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生活在灾难的边缘,如何趋吉避凶?

2018-10-06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生活在灾难的边缘,如何趋吉避凶?古今中外,人人皆有趋吉避凶的观念,但对如何趋吉避凶一无所知,如果此地有灾难,另外找个地方去躲避,行不行?谚语所谓“在劫难逃”。若在劫数之中,逃到哪里都没有用。因此,一定要从心地上做个转变。个人能转,个人就趋吉避凶地,即使所在之处遭难,亦能幸免,共业当中有别业。

我们如何恢复清净平等心?一定要从根本下手,放下爱欲嗜好,远离名闻利养,远离财色名食睡。若爱欲嗜欲不能放下,无论躲避到什么地方,都不能逃过劫难。

佛经说,以智慧剑破烦恼贼,以智慧刀裂烦恼网,以智慧火烧烦恼薪。我们学佛这么久了,何以何不得力?受经论的熏习少,烦恼习气太重,意念太恶。纵然我们的口善行善,但意不善。意不善,心善口善都不真实。所以功夫不得力,劫难不能避免。因此,必须做一个真实转变,而真实转变的关键,就在“深入经藏”。――《太上感应篇讲记》

◎【我们一生的经验,何能与几千年的历史经验相比】

我们要想断恶修善,对于断恶修善的道理不够透彻明了,往往自己以为是做好事,其实是造恶业。这种现象,古今中外屡见不鲜。尤其是近代不不读圣贤书,更是是非不分,善恶莫辨。古书是历史经验的记载,几千年代代相传,可信度很高。我们一生的经验,何能与几千年的历史经验相比。往往是自以为是,自以为善,种种造作感召来的灾祸,自己不承认,还认为是自然灾害。――《太上感应篇讲记》

◎【教育能免除一切众生灾难,天灾人祸都能避免】

“兴建大利”,凡是有益于社会,有利益于众生的事,都是“大利”,能救济众生的危急是大利,能防范种种灾害是大利,而帮助众生,一定要懂得防患于未然,所以,教育才是真实的“大利”。孔老夫子以平民的身分办教育,释迦牟尼佛也是从事社会教育工作,他们做的是真正的好事,不但影响当代,而且影响历史。至今,影响力还在扩大。教育真正能帮助人断一恶修善,破迷开悟。教育能免除一切众生灾难,天灾人祸都能避免,是故教育是最重要的“兴建大利”。

教育乃急之中急,重中之重,唯有教育方有弥补先天之不足,光大深厚之善根

――《太上感应篇讲记》

◎【尽管好人很辛苦,我们还是要发心做好人】

常言说“好人受人欺”,好人甘愿受欺,而且不埋怨。好人是明白人,与不明白的人相处,既要帮助其觉悟,还要受其折磨。如果不是真正觉悟的人,做不到!真正觉悟的人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显露在生活中,但迷惑颠倒的人看不出来,然佛菩萨明了,会暗中持,帮助其自行化他,为一切众生消灾免难。因此,尽管好人很辛苦,我们还是要发心做好人。

――《太上感应篇讲记》

◎【能忍耐的人,头脑清醒,心思不乱,则生智慧】

古今中外的领导人选择助手,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忍耐”,一个人虽有才干,但遇事不能忍耐,就不能担当重任,反之,一个人才干虽然欠缺一点,然遇事能忍耐,就可委以重任。能忍耐的人,头脑清醒,心思不乱,则生智慧。

《涅经》说,佛陀在世时,曾经有一个人赞叹佛是“大福德相”,世尊成道时,只有三、四十岁,“年志俱盛”,少壮气盛,但非常谦和,没有丝毫傲慢的态度,别人打,没有嗔恚,别人骂,也不发脾气,我们要学习佛陀的温文尔雅,和蔼可亲。

受辱时,不但没有报复的行为,连报复的念头都不起,才是真正的福德相。我们受辱时,能否随顺佛陀的教诲,正可勘验自己的福德。有福德之人,会心平气和;若心中还有一丝嗔恚之念,立刻要觉察到自己福薄。――《太上感应篇讲记》

◎【果能如是,后福无穷】

自己受到他人的欺怎么办?忍让。我们以善心待人,天神必定保佑。其实,弱者容易获得大众的同情,天道亦如此。存心善良的人,纵然受到欺负、侮辱或迫害,仍然以善良之心对待他人,如果自己被害死了,不必再在人间受罪,何尝不是福气!死的时侯,天神会来接引,天神也会惩罚迫害我们的人。“公道自在人心”,我们对做恶之人何必计较!

