好的方式把孩子带起来的!如果说父母亲对我们的管教方式有不妥当的地方,实际上父母亲本身也是受害者啊!因此,我们必须在修行的过程里面,在禅修的过程里面,重新去认识我们的童年自我,重新去解读我们的童年自我,重建我们的童年自我,从自己的童年经验去发展出来一些正面价值。
譬如说我小的时候,妈妈老是指责我的错误。我举一个例子:我有一个学生啊,三十年跟母亲不说话。后来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啊,你对老师有一份恭敬心啊,就要寄 100 美元说要供 养 老师,我说我接受,但是你要替我完成一个任务。他说: “ 老师什么事情? ” 我说: “ 请你写一封信给你的母亲,而且用这 100 美元钱供养母亲! ” 因为他在美国工作。她说: “ 老师我只供养你,我不是要供养我的妈妈的!还要写信啊! ” 我说: “ 那你如果不接受我的意见,我就不接受你的供养。那 100 美元跟我不相干! ” 千说万说他终于做了,他写了一封信给他的母亲,附上 100 美元。这不得了了!她母亲马上打电话到美国去。母亲在电话里面痛哭流涕,后来她放弃了美国的工作,放弃了美国的身份回到台湾,一直陪着妈妈,直到她妈妈前年往生。
为什么她这样的痛恨母亲,而且三十年跟母亲不说话?我在一次对话里面才了解到,原来妈妈从小就是挑剔她。她在学校考试得 95 分,妈妈就说人家都考 98 分你为什么考 95 分?母亲永远都是 “ 恨铁不成钢,恨女不成凤 ” , 就总是觉得这个孩子不够,就不给她鼓励。她说,我妈妈从来没有给过我一句鼓励的话 。 我就说啊,其实真正的受害人是你的母亲,因为她一定也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面被教育出来的!她一定是在非常困难的环境里面对失败有一个强烈的恐惧感,所以才会那么害怕你在学校里面比不上别人,所以你将来在社会上可能就 竞争 不过别人, 所以 我觉得你的母亲心里面有好多好多的担心啊!为什么你不能够对帮助你的母亲去转化呢?就这样千说万说,她才答应写信给妈妈,而且附上 100 美元。我觉得这个事情让我很欢喜,比我拿到 100 美元更欢喜。如果她不能原谅妈妈是她这一生最大的遗憾!
我现在举的这个例子就是要告诉大家什么叫“ EQ ”。“ EQ ”就是自我创建。——重建我们的童年经验,重建我们的童年自我,而不是重复。重复的意思是你对自己的童年自我,你对自己童年时期所形成的性格,跟童年时代所引起的心里的某一些挫折就是不转化,你就是卡在那个地方。 我们 每一个人都有一些不同的经验吧!我自己的生命中也遭遇过一些很大的生命的转折,但是我每一次在遇到生命这个大转折的时候我就发了个愿,我发愿我这一生不要有任何人因为我而受同样的苦!所以我们讲“ EQ ”呢,我觉得这种自我重建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自我重建,我们老是重复我们一些童年的东西,老是重复我们性格里面不能克服的——譬如说一件事情来了,马上就紧张,整个人说话就不理性了。
古人讲 “ 暴虎冯河 ” ,就是因为你没有重建的能力,没有发展转化的能力。我们看到太多太多的人,一生就是在不断的重复中向下沉伦,在不断的转移中迷失了自己!我想佛教讲的修行,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自我转化,自我重建的过程。我想诸位如果对这一层有所体认,你真的就可以帮助很多很多人了。就像一行禅师他为什么在欧美那样地受到欢迎?我觉得我们要不要学习一行禅师的法门并不重要,但是一行禅师用佛教协会的思想,用佛教协会的方法而能够引起西方人对佛教的兴趣,这样的一个新的努力,是我们要学习的。法门很多嘛!我们也不一定要学一行禅师的方法,我们也可以超越一行禅师。
一行禅师去年在美国出一本书叫《 anger 》,中文可以翻成《忿怒》。这本书光是第一版的版税就 60 万美金,书一上市的时候一个礼拜卖了 10 万本,我想他大概是全世界最有钱的出家人。今天早上一行禅师还告诉我,美国的出版商跟他预约(这书还没有写好),他 今年 要出一本新书叫做《暴力的终结》,第一版预付的版税一百万美金。我们要晓得呢,现在一行禅师 一年 在美国卖的书超过 60 万本。我们今天如果到美国去印一万本的善书、佛书还不晓得要送给谁!可是美国人可以花二三十美金去买他薄薄的一本书,然后一年卖 60 万本。我这样讲的意思是,他用佛法让西方人主动来亲近佛法,他没有经过任何的包装,他明明白白地告诉每一个人我讲的是佛法啊!而西方人如果不是得到很大的受用,他不可能花钱去买这些书的。佛法在西方已经成为西方人最热烈的追求!在美国的大学里面专门教佛学的教授超过 300 人。我们中国的佛教,在唐朝以前都是印度的诵经师来到我们中国,可是到了唐朝的时候,出现一个新的名词,叫唐僧,就是我们中国本土的师傅。从印度来的诵经师叫 “ 番僧 ” ,就是从那边来的人。我们要注意到,现在已经形成这样一个新的趋势,在欧美现在出家学佛的人越来越多。你看一行禅师带来的就是欧美 10 几个国家的人,所以佛教是未来世界的一个主流。
我非常诚恳地希望借着今天师傅给我的这个机会,大家立一个大愿,立一个大志来迎接未来世界的需求。一行禅师这几年因为师傅的因缘到大陆来,他很诚恳地告诉我一句话,他说到西方弘法人才真的不够,他说中国是一个佛教的底子很深的国家,他希望中国优秀的僧青年将来能够来承担这个责任。因为向西方人弘法不是少数人的事情!那么我们今天讲的这个“ EQ ”跟讲佛法有没有两样啊?一样的!西方人就是还不懂佛法,所以他只能用“ EQ ”这个名词来讲一些比较深的东西,我们诸位有佛法的底子,再熟悉西方人现代的语言,这两者一结合,水到渠成。
晚饭
再次感谢师父慈悲给我这个机会,来继续就禅与“ EQ ”的主题来跟大家一起做一个分享。……其实我今天下午讲了一个多钟头啊,就是在画龙。那么画龙一定要点睛啊!那么我刚才在用药石的时候师父就给了我 一个 重要的指点,所以一定要跟大家来分享。师父刚才说啊,我们修行要重建啊!如果你只是一直重复的话你只是在轮回而已,所以重建就是超越!那么师父的画龙点睛之语我们大家好好分享。
今天下午我们谈到“ EQ ”的六个重点中的前面五个:第一个就是耐烦,我们要沉得住气,要能够所谓的延迟满足,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只看到眼前的享受,很多事情是要沉得住气,要耐烦就慢慢的磨练,功夫就成熟了就成就了;第二层就是觉知,是整个修行的核心,也是讲“ EQ ”最核心的一部分,我想就这一部分再作一个补充;第三层就是同理心,也就是一种慈悲心的学习;第四就是转化而不是转移;第五就是要重建而不是重分。事实上根据心理学家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错误重复率越高的人,犯罪的行为就越严重;心灵健康程度越差的人,他行为的重复率就一定点是越高的。所以我想从这个地方呢,大家可以有一个提证,而且要下一个决心。——人生所为何来 ? 如果我们这一生不是用来重建,那么我们可能只是在重复中,就是用师父的话讲只是在轮回而已。
我觉得我们学佛与不学佛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在哪里呢?有一个朋友他在学佛,有一天他跟我抱怨,“哎呀!”他说,“我学佛都没有得到什么利益呢,我做股票都赔钱了!”他的意思就是说,好像我学了佛了,我做股票应该是赚钱才对呀!就是菩萨要保佑我赚钱呢!还有一个朋友也抱怨,他说呢: “ 我归依了师父以后啊,第三天骑脚踏车就被摩托车撞倒,好像菩萨也没有保佑我啊! ”
