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老和尚预言

2019-11-27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佛教讲究的是“命由天定,运在人为”,所以非大因缘是不会做预言的。譬如佛对一些弟子的授记,那都不算预言,那是佛看到了弟子们的修行所导致的未来的结果而提前告诉弟子,鼓励他们继续精进修行。所以历代高僧都不说自己开悟,更不用说预言未来怎样怎样,如果有,那也是后人巧言附会,假托高僧大德来传播邪说谣言的。

——所以您问的徐云老和尚预言中国的事情,其实并无此一说,你看徐云老和尚的生平就知道了。至于老和尚说末法时代的事情,那是未来九天多年内的末法时代里所有学佛弟子要面临的事情,如果不做好,肯定有恶报,这是个自然规律,跟预言无关。

虚云老和尚的对联

虚云老和尚最后遗言 人命无常,朝存夕亡,如石火电光。

美女在前,则以为一枝花,其实,迷魂鬼子就是她.善用心者,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

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可见有淫就有生死,断淫就断生死。

时光长短,唯心所造。

一切苦乐,随境所迁。

时间是刹那刹那的过,刹那刹那的催人老。

有智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

古人说:“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 禅是静虑,要在静中思虑好歹,择善而从。

精进勇猛,有大愿力,难的会变为易。

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变为难。

有憎爱心,就有烦恼;憎心一起,道心就退。

生命可置之度外,因果不可昧于毫厘。

生日又云母难日,自哀未遑,切不可作寿庆贺。

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乐自心。

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

持戒清净自心,以布施解脱自心。

坐禅要晓得调养身心。

若不善调养,小则害病,大则着魔。

用功的人要善于调和身心,务使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我无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机。

平实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贪、戒嗔、戒痴、戒杀、戒盗、戒淫、戒绮语、戒妄语、戒两舌、戒恶口。

如是十善老生常谈,可是果能真实践履,却是成佛作祖的础石,亦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

中下根人,常被境风所转。

境风有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行人遇着利风,便生贪着;遇着衰风,便生愁懊;遇着毁风,便生嗔恚;遇着誉风,便生欢喜;遇著称风,居之不疑;遇着讥风,因羞成怒;遇着苦风,丧其所守;遇着乐风,流连忘返。

如是八风飘鼓,心逐境迁,生死到来,如何抵敌? 昔明代罗殿撰有醒世诗曰: 急急忙忙苦苦求,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 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 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谁能脱离这诗的窠臼,谁就是大解脱人。

拾得大士传的弥勒菩萨偈曰: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 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又偈曰: 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

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长生理,日月为邻伴。

凡当参学,要有三样好;第一要有一对好眼睛,第二要有一双好耳朵,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

好眼睛就是金刚正眼,凡见一切事物,能分是非, 辨邪正,识好歹,别圣凡。

好耳朵就是顺风耳,什么话一听到,都知道说的什么。

好肚皮就是和弥勒菩萨的布袋一样,大肚能容撑不破,遇缘应机,化生办事,把所见所闻作比较研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世尊所说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是为了你我的贪嗔痴三毒。

三藏十二部的主要内容就是戒定慧,就是因果。

使我戒除贪欲,抱定慈悲喜舍,实行六度万行,打破愚迷邪痴,圆满智慧德相,庄严功德法身。

若能依此处世为人,那真是处处总是华藏界了。

静坐之重要:妙法莲华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

”因为静坐这一法,可以使我们脱离尘劳,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圆明,生死了脱。

一须臾者,一刹那之间也。

若人以清净心,返照回光,坐须臾之久,纵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种,自有成就之日。