古人讲,“仁者无敌”,一个仁慈的人,有慈悲心的人,一生一世绝对没有冤家对头,事相上的冤家对头当然会有,然其心中没有,心地清净慈悲,纵然是冤家对头,也能真诚地爱护,热心的帮助。果能如是,后福无穷。即使前生没有修福,福很薄,这一生相信感应之理,依教奉行,做得很认真,福报也会现前。

“礼”的精神就是委曲求全,一切要为佛法著想,为众生的福祉着想,往生自己受一点委曲,就能为佛法,为众生多做一些事,这是真实的功德。人一生中能为佛菩萨服务,能为一切众生服务,这种机缘太难得了!遇到机缘,有人来障碍,是魔障现前,克服魔障唯一办法就是“忍辱”。

――《太上感应篇讲记》

◎【修行不仅限于读经念佛也不仅限于持名】

念佛的名号时,要想佛的存心,想佛的行谊,想佛如何处事待人接物,才是真念佛。看到佛像时想到这些,如此念久了,自己的念头就转变成佛的念头,自己的心就转变成佛的心,自己的行为就转变成佛行。修行不仅限于读经,念佛也不仅限于持名。

――《太上感应篇讲记》

◎【有人把小女孩丢到寺院庵堂,怎么办?】

有同修们告诉我,在中国大陆寺院庵堂,这是佛教道场地方,常常有人把小女孩丢弃掉。寺庙里的人,这是佛家是慈悲为本,捡到这个小孩了,怎么办?这些小孩,听说有的寺庙一年可以捡十几二十个。诸位要晓得,现在有,从前也有,半个世纪之前,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常常看到城市里头有育婴堂,婴儿的育婴堂。什么叫育婴堂?都是人家养的小孩弃掉的,遗弃掉的,不要的,丢掉的,他们捡到,在那个地方养育他们。所以在中国佛教道场应当要办育婴堂,我说的是真话,好事情。好好的养育这些婴儿,把他们养大成人,好好的教导他们,从小用圣贤的教育教导他。

这些人我们好教,为什么?没有人干涉,一般小孩他有父母做主,这些小孩我们可以做得了主,不必让他上一般的学校。我们育婴堂里头有自己的课程,有自己的老师,教他伦常道德、因果报应,圣贤人所讲的心性的大道理。

这些人把她培养出来,将来长大了两条路,一个她结婚,因为都是女孩,结婚之后她是贤妻良母,会为国家培养底下一代的好人才。要是出家,她是社会的好老师。所以我们必须要懂得因势利导,要把这桩事情做好,这桩事情是无量功德。佛家常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何况你不但救她,你还要教她、养她。我们做这桩工作,就是说为国家、为社会、为佛法、为众生培养人才,这就是行菩萨道。

――《太上感应篇讲记》

◎【觉悟的人需要防范别人暗算自己吗?】

觉悟的人需要防范别人暗算自己吗?不需要。“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如与他有有怨有仇,即使防范也无济于事;若与他人无怨无仇,不防范亦无人侵害。

隋唐时的杜顺和尚(华严宗初祖),在荒野中的茅蓬里修行,一位信徒供养一双新鞋,看到老和尚在打坐,不敢惊扰,就把鞋子挂在外面的门口。过了一年,他又从这里路过,见鞋子仍然挂在门口,就进去拜见老和尚说:“师父,我供养一双鞋子在门口,您看到没有?”老和尚说“我看到了”,他说:“怎么仍然挂在那里?此地小偷多,幸好没有被人拿去。”老和尚说:“我前世不欠人的债,所以我的财物既使摆在他面前,他也不会动心。反之,如果我前世欠他的债,我的财物无论藏在哪里,都会被他找到拿去。”既然是前定的,何必防他?他如果拿去了,正好这笔债还清了。

――《太上感应篇讲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汇编》云:“孟子谓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不是为自己,而为社会、为众生,为人民服务,认直努力把服务工作做好。“死于安乐”,临终必定得安乐,才是真实的福报。如果平常福享尽了,临终时手忙脚乱,糊里糊涂,这一生就空过了!而来生能得人身的人,终临时是神智清醒,不昏迷颠倒。积功累德生天的人,临终会有天乐来迎接,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临终会有佛菩萨来接引。