针对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做一些比较深度的思维,第一,佛教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重罪轻报。本来你骑脚踏车被摩托车撞到说不定你就躺在医院里变成植物人了!就是因为你归依三宝有三宝的加持,就跌了一跤就没事了。我有一个朋友是在街上走路的时候,被一部摩托车一撞,他整个人飞上去了,掉下来不省人事三天。但是我们这个朋友这几年来就一直在台湾的慈济功能会做志工,做了很多利益大众的事情。他病时三天不清楚,很严重的,医生也都很担心,没想到第四天整个人就恢复了!所以我们修德行善啊,有时候这个果报在无形中转化了很多的困难。所以第一个事我们要认识的就是重罪轻报,或者所谓重报轻受。
第二层呢, 我 认为我们学佛有一些业障啊,所谓定业难转。定业不是不能转,但是很难转。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用功的程度不够。古人所谓 “ 四十截流 ” ,这个河流已经流了四十里了,你突然要叫这个河流停下来不动这是不可能的。美国有一个很大的瀑布叫尼加拉瀑布。尼加拉瀑布是美国中部的一个大湖,叫做“ lake [evk ] ”。流到加拿大边界的地方,因为地理上的落差,湖水倾泻下来有 100 多米高。因为有这么高的落差,水向下倾泻变成瀑布的时候啊,每一滴水所产生的重力加速度有一吨之重!我们的业障也是这样。我们累世累劫、多生多劫以来,我们所累积的业障,有时候就像尼加拉瀑布的水滴一样。我明明知道不该发脾气呀,我明明知道这样不对,可是业障在后面推你。所以我们学佛不能不承认,要销这个业障是很辛苦的。虽然辛苦还是要努力呀!否则你就是身居下沉伦啊!你不但是轮回,而且是不断不断向下沉伦。
我家有一只小狗是我的师父之一。为什么呢?因为我从这只小狗身上看到我自己的坏脾气。人的一些习性在小狗的身上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出来。我们看自己看不清楚,可是看小狗就很清楚了。为什么?旁观者清啊!我们家的小狗福报很大的:一天洗两次澡,然后还用吹风机慢慢慢慢地把毛吹干净,还用很好的梳子把它梳好。有时候我们在家里看善知识开示的录像带,我说 “ 阿咪、阿咪 ” ,——我们把小狗叫阿咪。赶快来听开示!他头抬起来,不要两下子摇摇尾巴就走了。换句话说它虽然在轮回中向下沉伦到小狗,它的福报还在呀!每天三餐都没有匮乏的;但是呢,它的习气也在。“人身难得今已得”,如果我们这一生不修行,我们的福报还会在。但是当你变成一只小狗的时候,你怎么用这个福报?每天洗两次澡吗?又怎么样呢?
所以,我觉得不会因为我们学佛就免除掉很多的业障。有些业障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把他转化,还转不过来,但是我们学佛至少有一件事情可以保障他的利益,那就是我们面对业障的态度会改变。我们不能抗拒业障的出现,譬如说冤家债主上门讨债,你还没有足够的福德资粮去避免这个事情的发生,但至少有一件事情你可以改变:就是冤家债主上门讨债的时候,我笑嘻嘻地迎接他;我不用躲,我就是笑嘻嘻地迎接我的业障——我做功课。就像说今天我的福德资粮,还不足以让跟我住一个房间的同参道友晚上不打呼噜。但是他打呼噜的时候我就念佛,每一个呼噜声我就当作一句佛号!这个就是一种转化。
诸位了解我的意思吗?就是你面对业障现前的那个态度是你可以做主的。本来他如果一打呼噜,你就捶一下床或踢一下墙,那么他被你吵醒之后两个人当然就吵了。这个债就越滚越大了!可是你现在用柔软的心来面对,那么自然而然你就在转化你的业障。就是说我们修行累积的能量还不足以完全去转这个业障,但至少我们面对业障的态度已经转了。我们面对业障的态度一转,事实上业障就跟着在转了。所以我们对自己的修行要有信心!修行不是一蹴而就即不是一步登天的,修行是累积的。
日本的道圆禅师在宋朝时候,到我们中国来求法,亲近当时非常重要的禅师叫如静禅师。如静禅师给他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叫 “ 修证一如 ” 。这个“修证一如”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常常以为我们修行,修得时间长了最后有一天突然证悟了。我想提问诸位:如果我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再一边画一边讲才比较清晰。——我现在在黑板上画的圆圈,请问这个圆圈什么时候完成?我开始画了!然后慢慢地画,慢慢地画,最后一画画好了。请问这个圆圈什么时候画好的?是不是只有到最后一笔才画好呢?或者是当我开始画,它已经在一个完成的过程里面。这里面有先讲重点吗?实际上这个圆圈不是在最后一笔才画好,而是从我开始画的时候,它就已经在向着这个圆来进入一个完成的过程。这就是说,我要在证啊!我就在一边画在一边证。最后所谓的这个大开悟,事实上只是这个画圆圈的过程,也就是这个修的过程的一个最后的完成点而已。
可是这最后一个点它不是突然发生的!如果没有前面这个累积的东西,它是不发生的,——这个就是修证业。因此,诸位现在每做一堂功课,每坐一支香,你都是一边在修一边在证。因为证的意思是,你更接近那个圆满的过程。因此你不需要问我什么时候证,你只问你自己:我是不是在修?因为我在修的过程也就是在证;修和证是一件事情,不是两件事情。
我们说这个打太极拳。这次我回家,在台湾有机会接近一些打太极拳的老师。——在台湾现在所谓太极二十四式很受到欢迎。那么,你学太极拳一式一式地学,那你是什么时候会打了?那要从一招一式开始啊!这节一式会打了,第二式会打了,第三式会打了,一招一招地到最后二十四式也会打了。所以你什么时候开始会打二十四式的?从第一次开始,不是到第二十四式你才会打的。修证一如!每做一堂功课,每一个念念分明的动作,每一个念念分明的呼吸,每一口念念分明吃下去的饭,每一个念念分明的行的步行禅,每一个念念分明的一口茶,都是即修即证,修证一如。所以我们要重视每一个念念分明的功夫,但是,我们不断地在这个念念分明的过程里边,这样去学习,这样去努力的时候,我们就是每一分、每一秒、每一个念头、每一个当下,我们都在证,我们都在达到最后圆满的那一个过程里边。
玄奘大师所翻译的《大般若经》 600 卷,其中第 580 卷讲到菩萨去入圆满般若波罗密多的过程,讲得非常清楚。讲到修行的过程,尔时尔时,菩萨在修行。为什么尔时尔时?在一步一步地向上去入,到最后烦恼一起顿断。什么叫烦恼一起顿断?就像你画这个圆,画到最后这个圆完成了。但是,诸位记住,这个圆到最后自那个接前面那个地方的那个完成,它不是孤立点,它是整个过程的延伸的一部分。也就是它是从第一点开始画上去的第一点,第一笔延伸过来的。了解这个意思吗?所以请诸位重视、请诸位贵重自己每一分钟的用功,每一个当下的用功,每一个念头的念念分明,因为修行是这样来的。你若明白这个道理,你会觉得整个修行的能量都在你的身上,没有一分钟空过,没有一个念头空过。所以,我觉得,当我们讲到 “ 重建 ” 而不 “ 重复 ” 的时候,我觉得生命的价值就在这里面。我们不一定点因为我们的修行而把所有的业障一下转化,因为我们的能量还不够!