若是工夫得力,一须臾之间,是可以成佛的。

何谓戒定慧?防非止恶曰戒。

六根涉境,心不随缘曰定。

心境俱空,照览无惑曰慧。

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

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即由定生慧。

修行用功,贵在一心。

凡夫的境界,总是贪染财、色、名、利。

因为你我无始以来,被七情六欲所迷,从朝至暮,总是在声色之中过日子,所以沉沦苦海

年轻不知好歹,把宝贵的光阴混过了,老病到来,死不得,活不得,放不下,变为死也苦,活也苦。

这就是“早不预修,年晚多诸过咎。

” 年老的人死在眉睫,固要猛进;年轻的人亦不可悠忽度日。

须知“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

”总要及早努力,方为上计。

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学佛当以明心见性为本,断恶修善为行。

现在你我生死未了,就要生大惭愧心,发大勇猛心,不随妄想习气境界转。

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

能不起分别心,无心任运,就不生烦恼;心若分别,即成见尘,就有烦恼,就被苦乐境界转了。

众生习气毛病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就有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这是佛的善巧方便。

你有什么病,就给你什么药。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凡自性不明的,都在五欲中滚来滚去。

五欲是财、色、名、食、睡。

由此五欲生出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

七情又捆五欲,因此生死不了。

食也有利有害。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古人一心在道,野菜充饥,必定菜根香。

如潭州龙山和尚那样:“一池荷叶衣无数,满地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 世间七珍,虽称为宝,享乐一时,毕竟成空,只能养生,不能脱死。

若佛三宝,则能息无边生死,远离一切大怖畏故,永享...

虚云老和尚的十大劫难

一难生为肉球 老和尚是在清道光二十年(岁次庚子)七月三十日寅时诞生于福建泉州府衙门内,那时他的父亲在泉州府做官。

他堕地后为一肉球,母大骇恸,以为今后没有生儿子的希望,遂一气壅死。

家里的人束手无策,问了许多饱经世变的老者,也都莫明其妙。

大家认为这个怪胎,是不祥之兆。

第二天准备把这个肉球丢弃了去。

正在这个当儿,来了一个卖药的老头子,把肉球一刀破开来,是一个肥胖的男孩。

大家哀痛之余,不禁喜出望外,由庶母王氏抚育,然而生母命归黄泉,一去不能覆返了。

假如当年不是菩萨化身为卖药的老头儿,那有今日旋干转坤兴亡继绝的老和尚呢?这是老和尚的第一难。

二难饥寒雪掩 老和尚是在清咸丰八年(岁次戊午十九岁)离家逃至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常开老人为披剃,次年依鼓山妙莲和尚圆受具戒。

光阴过得真快,老和尚割爱辞亲,不觉转瞬就是二十多年。

自忖道业没有成就,终日随风飘荡,心生惭愧,于是发心礼五台,以报父母劬劳之恩。

清光绪八年(岁次壬午四十三岁)七月初一日由浙江普陀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当时附香者,有遍真、秋凝、山遐、觉乘四位禅人。

