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德目都找回来,社会自然安定和平
四维是礼义廉耻,是性德的德目。管仲说这四个字,「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是国家的四根支柱,「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房子没有四根柱子支撑一定会倒塌,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不知道礼义廉耻,这个国家就很危险,离灭亡也就不远了。现在的世界不安定,地球的灾变很多,这不外乎是人心的感应,如果我们能知耻知错,把礼义廉耻、孝悌忠信、仁爱和平,这些德目都找回来,发愤勇勐精进改过,社会就能安定,地球灾难就能化解,所以认识礼义廉耻对现在的大众太重要了!
礼
礼是什么?礼是约束身体行为的标 ,一举一动、一言一笑要合礼。佛门讲「不犯威仪」,威仪就是礼貌、礼节,处事待人接物有分寸就是明礼。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在过去的社会,如果不懂礼就无法立足,中国自古以来称为「礼义之邦」,人人都知礼讲道义。我们与人往来,不管是第一次见面,或是老朋友见面,都要有一点礼物。一定要懂得对方是什么样的身分、地位,与我是什么样的关 ,我应该送什么样的礼物,都有讲究的。懂礼、守礼、持戒的人,谁不欢喜?所以要有智慧省察时节因缘,该行什么样的礼节,这都是我们要学习的。
早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师求学,请李老师给我们讲《礼记》。中国儒家有叁礼,《周礼》、《仪礼》、《礼记》。《周礼》是国家的典章制度,像现在的宪法,国家的法律规章。《仪礼》是生活的仪规,处事待人接物应当要遵守的礼节。《礼记》是杂记,如现代的杂 ,有许多是解释《周礼》、《仪礼》的文章,说明这些礼节的理论依据,为什么要制定,在生活当中应当如何来学习?我大概启请了六、七次,李老师才答应为我们开讲《礼记》第一篇《曲礼》。
《礼记》是很长的一部典籍,《曲礼》是生活教育。第一天开讲时,老师就说:「儒家的礼、佛家的戒,现在是最不受人欢迎的。我们讲这个做什么?我们是不是真发心学礼?真的能懂得礼吗?」最后老师说:「我为大家开这一堂课,希望大家将来与一切人交往,不要让人讨厌你,我们这个课的目的就达到了。」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一个人要做到与一切人接触的时候,别人欢喜你、不讨厌你,你做人就成功了。如果你做人在在处处让别人讨厌,你自己一定要检点、要反省,要把这个因素找出来,消除这个因素,然后就能得到大众的欢迎,这在佛家叫忏悔,儒家叫改过,改过与忏悔在儒佛两家是回归自性的重要修行手段。
李老师编了一本《常礼举要》,那是礼的最低限度,不能再低了,我们每位同修都应该好好学习。懂礼,在社会上,无论在中国外国,不会被人嫌弃。我们没有希望别人喜欢我、 叹我的念头,只求与大众相处时,别人能不讨厌我。李老师开宗明义,第一堂课就把这个目的说出来。有礼才有往来,礼是有节度的,换言之,礼是社会的秩序、规矩,今天的法律也包括在这 面,它的 围非常广大,人人能守规矩、守礼、守法,大家就可以和睦相处。譬如人与人相见,相见有礼,最恭敬的礼是叁鞠躬。我们是现代人,要学现代的礼。学佛的人,我们只有对佛像才行跪拜礼;对人,我们不提倡行跪拜礼,合掌叁问讯是最敬的礼。佛法要现代化、本土化,大家要真干。你能走上现代化、本土化,推广佛法容易,大家都愿意入佛门来学习佛法。有很多人看到学佛的人见到法师都要跪拜,他不学了,怎么他都不肯进来。这就是我们对礼的把握不能恰到好处,把许许多多人挡在佛门之外!如果是合掌叁问讯,这个他也可以,你就带许多人入佛门了。所以礼不能不到,也不能过分,要恰到好处。如果超过节度,就是谄媚巴结,也不合礼;如果不及,显得自己傲慢,所以一定要符合节度。
我们现在与一切善友往来,我们要行什么礼?如果是出家的大德,用「顶礼双足」是可以的。但老和尚一定跟你说「一拜」,老和尚叫你一拜你就一拜,你如果两拜、叁拜就显得巴结了,就不合礼。老和尚不说「一拜」,你行一拜,这是合礼的,为什么?我们只有拜佛才叁拜,拜人只一拜,这个同修们记住,不管他说不说一拜,都是一拜。行接足礼也要看在什么处所、在什么时间,一定要观察清楚。譬如老和尚在吃饭,这时决定不拜;他在休息、睡觉也不拜;他在忙事务,不拜。有时节因缘的,错了都是失礼。非佛门场合,见到老和尚,只问讯,不拜。绝对不要以为这是对老和尚不尊重,否则你就错了。可见得「懂礼」这两个字相当不容易!
