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最易犯的一个错误你有吗?
现在太多学佛的人,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包括年轻的比丘和比丘尼,只研读课本、经书和思想。结果他们除了学会少许的知识,和拿到文凭以外,一无所获。
过去,新剃度的人刚一踏进寺院,就立刻被安排到茶园里,学习全神贯注地拔草、浇水和种菜。目的是为了提醒他们在穿衣、洗手、过河、担水、早晨起来穿鞋、干活的过程中,能够始终如一地练习觉照。只是到后来,他们才开始研读经论、参加集体讨论,和私下同禅师交往,即便是这个时候,学术研究,仍然是和修行活动同时并进的。
我们过着非常忙碌的生活。即使我们不像以往人们那样,不得不干很多的体力活儿,我们看起来似乎仍没有足够的时间属於自己。人们常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吃和呼吸,我理解他们。在我看来,这是真的。关於这一点,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们能用双手抓住时间,让它慢下来吗?
首先,让我们把觉照之火把点燃,然后再学习如何在觉照中喝茶、吃饭、洗碗、行走、工作和坐卧等。
我们没有必要被环境拖着走。通过觉照,我们日常的每一个动作具有了一种新的意义,我们发现,生命是一种奇迹,宇宙是一种奇迹,我们自身也是一种奇迹。
当我们被烦恼和绝望侵袭的时候,我们可以反问自己:「我刚才做什么来着?我是不是在浪费我的生命?」这些问题会立刻把我们的意识重新点燃起来,让我们重新注意我们的呼吸。
微笑将自然地流露於我们的唇间,我们工作中地每一秒钟将变得生机勃勃起来。
有一位政治学教授,问我打坐的时候想些什么。我告诉他:「我什么也没有想。」我说我只专注於事物的生灭来去。他似乎有些怀疑,但是我说的是实话。
禅者不是思想家。禅者不需要做脑力劳动,相反,禅者要让心灵休息下来。梵文中的菩提(buddh),意思就是觉醒。一个觉醒的人就被称作佛。
佛就是永远觉醒的人。
我们偶尔也清醒,所以我们是「不时佛」。
实相佛法修行的要点是:时时保持正念。
正念,是要我们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要知道当下有什么,发生什么,那么我们就会在当下欣赏到月圆、蓝天、柏树的美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流失在妄念中,会为未来忧虑,被贪、嗔、痴迷惑,认识不到当下的美妙。
试着想一下,如果有三十个人观赏美丽的落日,究竟会有多少人,能真正欣赏到这其中的美妙呢?
如果你只是站在那儿,让念头流失在忧郁、嗔恨中,就不能欣赏到日落之美。要享受美妙的日落,必须切断念头的过去与未来,让念头融入当下。
有一天,佛陀在他的弟子面前手拈一朵花,他的弟子非常想知道佛陀的本意,他们的念头就流失到妄想当中去了,却无法体会佛陀的本意。
但是有一个人,他当时没有拼命去想,因此他明白了,佛陀手中的一朵花的深意,他就是大迦叶尊者。
因此当有人,手里拿一样东西让你看时,表明他想让你看。如果你能够不让念头流失在过去、未来中,那么你就会欣赏到,他要你看的东西;否则,你就不会欣赏到任何美妙。
正念:就是打掉妄念,让心在当下。佛说:「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生命就在呼吸之间。」以正念来修行,即以正念来体会生活的当下,将正念融入生活。
曾有一个小沙弥,不想以正念来观照事物和自己,而他却想真理是什么,开悟是什么。他不想去观照自己及周围的事物。
当他饮茶时,他不去想他正在饮茶,而是想其他的东西或者事物。当他看到月圆时,也不去深入体会,不去观想,因为在他的脑海中充满着妄念。
所以他和同修一起修行时,他没有办法以正念修行。
他想开悟,但他的方式是经由思考、概念、语言、文字这些名相来琢磨,所以他根本是时时在错过,而没有办法去接触事物的本来面目。
小沙弥陷入了涅 、佛性、轮回等概念的寻求中,思维这些问题。
要了解佛是什么,真理是什么,就不要去执着于概念、思维、观念。
因为真正的涅 、开悟的本质,不是以观念思维所能得到的。
很多学佛法的人喜欢观念、概念这些名相,而不喜欢亲身去体验,去修证,因而无法真正深入观照自身及事物的本相。
真正的本相是――美好的黄昏、落日,共修的朋友,美妙的柏树。
真理即佛陀手中的那朵花,那就是佛陀要告诉弟子的全部真意。
在我们修行的道场,与一般人的生活一样,有扫地、吃饭种种事情,不同处是以正念来做。
吃饭时以正念来吃、来体验,要体会涅 、佛性,并不是非要到禅堂,才能实际体会,其实,在生活中,处处都可以体会。
-02-
江湖上,总有关于佛教的各种传言
你信过几条?