渡海后,每日行路不多,中间曾停湖州、苏州、常州等处,四人都中途退转,老和尚独自向前拜去,至南京礼牛头融祖塔、渡江、止浦口狮子山寺过年。

次年由狮子山起香,从苏北入河南省,经凤阳、毫州、昊陵、嵩山、少林寺、至洛阳白马寺,晓行夜宿,风雨晦明,如是行,如是拜,一心念菩萨圣号,苦乐饥饱,毫不萦念。

十二月至黄河铁卸渡,过光武陵,初一住店,初二渡河,泊岸,天已晚,不敢行,四无人烟,仅路旁有一摆小摊的茅棚,也没有人居住。

老和尚就此歇足,趺坐而坐。

夜来大雪漫漫,寒气袭人。

次晨举目一望,已化为琉璃世界,雪深数尺,无路可行,过往无人,更不知去向。

茅棚没有遮栏,老和尚初则枯坐念佛,饥寒交迫,继则蜷伏一角。

雪愈大,寒愈甚,腹愈饥,奄奄一息,而正念不忘。

一日、二日、三日,如是雪,如是寒,如是饥,渐渐入到昏迷状态。

初六午后雪止,稍微看见太阳影子,但已病倒不能兴起。

初七日来一乞丐,见老和尚病卧在雪堆中,不会说话,知道是冻伤了,将雪拨开,用围棚的草烤火煮黄米粥,老和尚吃后,暖气复生,不然,就会冻死雪中。

这是老和尚的第二难。

三难痢疾待毙 清光绪十年(岁次甲申四十五岁)正月初二日老和尚由洪福寺起拜香,抵怀庆府,城内小南海不许挂单留宿,不得已出城外宿路边。

是夜腹痛极剧烈,初四早继续拜行,晚发冷病。

初五起痢疾,每日仍勉强拜行。

到十三日抵黄沙岭,山顶只一破庙,没有遮蔽,至此已不能行,歇下,不进饮食,日夜泻数十次,起动无力,又无过往行人,祗有暝目待毙而已。

十五深夜见西边墙下有人燃火,初疑心是匪徒,仔细一看,原来是文吉,心中大喜,呼文先生,文吉执火来照,对老和尚说:‘大师父你怎么还在这里?’老和尚将经过情形一一告诉文吉。

当晚文吉坐在老和尚身边,又拿来一杯水给他吃,十六日文吉又将老和尚身上污秽衣服予以换洗,并给药一杯。

十七日病退,食黄米粥二碗,大汗,内外轻快,十八日病势减轻不少。

老和尚谢谢文吉说:‘两次危险,都蒙先生救济,感恩不尽。

’文吉说:‘这是小事,不必挂齿!我看你从去腊到今,拜路不多,不知那年可拜到。

你的身体又不好,决难进行,不必定拜,朝礼也是一样。

’老和尚答:‘你的美意可感,但我出世不见母亲,母为生我而死,父仅得我一子,我竟背父而逃,父因我而辞官,而短命,昊天罔极,耿耿此心,已经数十年了。

特此发愿朝山,求菩萨加被,愿我父母脱苦,早生净土。

任凭百难当前,非到圣境,死也不敢退愿。

’文吉说:‘你诚孝心坚固,也算难得,我今回五台,也没有甚么急事,我愿代你负行李,伴送行程,你只管前拜,轻累许多,心不二念。

’老和尚说:‘倘能这样,你的功德无量,等我拜到五台,愿以此功德,一半回向父母,早证菩提。

一半奉送给你,以酬报救助之恩,好不好?’文吉说:‘不敢当,你是孝思,我是顺便,不必表谢。

’文吉照应四日,病已大退。

这是文殊菩萨第二次显现,探视老和尚的心和救护老和尚的难。

四难口流鲜血 清光绪十年正月十九日老和尚扶病由黄沙岭破庙中起香,一路荷物作食,都由文吉负担,老和尚妄想顿息,外无物累,内无妄念,病一天好一天,体一天强一天,自晨至暮,可拜行四十五里,毫不感觉痛苦。

三月底到太谷县离相寺,见知客礼毕。

那知客看见文吉就问老和尚说:‘这位是你什么人?’老和尚据实以告。

知客厉声说:‘出门行脚,不达时务,这几年北地饥荒,朝什么山?甚么大老官要人服侍?要想享福,何必出门?你见有什么寺门,留俗人挂单?’老和尚当下听其呵责,不敢回声,只好认错告辞。

知客说:‘岂有此理!由你自便,谁叫你来?’老和尚听到话头不对,就转过话说:‘这位文先生请到客店住,我在这里打扰一单何如?’知客说:‘那是可以的。

’文吉说:‘这里距离五台山不远,我先回去,你慢慢来,你的行李不久有人代你送上山的。

’老和尚苦留不得。

文吉去后,知客改颜悦色,和气送...

