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修学的钥匙
学习教理就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观念,在此过程中,转化并修正错误观念。还要把佛法所说的正确知见落实到心行。过去我们总觉得,学教理是学教理,修行是修行,其实不是这样。我们学习教理,对教理不断地正确思惟,就是修行的过程。
任何一种想法和行为都要不断的正确训练。修行也是同样,首先要转化错误习惯,这又包括两方面 :一是我们的起心动念,即错误观念 ;二是由观念养成的错误行为。
八正道是佛法修行的不二中道,其中就有正思惟。可见,正确思考本身就是很好的修行。佛法的正见、止观、契入空性,都是建立在正思惟的基础上。
在声闻乘教法中,讲到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其中的如理作意就是正思惟。所以说,这是修行的常规道路。我们不要以为学教理不是修行,正确地学习教理就是修行。
同修拿到新书时就迫不及待的打开,看有一本是《道次第》经典原著,另三大册是导师就《道次第》的每一句话做的详解。终于明白一年以来的学习中,导师对我们修学要求重中之重的再三强调和唯一要求就是:法义要看三遍。这是导师给了我们一把开启修学的钥匙啊!触动和心得体会如下:
“温习乃研究之母”,学习教理都应该立即再读一遍,一方面因为再次阅读,使你更清楚的了解,知其结尾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开端,另一方面,第二次阅读时,会用不同的心情而得到不同的印象,就像在不同的光线中观察同一件东西,作品是作者思想活动的精华,学习教理才能大致理解导师的正念,才能通过反复的学习教理从而进行正确的思维产生正确的观念,进而落到实际生活工作中,成就佛菩萨的生活品质。要想深入书院的宝山而不空返,就老实的听从导师的教诲,学习教理从法义看三遍开始吧。
《论语》的开首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经典指出学习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学,第二步是习,第三步才是悦。学生上课需要课后做功课的练习不断巩固,反复的练习才能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才能更好的熟练运用。同样听授音像讲座也是一样的,没有反复的聆听学习,再好的教理也就没法落实运用,只是停留在学的层面,这远远是不够的,也没法进一步深入修习,更不会产生后面的学悦。由此凸显学习教理,从法义看三遍开始之重要。
世间的人无不是“厌苦求乐”的。如果说学习有苦没有乐,是谁都不想干的,只讲“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会把很多修学者挡在门外。其实学习一旦进了门,并非全是苦,至少是苦乐参半。古来都说穷学富商,做学问的必定穷,做生意才可能富有。但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搞学问呢?就是因为有这个不亦乐乎,搞学问是精神上的富有,搞生意是物质上的富有,能够给人真正带来安乐,到底是物质还是精神呢?这个不亦悦乎并不是轻易就能得到。从学习教理中感受学乐,让我们从法义看三遍开始吧!
“温故而知新,乃可以为师”,“故”是什么?就是旧有的教理知识,新就是创造,有创造就有新,有新就有乐。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学乐,有了学乐,学习之道就会荀日新,日日新。就能深入的学习和坚持下去。学乐从哪里来?从师处来,为师者必能使你“温故知新”,这也是一种克隆。认真学习教理也体现了皈依师的意义,者是更值得研究的克隆。温故知新可以成就人天师,从皈依师开始,学习教理就把法义看三遍吧!
学习教理,把法义看三遍还具有三方面的意义:第一遍是知识的传授,第二遍是知识的运用,第三遍就是创新。即落实到心行上的运用,应对绚丽多变的繁花世界。
在通常情况下,学习教理可能只是停留在知识面,实际上是指已经知道的正确观念,是已经过去的东西,学习这个已经过去的东西,我们总是会感到厌烦。人总是有“喜新厌旧”的一面,但这个厌旧的一面是必须克服的,我们不学习旧有的,怎么可能理解接受和运用?因此学习教理必须做到喜新不厌旧,欣然礼敬导师亲授给我们的修学钥匙:学习教理,谨记把法义看三遍。
中国的传统中医也是很强调师传的,回想自己对中医的热爱,和至今还孜孜不倦的继续学习和钻研,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的师父,近8年的时间,使我在这个领域开了些窍,也是师父把我领进了门。常言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是古今过来人的行话,门确实需要师父给领进去,这一点很重要,没有领进门,你始终是在门外逗圈子。
《道德经》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在学和习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会“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修学的路上,通过学习教理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旧有的习惯观念。去习性、化秉性、修学就圆满了。生命在不断地学习与持续改变中得以升华。人生的旅途上,不断反复修习教理并时时内观自己,让自己从正确思维的状态中逐步落实到心行中去,带上修学的智慧钥匙,成就佛菩萨的生活品质!
文: 无觉晓
下一篇:心改变了,世界就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