我们现代的社会,包括我们自己,与一切大众往来的时候,常常把礼节疏忽了,殊不知礼节是性德的自然流露。民国初年,有不少人写文章批评礼节对人的约束太多了,比不上西方人的自由开放,对于西方文化非常羡慕,而认为中国礼教是吃人的,所以极力废除礼教、打倒礼教、抛弃礼教,果然礼教被社会大众遗弃了。遗弃的后果怎么样?社会动乱,人没有礼了。我们读到经典上这些礼节,实在讲非常感慨。虽然这个世间不讲礼了,可是我们以礼对人,人家都欢喜,他并不讨厌。由此可知,好礼是天性,绝对不是孔子、孟子想出来的一套办法,它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自性本具的德行。
性德到底在哪 ?从礼上显示出来。在佛家,从戒上显示出来。礼与戒都不是圣贤们制定的,而是古圣先贤心行自然的流露。所以明心见性的人对人对事对物,自然具足礼貌。如果没有礼貌,这个人是凡夫,没有见性,圣人哪有对人无礼的道理!这是我们要明 、要学习的。我们凡夫,念念希望超凡入圣,这些地方不能不留意。无礼就是将自己的本性迷失了,所以表现在外面就与礼法相违背了。
人与人相往来第一个就要懂得礼,人与人才能和睦相处,才能化解 突,才能达到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你要问从哪 做起?从知礼、守礼、行礼做起。礼节最基本的是《弟子规》。《弟子规》是最基本的礼教,《感应篇》是最基本的因果教育,在佛法是《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在行持上与《弟子规》、《感应篇》差不多。礼的精神是恭敬,对人对事对物平等的恭敬心,用恭敬心落实在穿衣吃饭、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当中,这是真正有用的学问,是每个人必须要学习的。
义
仁义是儒家的核心,孔子代表仁,孟子代表义。义是什么?无论是为自己,或是为他人,思想言行合情合理合法,不违背道理这叫义。义者循理,遵循正理,遵循大自然的规则。义是义务,要尽义务,绝不讲报酬。我帮助别人,我为社会大众服务,不求报偿,这叫义务。讲报酬,不是义,是礼,所谓礼尚往来,送礼是要回报、回礼的,义务是不要回报的。现在所谓义工,就是不要报酬,义务为社会、为国家、为一切众生服务,这就是道义。我们在社会上以什么身分、什么地位与一切人往来,我们就有什么样的义务。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帮助众生的事情是应该做的。现在帮助众生的事很多,在众多项目中,要看我们处在什么样的地位、什么样的身分。用财力,或是用劳力,或是用智慧,或者叁个都用,尽心尽力、全心全意的为一切苦难众生工作,帮助他解除苦难,帮助他离苦得乐。应该要做的,不要去计较报酬,也不要去计较工作环境,这就是义。情、理、法面面都照顾到,这才圆满。
现在的公司,上有老 、下有员工。老 是领导,员工是被领导,不是亲情的组织团体,因此必须要靠道义来集合才行。把父子有亲的这种爱表现在上级与下级的关 之中,这是义,彼此互相包容,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助合作,共存共荣。团体的人一定要尊重团体、爱护团体,绝不能毁谤团体、伤害团体,这就是有道义。
日本的工商业得到西方人尊重,他们公司上下团结,没有罢工的,他们有抗议不罢工。如果员工对老 不满,就在头上扎一条白带子,照常工作,老 一看到员工有不少头上扎白带子了,马上开会解决,彼此非常尊重,这就是有义在 面。不像其他一些国家,有一点点问题出现就罢工,这一罢工,员工、老 双方都受损失。现在社会上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情况,道义没有了,没有相怜,都是互相对立,都是利害 突。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如果都能守住重义轻利的塬则,都能把它做到,就是能尽义务的现代圣贤君子,这样就能有义且有利。