――《太上感应篇讲记》

◎【遇到任何灾变时,以诚敬心面对,就可以化解灾难】

古代不仅修行人,凡是读书明理之人,每遇自然灾变,心就特别诚敬,不惊不怖,以“诚敬”对一切灾变。《汇编》云:“曲礼曰: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甚雨即大雨、豪雨。变即格外恭敬、谨慎之义。纵然在夜晚也起床,穿戴整整齐齐而坐。现在佛门仍有少数人,在灾变时起床,整装,恭恭敬敬到佛堂来,或念佛或经行。

我们遇到任何灾变时,以诚敬心面对,就可以化大灾难为小灾难,化小灾难为无灾难。因为“依报随着正报转”,境随心转,诚敬就能转境,若灾变时,恐慌惊吓,心就被境转了,若能冷静以对,思过、忏悔、反省、改过自新,就能化解灾变。

――《太上感应篇讲记》

◎【子孙也不是冤枉受先人之殃,必有业因】

“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子孙遭受先人的牵累,看似子孙不幸,其实父子,兄弟,夫妻都有过去生中的缘分,一个人修善积德,自然为有过去生中修积善业的人到他的家中来投胎,做他的子孙,这是善与善感应。反这,一个人造作不善,必定有一些不善的冤亲债主,到倔家中来投胎,做他的子孙,这是恶与恶的感应。由此可知,“死有余责,乃殃子孙”,子孙也不是冤枉受先人之殃,必有业因。然而,他们如果遇有善缘,受到善知识的开导,信受奉行,转恶为善,前途还是光明的。

所以司马光说,留财富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留书籍给子孙,子孙未必能读;最好是积德累功,后代一定有好的果报

――《太上感应篇讲记》

◎【一个心念,感召天神和恶鬼】

宋朝光孝寺安禅师的公案:他在禅定中,见到两个出家人在谈话,起初,旁边有天神拥护,过了没多久,天神走了,又过了一会,来了一些恶鬼,环绕着这两个人。这是什么原因?这两个出家人先是谈佛法,所以天神拥护,佛法谈完之后话家常,天神就走了。末后谈名闻利养,恶鬼就来了。所以我们起心动念,一念真善,诸佛护念,龙天拥护;一念恶生,魔鬼环绕。

◎【附录,相关文章】:昔元自实,恨缪姓者负恩,五更欲往杀之,道过一庵,庵主轩辕翁,早起诵经,见有奇形异状之鬼数百,随元而往,各持刀斧,势甚凶恶。少顷复回,则相随之人,金冠玉佩,百十为群,香花幡幢,和颜悦色矣。翁召问之,自实遂言:缪负我恩,欲往杀之,及至其门,思缪虽负我,妻子何辜?且有老母,杀彼一人,实杀彼一家也,于心何忍?遂转念而归耳。翁遂以所见告之,且贺曰:子之行事,神明已知,必有厚禄矣。自实遂勇猛向善,有加无已,后果登第,位至卿相。老子曰,善之与恶,相去何苦,窃尝三复此言。大抵善恶二途,初不相远,特在日用一念起处,有是有不是耳。能知此理,恒切修省,则自然全体是善,福德无有不增,祸患无有不退矣。观元公一念之善,转祸为福,其速如此。所谓心起善恶,吉凶神已随之,证明于此,不亦更灼信乎!――《感应篇汇编》(印光大师鉴定)

我们一个善念起,神明拥护;一个恶念起,妖魔鬼怪围绕,他们来做助缘成就恶行。

――《太上感应篇讲记》

◎【福德之气恒生于我,这是修福培福的好机缘】

既使面对恶人,也要以善心和善行对待,久而久之,恶人也会被感化向善,感化不了,是自己的力量不够,要生惭愧心,要更加努力精进用功,总有一天会使其感化。纵然别人侮辱我、毁谤我、陷害我,也仍然要善心待之,并由衷地感恩。正是由于对方的侮辱、毁谤和陷害,消除了自己过去今生所造的恶业,因而决不能有丝毫怨恨之心,若有丝毫怨恨之心,不但不能消业,反而增长业障,所以,吉凶祸福就有一念之间。