最宝贵的权益,是真理
最致命的假货,是邪说
打假1
佛教是迷信
迷信是对一个事物盲目、迷惘的信心。在这个时代,存在迷信的现象不足为怪。
而缺乏智慧者,不必说一般世间人,即便在科学工作者中也不乏其人,比如不懂科学的真实内涵,却一味崇信科学,这就是一种迷信状态。
西方的一些名人,像尼采和弗洛伊德,都承认自己早年迷信过。他们所谓的“迷信”并非指信仰宗教,而是在人生观上有过迷失。
当然,也有人对宗教盲目相信,但这只是个别人的状态,不能代表整个宗教就成了迷信。
像中国的三大主流宗教――儒教、道教、佛教,大家如果去认真了解,就会知道它们并非迷信,只不过后来的信众对教义没有真正理解,或者理解有所偏差,就会出现一些属于迷信的民间行为。
归根结底,是否迷信跟人的智慧密切相关,如果智慧没有达到一定高度,行为就很可能带有迷信成分。
所以,即便在信仰科学的时代,迷信现象也在所难免,而且不仅普通人群中有,高层次的人群中也存在。
打假2
佛法是消极避世
提到佛教的无常观,有些人觉得是一种消极,是没有勇气面对现实。这其实是一些电影、电视里的不良信息给人留下的错误印象。
说实在的,假如一个佛教徒,对生老病死这些人生中最大的事,比如无法医治的疾病、无法挽救的死亡等,都有面对的勇气,那对其他生活问题会怎样?我想,没有他面对不了的。
生活中的感情、财富、地位都是不稳定的,不论现在看上去有多快乐,无常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并带来很多痛苦。
而刻意压制、逃避,对我们没有丝毫的帮助。
谁都无法真正逃离痛苦。但是,如果经常思考生活的本质,我们的心会逐渐堪能,从而不再受到严重的伤害。
其实,痛苦是一个很好的老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带来宝贵的学习机会,增强我们的心力。
修行人也会遇到痛苦,但修行人不会把痛苦执为实有,反而将它转为道用,即便面对亲人去世,也不会像普通人一样脆弱不堪。
打假3
出家是万念俱灰,遁入空门
有些人受电影、电视的影响,生活中发生变故,或者跟家人吵架,就哭喊着要出家,好像万念俱灰、走投无路的时候,就要到寺院里去。
其实,内心正在忧愁痛苦中的人,佛教是不开许出家的。
要观察至少四个月或者四年,等忧愁完全平复后,如果还矢志出家,才能得到开许,进入僧团。这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何况,世间人对佛教的教义、传统还有各种歪曲和误解。
比如,认为和尚一定要住在深山老林,与世隔绝,不能出现在城市。
虽然有些出家人的确选择终身住山、闭关修行,但在很多佛经中,也劝导出家人前往城市,为有缘众生说法施教。
还有人对佛经望文生义,提出种种质疑:“佛教不是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吗?佛教不是讲看破一切吗?你为什么还要吃饭、修行呢?”像这些,都是没有正确理解佛教教义所致。
佛法广博而深奥,并非一两句话就能代表全部,也并非依文解义就能够通达其中义理。
打假4
出家人是寡情绝义
一位知识分子说,因为《白蛇传》,他耽误了学习真理二十年。
因为这部电影让他觉得法海是一个很残忍的人,不讲情义、不懂恩爱,而所谓的慈悲,也是在破坏家庭,所以对佛教自然有一种非常负面的看法。但经过长期研究之后他才明白,原来历史上的法海禅师并不是这样的角色,过的也并非这样的人生。原来有些电视、电影,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信息和能量。
藏地著名学者根登群佩说过:“佛教的特点,不是处处发动战争,用武力征服整个世界。而是以连蚂蚁都不杀害的行为,感动了整个世界。”这种博爱,无论是谁都会叹服。