经典 面称诸佛菩萨是大德,他们知道尽义务,做最好的样子给大众看。他们自己生活需求非常简单,叁衣一钵,过最简单的生活,却对社会作最圆满的贡献,他们是义务教育工作者。义务教育就是不求报酬,不求果报,这样才值得社会大众尊敬,才成为社会大众的好榜样。释迦牟尼佛、孔老夫子,他们对社会、对众生、对现前、对后代都尽了义务。天人导师是一切众生对如来的尊称,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出家身分,用现在话说,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工作者,义务的工作者。在中国,孔子也是这样的示现。我们今天发愿学释迦牟尼佛、学孔子,那我们就要像佛、像孔子一样,在这一生当中,在社会大舞台 面,好好的表现,把佛法 的叁福六和、四摄六度、十大愿王做出来,把儒家的伦理道德做出来。真做得好,我们就是真正儒佛的弟子,是真正儒佛的传人。
佛经不是念的、不是讲的,是要去做的。做起来不认真努力,当然就与我们自己的烦恼习气产生 突。所以我常讲,化解 突,从哪 做起?从化解自己内心 突做起。我们的烦恼习气肯定与儒佛的教诲产生 突,怎样把自己的 突化解,这就叫功夫。
修行的功夫,一定要做得彻底,真正 弃自己的烦恼习气,完全随顺圣贤的教诲。经典就是剧本,我们上台去表演,按照佛经来表演,你就是佛菩萨;按照儒书来表演,你就是孔孟,这就是真正的道义!
廉
廉是廉洁。廉洁是不贪污,不取分外之财,不 他人一点便宜。中国从汉朝以来,两千多年中国帝王选拔官员就这两个条件,孝、廉,叫举孝廉。如果政党吸收党员,能用这两个条件做第一标 ,不孝顺父母、不廉洁的人,不能参加政党,那么这个政党就是最优秀的,这才能解决问题。
节俭,是廉洁美德。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守本分,一饮一啄,决定不浪费。我们过一般社会最低水 的生活,远离奢华。要常常想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在饥饿的边缘,他们没有食物吃,没有衣服穿,没有房子住。现在这个世界,每一年饿死的人还有很多。我们喝一杯水,吃一碗饭,有没有想到他们?所以要珍惜这个缘分,拓开心量,常常想到这些苦难的众生,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们。
我从前经 过很长时期苦难的日子,清苦成了习惯,奢侈的生活我过不下去。所以,我们有多余的要供养,应当用来照顾社会苦难众生,不能只顾自己享受!粗茶淡饭足以维持这个身体,只要我们身心清净,自然身体健康,体力充沛。
我们净宗学会这个小道场,物质享受太好了,我感觉很过分。如果我们的修德不能与日增长,恐怕这些物质供养的享受消化不了。诸位要知道,消化不了就要生病,病的后面就是死亡,死亡的后面是叁途六道,非常可怕。何况出家人,「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叫了道,换句话说,如果今生不能真正往生,我们欠施主的债务,到哪一辈子才能还得清?所以,常住物品要懂得节省。一张卫生纸都不能够随意丢弃,用了还可以再用,用到不能用了,才丢掉。物力艰难,来之不易。我用一张卫生纸,我绝对不是用一次就丢掉,一次用一半,把它叠起来装在口袋 ,那一半还可以用,我用到不能用的时候才丢弃。绝不是这一张卫生纸拿来擦个脸就丢掉,浪费!过分!这是举一个小小的例子,我们决定不能够贪图享受。