释佛源的虚云老和尚十大弟子

虚云老和尚是近现代禅宗泰斗,其修行已经完全融入了行住坐卧中,时时处于定中,而修禅点对于身口意是有一定要求的,比如说是半闭眼睛观鼻子,鼻观心,这样来专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您看到照片好像是闭着眼,其实是半闭着眼睛,处于定中的缘故,请看第二张图,据宣化上人开示中说他看到这照片的时候知道虚云老和尚要走了;虚云禅师(1840--1959),籍湖南湘乡人,生于泉州,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

虚云禅师,十九岁出家,二十岁依福州鼓山涌泉寺妙莲老和尚受具足戒;四十岁发心朝五台山,以报父母深恩,由普陀山法华寺起香,三步一拜备受饥寒而道心愈朗,三年遂愿;终于到达五台山,亲见文殊菩萨金颜。

后在滇中阐教近二十年;九十五岁返曹溪,重建南华,中兴云门。

历任福建鼓山、广东南华、云门大觉诸大寺院住持。

1953年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被选举为名誉会长。

是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虚云禅师一生一衲、一杖、一笠、一钟行遍天下,由自度而度人。

于一九五九年农历九月十二日示寂,世寿一百二十岁,戒腊一百零一。

虚云禅师作为近代禅门泰斗,其主要佛教界所做出的贡献除了上述恢复重兴寺院功德之外,更重要的是为后世禅宗复兴而选择培养储备了大量的护法居士和弘法高僧,其门下嗣祖沙门比丘较为著名的有十余人,其中释一诚、释传印两位大德高僧先后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虚云老和尚有哪些著作?

虚云和尚(1840年-1959年)是中国近代著名佛教禅宗高僧。

中国第十七祖,曹洞四十七代,临济四十三代,云门第十二代,法眼第八代,沩仰第八代。

原籍湖南湘乡,生于福建泉州。

俗姓萧(一说“肖”),初名古岩,又名演彻,字德清,别号幻游。

其禅功和苦行为人所重,以一身而参禅宗五宗法脉,整顿佛教丛林,兴建名刹,为现代中国禅宗代表人物之一。

著作《虚云和尚法汇》 岑学吕辑《虚云和尚法汇续编》 净慧法师辑虚云和尚行业记虚云和尚年谱怀云堂虚云老和尚网路专辑

虚云老和尚预言中国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世人爱荣华,我不争场面;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

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

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发白,年年容颜变, 日月像抛梭,光阴如射箭,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 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

马上放下手,回头未为晚;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 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觉,问着如哑汉, 打着也不理,推着混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 几年儿女债,抛开不再见。

好个争名利,转眼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

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

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段;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

悟得真常理,日月为邻伴。

”...

弘一法师为什么独服印光大师,而非虚云老和尚?

印光大师,1882年在兴安县(今陕西安康市)双溪寺取得度牒,受具足戒于印海律师座下。

是对弘一法师有直接影响的人。

据《弘一大师行谊大事年表》,“一九二三民国十二年(癸亥),四十四岁,初春,由温州经杭州、上海,云游至衢州,住莲花寺,刺血写经。

四月在上海太平寺谒印光大师。

腊月,恳请普陀山印光大师列为门墙。

印祖劝告专修念佛三昧。

”此后,弘一法师多次“参拜”、“谒”印光大师,其中一次专门在印光法师身边“侍奉七日。

”对印光大师,弘一最推崇的是他的“盛德”。

弘一法师1941年在泉州檀林福林寺念佛期专门讲演《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

他评价说:“大师为近代之高僧,众所钦仰。

其一生之盛德,非短时间所能叙述。

今先略述大师之生平,次略举盛德四端,仅能于大师种种盛德中,粗陈其少分而已。

”他说,大师“生平不求名誉,他人有作文赞扬师德者,辄痛斥之。

不贪蓄财物,他人供养钱财者至多。

师以印佛书流通,或救济灾难等。

一生不畜剃度弟子,而全国僧众多钦服其教化。

一生不任寺中住持监院等职,而全国寺院多蒙其护法,各处寺房或寺产,有受人占夺者,师必为尽力设法以保全之。

故综观师之一生而言,在师自己决不求名利恭敬,而于实际上能令一切众生皆受莫大之利益。

”对于大师的“盛德”,他认为“师之种种盛德,多非吾人所可及”,因此,“今所举之四端,皆是至简至易,无论何人,皆可依此而学也。

”如,习劳。

他说,“大师一生,最喜自作劳动之事。

余于一九二四年曾到普陀山,其时师年六十四岁,余见师一人独居,事事躬自操作,别无侍者等为之帮助。

直至去年,师年八十岁,每日仍自己扫地,拭几,擦油灯,洗衣服。

师既如此习劳,为常人的模范,故见人有懒惰懈怠者,多诫劝之。

”二是惜福

他介绍,“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

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

一九二四年,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师房内观察师一切行为。

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

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碱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