当美国这个尼加拉瀑布,它那个湖的这么大的湖的落差,而产生这么大的水滴的重力加速度的时候,我们不能说这个水滴不掉下去。但至少,我们面对我们的业障,面对我们生命中的难关的态度是可以改变的。这就是我们可以重建自己,也就是用师傅的话讲:这就是一种超越。我们要超越我们业障的意思,并不是一下子把它转掉了;但是,我们面对业障的那个态度是可以超越的。我们以前面对我们的业障也可能是怨天忧人,我们老觉得我们自己怎么样不行,我们为什么要受这么多的委屈?可是我们现在可以转。我们现在想:啊!受罪了罪,受苦了苦。所以在台湾呢!还有一句流行的话,在佛教徒之间一个流行的话,叫做 “ 甘愿做,欢喜受 ” 。 就是我们做什么我就是心甘情愿,那么受,也是欢欢喜喜地来受,来承担这个结果!虽然这是很普通的话,这跟我们禅宗讲这个 “ 直下承担 ” 的精神是一致的。
那么,第六点我想关于“ EQ ”的重点要跟各位报道的,就是转念。转念,就是当下这一个念头转了过来。
我有一次到印度,——我平常旅行都是自己或跟我内人,海阔天空的。但有一次,有一个团要到印度去,他们请我帮一些忙,那么我就陪着这个团体到印度去。可是没想到,到了印度我没有办法入关,没法入境!原来是什么呢?我把我的护照,把印度的签证交给旅行社的导游,结果旅行社的这个导游把我的印度签证给弄丢了!所以,整个团体都已经住进印度去了,我一个人被卡在那个移民局,然后移民局的官员就派两个警卫把我送到一个房间。我抬头一看,哦!我于是就乐了,叫 “ 难民房 ” 。因为什么呢?因为你进去一个国家没有合法的签证呀,就变成了国际难民。那么我们从来不犯法的人,突然跑到印度去坐牢。进去以后就发现这个难民房里有两个西方人,一个荷兰人,一个德国人,都是在跟移民官吵架。
我当时的想法也可以说是业障现前啊!就是怎么你的签证本来办的好好的,突然丢了呢?不过,我当下就转了个念头:好!我决定在印度闭关。坐牢的意思是被人家关在里面,闭关的意思把别人关在外面。所以呢,我就当下转念说,我就在印度闭关了。它里面除了一条长凳子,还有厕所之外什么都没有。所以,我就两个膝椅放在我的长凳前面,我就打坐。也不知坐了多久,等我眼睛一睁开的时候,这移民局的官员爬到我面前,几乎是向我顶礼,就说你是一个修行人!然后就主动跟我说,他过去在当兵的时候,去拉达克看过很多佛教的寺庙啦;然后就对我表示很大的尊敬和好感;然后就送我机场的免费餐券。本来我都没饭吃的,坐牢嘛!然后呢,(他)还交待他的同僚,把他的办公室给我,——里面有沙发有桌子,什么都有,把办公室交给我用。还交代同僚说: “ 这是我们的贵宾,我们把办公室给他用! ” 还带我去打电话,打国际电话求救,就是请印度的朋友赶快帮忙。那么就这样于我在被关四十八小时,还有两个小时要上飞机了,移民局的官员通知我说:你得到了印度外交部长的一个特殊签证许可,允许你停留七十二小时。
所以闭关的好处就这么大,转念的好处就是这么大!所以,我也没有跟移民局的官员吵架。我要离开难民房的时候,这移民局的官员还说呢:你是我们见过最合作的人,而且是“ most [pist ] porson ”,就是最祥和的一个人。所以我们以做为一个佛教徒为荣,就是佛没有欺骗我们,我们就在这个当下转念。
我觉得人生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困难。有时候会被人家误解;有时候我们的能力好象没有一个适当的机会来发挥,感觉到自己是委屈的。但是转念——我们当下这个念头能转呢,就是自己跟自己过得去;我们当下的念头转不过来呢,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我认为我们讲“ EQ ”,就是讲转念的能力。我们希望大家如果要检验自己的“ EQ ”如何,看自己转不转念。所以,有的人呢,我们用普通的话来讲就是钻牛角尖嘛!他就一件事情,老是想不开。现在你们都是用“ CD ”,以前我们听音乐用那个唱盘,很大的一个唱盘、唱片。那个唱片有时候什么地方刮坏了,那个音响到那个地方就卡住过不去呀!所以我们知道在心理学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名词叫 “ 重复性的思考 ” 。就是你有一个想法让自己不舒服,然后呢,你就是一直重复那个跟自己过不去的念头。转念非常重要。
佛陀在《法句经》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开示,就是敌人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中国的儒家也讲忧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为什么敌人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因为所有的敌人就是想消灭我们,所有的敌人就是处处跟我们过不去呀!就是因为他要消灭你,所以你要努力,奋发自强啊!就是因为他跟你过不去,所以就要想办法过去。
所以事实上,常常是因为我们生命中有一些挫折,生命中又遇到一些困难,激发了我们的智慧。《易经》里面有一些卦,我觉得是很有智慧的。《易经》里面有一个卦叫 “ 困 ” 卦,这个困卦的卦词叫做困。贞、享、吉。 “ 有言不信 ” ,——这个 “ 信 ” 字要读作 “ shen ” 。 “ 困 ” 字是什么意思呢?进退两难。你受委屈的时候,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可是师傅今天对我有点误解,可是我要讲么,好像显得师傅不对了;要不讲嘛,我要承担大家对我的误会。这时候讲也不对,不讲也不对,这个叫 “ 困 ” 。你们有这个经验吧!哈!(乐)。那么,人处在困境的时候呢,“有言不信”,就是你说了人家也不相信,这最苦了!苦叫人家就按你 “ 一面之词 ” 啊!可是最重要是上面三个字 “ 贞、享、吉 ” 。什么叫做 “ 贞、享、吉 ” 呢?“贞”就是不动,就是坚持,坚持自己的理念,坚持自己的理想,这就叫 “ 贞 ” 。 “ 贞 ” 就是不动的意思。 “ 享 ” 是什么意思?享就是放宽你的心胸,胸襟要敞开。——我们人处在困境的时候,这个心要不断地向内压缩,然后压缩到自己连气都喘不上来,压缩的人觉都睡不着——“享”的意思就是把心放开,放空身心。如果人处在困境,自己的理念、自己做人的原则、自己修行的理想,不放弃,能够继续坚持,并且能够把心情放松放开。 “ 吉 ” 这个对你的心灵成长、对你修行的进步是非常好的。我们看虚云老和尚经历了多少多少的折磨啊! “ 贞、享、吉 ” !老和尚从来不跟人家诉说什么委屈呀! “ 贞、享、吉 ” !所以,我觉得诸位要使得人生,使得自己的修行,将来有个成就,我觉得,要体会到这种精神。所以,一处在困境的时候,想到一心就有这么一个 “ 困 ” 卦, “ 贞、享、吉 ” ,不要动摇自己的理想,不要让自己的心封闭起来。 “ 贞、享、吉 ” 是非常好的,你有这样的一个了解,那么,转念的能力就不成问题了。
这转念非常重要,比如有人在外面毁谤了我,你想人家为什么要毁谤你?第一,你一定能力比他强了,你能力比他差,他干嘛毁谤你呢!自古以来“无骂不如已者”,这个不如我我不能骂,一骂我就贬低自己了。这个人骂你表示你份量够,这也是一件好事,你转念头——哎,谢谢你看得起!那么,如果他误解我呢?我要惭愧,我就是平时没有去跟他结缘,所以造成了今天跟我因为疏远而误解;所以我就要发愿:我将来是否能够有一些好的因缘来跟他亲近。我平常可能对这个朋友,对这个人太疏忽了。如果我们能够转这么个念头,不是可以好过一点吗!