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化缘,没有募捐,我们要学。建设、维护道场的钱从哪 来?自自然然来的。如果化缘募捐,错了。有一些护法施主主动来供养道场,那我们也是量力而为,看到他有这个力量,没有增加他的负担,我们可以点头。如果他的力量不够,布施供养增加他的困难,不能接受!接受的时候于心何忍?过去,曾有一位居士拿了五十万台币供养华藏图书馆,韩馆长看他拿这么多钱来,就问他:「你的家庭环境怎么样?你做什么工作?」问了之后才知道,他家并不富裕,收入并不多。韩馆长说:「你的心意我领了,心愿到了,把钱拿回去,不接受。」这个做法我欢喜 叹。不是见钱眼开,见钱要问你钱怎么来的?你家 是否知道?你到佛门来做好事,你家 人是否同意?不同意,赶快煺回去,免得你家庭闹纠纷。为了学佛,搞得一家不和,错了!佛陀教我们修六和敬,怎么能让人家 不和?不能接受,劝导他,捐个几百块钱,细水长流,多好!绝不能增加他人负担。
我在台中求学十年,我有我做人的塬则。我住在台中,绝对不会让台中人对我有一分钱的供养,我所奉行的「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我生活来源从哪 来?甘老太太在台北的同参道友十五个人,每个人一个月供养十块钱,她每个月给我寄一百五十块钱,我的生活够用了。我在这个地方不用大家供养钱,大家对我有信心。这些做人做事、弘法利生的塬则,一定要懂。当地人的供养,一定归还给当地。我在台中,台中也有同修供养,我都供养慈光图书馆,供养台中莲社,我一文不取。只有给我买的衣服,这个我可以接受。到一个地方,如果拉信徒、接受皈依、收红包,这是给人很不好的印象,我们自己也觉得难为情,怎么能做这种事情?
生活清苦一点好,心 没有贪 痴慢,心 没有病毒,对外面的感染我们有抵抗力。现在医学讲免疫能力,免疫能力就是没有贪 痴慢、没有自私自利,身心健康!年岁虽然大了,还一样有体力、有精神办事。佛法在行不在说,真正做到了,那就真正在教化众生,真正在弘扬佛法。一切要做出来,要表演给大家看,廉洁!对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沾染,默默的去做,「只问耕耘,不问收 」,自自然然有收 。勉励自己尽形寿做去,不断影响现代的人,人家看到你廉洁,他深受感动,回头向你学习,这个效果就现前。当然,这个影响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佛度有缘人。只要自己默默去做,自自然然就会产生这个效应。
耻
耻是知耻,有羞耻心、惭愧心。惭愧在中国道德 面来说,就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问心无愧。惭是良心,是对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问问自己,能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愧是外面舆论的批评。内不违背良心,外面自然就不会有舆论的批评指责,这就是知耻。由此可知,知耻是规 自己的行为。所以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想想如不如法,反省自己这样做能否对得起父母老师、对得起祖宗、对得起自己的天良?能否不让别人批评我、指责我?用内外的力量约束自己。
孔子作《春秋》,《春秋》 面就有 叹、有批评,善的写出来 叹,恶的也全写出来批评。让现前后世的人看到,具足惭愧、羞耻者就不敢为非作歹,这是《春秋》所起的作用。《春秋》是中国 史的开端,其立意在此。如果是无惭无耻的人,孔子的《春秋》对他就不起作用,他做恶事不在乎别人批评,只顾自己的贪婪欲望,没有想到什么叫伦理、什么叫道德,他根本不理会,那就是无惭无耻。所以我们如果要善护诸根,要靠惭愧,要靠知耻的心。