世间一切法都是梦幻泡影,都不是真实的,所以,别人要的,我们欢喜供养和布施;不但是身外之物,就算要我们的生命,也欢喜布施。这个欢喜布施之心就得无量无边的福报。果真能依佛所教修学,决定得利益。

别人要以不善的心行来对我,给我一些灾难、痛苦,我要承受;而且我以善心、善行对他,福德之气恒生于我。这是修福培福的好机缘。

――《太上感应篇讲记》

◎【鬼神是否有权力主宰我们的生死祸福?没有权力】

因此,一个人的生死寿夭,富贵穷通,都有鬼神有掌管,鬼神是否有权力主宰我们的生死祸福?没有权力。吉凶祸福是自己定的,只是由它们来监督执行而已,并非主宰,真正的主宰是自己,所以命运是自己造的,自作自受。

――《太上感应篇讲记》

◎【真是大学问,乃真实经验之谈】

我们不避嫌疑,也不避冤枉,不因循,不间断,世出世间法所谓“好事多磨”,尤其在末法时期,障碍更多。

不因循,不间断,不求名,不求利,老老实实,也不求果报,凡是遇到一切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之事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做,近代的大德教导我们,有时还得委屈婉转,低姿态去做,避免障碍,细细想想古圣先贤的教训,真是大学问,乃真实经验之谈,应当依教奉行,认真学习。

――《太上感应篇讲记》

◎【子女托给佣人照顾,将来儿女长大,亲情要打很大的折扣】

现在父母多半都是有职业,往往将子女托给佣人照顾,将来儿女长大,亲情要打很大的折扣。印光大师在《文钞》中极力主张,妇女对于国家社会民族最大的贡献,就是全心全力照顾和培养子女,使子女智慧贤明,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现在妇女将自已最伟大的事业放弃了,这是颠倒。母爱、亲情都是从小培养的,千万不要以为小孩无知,“少成若天性”啊!

――《太上感应篇讲记》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区别是什么?】

过去社会闭塞,人们不容易看到其他宗教的典籍,不同宗教的领袖,彼此也难得见面。现在资讯发达,我们有缘接触到许多不同的宗教,大家互相了解了,我们才知道,各宗教有持有类似的见解,推行类似的作法,这才发现,古今中外,大圣大贤的教诲是相通的。

天主教的《感谢经》有一段话:“主扶救我”。人们很容易被一切人事物迷惑,丧失了理性,祈求上帝救助,“知痛悔改过,专心忆主,我心已足,不图外物,主愿教我;毋听淫声,毋视邪色,毋道非礼之言,毋取非义之物,毋践非礼之地,心毋妄思,意毋妄动。”这些教诲,如果信徒能依教奉行,就是世间的大圣大贤。

如果要问: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区别是什么?那就是其他宗教的修学没有离开分别、执著,没有离开“四相”;佛法的修学,离一切分别、执著,离开“四相”。我们要反问自己:我有没有离分别、执著?如果没有离分别、执著,就和其他宗教信徒的修学一样,只有没离开分别、执著,必定离不开欲界,离不开六道

确实有某些宗教的信徒,为了向神明邀功,以这种心态劝人信教,劝人施财,这些信徒已经违背了自己宗教的教义。

――《太上感应篇讲记》

◎【父母贪心很重,要我们赚黑钱、做贪官,也随顺?】

“顺亲养志”是超越凡夫之观念,凡夫所想的总不能摆脱自私自利,圣贤人与凡夫在心源上就不相同,“顺亲”即是随顺自己的真心本性,如何能养父母的真心本性?父母是凡夫,要以善巧方便促使和帮助父母觉悟,方是真正圆满的大孝。是故,“顺”是顺性,不是顺情;要随顺智慧,不随顺烦恼。假使父母贪心很重,要我们赚黑钱、做贪官,若顺从父母,将来以必堕地狱,父母也会堕地狱,这不是教顺。读圣贤书,学佛菩萨,就要学做一个明理之人。

孔老夫子推崇大舜,认为舜是行孝、尽孝最好傍样。舜的父母对待舜的那种行为,别人看起来是恶劣至极,处处要置他于死地。而舜看父母是大圣大贤,是真佛、真菩萨。舜王是从体性和心性上看,则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佛经上讲菩萨成佛的时侯,看到大地众生皆成佛道,即是此意。舜的父母是随顺自己的妄想、烦恼和习气看舜王,舜王真有智慧通权达变。父母责罚他,如果是能忍受的,就承受责罚;如果是不能忍受的,当是就逃避,以后尽量再找机会来启发父母。后来,他的父母果然觉悟了。舜的做法才是真正的孝顺、顺亲。

