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爱众生容易,爱身边的人却很难?
昨晚,因为一些琐事,和先生“开战”一番。那一刻,我再次观察到自己烦恼有多大,负面情绪有多猛烈,各种念头波涛汹涌般向我涌来。
后来在佛堂“净化”一会儿,临睡的时候,自己不声不响地走进客房,把门反锁。然后用微信发给他:“这几天不要和我说话。”然后自己心里不断嘀咕:“这个冤亲债主,真讨厌,真后悔嫁给他…….”
“弟子,慈悲即安乐!”熟悉的声音。对,是师父!很清晰的梦。拿起手表一看,凌晨4点。
主卧传来呼噜声,我走出卧室,看着主卧的门半开半掩着。进去一看,半躺着疲惫的身影,此刻一股暖流一拥而上。
我学佛为了什么?突然真得很想问问自己。
可是身边的这个众生呢,似乎都是他在利益我。给我提供舒适的住所,让我衣食无忧,专心做功课。
而我过于关注自己的“修行功课”,却忽视了生活中该有的理解、包容、感恩和付出。作为在家学佛人,这些都应该是功课。
今早做功课时,多供了几盏酥油灯。一直以来比较喜欢供灯,有时总会因为一些事或个人情绪,来误解这个世界。所以经常需要光明来驱除心中的偏见。
光明让我生起少许智慧,从而明白每个生命如此相同。不管哪个国度,是否有信仰,我们都有着同样的悲伤和喜乐,同样渴望幸福。真正的喜悦,应该来自平等。
可笑的是,我一直以为自己挺慈悲的。
多年来一直吃素放生,有需要捐助的,会大量捐助。面对孤寡群体,也会生出同情尽量去帮助……
这些是我眼里的慈悲,深入观察,我的“慈悲”里,竟然充满了诸多的自私自利,希望自己安乐,希望自己这样那样…….
我们永远在为自己着想,而我们至今仍然痛苦;一心为众生着想的人,他早已成佛,获得了永久的安乐。――寂天菩萨
我经常信誓旦旦说,爱一切众生,为他们的究竟离苦得乐而学佛。说了好些年,可真的面对身边人的时候,忘了他也是众生。
此时,这个“众生”成了一个名词。就像上师说的,我们对身边的人,往往少的是宽容和放松。
没有悲心的利他行为是肤浅的。反问自己:生活中的自己,真的慈悲吗?
在路上开车的时候,碰到来挤车道的,马上怪别人不会开车;
碰到被领导指责几句,心理就想:你这做领导的,心量那么小;
工作中下属犯错了,心理就起了嘀咕:怎么那么笨;
在家里念经或者磕头,楼下门铃响了,就不耐烦:早不来晚不来,现在我做功课时候来,真讨厌;
面对有些暂时不学佛的众生,暂时反驳几句,说吃素营养不良什么,表面的我,尽量装慈悲,心里早在嘀咕:这个讨厌鬼,业障那么重。
……
生活中,要反思的地方还有很多。
而慈悲是菩提心的基础。有了慈悲心,菩提心才会在相续中慢慢产生。慈悲心是基础,无论修什么法门,先得有慈悲。有了慈悲心,就不会动不动就发火,不高兴,埋怨。
希阿荣博堪布说:“我们可以假装别人的经验就是自己的经验,别人的证悟就是自己的证悟,但最终,我们无法假装别人的解脱就是自己的解脱。生死关头,装不过去的。”
多年下来,慢慢体会到不是念多少经,磕多少大头,或者能双盘多久,就能没有烦恼。最终要面对的只有自己,用慈悲的心,去洗尽躲藏在内心角落的每一个黑暗!
一个嘴上天天喊着利益众生,而与身边人、朋友、同事等等,都不能和睦相处的人,很难让别人信服。也可能因为这些行为,让一些不信佛,或者不了解佛法的人,对佛法产生误解。
作为大乘修行人的我们,应该通过身语意的修行,让自己越来越柔和、智慧,自然而然会影响其他人。
我们与其他众生、与周围的世界是互为缘起的,因此,如果我们希望自己快乐, 那就应该关爱、慈悲其他众生,帮助他们离苦得乐。
――希阿荣博堪布《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