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运用十八字的心路历程
十八字是书院修学模式的经典概括,也是于修学能否获益的关键所在,理解、接受、运用十八字却需要一个过程。
能否主动运用十八字,体现的是我们的信心是否具足。说来很是惭愧,在刚开始进入书院的时候,自己对于十八字没有很是重视,觉得这没有什么,很平常。虽然在进班之初的“修学总则”里学了真诚、认真、老实的态度模式,理解、接受、运用的修学方法、观念、心态、品质的修学效果,这十八字,也认为自己理解了,明白了。可是自己还是沉静在世间知识学习的串习里,对于法义一扫而过,大意明白了,急着去完成《辅助材料》上的问题,就像小学生完成作业一样,不时去书中找答案。一段时间下来,自己分享的时候也能夸夸其谈,还能得到师兄们的点赞,自我感觉良好。可是渐渐地,我听到很多师兄说了自己的改变,我不禁疑惑,为什么自己收效甚微呢?自己的内心没什么改变呢?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那时候,我很苦闷,又拿起了《学员手册》,《八步骤三种禅修》,一遍又一遍地读下来,思考着自己的症结所在,渐渐地我明白了:原来自己还停留于固有模式的修学中,看是完成了三遍自修,看是参加了早晚课,可是相对与师兄们,原来我不够真诚,不够认真,也不够老实,我没有清空自己的思想去接受法义,而是存有了自我的评判和设定;更没有按照八步骤的要求去理解、接受、运用,我的理解是跨越式的,没有一、二步直接就是第三步;法义对我更多的只是一种知识,与我的生命没有发生太多的链接。
痛定思痛,我觉得自己之所以不能踏踏实实地按要求去做,问题还是出在了信心上,对导师信得不真,对模式信得不切。更多的是自以为是,而不是依教奉行。这时候,不禁想起自己这些年在佛法中的寻找,为什么会选择导师?怎样进入的三级修学?我和其他师兄一学佛就遇见导师不同,我是因为在其他地方学佛受益不多,我才走入了书院,我对导师的人品和修为是认可和敬仰的,可是自己又不老实,想想积习难改,我的接受还是有选择的,我的安住还是有分别的。拷问了自己的初心,我明白了,原来是还生活在自己的串习里,还按照自己的好恶来学佛法,因为态度不端正,所以对模式的接受就是有选择的,真信导师就要把自己内心中的东西倒掉使之成为具格的法器,真信就要依教奉行,就要安住于模式。
真用就能于法受益。我觉得,学佛需要真信,真用,需要动真的,归根结底还得出于真心,做个真人,你有一份真,就获一分利益,你有十分真,就获十分益。当我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按照真诚、认真、老实的态度去做自修,去修学法义的时候,我发现,一些原来不以为然的法义有很多令我深受启迪的地方,原来觉得因果的成熟得在以后,乃至无量劫后才能成熟,这次看到了当下因果,心灵因果,我才幡然醒悟;当我按照八步骤的前三步去理解法义,进行自修的时候,开始觉得很烦,觉得实在没必要,这么大人还需要像小学生一样字斟句酌吗?可是耐住性子,这样一课一课地学下来,我发现自己的对法义的理解是完整、准确、透彻的;当我用获得的正见去联系自己的人生的时候,我才找到了自己烦恼的内在根源,原来是自己的错误认识;当我运用获得的正确认识去观察思考的时候,更多的是看到了不良心态的过患,在不断熟悉和重复正向心态的过程中,我的生命品质也在悄然的改变。曾经学过《报恩,不仅仅是报恩》这篇法义,我明白了,父母恩重当思报答,可是因为性格等原因,我与母亲却格格不入,她总觉得我不对,我总对她的做法、说法看不惯,几年前,还发生过她在我家输液,因为言语不和我俩吵架的事。当学到“念恩生敬”的时候,我一点一点的去思维,进行观察修安住修,潜移默化地我变了,母亲还是那个母亲,她的唠叨在我成了关爱,她的偏见我看作了串习,看到了现象背后是我执在作祟,我不再指责、抱怨,而是开始去接受、理解、陪伴、引导,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和谐了。慢慢思考,我明白了,自己做法的改变是因为我的观念、心态改变的缘故,这一切都是按照八步骤去落实十八字的结果。
一路走来,我看到了自己的变化,智慧在增长,遇事的时候我能运用佛法去面对,烦恼渐渐地减少了,定力增强了,不那么容易发怒了,妻子说我:“这会学对了,看着有效果了。”从我自身的变化,也影响着身边的人。如今,我的父母虽然没有进入书院,但也开始看导师的讲法视频了,我的侄儿和女儿都先后进入了读书会学习。
我知道,虽然从进入同喜班之初就在学习这十八字,事实上,直到现在已经在同修班学了半年多了时间了,自己在实际运用上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想:十八字是导师几十年来修学经验的总结,是佛法修学的2000窍诀;学修八步骤,是我从今生直至成就菩提都需要的指引,践行十八字,永远在路上。
文: 法志
下一篇:自利与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