――《太上感应篇讲记》

◎【度众“必须将经典简化”,也就是要“深入浅出”】

度众一定要懂得观机,众生是什么根机,就用什么方法帮助之。现代人不读圣贤书,不受戒律和礼法的约束,我们如果仍旧用圣贤书教导他们,用戒律约束他他,他们必定不能接受。印光大师用《感应篇》、《阴骘文》和《了凡四训》劝化世人,契机又不违理。印祖启示我们“必须将经典简化”,也就是要“深入浅出”,自己修学要“深入”,度众讲学要“浅出”。

――《太上感应篇讲记》

◎【什么是“上天垂相”?】

上天垂相不是神的指示,而是自然现象,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自然现象,预知将会发生什么事情,风俗人情也属于自然现象的一类,仔细观察社会大众之所想、所说、所做,就可预知此地区之吉凶祸福。

――《太上感应篇讲记》

◎【喜欢批评、攻击别人的短处,这是最损阴德的】

世人一生中最大的过失,就是喜欢批评、攻击别人的短处,这是最损阴德的。造口业时,只图一时快意,没有想到将来果报之惨烈。《地藏经》说的“拔舌地狱”、“火镬地狱”,就是这类罪业的果报。但现代人往往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加上社会风气的影响,内有恶因,外有恶缘,就容易造下这种罪业。

而且人们对他人的批评也未必正确,即使是正确,是事实,也不应当说。

因为观察一个人,即使对他的各方面都看得很清楚,仍然不敢妄下断语。

尤其是不造口业,常常保存护自己的清净心,保住自己的厚道,如此即使道业不能成就,也是人天善人。

对于别人的过失,不但听了不能说,最好是连听都不要听,因为听了心地会被污染,所认听到别人讲是非,要赶快离开。

要容人之过,赞叹别人的长处,培养自己的道心,真正有道心之人没有灾难,决定有佛菩萨护念,有护法神保佑。

诽谤别人,是现代人常犯的大过失,纵然别人没有过失,也要无中生有,以显示自己的正直。如果自己身不直,心邪曲,有什么资格责备别人?以诽谤别人,显示自己正直,其良心已经丧尽,造作极重的罪业,果报在阿鼻地狱。地狱中的果报,不是阎王设置的,是自己恶心、恶行变现的境界

我们见人之恶要懂得隐讳,绝口不提,不但口不能言,最好不放在心上,如此心才会清净,心不清净就不生智慧,会生烦恼。

忍耐功夫愈高,成就愈大,忍耐功夫愈低,成就愈小。不能忍耐,而无成就。所谓“看得破,忍不过”,只是习气深重之人的搪塞之辞,明知故犯,何以成就?

忍让最重要,特别是小事,更不可计较,重大的侮辱都不计较,何况细节小事。

――《太上感应篇讲记》

◎【教导学生,方法要有区别】

李老师常讲,教导学生方法要有区别。对二十岁以下的学生,可以用言词教训;对二十岁到四十岁之间的学生,就不可明说,只能用暗示,因为要顾全面子。对四十岁以上的学生,不可暗示,更不能明说。所以二十岁以前,属于正规教育;从二十岁到四十岁是补习教育;四十岁以后就不能教了,因为已经定型很难改了,纵然其有恶业恶行,我们也只好听之任之,不能与其结冤。

――《太上感应篇讲记》

◎【世间无常,万法皆空,哪有不可化解的怨结?】

一切众生于我们有大恩大德,一杯水,不碗饭,皆是大恩大德。

觉悟的人知道世间无常,万法皆空,世出世间一切法了不可得,哪有不可化解的怨结?