’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

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

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

师食之,饭菜皆尽。

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

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严厉。

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屡闻及人言之。

又有客人以冷茶泼弃痰桶中者,师亦呵诫之。

以上且举饭食而言。

其他惜福之事,亦均类此也。

”弘一法师对印光大师的敬重,并延伸到其它领域。

前已介绍,法师的书法“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而弘一法师书法艺术风格后期的变化正来自于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曾经在一封书信中指点弘一法师说:“写经不同写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

若写经宜如进士写策,一笔不容苟简,其体必须依正式体。

若座下书札体格,断不可用”。

而后弘一重新苦练工楷,直到最后印光大师首肯:“可依此写经”。

单纯从所谓学识来看,弘一法师在多个领域的造诣均非印光大师所能及,何以弘一如此虔诚?这里的关键还是一个“德”字。

李叔同在与友人信中表达,应使文艺因人传,不可人因文艺传。

“先器识而后文艺”,注重品德修养,这是领悟他们之间关系的关键。

《佛教经典》虚云老和尚:财色名食睡 害了多少人

净空法师---地狱五条根,「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有一条它就会把你拖下地狱,五条都有还得了,你跑都跑不掉。

而且怎么样?还欢欢喜喜的去入地狱,到那个地方之后后悔莫及,你要受尽苦头。

你看底下所讲的,「菩萨入生死」,入生死就是六道轮回。

六道里面无论哪一道,都有跟你有缘的人,不论是善缘还是恶缘,是亲朋好友还是冤家对头,统统叫有缘人。

有缘人跟你就有感应,他有感,你就有应,你觉悟了,你见到佛你觉悟,你肯定要帮助他。

过去生中陷害我的人,我也要帮助他成佛,也要度他,冤亲平等,这个时候你再不会起心动念了。

所以你再回到轮回,六道轮回,「降魔军」,降是降伏,魔军是妖魔鬼怪,实际上就是贪瞋痴慢。

佛在经上讲得好,财色名食睡这叫五欲,佛怎么说?地狱五条根,「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有一条它就会把你拖下地狱,五条都有还得了,你跑都跑不掉。

而且怎么样?还欢欢喜喜的去入地狱,到那个地方之后后悔莫及,你要受尽苦头。

这个苦头是什么?消业障

就像你犯罪被判刑了,关到监牢狱去,刑期满了你才能出来。

所以三途,说老实话也不是坏地方,是消恶业的地方,天上人间是消善业的地方,全是消业!你造善造恶出不了六道轮回,你的心都不清净。

所以怎么样?善恶二边都放下。

那是不是善不要修了,恶也不要断了?不是的,断恶修善不着断恶修善的相,不着断恶修善的念头,让这个心永远住在清净平等上。

觉暂不谈,暂时不谈,就谈清净平等,要让心永远住在清净平等上。

清净平等是菩萨心,大彻大悟那是佛心,那个高,所以先学清净平等,把心住在这里,这叫降魔军。

不容易!说得容易做起来难。

在哪里做?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穿衣吃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是你修行的地方,都是菩萨学处。

在这练什么?于境界不染。

好事做,不好的事情不做,要跟清净心相应,这叫菩萨道。

如果心动了,有欢喜,有喜怒哀乐就完了,马上堕到七情五欲里头去了。

修行的功夫在这个地方观察,你就会看得很清楚、很明白,自己到了什么样的境界,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需要去问人,别人给你讲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他连他自己境界都不知道,他怎么会知道你的?实在不行怎么办?那一句阿弥陀佛不要间断就行。

你说这个法门多妙!------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

下一篇:已经被算定的命运真的可以转变么?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