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智双运 福慧双修

2020-01-08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悲智双运,是大乘佛教的精神,不但要自己悟得真理,破妄证真,还要以慈悲之心去度化众生

悲智双运

"悲"是大悲,就是无上的怜悯心,愿救拔众生痛苦、愿助众生得菩提之心;

"智",就是佛陀般若实智。

"运"就是运作、运用。悲智双运就是说如来的大悲心和大智慧同时运作,同时运用大悲心和大智慧利益众生。

金刚经》云:“如来者,诸法如义。”

"如"就是真如、不动、平等、不生不灭的意思。这是佛的自证境界,无法与一切有情分享。

佛证得这些究竟解脱的智慧,体会诸法皆如,本不生灭的境界。所以"来"是大悲。"一切法因缘生"是如来的方便法门,从根本实质上来说,一切事物皆"如"。众生因为不悟这个道理,妄造诸业,枉受无量六道生死之苦。如来依本住法,起大悲心,"不来而来"度化众生;度尽无量众生已,"来而无来",不见有一众生实灭度,亦不见自己在度众生,亦不作是念:我在度众生;彼为我所度。

悲智双运体现因明自利利他的二利门。智是本体,如来自利境界,悲是起用,利他度化众生。

福慧双修

如来以悲智圆满具足而为一切有情所敬重,故称两足尊。悲智双运的境界非凡夫所能达到。凡夫的起修点是福慧双修以自利。菩萨在因地历劫"福慧双修"的必然结果就是悲智双运,自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在于利他。

佛所设的一切方便,都是为了引摄众生的修行。修行是自己的事,别人无法代劳。如来随顺众生妄想,为了接引权小之机,而权立 "因缘性"。佛菩萨以慈悲愿力,满足众生所求;众生能够依照如来所教的法门自行修行,就能够得到无上福德。

修行是对荒芜的自心作修正、修补、修剪、修葺的工作。彻底改变自己的思惟模式和行为习惯。无慧则无能为力不会修行,无福则条件不备不堪修行。福德和智慧就像人的双脚,缺一不可。所以说:"修慧不修福,罗汉供应薄;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

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

权法如幻而非幻。《大日经》云:“如来得一切智智,乃至如是智慧。” 菩提度门,是以大悲的本心本愿为决策,以智慧为指导实施执行。

诸佛菩萨随顺众生之因缘,而予以适当之加持开示,令得智慧,令得解行悟入、自修自获果报,这样才是究竟。般若是佛所自证及开示的出世间"智慧",这种智慧因"不与染法相应",故是可以令人断烦恼、得解脱的,是大智慧。所以说,五度如盲般若为导。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此可见,这是佛法与外道法最大的不同。

菩萨经过闻、思,解悟佛的知见,运用般若,在心地上起修,以证入佛的境界。菩萨成就法身得自在,成就般若波罗蜜,进而依普贤行起修,进而入法界,成就佛的法身。

佛菩萨由于慈悲,导引众生不昧因果。依循因果也就是依循智慧,依理不依人,破邪显正。佛菩萨如果以神通力改变法相,改变因果,那就不是究竟彻底的。纵使能改变部分众生之因缘,也无法改变一切众生的因缘;即使能改变一时,也不能改变永远。所以,大悲心解决的不仅仅是一切有情的短期目标。

大悲心是大乘的根本,众生修福,应以培育、滋养大悲心为目的。

求菩提是最终目的吗?

求菩提还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度众生的手段。度众生才是一佛乘的终极目标。离于有无生大智,在菩提道上仅仅做了一半,生大悲心才圆满。

譬如悲心是蛋黄,智慧是蛋白,智慧供应营养给大悲心,真正成就的是大悲心。一切法本无所得,以慈悲智慧故示现有得。因无所住而生大悲心,无所住是体,生其心是用,悲智具足,体用一如。以慈悲故万德庄严,以大智故无所著得大自在,入诸圣会集之所,体万德庄严之境界,万德庄严加上无所著才是如来。

大悲心的目标,不仅仅在于自身的大悲成就,而且在于所度众生的大悲成就,后者才是最终意义上的大悲成就。

南无阿弥陀佛

下一篇:佛教各宗要略 禅宗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