好心待我们的人,我们感恩他的照顾;恶意对我们的人,感恩他消除了我们的业障。

――《太上感应篇讲记》

◎【教导众生有智慧,自求多福,才是真正的慈悲济世】

帝尧曰:“吾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他念念想着天下苦难众生,念念想着如何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如果众生缺少吃的东西,就送去一点食物,缺少穿的,就送去一件衣服,这只是小恩小惠,众生不能永远靠救济生活。如果教导众生有智慧,能能力独力谋生,自求多福,才是真正的慈悲济世。因此,古人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佛菩萨究竟圆满的教学,是帮助一切众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

――《太上感应篇讲记》

◎【社会上多一位这样的人,安全就多一分保障】

遇到灾难时,我们要与社会大众共患难,帮助苦难的众生度过灾难,绝不能只求自己幸免。我们要一切为社会安全着想,为众生利益着想,不要为自己著想,社会上多一位这样的人,安全就多一分保障。

我们希望富有,富有才有能力布施,才有能力帮助别人。自己要切俭,能节俭一分,对社会就多帮助一分,长存此心,则功德无量。我们浪费一分,众生的福利就减少一分,我们浪费,不知不觉就造罪业。纵然是我们应当享受的,也不应该奢侈。世出世间大圣大贤的福德是圆满的,佛陀是福慧二足尊,为我们示现的,仍是惜福和节俭。

古人讲:恭敬、节俭是福报的根源;骄奢、傲慢是灾祸的根源。

――《太上感应篇讲记》

◎【魔拥有的能力,佛都拥有;而佛拥有的某些能力,魔却没有】

譬如,赌博收入入是不义之财,有许多人因为赌博而倾家荡产、离婚、自杀,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古圣先贤苦口婆心劝导大家,安分守已,积德修善,前途一片光明。哪个人发财是靠赌博起家的?靠偷窃起家的?古今中外找不到(妙音注:靠赌发家的,能从小说中看到,但那是瞎编的)。对于赌博,很多国家都有法律予以禁止。

佛菩萨,神明都有神通,如果去赌博,一定赢钱,他们为什么不用这种手段赢钱来布施?因为赌博是不正当的手段,是罪恶的手段,佛菩萨教化众生都是用正面的方法,负面的作法有流弊,会遗害世人。

诸佛菩萨虽有神通,但绝不用神通度众生,而是用教学,用示范。为什么?防止流弊。佛菩萨如果用神通度众生,妖魔鬼怪也有神通,众生会受迷惑,邪正不分,魔佛不辨,遗患甚大。魔拥有的能力,佛都拥有;而佛拥有的某些能力,魔却没有。例如:佛心善,行善,以身作则,魔就做不到。佛以正法教化大众,魔也做不到。

――《太上感应篇讲记》

◎【什么是“法、报、化”三身?】

佛说:“平等真法界,无佛无众生”。“无”是无妄想、分别、执著,唯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真相才会现前。真的“我”是什么?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

若以三德讲,法界是我之体,般若是我之相,解脱是我之用。以三身讲,法身是我之体,报身我之相,应化身是我之用。惠能大师说:“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如果落在“法、报、应”三身中,分别有三身,执著有三身,是迷而不觉。觉悟的人,三身是一身,一而三,三而一,言说有“三”,事实是“一”,一是“我”,三是“我的”。

――《太上感应篇讲记》

◎【做弘法利生的事业,也不能离赏罚公平的原则】

赏罚的标准,在世法是法律,在佛法是戒律。执法的人不仅要懂法律条文,也要明理,还要通情。对“情理法”看得透彻,赏罚才能公允。

团体无论大小,小至一个家庭,一个团体,赏罚很重要。公司,行号,商店的老板,对员工的奖惩也很重要。如果老板做到公平合理,员工必定心悦诚服,效忠尽力,如果老板随顺个人的好恶,赏罚不平,人心就会不服,最终必导致众叛亲离。赏罚是大学问,需要丰富的阅历,无论事业大小或久暂,要做到赏罚公平,都相当不容易。我们平常处事、待人、接物,做弘法利生的事业,也不能离赏罚公平的原则。

――《太上感应篇讲记》

◎【明白事实真相,就会欢欢喜喜的忍让】

若是事实,则好言劝导,若不是事实,则好言安慰,不必追究,绝不争论。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自己命中本有的,别人争不去,自己命里没有的,想争也争不来。何必争呢!别人要争我们就让,如果自己命中本有的,这边让掉了,那边又来了,懂得此理,明白事实真相,就会欢欢喜喜的忍让,怎么会有争执!