我觉得佛教的道德学好像有一个比较专有的名词来讲,佛教协会整个道德行尚学,或者是所谓的伦理学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就是佛教并没有假设什么样是好,什么样不好。它不是这样假设的。佛教反而非常重视一个事情是什么呢?就是你这样的反应,或者你这样行为是给自己带来快乐还是不快乐。比如说,我们讲到四种的不善业,恶口就是用粗话骂人,带有暴力的言语。你用很粗的话去骂人,对方就要受到你伤害。对方一受到你伤害他是不是想办法来报复你呢?所以,佛教为什么不要我们恶口,因为你不要去跟人家结恶缘呢!你一旦结了恶缘,将来这一个恶报就一定要回到你身上来的!就好像是放鸽子一样的。你要知道每一只鸽子你放出去最后一样会飞回来的。所以,你今天也许在某一个地位上,你拥有某一种特权,某一种优势,——就是说我今天可以骂你。但是,问题什么叫骂,骂就是要伤害对方啊!对方一旦受到你伤害他会不会想报复呢?他想报复,这个报复来的早、来的迟但终归是报复,吃亏的是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我们大家就要去思维:为什么不要恶口,因为要避免这个恶报啊!为什么叫我们十个不善业,叫我们“不绮语 ” ,——什么叫 ” 不绮语 ” ,就是别说没有用的话。 “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 ,因为你讲一些没有用的话,讲人家的是是非非,听多了都不营养啊!听的这许多是是非非,不过是污染我们心灵而已,将来还要买肥皂洗呀!还不一定洗的干净。衣服可以用肥皂,你心里的污染很难去除的。
我常常去一些道场。在台湾我去一个道场,我只要看一件事情,我就知道这个道场的道风如何,道场的前景如何。就是看这个道场进进出出的信徒谈是非不谈是非。如果信徒来到这个道场就谈是非,这个道场一定不行,道风一定不行,也没什么前途!为什么?你来谈是非呢!佛法在哪里?如果大家来到这个道场就是来求法问道,道风一定好,道场一定是兴旺的!因为佛教的道场里面来寻求一个自我净化的这样一个法药。所以,佛教叫我们不要绮语,就是你不要浪费时间,不要浪费生命。很多人讲了是是非非之后,大家都跟着起烦恼了!然后十不善业里面叫我们“不两舌”;这“两舌”是一很妙的字眼。诸位知道什么动物是两根舌头的?噢!大家都知道是不是?蛇!它的舌头是两根的,分叉的。两舌就是搬弄是非,传不该传的话。有的人好像以此为乐,看到别人起烦恼了在旁边高兴,幸灾乐祸!当你不断地练习两舌的时候,你就是在创造你的未来!这未来的路只有一条嘛,只有一种动物它是蛇的舌头是分叉的,就这么清楚!所以如果你有能力往这方面发展,请你注意后面的结果。
我们真正学佛者不搬弄是非,不两舌,我们都要传好。传话就是传好的话,正面的话,积极性的话。然后叫我们不妄语,为什么呢?因为你对一个人妄语,首先就是要欺骗你自己。在骗别人呢,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先骗自己。现在的问题在那里,是你骗不了自己。你能骗自己吗?常常有人问我,说老师请问你什么叫佛性呢?我说我问你一个问题,但是请你不要回答我,回答你自己就好啦!就是你会不会说谎?回答自己不要回答我,我说那使你说谎,你都知道自己在说谎,那就是你的佛性!因为你自己觉知你自己在说谎,那个是每个人都骗不了自己的。人与生俱来就是懂得,有没有说了谎话自己不知道的?没有嘛!如果是这样它就是是谎话了。人人皆有佛性啊!人人皆有佛性,从这里你就自己很清楚,知道了。所以,为什么人要说谎呢?你说谎第一件事就要骗自己,而自己偏偏是骗不了的!自己一定要承担妄语的结果。所以我们要贵重自己的嘴巴,我们的嘴巴是无比尊贵的,说出来的一定是利于众生的话,说出来的一定是自觉觉他的话,这就是自我贵重。
我觉得我们讲佛法,讲转念,我们还要讲“ EQ ”。你会发现西方人现在讲的“ EQ ”,跟我们在佛法里面讲的这些修行的道理是完全一致的,完全一致的!不过因为今天下午,明海法师给我一个功课,就是说把一些外面的信息,跟大家分享。所以我觉得“ EQ ”这样的一个观念,建立在西方已经变成一个大家熟悉的,就好像讲这个“ EQ ”。所以我就觉得,其实你看佛法吧,佛法绝大部分讲的修行方法都是要对治我们的烦恼障。什么叫烦恼障?烦恼障用现代心理学的各词来讲,就是情绪障碍。就是我们的情绪障碍嘛!怎么样转化我们的情绪障碍?怎么样化解我们的情绪障碍?这就是现代心理学最大的关键。那么,我们既然谈到“ EQ ”又包含这些内容:第一、就是今天下午跟各位谈的,从耐烦或者忍耐到觉知,到同理心也就是慈悲,到转化,到重建而不是重复,到我们今天晚上讲的这个转念。这个都是很基本的。如果我们再把“ EQ ”讲得细一点,还要包含很多内容。比如说,——我随便讲几个,让大家多一些了解。比如说我们讲“ EQ ”的时候,还有的东西很重要是什么呢?柔软的能力,就是佛经里面讲的柔软其心。我们看到经典里面讲到佛在讲经的时候,讲大部经典的时候,一定是大地六种震动。为什么佛讲经之前要大地六种震动呢?为使众生心柔软故,就是为了要让众生心柔软故,我们看到般若经里面形容菩萨的风格,菩萨的风格永远都是可以微笑。人什么时候笑的出来?心柔软的时候笑的出来。如果我在生气的时候怎么笑的出来?因为生气时候心很硬,只有心很柔软的时候,才笑的出来。所以为什么禅坐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微笑?微笑就是你放松了,微笑就代表你柔软了。因为你不柔软,这个气不通啊!你不柔软坐不住、坐不久啊!