在佛法讲,本性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纯净纯善,所有一切不善,本性 没有。不善从哪 来的?不善是从迷失本性来的。迷失本性,迷失佛性,就是不知耻。我们堕落在六道轮 ,怎么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怎么能对得起自己的本善?所以严格来讲,阿罗汉以上才算是具足惭愧,真正知耻。人堕落在六道 就是耻辱。知耻是性德,惭愧是性德。
知耻的人,中国古人说得好,「知耻近乎勇」。人,为什么能够勇勐精进,发愤图强?这个力量不外乎知耻,是这个力量在推动他,在佛法讲是精进的动力。菩萨善根只有一个,精进。世间善根有叁个,无贪、无 、无痴。佛法修行当然要具足世间叁善根,没有叁善根不能修行。在叁善根中还要有一个特殊的善根,精进不懈。精进使一个人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成佛之后也不休息,依旧勇勐精进应化在十法界普度众生。到那时看到有一个众生还没有觉悟、还没有成佛,觉得那是我的耻辱。这就是见性的人与没见性的人不同之处。没见性的人在迷,不知道宇宙万事万物的真相,所以他的思惟是 限的,不是圆满的;见性之后,知道宇宙万事万物的真相,就是一体,《华严经》上所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十方叁世佛,共同一法身」。
我常举比喻,把宇宙整体比作一个人身,十法界就好比身体不同的器官,一切众生好比身上组成器官的细胞。身上任何一个细胞出了毛病,我们都希望把它治好,若没有治好,怎么对得起它?从这个比喻细心体会,就知道佛菩萨的观察与我们不一样。一个众生没有成佛,性德就不圆满,性德不圆满就是耻,然后你才明白诸佛菩萨为什么能与十法界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他就有应,不辞辛劳、不怕辛苦,哪 有求,哪 就有应。不仅是我们这个地球,在太空当中无量无边世界、无量无边众生,只要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
感应的事情不难体会,诸位同学在大乘经教 能够稍稍契入一分、二分,就能看出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就在此时此处,你就能看见、发觉,真的是无时无处不在。这才真正懂得我应该要依教修行,感激佛菩萨的恩德,感激老师的恩德,感激一切善友的恩德,所谓「上报四重恩,下济叁途苦」。不需要人督促你,你自动自发,在这 面得法喜充满,在佛法 讲,就是得到了诸佛菩萨的加持。
我们自己本性本善,现在却受到严重的污染,别人都成佛了,我还在当凡夫,奇耻大辱!所以我应该知耻,好好忏悔改过,否则怎么能对得起自己本来是佛?怎么能对得起父母老师?怎么能对得起佛菩萨?怎么能对得起一切苦难众生?我修成了才能帮助他,我修得不好、修不成,他天天在期望着我,我能心安吗?所以人知道耻辱就有救。佛家讲「勇勐精进」,儒家讲「日新又新」,谁能做得到?知耻的人能做到。能知耻,当然就能够发愤、勇勐精进。所以知耻是修行德目中非常重要的一条,能成就自己的道德仁义。
对于不知耻、不如法、没有惭愧心的人,怎样帮助他把烦恼习气改过来?换言之,如何帮助他恢 性德?这个要有信心,为什么?惭愧知耻是性德,自性 本来人人有的,马鸣菩萨讲,「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无惭无愧不知耻本来没有,自私自利本来没有,贪 痴慢本来没有,本来没有的可以断,本来有的可以恢 。护法的人,修行的人,对这点要有坚定的认知,帮助自己、帮助他人恢 性德。
人人都知耻,都有惭愧羞耻心,自然会守礼,自然能尽义务,自然能够廉洁,自然能断恶修善,世间灾难自然就化解了,社会自然安定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