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
书友们好,我叫觉范。
进入不惑之年,面对生活压力和生命中无法避免的痛苦和烦恼,我于2013年开始学习心理学,于2015年底进入书院修学佛法,心理学的学习是断断续续的,哪里有课就去哪里,还要考虑成千上万的上课费用和连续几天的出行时间是否允许,2015年底进入三级修学后,没有间断。
开始时,我是用心理学知识来对照佛学内容的,所以一边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不菲的价格奔赴大江南北追星般的跟随心理老师到处上课,一边也抓住书院的修学不放,也抽时间做义工,所以身心都很疲累,特别是碰到心理学和佛学不相融的地方时很纠结。
就这样走到2017年下半年,佛法的积淀在我身上起作用了,我发现我是在舍本逐末,放着自家的果园视而不见而到处攀缘。真切体会到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济群导师开示的关于佛教与心理学的相通之处和不同之处人真实不虚。下面例举如下:
一、 佛教和心理学的相通之处,都是在关注“心”,在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
学习心理学和佛学都能解决心理问题,这一点我确信无疑,两个体系的学习中我都有收获,否则我不可能坚持。
二、 心理学着重解决异常的心理问题,而佛教认为,只要还有贪嗔痴,就存在心理疾病的隐患,就是一个烦恼的带菌者。
无论是参加孩子的心理学课程,还是成人的婚姻家庭心理课程,我发现课堂中更多解决的是厌学、自闭、抑郁、自杀、婚外恋、家庭暴力等异常的心理问题。在课程中,我一边在比较中庆幸,一边因为找不到更高的方向而陷入另一种浑浑噩噩的轮回中。
跟随心理老师几次课之后,除去发现课程不菲价格的商业运作外,还发现老师不平等地面对学员,她选择为她付出多的学员做个案,她对与她有缘的学员说更多的爱语。我当下觉察这个老师还没有断烦恼,还是一个贪嗔痴的带菌者,虽然她有实用有效的心理技巧,但终究无法与悲德和智德圆满的佛菩萨相比,更不可能把我引领到更高更远。
三、 佛教修行不仅要解决贪嗔痴产生的问题,还要解决贪嗔痴本身,进而开发生命内在的良性潜质。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圆满无暇的健康者。
当我吃饱、穿暖、没有易于常人的心理疾病时,我依旧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当遭遇求不得、悲伤、痛苦、面对老病死,当无常来临时,我无法坦然面对无常,我意识到这是我无始劫以来积累的贪嗔痴,仅靠心理学是无法彻底解决的。而且在心理学学习现场是蛮有启发,蛮欢喜,一旦回到现实生活没多久就被打回原形。
而在书院修学就不一样了,这里是纯公益的修学团体;有导师---善知识和模式的双重引导,有共同修学的伙伴和良好氛围;有初中高三级课程,次第清晰;有十八字方针、八步骤三种禅修的修学方法,有共同的目标,解脱成佛。在这里可以时时闻思,处处践行,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日夜不息地奔赴佛的怀抱,成就佛的品质。
心理学只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作为东方心理学的佛教,已走过2500多年,一代又一代的佛弟子,依照佛陀指引的方法,降服烦恼,调御心行,彻底解除贪嗔痴,乃至明心见性,开发生命内在本具的佛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圆满无瑕的健康者。
2017年11月,面临心理学高级班陪训和书院辅助员选拔冲突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书院,从此,一门深入,专注于书院,精进修学,积极义工行,在利他中自利,从觉他时自觉,逐步提升生命品质。
文: 觉范下一篇:佛门中最完美的女性原来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