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成为修行
很早以前,我就听说过:“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这个说法,觉得很欢喜,就像古大德讲的那样:“运水搬柴无不是道”一样,特别是看了一些禅宗大德的公案,对这种把生活与修行打成一片的状态很是羡慕,虽然自己也做过这样的尝试,可是每每却总是觉得无从下手,难以维系,只能感叹:那是成就者的境界!
学习了宗喀巴大师《道次第略论——未修中间》一节,特别是仔细聆听了导师的开示,我明白了原来在生活中修行不仅可能,而且可行,只是自己一直以来没能掌握其中的窍诀和方法。那就是要从守护根门、正知而行、于食知量和悎寤瑜伽四个方面入手,以此培养座上修止观生起的因缘,如果假以时日培养成功,自然就会使座上座下浑然一体,不离于道,那样,二六时中就都在道上。就像《六祖坛经》中说的那样:“ 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其实,修行无非是让我们时时安住于正知正念之中。
我原来觉得,只有拿起经书,念起佛号,安住座上才叫修行。可是,这样的修行即使能静下心来,那下座之后呢?何况一天之中毕竟座上的时间短,座下的时间长,如此下来,功夫何以成片?在红尘烦扰中,净念何以相续?一点座上修的功夫,又何以抵挡日常的百般考验,万般纷扰?这时听到《未修中间》的法义,我的心中满是欢喜,因为宗喀巴大师告诉了我们如何去培养我们座下的心行,如此,行住坐卧、穿衣吃饭无不是修行。
守护根门就要远离纷扰的对境。因为凡夫都是心随境转,而日常的际遇都会成为我们座上的思量和梦中的惦记。我有时爱去看热闹,对一些生活中的八卦很是关心,也不时会看电视剧,每当坐下之后,不经意间就会有一个念头跑来,妄念纷飞,心难安住,甚至梦中也会云里雾里,真正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哪一天,在家一天看书,打坐,念佛,坐下来心就会很清净,很少散乱。我想这也就是大德讲的:“未成道业,要少事少业”的道理吧。作为初学,我们无法做到“十字街头好修行”,那就要主动地远离愦闹,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惟有主动远离那些不悦意的对境才能易使心安,进而入道。
正知而行就是要保持智慧的观照。对于习惯了红尘喧嚣的我们,这是很难的,加之没有观心的习惯,往往是随意而行,任意而为,事后才会生起觉照,后知后觉也悔之晚矣。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培养觉照的习惯,去观察每一个起心动念和所作所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能够了了分明。时时去问问自己:“我在想什么?我在做什么?这是该想的吗?这是该做的吗?什么是该想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想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我是否能做到身口意保有正知、正知而行?”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去培养。
于食知量就是要让吃饭成为修行。听了导师的开示,我明白了,吃饭能否成为修行,关键在于我们对饮食的心态,对照之下我发现,这么多年了,原来自己不会吃饭。我吃饭多是带着好恶,进而贪著,“好的吃个死,赖的死不吃”,更不要说什么“食存五观”了。如法的吃饭需要时时提起正念,不起贪嗔痴等。以前听说过一个说法,说我们的身体不过是一个移动的厕所,我还很是不满,如此细想,确也如此,身有何恋?食有何贪?
悎寤瑜伽就是要利用睡眠时间去修行。原来听说过,真正的修行人吃饭睡觉都在修行。我觉得,那可能就是所谓的:“夜不倒单”吧,这是我等可望不可及的。学习了这一课,我明白了,睡觉可以成为修行,2000法义中从以何种姿势睡眠,如何安住正念作了解说,让我们习以为常的睡觉有了别样的意义,当然,睡眠的状态也要来源于日常的少欲知足,现法安住。我不禁想到了一个词:“梦中佛事”,我想在成就者的境界中,梦与醒是无二无别的,一样可以大转法轮,因为他们能时时保持正知正念。
学习了这一课,我的收获是很大的,明白了如何进行座下修。当然,作为凡夫的我们,要想改变千百年来形成的串习,让生活成为修行,还需要用心培养,还需要时间的淬炼。特别是加入三级修学以来,随着佛法修学的深入,对八步骤三种禅修的理解、接受、运用,我的观念在更新,心态在改变,这些形成的观念和心态带到生活中去待人接物、解决问题,我想那就是佛法在座下的运用,因为即使是四个止观助缘,其根本还是正知正念的养成。如此,只要安住于修学模式,做好自修与共修,正念就会渗透到心灵的每个角落。
文: 法志
下一篇:“我”娃被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