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国化经历的几个阶段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相互交流、共享共生中得以完成的。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印度,生根于中国。佛教的传入,不仅对中国本土文化带来冲击,同时也对本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对佛教中国化作了精辟而深刻的阐述:“佛教产生于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在发展过程中,佛教始终坚持着中国化的方向。纵观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史,佛教中国化发展的历程大致经历了3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两汉魏晋时期的初传。这个时期佛教传播并不顺利。汉代崇尚儒学,汉末以后老庄玄学思想盛行。佛教作为外来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抗拒和排斥,儒家认为,佛教是与“尧舜周孔之道”相对立的“夷狄之术”。然而,佛教并没有排斥儒家、道家思想,而是善巧方便地与中国文化思想相融合,并依附神仙方术、魏晋玄学,积极化解了与儒、道之间的矛盾,形成了佛教般若学派的“六家七宗”。第二个阶段,是从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化佛教走上了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南北朝时期社会黑暗、战乱频发、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人们思考人生、思考生死,希望有一种新的精神家园能够皈依,以此避战争所带来的苦难。佛教智慧和普度众生的精神,迎合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需求。社会开始广泛接纳与吸收佛教,佛教迅速传播。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空前强盛的时期,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繁荣,中西文化融合,中国化佛教开始走上了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呈现出鼎盛兴旺的局面。在这个时期,佛教在印度逐渐衰落,中国成为世界上佛教最为发达的地区。禅宗、法相唯识宗、净土宗、律宗、华严宗、三论宗、天台宗、密宗等诸宗并弘,并逐渐演化为诸宗融通,最终形成了以“禅净合一”为核心的各派大融合。中国化佛学体系的逐渐出现,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基本完成,中国佛教进入了成熟和繁荣的新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入宋以后,中国化的佛教逐渐衰落,表现出了很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佛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随着其自身理论精华被宋明理学所吸收而在理论上少有创新,陷入停滞。由于禅宗和净土宗的盛行,佛学表现出了教禅合一和禅净融合的趋势。到了明清时期,居士佛学开始兴起,佛学研究团体也开始出现。到近代,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的思想,为近现代佛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来源:中国民族报下一篇:这些日常用语都出自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