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课法义分享
本章法义导师为我们讲了三种相对的佛法智慧,“出世还是入世”,“多情还是无情”,“随缘还是进取”,这完全颠覆了我对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原有的偏见。
一是在我参加佛法学习之前,因为受到一些小说、影视作品的影响,我认为出家往往是由于仕途失意,情感受挫折而消极厌世出家。通过对本章法义的学习,我才认识到,“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正如南怀瑾先生说的:“英雄要战胜别人,圣贤要战胜自己。”出家首先要发起一种出离之心,要从自己的迷惑和烦恼中出离。要想出离,就要与我们无始以来形成的贪嗔痴进行战斗,如同一人与万人敌,要想战胜自己,远比战胜别人困难得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修习佛法,不断的掌握佛法的智慧,这样才能够战胜我们无始以来所形成的贪嗔痴。这需要有多大的愿力和努力才能够达成?所以这让我对导师及诸善知识,升起了无限的景仰之心。他们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是我学习的榜样。
二是有关无情和多情的问题,我认识到凡夫的情,一是有痴的成分,二是有贪的成分,三是有自我的成分。这三种情是在无明的状态下建立起来,是凡夫贪嗔痴的表现。而出家人的情,是法的情,是对佛、法、僧的信仰和恭敬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相对凡夫有染污的情感,法的情是建立在智慧、无我、不贪著的基础上。我们要通过学习佛法的过程,渐渐的增加没有染污的情感,逐步减少有染污的情感,这样我们的世俗生活就会更加美好。
三是随缘与进取的关系,我原来认为,随缘就是顺其自然,对随缘并没有深刻的理解,我早些年,在事业上遇到一段很长时间的瓶颈的时候,我就会以随缘和顺其自然来安慰自己,现在想想那几年随业风飘荡,浪费了不少时间。佛法是缘起论,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通过修习,我进一步认识了“缘”的含义。这是佛法最基本的概念之一,随缘事实上就是要我们,客观的看清各种因缘之后,需要做出一种智慧的选择。所以随缘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随缘表示我们能审时度势,做出客观的评估,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方能事倍功半。也就是做事目标明确,方法正确,方能成功。
文: 晋竹下一篇:《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法义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