柔软体语,就是经典里面讲柔软语,就是讲话用一种比较柔软的角度来切入。比如我们跟人家说: “ 你去把门关起来! ” 这话表达的很清楚,但是不柔软; “ 可不可以麻烦你把门带上! ” 人家走到前面去了: “ 你回来 ” !不柔软,很清楚很不柔软。 “ 哎!对不起! ” 然后再讲下一句,那就是柔软。我觉得在我们的禅修过程里面,这种柔软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也是我们讲“ EQ ”时候很重要的。我觉得,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但是因为时代的变化,我们跟礼仪传承有时候也有一点疏远。象在美国,美国非常重视一种对话的礼貌。是什么呢?是拒绝的技巧。如何柔软的拒绝?比如说,“我们礼拜天一起去听师傅讲经好不好啊!”美国人很少会回答说:“我没时间!”他通常都会讲:“ I would love to go with you ”就是说我好想和你一起去,“ but ” , 但是——哈!(笑)对,这就是柔软。就是那种拒绝会让人家听起来舒服,听起来不难受,我觉得这样的东西是值得我们来学习的。所以说你听美国人讲说:“ I would love to go with you ”就是“我好想跟你一起去”的时候,你就知道他不方便去。可是我们现在因为时代环境的改变,有时候就变得回答一个事情或者是拒绝一个事情时,我们忘记古人讲的那两个字—— “ 婉拒 ” ! 我们都不 “ 婉拒 ” ,我们都直截了当就拒绝了,就把别人的善意给否定掉了!这个就是我觉得我们还要提升的地方。 “ 三个代表 ” 里面有这一部分,这个文化部分我们是要提升的。
柔软其实是可以从很多方面切入的,就是我们处理很多事情,要使用一些柔性的技巧,我们要学习一些柔性的技巧。比如说我们本来计划要进行一个事情的进行方式是要改变的,这个时候怎么样去做一种很柔性的沟通,也就是说 我们 前面讲用 “ 同理性 ” 。因为我设身处地想,如果我跟对方表达这么一个改变计划的想法的时候,对方的感受会如何?这个时候,你的语言的表达以及你处理这个事情有没留下一个缓冲的空间,非常重要。我觉得诸位将来都要承担起领众的重任,领众的时候,你这方面就要特别的学习,很多事件如何能够使用柔性的技巧,也就是你切入的角度。
日本历史上,出了一个很有名的大剑客,叫宫本武藏。宫本武藏的历史里面,我觉得有一段我是很感动的。宫本武藏成为日本的一代大剑客之后,几乎是无敌手,几乎就没有几个人可以和他对抗,但是他还是到处去参访当时的剑道高手。有一天呢,他到一个小镇,要去拜访一个剑道高手。他到了这个小镇上,住在一个日本所谓传统旅馆里面住了几天。有一天起来,院子里面的菊花都开了。宫本武藏就在院子里面那个菊花前面,那个剑 “ 啪 ” 一下出来,用一个很不恰当的字来说, “ 砍 ” 下一朵菊花。 “ 砍 ” 下来,然后就请这个旅馆里面的伺者,送去给这个镇上的剑道高手,说:宫本武藏问候你!那个旅馆里面的伺女就把这花带过去了。这个剑道高手拿到一看:哇!这个剑这样切入的角度这么完美呢!他就知道宫本武藏是一个剑道高手。于是他也在自己家里的院子里面 “ 啪 ” 一刀,也是用很不恰当的字来讲就是 “ 砍 ” 下一朵菊花,你们已经知道我用 “ 砍 ” 这个字的意思,怎么能说 “ 砍 ” 呢!那已经太差了对不对?很差的人才是用 “ 砍 ” 的嘛是不是?然后请这个伺女:请你拿这朵菊花回去问候宫本 武藏 先生!宫本武藏一看,啊!不愧是剑道高手,那个切入的角度怎么这么完美呢!就是跟他自己的刀法不相上下呀!两个人没有见面,但是两个人已经见识了彼此的功力。诸位一样是一刀下去,为什么我们不是剑刀高手?因为我们没有抓到最好的切入角度,因为最好的切入角度就是最没有抵抗力的角度。
我们中国有一部很重要的书叫《庄子》,《庄子》的第三篇叫《养生篇》叫《庖丁解牛》。庖丁就是杀牛的一个人,但是杀牛的这个事情就不值得我们讲。我讲的是什么呢?他竟然在《庖丁解牛》说呢,他这个刀子用了三十年了,好像是新的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切入角度是从最没有抵抗力的地方去切入,这个就是柔性的技巧。我觉得,佛法有四悉坛, 有世界悉坛,有各各为人悉坛,有对治悉坛,有第一义悉坛 ,我们还有五蕴之身,人在五行之内,所以我们不能不重视世间悉坛既然我们谈世间悉坛,我们就要重视柔性的技巧。处理事情,尽量从没有抵抗力的角度去切入。那么,这个是我们谈“ EQ ”呢,可以是我的重点之一,就是从前面讲的六个重点,我们把它延伸出来。
我们可以说呢,如果我们要讲“ EQ ”,我们就要学习察言观色的能力,——我现在不是到我们柏林寺来提倡拍马屁的本领!但是,人际关系的互动呢,如何察言观色,这是很重要的。有的人呢,讲话之前也不先看看现在这个讲话的气氛对不对呀!这个时间因缘对不对呀!这个都很重要的。假如说我们现在要跟宗教局的主管要联系一件事情,已经在他下班前五分钟然后电话打过去说:我要跟你商量一件大事,你想他的心情会好吗?他不会好,他有五分钟要下班啦!你看,这个时机(英文叫“ taming ”)的掌握,这个非常重要。
再说呢!所谓的“ EQ ”还要重视到非语言的表达。什么叫非语言的表达呢?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不是完全靠嘴巴讲话的。有时候,一个眼神比你说一百句话还有力量!你相信吗?你如果说用一种很不屑的眼光,这样去看那个人一眼,——你跟他讲一百句的好话,可是你就是这样 “ 瞄 ” 他一眼,这你一百句话都不管用了!是不是?因为这个叫非语言的表达嘛!反过来说,我虽然一句好话都不会讲,好听的话我一句都不会讲,可是我就是这样诚恳地去看这个人一眼,那个表达,本身就有很大的说服力!这种非语言的表达是很重要的。我觉得我们不要迷信语言的表达能力,我觉得,要更重视这种非语言的表达。你看,我们去道场里面看一些老修行人,他也不是什么时候讲话什么很好听,或者很文明呢,或者什么都没有!可是你看他那一份本份、那一份老实的样子,哎,他就有说服力。
我记得在《大智度论》有一段故事呢,让我非常感动。在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一百五十年,当时僧团的领袖因为都没有见过佛陀,就非常的仰慕佛陀:既然我们今天没有这个福气去见佛陀,至少见见佛陀的弟子,也算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吧!于是他们就决定去拜访一位老比丘尼,——就是这个老比丘尼曾经亲近过佛陀的。就派人去通报:什么时候当时这个僧团里面的领袖要来见这个老比丘尼。这个老比丘尼有了准备了,她就在这个进门的茅蓬,那个门打开的地方上面放了一个小油瓶,小小的油瓶瓶子里面的油是满的。然后等到这个僧团的领袖来拜访她的那一天呢,这门一推开,有一滴油掉下来了。这个僧团当时的领袖就请这个老比丘尼开示。她说:我不会讲什么开示,不过,我们过去追随佛陀的时候,即使我们位置里面一个最差的比丘,他推开门的时候,那个上面的油瓶一滴油都不会滴下来。她没有说什么话,但是她还是说了很多话。所以我觉得,非语言的表达对非语言的表达的一种表达方式,对非语言的表达这种解读方式,我觉得是很重要的。所以一个高“ EQ ”的人,他这方面的水平一定是很高的。
我们在谈说讲这个“ EQ ”,我觉得宽恕的能力也很重要——宽恕我们自己会做错事。我们希望别人宽恕我们,那别人如果对我们做错事情,对不起我们,我们是不是也要学习宽恕呢!宽恕很重要,跟宽恕相反的,就是怀恨、怨恨。怨恨呢,是象一条河流的上流与下流一样。为什么?怨久成恨,我们心里面报怨、报怨,慢慢它就变成一种恨呢!恨久成仇,就不能够避容于天下啦!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完了就成仇了!现在是我们要提的是什么呢?所谓的仇恨、怨恨,是一种天底下最没有价值的自我折磨!你说什么叫恨呢?恨就是很痛苦地去相信一个人的意思!你相信这种人,可是相信得很痛苦啊!那个叫恨。我想恨过的人一定会体会到我现在讲的话,就是非常痛苦地去想念一个人。那现在问题是:你想念一个人想念得很甜蜜也好啊!想念得很快乐也好呀!你想念得这么痛苦,然后你又不肯放过你自己,你说这是不是愚痴啊!是不是愚痴啊!所以,对方就是莫名其妙骂你一句 “ 三八 ” ,你几个晚上睡不着觉,越想越气,越想越恨,恨不得他下地狱!我可以告诉你,这个人骂你一句 “ 三八 ” ,他的因果报应是什么呢?就是走路不小心跌一跤、踢到了石头或者被虫子叮一下。但是你呢?你越想气你越想恨,恨不得他下地狱!你所有起的恶念,这个不好的念头,将来招感的果报可能就是下地狱。下地狱的是你,不是他!他骂你一句“三八”,他的报应是被蚊子咬到,可是你因为受不了他这句话,下地狱的是你自己!
