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心入静的参禅法,助你达到无念状态

2019-10-04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参禅者想要消除妄念,渐趋入静,那么调心是十分重要的一关。就广义来说,调心包括了调身和调息。“调身”就仅仅只是调整身形,使之端正;“调息”就仅仅只是调整呼吸,使之深匀;然而,“调心”调伏妄念,使内心清净。由于万法皆平等,皆从真如自性中流出,明心才能见性,因此,历来禅门各宗都把“调心”列在首位。对于初学参禅的人来说,调心最难,往往在入静中,各种妄念反而纷至沓来,难以杜绝,根本不可能达到静极而生慧的境地,由此,我们提供几种方法供初学参禅者参考,以尽快进入无念状态。

一、初学调心的几种法门

初习参禅者,往往时不知从何入手,而前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法门,常用的有数息(即心中默数自己人息或出息的次数,心注在数,勿令驰散)、听息(即听自己的呼吸之气,通过心念依附于呼吸的起落,使心随于息,息随于心,心息相依,绵绵密密)、观照(当妄念显现时,返观自心就能“念起便觉",“觉便消”)、意守(如意守鼻端或意守丹田、命门、涌泉等,使心不散乱,杂念不生)。这些都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调心法,此外还有“持咒”、“诵经”等方法,大家可以巧妙琢磨。

二、行、住、坐,卧不离调心

参禅打坐时,往往杂念纷纭,难以调伏。因为人们由来已久总是安念用事,不知不觉已成习惯,要纠正这种对参禅有大影响的惯性,在平时就该养成行、住、坐、卧不离调心的习惯。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调心首先必须抛弃个人得失,将名利地位置之度界。做到遇事从容,心常安和。虽事务烦劳亦当神清意静,恬然安稳。同时尚须克服先天性的欲望以及是非口舌。凡事不执着,以恬谈为宗,虚无为本,使自己处于情志安泰,魂不离体的状态。参禅者如能自觉养成凡是在觉醒状态,就开始自然调心的习惯,便能在打坐参禅时较快地进入无念的入静之境

三,调心与修德密切相关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意思是要培养自己的高尚道德品质。欲使“调心”达上乘者,必先修养道德。使视、听、言、动不离正念。故大乘佛教《起信论》中说:“若心驰散,即当摄束住于正念”。练功者的一思一念都应合乎道德规范,不为金钱美色所动,不为物质外诱所感,若有丝邪念即当警觉。应有”独处暗室而不欺心”的值独精神。如此方能时时激发良知,使自己处于心正身安,神清气爽的境界。调心的作用就在于调伏妄念,使心念活动趋向有序,则正念存内,邪不可干。故欲修身,必先正心,心正方能身安,莫作心上行不过之事,莫起事上行不过之心,才能做到静气净心。

四、调心由浅入深逐步深化

调心时必须先将思虑放下,返观自身也如外物,摆脱七情烦恼,使思想处于松弛宁静的状态,做到心无挂碍时,即可开始调心。调心可由修炼“系缘止”开始,古人称之为“锁心猿”、“拴意马”,使禅心不乱,杂念不生。如生杂念,即返观自心,杂念初起便及时中止,达到“观照熄念”的状态。安念如魔,返观照破安念,使安念熄灭,所谓“念起便觉,一觉便消”,由此不断精进,体验没有安念时的真实境界,进入“清净无念”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禅修,就可达到“妄念不生,坐见本性”的禅定阶段。调心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过程,参禅也应循序渐进,方能收到预期的圆满

南无阿弥陀佛

下一篇:慧律法师:脾气差的人一定要看看这个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