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面镜子

2018-10-02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学佛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往世累积的贪嗔痴,在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的冲击下,让我们的凡夫心更加动荡、张扬,从而充满烦恼、痛苦。所以三级修学告诉我,学佛就是为了获得人生智慧,解决现实生活的烦恼,提升生命品质;进一步建成就慈悲心,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获得佛菩萨的觉知,脱离轮回之苦。

佛法的修行,关键在于心行的改变,所谓物随心转,境由人造。

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柏拉图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法义又告诉我们:其实对凡夫来说,观察修和安住修并不陌生。因为凡夫心也是通过观察修和安住修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我们无始以来一直在做观察修和安住修。

对于修行,禅诗有云“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日日勤拂拭,何处染尘埃。”这说明修行实际上往往离不开现实生活;这就像真理往往来自于生活,又要回到现实中去检验。红尘是苦难也是机遇!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修学,用现实情境磨砺自己、对境检验自己,保持身口意时时如法,念念相绪;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就是学以致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八步骤三种禅修就是最适合现代人在现实生活修行的方法工具。善用此方法,以生活为镜,时时对境观察思考,安住,就能时刻精进修行,从而养成带着觉知去生活的习惯。

那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对境使用八步骤三种禅修呢?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了凡四训》中说到,为每日精进向善,就做了功德表,自我监督,从而一步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也受此启发,从8月开始就做了一份每日心行点检表,从身口意列出了约20个项目,每日记录自己的状况。经过2个月的记录汇总,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现象:

1、生活习惯稳定

2、情绪波动起伏

3、善行随缘而就

为什么这样呢?我反复思考分析了以上三种情况,得到了如下的启示。

1、生活习惯稳定

(1)饮食习惯正常,按时、按质、按量。

这是因为我心里知道,三餐对于我这个色身非常重要;合理的营养和饮食习惯,能使我这个色身保持充分的精力,来完成现实生活的需求,保证生命的延续。一切是为了满足这个现实中的“我”。

(2)起居时间、锻炼都很规律。

一方面,是因为工作的需要,这是八正道之一,是个人物质财富保障的重要来源;同时,也为了实现自己社会名利等外在需求,所以兢兢业业。另一方面,足够的休息和锻炼,也是为了维护这个色身。

以上的观察表明,良好的生活饮食起居习惯,一方面来源于自己长期以来接受了正确的知见;另一方面,是自己清楚地认识和理解到:工作和身体都是直接能给自己带来实际利益的,并安住于心中,因而内在的驱动是直接自然的,形成了自我意识的本能,从而自然融入了自己日常生活。

2、情绪波动

情绪波动的记录,是非常不均衡的。在大多数日子里是,情绪是安静淡然的;但是在某些日子里,却会集中爆发:有抱怨,争执,大声讲话,生气,急躁,心烦等等不一。追溯当日具体事件原因,我就会发现一些规律:涉及的人,往往集中在少数人身上,而这些人又是自己心中一直没完全接纳,有着陈见的人。而涉及的事情,又往往会牵扯到自己或者本部门责任、利益。

由此,可以看到自己的我执是多么的强大!八部三禅,强调轮番修,就是因为串习难改,需要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观察,来树立正见、正念,安住于心中,从而法入于心,法行于身。

3、善行

本着勿以善小而不为,记录了不少微末善行。本意不是为了彰显自己,只是为了观察自己心行。从观察记录发现,自己的善行,往往是随缘而施,很少主动向外施善。这说明自己的慈悲心,还是刚刚起步而已。

有诗说“不怕念头起,只怕觉照迟。”以生活为镜,心境相依,境不离心,以生活为镜,向内观照,检讨自己的身口意,改变自己的心行。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佛法说,受到的苦难越大,就能得到更深的觉知,就会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在滚滚红尘中,按三级修学的八部三禅,按佛法的正见,建立正确观念、心态,从而完成生命品质的改变,这就是人生的大福报

感恩三宝!感恩导师!

学员沈卫东合十

文: 沈卫东

下一篇:“陪伴”情绪有感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