一般的慈爱,仅限于人类或者有限的动物。
而最高的慈爱――出世间的大悲心,不管对什么众生,人类也好、动物也好,只要他有苦乐的感受,都要去帮助。不仅范围是无限的,时间也是无限的,并不是今天帮了,明天就不帮。这样的爱可以称之为大爱。
世间的爱是:你爱我,我也爱你;你不爱我,我会恨你。它有条件。
而出世间的爱是:你爱我,我也爱你;你不爱我,我照样爱你。这对一般人来说,很难做到。
打假5
学佛的人又苦又穷
有人觉得佛教主张苦行、克制欲望,这跟现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冲突的。但实际上,佛教并没有要求人人都去苦行。
这个时代,物质的发展日新月异,佛教对此也非常赞叹。但在佛教的某些教义中,为了克制过度膨胀的欲望,仍然会教导人们修持苦行。就像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些父母不给他买名牌衣服、高档手机等奢侈品,而要他刻苦学习,这样长大后才有出息;同样,在佛教的《毗奈耶经》等小乘经典中,为了克制重大的贪欲,而提倡知足少欲、勤俭节约,乃至行持头陀行,这也是引导弟子修行的一种方便。
但是到了佛教的中层教法――大乘佛教中,更加倡导利益众生。
作为心怀利他的大乘菩萨,如果没有对财物的贪心,即使坐拥金山银山也是允许的。
所以,佛教有不同层次,就像心理学有种种分支一样,不能把佛教的教义狭隘化。
打假6
安忍是懦弱、好欺负
很多人担心,现实生活中,当别人对自己无端加害时,如果按照佛教的方法修持安忍,会被身边人看成胆小怕事、懦弱无能,甚至对佛教徒或佛教也产生邪见。
遇到这种情况,别人不理解,非要以牙还牙,这也是他的自由。
但实际上,不管从历史上看,还是回顾各自的人生,你会发现报复、对抗不一定能换来真理。
如果能安忍,今生的很多机遇会纷至沓来;
如果不安忍,一定要报复,或许报复之后,你会更加懦弱。
所以佛教不认为非要通过争斗才能赢得胜利。
胜利有两种,一种是以毒攻毒,而另一种,是用顺应真理的方式去战胜。对此,我们要用智慧来选择。
虽然很多人的价值观都是:“别人害你,你就要害他。”大家从小也被灌输过这样的思想,或者被教育说:“不能总是帮助别人,否则会变得软弱可欺。”
于是都喜欢强势,而所谓的“强势”就是:“我要胜过一切。”
但到底是不是这样?你需要观察。
打假7
戒律是对自由的束缚
对于佛教的“五戒”,初学者也经常疑惑,这会不会限制了自己的幸福?但其实,五戒并不是一种束缚,而是两千五百多年前,人类比较高的一种道德规范。即使对现在的人类,不管东方还是西方,我觉得也很需要。
五戒里,首先不能杀人。这是每个国家都禁止的。然后是不能偷盗。偷东西的话,在哪个国家都要承担法律责任。还有不能邪淫。这种家庭观念,对每个在家人来讲,也是很重要的,如果违反了,家庭关系会不正常。
再有不能打妄语。打妄语就是现在说的骗人,我们不能说谎、欺骗。最后是不能喝酒。这对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健康有害,对工作和生活也有影响。
这五种戒,虽然不是世间的说法,但实质上,很多人都会遵守。
五戒一个都不守的人,在世间生活一定会有麻烦。所以我不觉得这是对幸福、自由的一种损害,在全世界任何国家,通过它,人们的见解和行为,会越来越高尚。就像一个学校有学校的制度,一个国家有国家的法律,一个民族有民族的规范,五戒也是全人类共通的道德底线。
打假8
因果轮回不存在,因为看不到
要证明某个事物存在,有几种方式:
一、现量。
对于比较明显的事物,我们的眼识等五根识,在无错乱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感知,比如,眼见色法、耳听声音、舌尝味道,以此就可以确定色法等存在。这种证明方法非常简单、直接。
二、比量。