诸位知道,佛教为什么把地狱里面叫元音地狱呢?不是无界,是元音。为什么说无间呢?没有间断呢?因为你在因地的时候、你在做人的时候,你那个恶念是没有间断的,所以你将来到地狱里面去受的苦也是没有间断的!“ end less suffer ing ”,没有间断的苦!对!不要灰心!地狱消业障最快的地方。噢!诸位不要以为地狱都是负面的,因为地狱的火旺,哈(笑)!所以他消业障也快!不过,最好不要到那里去消,因为太辛苦了!我们坐禅就可以消嘛,对不对?为什么非要到地狱去消呢!这六道轮回是另外一个话题,不过有深的意思在里面。轮回绝对不是我们一般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肤浅。所以我们在讲“ EQ ”呢,一定点要学习宽恕,不怀恨。
我有个朋友,被人家骗了我们台湾的钱二百万台币,人民币大概就是五十万吧!——要一比四,大概是这样。那么他被骗了二百万之后,他也不担心,他说:我发誓,下辈子要做这个人的儿子!哈(笑)!这可厉害呀!因为你这二百万不一定要的回来,你生气呀!你用种种的方式咒骂他,你自己要承担很多的苦嘛,要证得很多的果报。可是你去做他儿子他要付出多少?公元 2000 年的时候,美国斯坦福大学做了一个研究,他们发现如果有小孩子在公元 2000 年出生,美国的父母要把这个孩子养大 22 岁,也就是大学毕业,他为这个孩子付出要多少钱呢?一百五十万美金!所以,你看作他儿子划的来。诸位,这个就是智慧。
我们学了佛,知道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因果。下午跟诸位讲,我去见这个证莲老和尚,老人家就是一句开示: “ 深信因果 ” 。那佛法就是离不开因果,——用比较深的话来讲就是缘起,用普通的话就是因果。所以如果你对因果有信心,你不吃亏嘛对不对?你就发个愿:“做你儿子”,这个是一种表达的方式而已。但是我们因为学佛,我们有这样的智慧,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叫宽恕,宽恕不是放过对方而已,也是放过你自己。你自己怀恨的心在那个地方你就是不放过自己。所以有恨的时候,我们要从佛教的道德行尚来讲的话,所有的贪嗔痴,最后不快乐的是你自己,最后要承担这个痛苦的是你自己。所以佛教来叫我们要断贪嗔痴,所以断贪嗔痴不是一个教条,它是佛的一个很深的智慧观察出来的一个因果的道理。就是说,你这个 保送 到最后你自己痛苦。比如说,贪嗔痴——有时候我们讲“贪嗔痴慢疑”。为什么要讲这个“慢”不好?“慢”就是优越感呀!优越感是人与人之间疏离的最重要的因素。你老是以为你很了不起啊!你老是以为你很行啊!只要一个人有这样的态度,我们就不希望跟他接近嘛!所以说,我们有优越感,我们有这样的虚荣心,我们是在断绝我们跟别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所以这个还是我们自己呀!所以为什么《易经》讲 “ 谦 ” 卦,六爻皆吉?谦卑就好像是一个杯子是空的,别人就很欢喜把这个甘露倒进来呀!受益的还是我们自己。善财童子为什么要五十三参?如果他不是 怀着一个 谦卑的心,他怎么可能超过五十三位善知识?(五十三位善知识)愿意这样乐意地教导他呢?所以,我们讲“ EQ ”的时候,我觉得,我们要好好地来学习宽恕这一部分。
那么,关于“ EQ ”呢,其实我们可以谈得话题是蛮多的!不过我想,也借今天这个机缘谈谈,就是说“ EQ ”这么重要,我们怎么样提升“ EQ ”啊?“ EQ ”跟“ IQ ”有个最大的不同,就是“ IQ ”是天生的,改变不了;就是说你的数学验算能力怎么样,这个是生下就注定的了,就是你可以改变的那个区距是很有限的。比如说你的“ IQ ”是什么“ 120 ”啦,什么“ IQ80 ”,就只能改变一点点。但是“ EQ ”是可以学习的,“ EQ ”是可以训练的。这就是我们要下决心——所以我想,下面我提纲挈领跟各位谈一谈怎么样提升我们的“ EQ ”。
我简单地把它归纳出来几个重点:第一个以柔软心代替刚强的心,就是要多学习柔软心。什么叫做柔软的心代替刚强的心呢?比如说一个事情谈的不太顺利,或者跟这个人意见书不同——好啦!不谈啦,我再不想见到你了!这个叫做刚强。如果我们说:这个事情大家谈的意见书差距很大。那这样好吧,我们今天虽然意见不同,可是你的想法、我的想法彼此都有所了解,以后有机缘再谈吧!这个叫柔软。柔软才会跟你在人与人之间留下空间。如果刚强呢,我想我们用憨山大师的话来讲: “ 自古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 ” 。刚强是先伤害到自己。所以第一个我觉得我们要学习柔软,以柔软心来代替刚强的心。
第二呢,以忏悔心代替后悔。我们前面讲要重建不要重复,可是问题是我们生命中总是有一些挫败的经验,有一些做错事的这样的经验。我们发现有的人会卡在他做错事的经验上面,就是不断地后悔:该做的没做,不该做的做了,就在那儿后悔。佛教,是一个只许忏悔不许后悔的宗教。忏悔跟后悔有什么不同呢?断悔的意思、忏悔的意思是要我们断掉这个悔心,是要我们断掉这个后悔的心。 忏悔是要你陷在这个后悔的心里面然后出不来 。所以,佛教协会跟西方的基督宗教有个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呢?基督宗教是不断不断地强调人的罪恶感,从不断的这个罪恶感里面祈求上帝的拯救,祈求上帝的恕罪。佛教刚好相反,佛教从来不认为这样能够得到解脱,解脱是靠自己的,不是靠上帝的拯救。罪恶感是像一个牢笼一样,只要你的罪恶感生起,你的后悔心生起,你卡在那里了!为什么我们禅修里面讲到一个禅修的重要条件之一,叫“弃除五盖”。五盖当中有一个盖叫“悔盖”——“疑悔盖”。为什么悔见这种心坚固的话……人只要有后悔的心,只要有罪恶感,他善根不能开发,禅定不能生起。只要有这个罪恶感,只要有这样一个后悔的心,你的能量马上就被剥夺,你的能量马上就流失掉了,禅定不能生起。为什么我们在禅修之前一定要忏悔?就是要断除悔心。所以,佛法是只讲忏悔的,你后悔就远离佛法了。
那如何断悔呢?两件事:第一,不要在后悔的心里面;第二,将功补过。要断除后悔的心,就是要先断除后悔的因这个因缘,将功补过。将功补过就是我做错的事情,但是我修一些功德来弥补嘛!不一定能够抵得过去,但至少,多多少少尽我的力嘛。所以,忏悔非常重要。一行禅师有一篇现代版的忏悔文,叫“ begin again ”——重新开始。这个东西非常好,我觉得是值得推广的。以忏悔代替后悔,不要让后悔的心伤害我们。
然后第三点,以深观代替冲动。我觉得,我们常常很多人犯一个毛病就是一件事情来了,没有搞清楚 就冲动起来了,就马上做出反应。所以,我对这个修行的要领我自己有一个体证,用英文来讲叫“ more less ” , 就是多一点深观少一点盲目的反应。我们常常搞不清楚就反应,结果反应就错了;而且反应是不恰当的,反应是反效果的。深观,我们看文殊菩萨的造像,你看看他眼睛一定是在一种禅定中、一种深观的眼神。深观什么呢?深观缘起呀!深观缘起,深观缘起就能够深观缘起无自己性,深观缘起无自性就能够深入空性啊!就能够行深般若波罗密多,照见五蕴皆空。如何深观呢?就是要增强禅个的力度,因为禅修才能够提供给我们足够的能量跟足够的定力去深观。
