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三十是药师琉璃光佛圣诞,带您认识药师如来佛!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说:“东方过娑婆世界十恒河沙佛土之外,有佛土名为净琉璃,其佛号为药师琉璃光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为药师如来、药师佛,为佛教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依唐代义净法师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载,药师佛又作七佛药师。即善称名吉祥王如来、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无忧最胜吉祥如来、法海雷音如来、法海慧游戏神通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
以琉璃为名,乃取譬琉璃之光明透彻以喻国土清静无染污。药师琉璃光如来能除生死之病,故名药师,能治世间一切病苦,消除有缘众生的一切业障病,赐予善良的众生平安健康,富贵智慧!
“药师如来拯拔初机,咒力居多”
――印光大师
“药师如来本愿经者,乃我释迦世尊,愍念此界一切罪苦众生,为说药师如来,因中果上利生之事,实为究竟离苦得乐之无上妙法也。众生果能发慈悲喜舍之大菩提心,受持此经,此咒,及此佛名号。推其功效,尚可以豁破无明,圆成佛道。况其余种种果位,种种福乐乎哉。”……“须知药师一经,及与佛号,并其神咒,即释迦药师,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凡至诚受持者,即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也。”
药师琉璃光如来造像
许多佛教寺院都设有专门的大殿供奉药师佛,并且每年都会如期举办相应的法会。药师佛以日光菩萨与月光菩萨为二大胁侍,化导救济有情众生,得到究竟安乐的境界。药师如来、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则被尊为东方三圣。这两位菩萨将于药师佛涅 后,依次递补佛的位置。递补后的名号仍然称药师琉璃光如来。
药师佛之形像,左手执持药器(又作无价珠),右手结三界印,着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台,台下有十二神将。此十二神将誓愿护持药师法门,各率七千药叉眷属,在各地护佑受持药师佛名号之众生。
又一般流传之像为螺发形,左手持药壶,右手结施无畏印(或与愿印),日光、月光二菩萨胁侍左右,并称为药师三尊。此二胁侍在药师佛之净土为无量众中之上首,是一生补处之菩萨。此外,或以文殊师利、观音、势至、宝坛华、无尽意、药王、药上、弥勒等八菩萨为其侍者。
药师法门主要依止经典
有关药师佛的经籍主要有:《药师如来本愿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药师三昧行法》《八吉祥神咒经》等,其中影响最大当首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1卷,唐代玄奘译,着重介绍药师佛的十二宏愿和对众生现世病苦灾厄的开导和解救。印光大师在《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重刻序》中开示,“药师经者,世尊叙述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因行果德,显密摄化之功德也。此经系唐玄奘译,文理畅顺。而八菩萨名,与说咒一段,二皆阙如。东晋帛尸梨蜜所译之大灌顶神咒经,第十二灌顶章句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有八菩萨名。唐义净所译之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有说咒一段文,凡四百二十八字。三经实本一经,以流通已久,致贝叶脱简,各据所得之梵本以译耳。”
印光大师开示法语
?子女成人时,当以节欲保身等,委曲开导。父教女不便,母则无妨。能如此,方为真爱子女。
?而世之爱者,多皆任其纵欲,则其害更有甚于杀子女者,可不哀哉。圣人重胎教,于此致意,乃未胎而预教也。予滥厕僧伦,何得论夫妇房室之事。一以出家之前,曾阅过古人敦本至论,欲以馈知己而报护法之恩。一以佛为大医王,无病不疗,光为佛弟子,亦欲随分随力而行医道。此病乃举世间人之通病,大病。《文钞增广上与永嘉某居士书》