对于比较隐蔽的事物,可以依靠逻辑推理来证实。
比量和现代逻辑学中的三段论极为相似:三段论是依靠大前提、小前提引出结论,或者通过已知的理由推测未知的法,而比量也是运用能立根据推出所立的结论。
打个比方,假如我没有去过美国,那么通过询问去过的人,依靠对方的可靠语言来推知美国的存在,这就是运用了比量。
很多人觉得“凡是看不到的,肯定不存在”。
如果明白比量的道理,就知道这种观点并不合理,有些事物虽然没有亲眼见到,但是运用比量可以证实,那么也可以确定它们真的存在。
三、教量。
对于非常隐蔽的事物,比如光波、原子、夸克等等,可以依靠专业人士的语言来证实。
对世间的一些专业领域,非专业人员知之甚少,专业人员则了如指掌;同样,六道轮回极为隐蔽,超越一般人的认知范畴,但是佛陀悉知悉见,因此可以依靠佛陀的教言来证实其存在。
一个人要把量子力学研究透彻,可能要花上很多年。
而六道轮回与业因果的道理看似简单,真要生起坚实的信心,也要下一番功夫――至少十到二十年中不断学习相关教理,才能真正明白。
打假9
总有人说:“佛教不是放下一切吗,为什么还要行持善法、拼命修行?太执著了!”
我先问一个问题。比如你想过河,需要一条船,但到了河对岸,肯定要丢下这条船才能上岸。你说这条船,到底要还是不要?
其实,等你修行圆满、达到最高境界的时候,的确一切执著都要放下,就像上岸后不再需要船一样。
但没到岸之前,你还是要借这条名叫“努力”的船,划过去。
这么问的人,是把放下的时间搞错了。
如果一开始就放下船,怎么过河?如果中途放下船,在江心就更危险了。
所以,佛教并没有说,什么时候都要放下。
就连佛陀自己,在没成佛之前那么长的时间里,也是行善断恶、积累资粮,从来没有放下过。直到最后成佛了,才放下一切执著。
打假10
我去美国、德国的一些学校时发现,那里很多教授学习佛法的精神,令我这个出家多年的人都十分钦佩――他们付出了非常多的时间、精力、财力、物力,甚至把家中的重要之事暂时搁置,而到其他地方参学,在参学过程中还学会了当地的语言。
凭借着精进、严谨、科学的态度,他们对于因明、中观等甚深道理都非常通晓。
与这些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个别佛教徒的学佛却沦于形式――开法会时就背着包、拿着转经轮赶过去,平时既不看书,也不修行,虽然已经皈依一二十年了,但对于三宝的含义,还是懵懵懂懂。
这种“形式化学佛”的现象需要断绝,否则,佛教会被毁坏――不是唯物论者,不是其他宗教徒,而是一些盲目无知的佛教徒会葬送佛教的前途,因为这些人不具备高尚的人格,不了知佛教的道理,由此会使其他人认为佛教是一种迷信。
曾经,“迷信”是一个非常泛滥的词。而如果人们不爱学习,迷信在这个时代将依然存在。
-03-
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
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所有的罪恶当中,没有一个像嗔恨心那么可怕的;
所有的苦行当中,没有一个安忍那样难行的。
因而作为大乘行者,我们一定要要依靠众多道理,千方百计努力修持安忍的法门。
众生相续中经常产生五毒烦恼,但在所有的烦恼当中,嗔恨心的损害最严重,它不仅能让我们今生中身心非常痛苦、来世感受恶趣的苦果,还能将以前的善根摧毁殆尽。
其他的烦恼有没有这种力量呢?的确是没有的。
就拿贪心来说,如果你对某人生起猛烈的贪心,戒律虽然可能不保,堕入恶趣的苦果也无法避免,但千百万劫所造的善根是不会摧毁的。
同样,邪见也是相当可怕的烦恼,能将自己的戒律破坏或者善根中断,但它不可能摧毁以前的善根。其他的嫉妒、傲慢、愚痴等烦恼,更不具备这种功能了。
因此,小乘中经常讲:“生一百个贪心,也不如生一个嗔恨心厉害。”
为什么嗔恨心这样厉害呢?