第四点呢,以正念来增长我们的觉知。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我想我们的师傅呢,提倡的这个生活禅,——刚才师傅特别在用药石的时候提示: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这个核心就是在我们的念念分时上面,正念分明。所以,从这个正念分明里面去提升,去增强我们的觉知力。《楞严经》说的就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的表达。凡夫背觉合尘,修行就是要背尘合觉。尘就是六尘呢!我们一旦失去正念,就背觉了,就在六尘里面打转。所以只有提起正念,只有增长我们的觉知,我们才能够背尘。从六尘的执着当中、从六尘的虚妄妄举中当下回光返照。所谓回头是岸呢!回头就是彼岸呢!就在那个当下觉知。所以,经正念来增长觉知是我们提升“ EQ ”非常非常的(重要课题)。这个觉知帮助我们觉知到情绪的波动,这个觉知帮助我们觉知到人际关系的平衡,这个觉知帮助我们对阴阳流动力状态的觉知。我们中国老祖宗了不起呀!讲阴阳之道,中国儒道二家讲的阴阳之道跟我们佛教讲的中道是可以相互发明的。你能够使得阴阳平衡这就是中道,阴阳就是能量,正面的能量和反面的能量,能量一直在流动的。所以,佛教协会指导我们是要取中道,也就是找到那个平衡点。因为你的心安住在那个平衡点的时候,你的心就不动的,就像地球每秒钟以多快的速度在绕着太阳在转啊!可是因为地球轴心不动啊。所以,你看,我们在地球茎上,我们不觉得地球在转啊!所以,这个以正念来增长觉知这个是我们提升“ EQ ”非常非常关键性的一点。
第五点,要提升“ EQ ”。我觉得要学习独处和反省,要养成这个习惯,每天给自己一个独处的时间。所有的独处并不是说我一个人关起来,不是的;独处就是说,我每天在散步的时候,我一个人,这个当中,我就是完完全全地面对我自己。面对自己是一种很重要的功夫,然后反省。我觉得,反省是我们学佛一个很重要的动力。有人去请教印顺法师,说:你老人家通达三藏十二部,那么可不可以用最简单地话把佛法的精要告诉我们?印老回答了两个字:反省。不过,我们做反省功夫时候要小心呢!反省自己,可以增长戒定慧,反省别人只会增长贪嗔痴!那我们去反省别人,越看越不对,你贪嗔痴就起来了!所以,请诸位要反省自己, 造成 不要去反省别人,你反省的话不好,效果是反面的。
同时我觉得,我们要提升我们的“ EQ ”呢,要重视 “ 养生保健 ” 。因为我们的身心是一个缘起的整体,它是互动的,我们的身体不好就影响我们的心情,所以养生保健非常重要。我们还是五蕴之身呢!所以要把身体调理好,身心要调理好,我想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再来呢,就是我们生活当中,要做好时间管理。时间管理是要训练的。比如说诸位在常住里面,但是这个作息的时间是比较要固定的。那除了常住给大家共同的功课之外,还有一些个人的功课嘛!这多出来的自己的时间你怎么去运用它呢?这就非常重要嘛!其实很多的修行的功课是在生活中琐琐碎碎、点点滴滴当中做来的,我们善于用一些 琐碎的 时间连续起来就是非常大的能量,所以,做好时间管理也是我们提升“ EQ ”非常重要的一点。再者呢,用现代的心理学讲就是世俗的人际关系。佛法里面强调,“佛、法、僧”是三宝。“佛宝”大家都知道,“法宝”大家也都知道,但是“僧宝” 的僧伽( sam gha ) 在印度梵文里面讲“ [sang] ” , “ [sang] ”就是团体的意思,就是和合的大众在一起修行。这个叫做僧之所以为宝——僧宝之所以成为佛教的一个核心的所谓三宝当中很重要的支柱之一,就是因为在僧团的共修当中,他有一个磁场,有一个能量,而且最重要是他有一个相互扶正的力量,相互扶持的力量。
我们常常说,我要精进呀!我要做一个用功的计划啦!大概执行了几天就不继续了。为什么?人有懈怠心。我觉得修行这件事情呢!有时间是像爬山一样。爬山没有人挡你,可是为什么爬山越爬越辛苦呢?因为在整个爬山过程里面,你一直在对抗一个东西,叫做 “ 地心引力 ” 。我们想人在爬山的时候啊!你看这个人在向上爬,可是你在向上爬的时候呢,地心引力在把你往下拉。这个地心引力,从修行的角度来讲就是我们的习气,就是你在用功的过程里面,——事实上,修行那有什么难的?难的就是你如何在修行的过程里超越地心引力、超越你的习气,这就是困难。你不能超越就是重复,你能超越就是重建;你不能超越就只能转移,你能超越的话你就是转化。所以,实际上修行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因此,在这样的一个过程里面,如果我们有一个可以依止的团体,一个精进共修的团体,——噢!早上四点钟打板啦,你想赖在床旁边有人起床,不好意思,很不习惯,可是看旁边那个人起来,不起来也不行呢!昏昏沉沉走在大殿,大家都在念咒啊,只好跟着念。啊!开始一个月两个月日子很难熬啊!可是慢慢地也成习惯了。为什么?因为你已经有更大的能量去超越地心引力。所以,荀子讲得好: “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 。这个蓬呢它本来是长弯的,可是因为它在麻里面,长出来呢旁边把它扶正了扶直了,这个就是僧之所以为宝最重要的原因。所以人在团体中容易精进;所以常讲,什么叫同修相互修理?河流里面的鹅卵石它是圆的,本来它也不是圆的,那因为什么呢?在河流里面呢,我磨你你磨我,磨着磨着大家都圆融了,大圆境智现前了,这个就是僧之所以为宝的缘故。
实际上佛教的发展也有令人忧心的地方,在台湾——但我不想给大家一个负面的影响;不过在台湾,我们看到年轻一代,有许多年轻人发愿、出家、生勇猛心,可是就渐渐地不愿意住在僧团里面;因为住在僧团里面,师傅老是要纠正你呀!分配工作给你呀!就不愿意接受僧团的磨练,这其实是很可惜的事情,很可惜的事情。当然我想也不是说都是这样子,但是我觉得佛教将来要继承,就是佛陀留下来这个传承,能够维系三宝永不坠落。我觉得大家要认识到僧团的价值,僧之所以为宝的原因,所以你在僧团里面一天就是我刚讲同修吗,就是要相互修理,哎!相互修理。有时候怎么讲?合理的叫训练,不合理的叫磨练,就是在成就你。所以我觉得这种社会支持来自你周遭的力量、你的周遭的同修给你的精神支持这一部分是我们提升“ EQ ”很重要的部分。可是有的人很经不起挫折的,随便一句话就可以把你扎伤,然后,你几天都没有能量,整个能量剥夺掉了。我们不要成为这么脆弱的人!可是如果不是在一个僧团里面这样不断地磨练,你也不见得有这样的免疫力!我不是说你脸皮要厚啊!不是讲这个。我的意思是说,怎么样在这个互动当中,从别人的言语里面给自己更多的反省的空间,给自己一个自我提升的空间,我觉这个是很重要的。
