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人的好运从这四处来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所作的家训,是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的书籍。袁了凡认为人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改变自己的命运,求得福报。
1.立命
袁了凡早年遇到过一个算命先生,这个先生给他算了一卦,说他将来在县考中可以考到14名,府考能考到71名,提学能考到第9名。
结果第二年的考试中,果然如这位先生所料,考试的名次分毫不差。
后来,这位先生又接连给他卜了几卦,每次都算对了。
于是了凡请教此生的命运,算命先生说他只能活到五十三岁,做官只能做三年半,膝下无子,半生无福。
因为算命先生的话屡屡应验,所以袁了凡对此深信不疑。自此之后,听天由命,不思进取。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和尚,和尚对他说:你虽然命中注定没有多少功名,也没有儿子,但是这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周易》这本书就是用来趋吉避凶的,如果命运不能改变,那何来趋吉避凶?
《诗经》里也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人要自己经常反思自己是不是忤逆天道,要自己为自己增加福祉。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不要有什么宿命论的包袱,说谁谁就注定有福,谁就注定无福,这都是可以改变的,人的福气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修行得来的。
只有明白了这一点,人才能真正的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自怨自艾,怨天尤人。
2.改过
春秋时期,有很多的“先知”,他们通过观察一些人的行为习惯就能判断出他接下来的祸福吉凶,《左传》里记录了很多这样的例子。
一个人做的好事多,就有福泽,坏事多就有灾难。
相对于做好事来讲,不做坏事更容易一些,所以更正自己已有的错误,是获取福报的第一步。
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
天下没有完人,每个人都会有大大小小的错误,我们要做的就是时刻反省,努力更正。
了凡认为,欲要改过,一定要有三颗心,一是羞耻之心,二是敬畏之心,三是发勇之心。
王阳明曾言自己的学说是“致良知”之学,这个致良知就是羞耻之心。
匪盗被王阳明关押起来,让他们脱掉衣服的时候,他们依然会不好意思,这就是羞耻心。
所谓敬畏之心,就是说人生在世,一定要有敬畏的东西,举头三尺有神明,有所敬畏,人做事情就不会太出格。
第三个是发勇之心,就是说,人意识到错误之后一定要在行动上体现出来,要勇于改正错误。
比如,意识到每天熬夜是一种坏习惯,知道不对,但是就是不改,这样是万万不可取的。
3.积善
《易经》里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累善德的家庭一定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
古代有一个人叫杨荣,他们家世世代代都以摆渡作为生计。有一次天降暴雨,溪水上涨,淹没了很多的民房。很多人被淹死,尸体顺着溪水往下流淌。
这时候,别的摆渡人都去打捞水面上漂浮的遗留物品,趁机发点财,只有杨荣的父亲和祖父忙着救人而不捞东西。
别人都笑他们傻,但是有个仙人化成道士告诉他的父亲,你们一家积攒了很多的阴德,只要把你祖父葬在这个地方,家里就会出大官。
于是杨荣的父亲听从了道士的建议,就把祖父葬在那里。这块地方就是人们所说的白兔坟。
后来,杨荣出生,不到二十岁考中进士,仕途顺畅无阻,最后官拜少师。杨荣的子孙也很发达,出了很多贤能之士。
当然,有时候善心却未必有好的结果。
吕文懿公辞官还乡,很多人都很敬佩他,把他当成泰山北斗。有个乡亲喝醉了对他破口大骂,有人告发了这个乡亲,吕公却发了善心,不予追究。
但是一年后,这个人犯了更大的错,被关进监狱,判了死刑。
吕公心中愧疚,当时如果自己对他计较一下,把他扭送官府治理,对他有一点小小的惩罚,也许就不会造成他今天这样的结局。
一时的善心,却葬送了这个人的性命。
为人处世,要秉持一颗善心,积德行善自然会有好报,但是同时也要兼顾行善带来的后果,切莫好心办坏事。
4.谦德
《易经》上写:“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卦是所有的卦象里唯一一个全是吉象的卦象。
《尚书》里也讲“满招损,谦受益”。
有两个读书人进京赶考,其中一个叫赵裕峰,他在考前去拜访明吾先生,请求他指点文章。
结果这个老先生把他的文章全部涂掉了,赵裕峰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十分信服,用心把文章改了一遍,考试的时候果然考上了。
而另一个考生,在考前不肯拜会先生,认为自己的学识文章都已经很好了,结果放榜的时候却没有他,他气急败坏的骂考官学识不够,沧海遗珠。
旁边就有个道士笑话他说,写文章最重要的是心平气和,自己水平不够还不服气,反而骂骂咧咧,能写好文章才怪。
了凡对朋友说,如果上天真要赐福给一个人,那么首先就会赐予他智慧。
一个有智慧的人知道万物的广度,有着谦卑处下的胸怀,狂妄自大的是浮夸的,也是无知的。
一个人只有懂得谦逊的道理,才能踏踏实实的积累些东西,才能获得上天的青睐,获得福报。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一个人做到“立命、改过、积善、谦德”这四点,那么福气、运气,自然会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