因为它跟大乘的大悲心直接相违,我们相续中若有了嗔恨心,就不可能用大慈大悲来度化众生。
大乘佛法的主要目标,就是利益众生、帮助众生,可是有了嗔恨心的话,不但不愿意利益众生,反而想害众生,或者用各种方式来损恼众生,此举与大乘教义完全相违,因此在所有的烦恼中,再也没有比嗔恨心更重的了。
以前我们曾讲过,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诸罪恶中,杀生最严重,这是从众生生命的角度来讲的。
但若从摧毁善根的危害性而言,无有超过嗔恨心的了。
有了嗔恨心以后,不但要害众生,还会杀害众生,并摧毁自相续的一切善根。
汉传佛教的智者大师等高僧大德,对摧毁嗔恨心的教言窍诀非常重视,《佛遗教经》等大乘经典中,也对嗔恨心的过失有过描述。
所以,一切罪恶当中,嗔恨心最可怕。
“难行莫胜忍”,世上有各种各样的苦行,如外道依靠五火、绝食等无意义苦行,佛教中守八关斋戒以及为了修法的苦行,但是比较而言,这些苦行都不是特别痛苦。
一个人为了获得成就,在修法过程中没吃没穿,过一些艰难贫困的生活,并不是特别困难。
最困难的是什么?
就是当我们遇到无法安忍的对境,比如有人无缘无故对你毁谤、加害、羞辱,或通过各种方式来危害你,那个时候修安忍是最困难的。
此外,还有一种安忍是,如果你的根基不成熟,遇到甚深法门时,由于自己很难以接受,也会产生各种邪见。
所以说,一切的苦行当中,修安忍是最困难的。
了知了这些以后,我们要学会不为嗔恨心所染污,遇到容易生嗔恨心的对境时,要尽量地学会修安忍。否则,果报是非常厉害的!
