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福报的人常有佛缘,没福报的人总遇魔缘
愿人人都能成就所愿――
May everyone’s wishes come true ――
01
谁都能生起慈悲观吗?
问:我们怎么样才能生起慈悲观呢?
答:慈悲观的产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要有善知识的引导、好友的鼓励、家人的影响,以及经常翻阅大乘经论。
更重要的是,还要有自己与生俱来的善根。
没有善根的人,听了多少佛教的慈悲理念,也一点感觉都没有;
反之,前世若是修学过大乘佛法,即生中上师稍微指点一下,哪怕只听了一次短短的讲座、看了佛经中的只言片语,自己的善根也能马上苏醒过来,从此人生有着巨大的改变。
在佛教中,这被称之为“福报”。
有福报的人,经常会有一些佛缘;
没有福报的人,总是遇到各种魔缘。
所以,每个人的根基和因缘不相同,生起慈悲观的程度也不一样。
02
慈悲心有没有偏袒?
问:慈悲心有没有国界呢?
答:真正的慈悲心,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信仰。
只要众生受苦受难,我们有能力的话,就应该无有任何偏袒心,去救济他们、帮助他们。
当然,慈悲心的范围,还要包括动物在内。
现在我们最缺的是什么?就是对动物的慈悲。
有一次我上飞机时,看到托运行李的几个工作人员,在搬行李箱时,见到有几箱兔子,就故意一个个使劲扔,看见兔子的惊慌失措,他们开心得哈哈大笑。
当时我特别不忍心,但也没有办法,只好在飞机里默默念观音心咒。
其实动物也是生命,从这小小的行为中,也能看出来有些人的残忍。
阳光的普照,不分什么国家、什么种族,同样,我们对所有的众生,也务必要一视同仁。
03
“仁”和“菩提心”有没有高低?
问:儒家讲的“仁”和菩提心,相同之处在哪儿?不同之处又在哪儿?有没有一个境界的高低?
答:我对儒教典籍很有兴趣,也学习过一些,它的理念对当前来讲不可缺少。
不过,儒教的“仁”,范围只涉及关爱人类,时间也仅限于今生。
而菩提心的范围,包括天下一切生命,从时间来讲,也是生生世世。
现在很多人没有专门研究这些领域,以至于概念上有点模糊,觉得二者好像一样。
但实际上,佛教是非常甚深的,
不管你研究《法华经》《华严经》,还是中观、唯识的思想,都很容易体会到这一点。
当然,有些人如果没有公正的态度,对此只是一味地排斥,那就另当别论了。
但你若是有兴趣,进入这样的领域后,会发现它确实不可思议。
所以,儒教的“仁”和菩提心的相同点,是对人类都有一种仁爱之心。
但在爱的广度和深度上,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别。
――《做,才是得到》
哪怕再小的善业,也可换来无量安乐
不管国王还是乞丐,在死亡面前都是平等的。
每一个众生死亡之后,均会随自己所造的善恶业而流转,
因此,为了今生利益而造诸多恶业,是相当不明智的行为。
无论是什么身份的人,谁都希望得到快乐,而不愿意感受痛苦。
因此,为了日后的长久安乐,在今生短暂的时光里,趁选择权还掌握在自己手中时,我们应该修持正法。
麦彭仁波切讲过:今生是因,来世是果,
既然如此,那现在为什么不多造善业呢?
就像农民种庄稼,若想在秋天收获,就必须在春天好好播种耕耘。
我曾再三讲过,哪怕造一个小小的善业,将来也可获得无量安乐。
比如每日念一遍《普贤行愿品》,花的时间虽然很短,但依此功德,未来定能断除恶趣的根本,获得无量胜妙的安乐。
又比如,佛经中讲,就算听到讲法之前的海螺声,也不会堕入三恶趣,更何况是亲自听闻佛法了?
因此,我们不要以为一些小善微不足道。
假如一味地贪执闪电般的今生享乐,对将来从来不做任何准备,年老时一定后悔莫及。
我们的心居住在身体中,就像小鸟暂停在大树上一样,相聚的时间非常短暂。
尤其是作为老年人,头发正在一根根被风霜染白,走路也不能像往昔一样挺直,这说明小鸟就要离开大树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趁现在心识的小鸟和身体这棵大树正聚合在一起的难得因缘,好好精进修持!
感情升华,是菩萨
佛典动画影片
《 佛说十善业道经 》
下一篇:念佛成就,就再也没有爱别离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