?若于将产时,至诚恳切出声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不可心中默念,以默念心力小,故感应亦小。又此时用力送子出,若默念,或致闭气受病。若至诚恳切念,决定不会有苦痛难产,及产后血崩,并儿子惊风等患。纵难产之极,人已将死,教本产妇,及在旁照应者,同皆出声念观世音。家人虽在别房,亦可为念。决定不须一刻工夫,即得安然而生。外道不明理,死执恭敬一法,不知按事论理,致一班念佛老太婆,视生产为畏途,虽亲女亲媳,亦不敢去看,况敢教彼念观音乎。须知菩萨以救苦为心,临产虽裸露不净,乃出于无奈,非特意放肆者比。不但无有罪过,且令母子种大善根。此义系佛于药师经中所说,非我自出臆见,我不过为之提倡而已(药师经,说药师佛誓愿功德,故令念药师佛。而观音名号,人人皆知,固不必念药师佛,而可念观音也)。《印光法师文钞一函遍复》
?佛为大医王,普治众生身心等病。世间医士,只能医身,纵令著手成春,究于其人神识结果,了无所益也。汝既皈依三宝,发菩提心,为人治病,则当于医身病时,兼寓医心病法。何以言之,凡属危险大病,多由宿世现生杀业而得。而有病之人,必须断绝房事,方可速愈。欲灭宿现杀业,必须戒杀吃素。又复至诚念佛,及念观音,则必可速愈,且能培德而种善根。倘怨业病,除此治法,断难痊愈。《文钞续编与马星樵医士书》
?大觉世尊,名大医王。普治众生身心等病。所用之药,其数无量。戒定慧三,摄尽无遗。以故此三,名为药王。若能服之,即凡成圣。然药虽美妙,修合实难。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名为阿伽陀药,万病总治,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上中下三根,即生皆出苦轮。戒定慧三法,当念悉得具足。是知信愿念佛一法,乃药王中之药王也。《文钞增广下募建药王篷序》
佛门医学对中医药文化的影响
自从东汉以来,随着佛教的传入,佛门医学对中医药学的影响也在不断深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佛教和佛经的广泛传播,佛教教义被僧医和通佛之医家用于揭示生理、病理成因,及对医疗临床手段进行规范指导;二,僧侣为了普渡众生,往往操医药以救治贫病之民众;三、自古以来,寺院主动或被动作为疾病收容的重要场所,促使寺院积累了一定的诊疗技术;四、佛教寺院医学形成,以少林寺、竹林寺等最为著称;五、历代有不少的医家居士,潜心研悉佛学,并指导于临床,丰富了佛教医药和中医药学的内涵。
历史上佛门医林著名的大德主要有:晋代的佛图澄、支法存、耆域、于法开、深师等,南北朝时期的昙鸾、僧坦、道洪、智宣等,隋唐五代时期的智 、梅师、义净、鉴真等,宋金元时期的法坚、道广、施护、奉真、初虞世、继洪、拳衡等。
在历代医家中,有许多潜心研读佛学的著名居士,他们不仅精通医理,藉以医治众生之身疾,而且精通佛理,志在救济苍生之心病。据笔者统计,历代以居士自称的医家有156位,如桃溪居士(宋・刘信甫)、河间居士(金・刘完素)、石山居士(明・汪机)、念西居士(明・王肯堂)、抱琴居士(明・胡文焕)、东皋居士(明・殷仲春)、慎斋居士(明・周之干)、西昌居士(西昌老人,清・喻昌)、松心居士(清・缪遵义)、亟斋居士(清妇产科医家)、静观居士(清・程林)乃至近代的畴隐居士(丁福保)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药师佛信仰与佛家提倡慈悲为怀、普渡众生,主张自觉觉他、积德行善等道德风范,还对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峨、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为含灵巨贼。”
清代医家喻嘉言、程国彭均为佛门的俗家弟子。喻氏所著《医门法律》,即以佛法和佛家的戒律来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藉以宣扬佛法,利济苍生。《医门法律・自序》云:“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医以心之不明,术之不精,习为格套……拟定法律,为率由坦道,聊以行其佛事耳。”程氏(钟龄)所著的《医学心悟》,取自悟“如来普济之心”,按他自己的话说乃“心如明镜,笔发春花,于以拯救苍生……仰体天帝好生之心,修证菩提普救之念……存之心则为仁术,见之事则为慈祥”(见《医学心悟・序》)。
(文章内容,部分节选并整理自“《中医药文化》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