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
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
如果怀有炽燃的嗔恨心,那么就会心烦意乱,不可能处于平静的心态中,这样一来,想获得安乐也非常困难,以致于烦躁不安,夜不成眠。
这一点,许多修行人应该深有同感吧。
假如心里燃烧着嗔恨的火焰,就像身处火坑中一样,一刹那的快乐也是没有的。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一个人若产生嗔恨心,他的意识不会有欢喜心(喜),他的根识不会有快乐(乐),也就是说,心态完全处于痛苦当中。
包括他的面目也显得极为丑陋,整个人的情绪处于狂乱状态,经常对外境表现出不满。
有些人如果跟别人吵架,心里产生嗔恨,当天就饭也不想吃,事情也不想做,说话也是特别冲。别人若给他打电话,他也是无缘无故就“啪”――,把电话给挂了,我们就知道今天可能有谁得罪他了。
这种人不仅白天不快乐,晚上睡觉也是不安心,即使睡在珍宝的床垫上,也是一直滚来滚去、辗转难眠,非常痛苦。
有些道友在辩论、讨论的过程中,也不应该互相生嗔恨心,不然,若在那种心态中死去,果报是相当可怕的。
《极乐愿文大疏》中说:以前在佛陀时代,有两位比丘为了佛法的法义而展开辩论,最后双方恶语相讥,互不相让。
年青比丘对年老比丘说了许多粗言恶语,以致年老比丘怀恨在心,气愤地回到自己的住处,闭门不出,最终死在那间房屋里,并转生为一条毒蛇。
佛陀知道情况后,先派阿难去告诉它:“你曾于佛陀教法中出家,本可获得解脱,但如今因生嗔心而转为毒蛇,你应向所嗔的这位比丘道歉。如果还继续嗔恨,将堕入地狱之中。”
但是毒蛇不肯出来。佛陀又命目犍连尊者去,同样转述了佛陀的话。然而,那条毒蛇还是不愿出来忏悔。
后来佛陀亲自带眷属来到毒蛇处,对它进行了严厉的呵斥,讲述了嗔恨心的许多过患。闻后,毒蛇生起真实的后悔心,和年青比丘互相作忏悔后,在欢喜心和信心中死去,死后转生到三十三天。
像他那样戒律清净、精通三藏的比丘,尚且由于嗔心而转生为毒蛇,我们这些毫无功德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平时道友之间不要随便以恶口相骂,即使自己的有些观点别人不采纳,也用不着特别生气。
最近我听说有些道友在讨论时,经常有吵架的现象,辩论的过程中也经常说些不太愉快、不牵涉法义的话语,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辩论有辩论的一种技巧,没有必要说些乱七八糟的语言来刺伤别人,这是一种愚者的相,而且果报也非常可怕。
如果不管是白天晚上,心态始终处于一种嗔恨的状态中,据医学实验证明,这种人很容易患高血压、心脏病、精神分裂症等诸多疾病。因此,自己的心态保持快乐平衡,这是非常重要的!
-04-
我发现有些弟子很有意思,每天念经修行都是在忏悔。
忏悔固然重要,但是它就像你在种庄稼时先要开荒除草一样,为的是收拾出一块可以种庄稼的地,之后再播种,还要灌溉,才能收获。
可是我看到很多的佛弟子,只知道忏悔自己累世的业力,却不知道或者不敢发大愿,也不去做功德!
跟别人说起自己是佛教徒都不好意思,更别说引领更多的人修行了!
其实让别人皈依种下成佛的种子,是最大的布施,也能累积你的福慧资粮!
修行人为什么要忏悔?在世俗中犯错,轻则认错检讨就可以,重则触犯法律被判刑坐牢。
而有些行为不但触犯世间法律,同时也犯了佛法中的戒律,因此不但要受国家法律的制裁,还会受因果定律的制裁。
有的只犯了佛法修行上的戒律,虽然和世间法律无关,但如果不忏悔,会对自己的修行慧命、生死轮回和究竟解脱有绝对的影响。
所以,一个真正的佛教徒,要比没有学佛的人更加注意自己身口意的清净,才能走上修持成就的道路。
如果一开始就忽略了自己身边,正处于苦难中的人,而看似很伟大地讲一个广阔的菩提心,从遥远的广大众生做起,那是不恰当的,也是很不切实际的!
所以说,懂得感恩的人,要修行就比较容易。
否则,无论念了多少遍《父母恩重难报经》,或修了多少遍《大圆满前行》,做了多少忏悔和回向,如果没有从心里真正感受到这些恩德,那一切修行就只是限于外相而已,是没有办法产生真实效益的。
为什么很多人有了正确的信仰后,各方面自然就改善了?
因为乐观了,做任何事情都积极向上,别人也愿意伸出手帮一把。
因为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就会舍弃一些走偏的朋友,放弃那些不良的地方,不去接触,就会避免很多不好的事。
正能量对我们而言,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