――《太上感应篇讲记》

【《太上感应篇讲记》警句摘钞】

◎禅是佛心,戒是佛行,教是佛语。

◎真诚心有余,言语点到为止,才能感动人。

◎凡事不让人,是薄福之相,不必与之计较。

◎古人诗曰:越奸越巧越贫穷,奸巧原来天不容,富贵若从奸巧得,世间呆汉吸西风。

◎学习佛菩萨是大吉大利,有无边的福报。

◎佛菩萨可以原谅造作罪业的人,可是神明不会原谅,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心地厚道,总会有后福;心地刻薄,必定有灾祸。

◎因此,无论在何种逆境逆缘之下,信心坚定,善心善行不退,是真正有福之人。

◎家运是一家人的共业所定,国运是一国人的共业所定,世运是整个世界人的共业所定,造什么因,就感什么果。

◎觉悟的人自处卑下,快乐自在,只有迷惑的人才贡高我慢。

◎即使如来地或等觉菩萨都要严持戒律,佛菩萨的形相都是利益众生,佛弟子要以佛菩萨为榜样,为社会一切众生做表率。“不犯威仪”,威仪就是好榜样。

◎古人论是非善恶有个标准,就是不论现行,而论流弊。

◎对不同的意见要能辨别是非邪正,也要有度量包容,如此才能开智慧,道业才会有进步。

◎佛菩萨需要我们服务,那自然会得到诸佛护念,天龙善神拥护。

◎岁时春日少,世上苦人多。

◎如果规劝两次、三次,对方都不听,不改,就默摈不再理会。尤其是对恶人,对心量窄小之人,一定要谦虚和恭敬,不要与其结怨。

◎生活简易则一生不求人,多欲就要求人,少欲可以不求人,所谓是“人到无求品自高”,生活所需愈少,贡献给别人的就愈多,对自己必定有利,对别人也有利,这就是自利利他。

默默默,无限神仙从此得。

饶饶饶,千灾万祸一时消。

忍忍忍,债主怨家从此隐。

休休休,盖世功名不自由。

沉默,宽恕,忍让,放下。

◎以恕已之心恕人,与别人的冤结就能化解;以责人之心责已,方能改过自新。

◎没有福报不能帮助众生,纵然有心去帮助,也会帮倒忙,做错事,所以说“其事甚危”,“不入三途,其将何归?”他不堕三恶道,又能到哪里去呢?

◎巧取豪夺即使能夺到手,也保不住,终究会被人夺去。

◎没有私心的人,才能不为处境所动,佛菩萨为何能如如不动?因为没有任何私心,佛菩萨连身体和生命都奉献给众生,为众生服务,只要有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就不可能不为处境所动。

◎我们为何不能忍一时?一世就是一时,几时年光阴,刹那即逝。

◎世间有两类人常会犯讪谤的过失:一类是愚痴的人;另一类是好出风头,标新立异,喜欢在社会大众生兴风作浪的人,这两类人所造的罪业极其深重。

◎世出世间圣贤,都是谦虚谨慎,尊敬别人,褒奖别人。

◎圣贤之乐,不在于物质生活的丰足,而在于心地的清净光明,遍照法界。苦是从迷来,乐是从悟来。

◎古今中外,强求的人太多了,一百个强求的人,真正能得到的,不过一、两个而已,他们纵然“夺”得,也不过是把命中本有的,提前得到而已。

◎放下决不是消极,而是更积极,如果消极了,仍未悟入,而是误会,悟入之人必定积极,误会之人才会消极。

◎为众生服务也要随缘,众生的机缘未到时,要耐心等待。佛法讲“佛不度无缘之人”。诸佛尚且如果,我们不必着急,机缘不成熟,充实自已。

◎人生在世,百年弹指即过,保必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去造作罪业。仁人君子事事忍让和退让,所获得福报无有穷尽。凡事不让人之人,是薄福之相,不必与之计较。

◎我们以真诚的善心,就能感得诸佛菩萨。若自私自利,恶心恶行,只能感得妖魔鬼怪。《易经》说“方以类聚,人以群分”,善与善感应,恶与恶耦连。赌咒,只是侮辱正神,巴结妖魔鬼怪。

◎盖数定者,天命也;感应者,天心也。

◎一切业障,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希望我们认真努力修学,把功德回向给过去被杀害的众生,化解与一切众生的冤仇,即是忏悔,也是赎罪。

下一篇:《第十八愿善导释》 095 称名念佛之传承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