然后呢,我觉得提升“ EQ ”要建立一个终身学习的态度,活到老,学到老。学习的心是永远年轻的心,什么时候你停止学习,什么时候你的心就是老了。诸位看看我们师傅,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学习,所以这颗心永远是年轻的,那颗心的能量绝对不亚于任何年龄上比他小的人。为什么?学习是有能量的心,所以,我觉得大家要开放自己的心来学习。我想,在《华严经》里面强调了不可得少为主,就是我们不以为我们学到一点就自以为我很行了。我们在台湾有一个朋友去跟果觉老和尚打禅七,第三天他就跑去跟果觉老和尚说:师傅我开悟了,可下山去了!老和尚就跟他说:你还没有开悟啊,你不过是有点觉受罢了。他自己以为开悟了,就下山去了。为祸众生呢!这个是得少为主,他稍稍有一点觉受,他就自以为开悟了。噢!这是不对的。
那么,象我们一般来讲,信心的力量很重要。我们要提升“ EQ ”,要重视信心。诸位在僧团中对三宝要有信心,对佛菩萨的信心很不可思议的,就是那种信心。这个我想不用我跟诸位多讲,但是我觉得 ,当诸位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对佛菩萨有信心,那个能量是非常的大。因为我们——当然佛法的解脱最后是要靠你自己的,是自力解脱的,但是,从信心当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大的能量。所以《华严经》讲“信为道源功德母”,所以这是我们提升“ EQ ”要重视的部分,要有这个信心。
那么,再者——其实所有提升“ EQ ”的方法当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这个禅修。禅修其实是我们现在讲“ EQ ”里边的最核心最有力量的方法。到我们柏林禅寺我就不能讲这一部分了,鲁班门前弄大斧这个是很狂妄的事情!象在台湾、在美国、在很多地区,最后在讲到“ EQ ”这部分是花相当多的时间在谈这个禅修的部分。
在美国现在讲“ EQ ”最权威的人就是哈佛大学毕业的这个先生叫高曼。有一次 高曼 先生到台湾去演讲,就是讲“ EQ ”。有人就问他说:请问你“ EQ ”跟禅佛教讲的禅有没有关系?他说,太有关系了!他说他在美国也是学禅,所以对这个“ EQ ”有比较深的体认。不过台湾是一个佛教很发达的地方,我就不敢在你们这里去讲禅啦!所以即使是在美国,对“ EQ ”的研究最权威的人,他自己都说这个禅跟“ EQ ”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我感谢今天师傅给我这个机缘,到我们这个赵州禅师的祖庭,能够跟各位来分享西方现代一个新的流行的语言,就是“ EQ ”这个字。那么,我觉得“ EQ ”呢,不但是对入世法重要,我想出世法也一样是重要的。那么我讲了半天,只是在语言的表达上借一点西方的名词,实际上,说来说去,还是站在佛法的立场上的。我希望通过今天对大家所做的法供养,我想诸位要有信心,只要你能够深入佛法,将来再熟悉一点西方语言,我想,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行禅师。一行禅师等于是在前面开了路了!但是我觉得,诚如一行禅师书里所说的:这个路不是少数的人来走的,要更多更多的发心的人来打开这条路。所以,佛法在西方是非常有前途的!所以我想可能要请老和尚、请我们这个师傅啊,将来这个常住的学生要加强英文,因为这个将来很重要,这是一个工具呀!就是我们将来到西方去弘法,需要这个工具的。那么我想为了弘法利生呢,这个工具我们不能缺少,那再次感谢师傅,我这个画龙画了老半天,最后要请师傅点睛。
上净下慧大和尚:
非常感 谢游 先生跟我们一席谈。 游 先生既画了龙也点了睛,我讲几句呢,可能是触角而己。 游 先生讲的西方的语言,因为我也没学过英文,我也说不清楚;这确实是一个很新思维方法,很新的表达方式。但是,我觉得这一席话, 游 先生就像老僧谈禅一样,娓娓道来。他所讲的,我觉得恰恰都是生活禅的具体的诠释。所有需要注意的,也是我经常跟各位讲的,要优化自身素质,就是觉悟人生;和谐自他关系呢,就是要奉献人生。这个都是佛教的固有的这种理念的开展,也同时我一向所提出来的我们要 “ 养成僧格,融入僧团 ” 。 “ 养成僧格 ” 就是优化自己素质, “ 融入僧团 ” 呢,就是要和谐自他关系,——这些理念都是相互穿插的。 游 先生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全面的展开和归纳,所以我非常地感 谢游 先生的一席谈。
下面我也想跟各位介绍一下我 和游 先生之间认识到现在有 10 多年的时间。最早一次跟 游 先生见面,大概是在 1990 年,在韩国开 “ 世界佛教联谊会 ” 。那个时候我们大陆还叫南朝鲜,不叫 南韩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韩国还没有建交,台湾还和韩国有邦交关系,所以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佛教代表团与台湾的代表团,两家在会上有许多分歧。台湾的代表团是 钱 夫人当团长,我们这边是明晹法师当团长。有不同的意见是他们在那里沟通,不过在会后彼此都非常的友好。相互彼此都要谅解,在一定的场合都要有一个姿态,到了会后我们都是同参道友。我觉得非常的有意思!是在那样的情况下认识了 游 先生。以后也有多次的国际会议,到了 1998 年在澳大利亚也是开 “ 世界佛教友谊会 ” ,在南田寺,又一次与 游 先生见面。那一次好像最后也不是很愉快,我们离开了那个地方。但是我们跟 游 先生的友谊,彼此的沟通还是非常默契的。我也多次邀请他能够到河北来做一些法布施,这一次因为一行禅师的关系,才达成了愿望。
游先生给我们做了这么好的讲演,我想对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是出家众还是在家众,在我们学佛、做人的整个过程中都是非常受用的。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很好地来领受 游 先生的这一份供养,并且把这一份供养能够转化成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力量的一部分,使我们每一个人能够学会怎么样的修行,怎么样的做人,怎么样地来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怎么样地来学会 “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 ,——这个就是我们对 游 先生最好的一种回报!
最后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再一次对游先生的开示表示感谢。
下一篇:佛教对知见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