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记法义看三遍】

2018-07-14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学习教理就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观念,在此过程中,转化并修正错误观念。还要把佛法所说的正确知见落实到心行。过去我们总觉得,学教理是学教理,修行是修行,其实不是这样。我们学习教理,对教理不断地正确思惟,就是修行的过程。

任何一种想法和行为都要不断的正确训练。修行也是同样,首先要转化错误习惯,这又包括两方面 :一是我们的起心动念,即错误观念 ;二是由观念养成的错误行为。

八正道是佛法修行的不二中道,其中就有正思惟。可见,正确思考本身就是很好的修行。佛法的正见、止观、契入空性,都是建立在正思惟的基础上。

在声闻乘教法中,讲到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其中的如理作意就是正思惟。所以说,这是修行的常规道路。我们不要以为学教理不是修行,正确地学教理就是修行。

同修拿到新书时就迫不及待的打开,看有一本是《道次第》经典原著,另三大册是导师就《道次第》的每一句话做的详解。终于明白一年以来的学习中,导师对我们修学要求重中之重的强调和唯一的要求就是:法义要看三遍。对于这个要求的心得体会如下:

“温习乃研究之母”,学习教理都应该立即再读一遍,一方面因为再次阅读,使你更清楚的了解,知其结尾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开端,另一方面,第二次阅读时,会用不同的心情而得到不同的印象,就像在不同的光线中观察同一件东西,作品是作者思想活动的精华,学习教理才能大致理解他的正念,如能通过反复的学习教理从而树立正确的思维并落到实际生活工作中,就能成就佛菩萨的生活品质。要想到宝山而不空手而返。就老实的听从导师的教诲,学习教理从法义看三遍开始吧。

《论语》的开首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经典指出学习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学,第二步是习,第三步才是悦。学生上课需要课后做功课的练习不断巩固,反复的练习才能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才能更好的熟练运用。听授法义和讲座,没有反复学习教理,再好的理念就没法落实到生活和工作上的运用,只是停留在学的层面,这远远是不够的。没有习就不会产生后面的学悦。更凸显出学习教理从法义看三遍开始。

世间的人无不是“厌苦求乐”的。如果说学习有苦没有乐,是谁都不想干的,只讲“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把很多修学者的吓在门外。其实学习一旦进了门并非全是苦,至少是苦乐参半。古来都说穷学富商,做学问的必定穷,做生意才可能富有。但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搞学呢?就是因为有这个不亦乐乎,搞学问是精神上的富有,搞生意是物质上的富有,能够给人真正带来安乐,到底是物质还是精神呢?这个不亦悦乎并不是轻易就能得到。学习教理让我们从法义看三遍开始吧

“温故而知新,乃可以为师,“故”是什么?就是旧有的教理知识,新就是创造,有创造就有新,有新就有乐。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学乐,有了学乐,学习之道就会荀日新,日日新。就能深入的学习和坚持下去。学乐从哪里来?从师处来,为师者必能使你“温故知新”,这也是一种克隆。学习教理体现了师承的意义,是更值得研究的克隆。温故知新从法义看三遍开始吧

学习教理,把法义看三遍还具有三方面的意义,第一遍是知识的传授,第二遍是知识的运用,第三遍就是创新即获得正确观念后,熟练把它落实到心行。

我们说的学习教理可能只是停留在知识面,实际上是指已经知道的正确观念。是已经过去的东西,学习这个已经过去的东西,我们总是会感到厌烦。人总是有喜新厌旧的一面,但这个厌旧的一面是必须克服的,我们不学习旧有的,怎么可能理解接受和运用?因此学习教理必须做到喜新不厌旧,欣然接受导师的对修学的嘱咐:学习教理从法义看三遍开始。

谨记导师的叮嘱,有如中医上强调师传,回想对中医的挚爱,和至今还孜孜不倦学习和钻研,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的师父,近8年的时间,使我在这个领域开了些窍,也是师父把我领进了门。常言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是古今过来人的行话,门确实需要师父领进去,这一点很重要,没有领进门,你始终是在门外逗圈子。

《道德经》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到“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修学的路上,学习教理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旧有的习惯观念。去习性、化秉性、修学就圆满了。生命在不断地学习与持续改变中得以升华。人生的旅途上,不断反复修习教理并时文: 伍枚

下一篇:我这三年来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