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甜的,你尝到了吗?
佛法是甜的,你尝到了吗?
01 据犹太人的智慧之书《塔木德》记载,在孩子入学的第一天,拉比(犹太教的老师)会给每个孩子喂一勺蜜。然后,拉比满脸神秘地对孩子们说:
“你们将要学习的知识,和蜜是一个味道。”
数日前,一位佛友拿着一本新版的《愿力的奇迹》,来到九华山大觉寺找我签名。
听她自我介绍叫“甜甜”后,我就在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
“佛法是甜的。你尝到了吗?”
想象一下,对来皈依三宝的人,在举行皈依的仪式之前,如果法师先给每个人一勺蜜,然后告诉大家:“你们将要学习的佛法,和蜜是一个味道。”
那将会是什么效果!
02当然,佛法的滋味,不仅是一味甜。
燃香供佛时,要默诵供养偈:“戒定慧解知见香,遍十方界常芬馥;愿此香云亦如是,无量无边做佛事。”
“遍十方界常芬馥”,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一天,大梵天王来到灵鹫山,听佛陀说法。大梵天王把一朵金莲花献给佛陀。佛陀手拈此花,意态安详,却一言不发。僧众们不理解佛陀为什么不语,面面相觑,唯有以苦行著称的摩诃迦叶破颜一笑。
佛陀说:“佛法普照世间、包含万有,能熄灭烦恼、超脱轮回;能不依形象,不立言说,以心传心。现在,我将这一妙法传付给摩诃迦叶。”
因此,也可以说,佛法具有莲花般的香味。
佛陀说,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名叫“娑婆”;娑婆的意思,就是“不完美”。然而,佛陀还说,世界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莲花藏世界海”,简称“华藏世界”;在佛陀眼里,这个世界包裹在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中。
莲花有朝开夜合的习性。因此,有人在日暮莲花合瓣之前,将茶叶用纱囊装好,放在花心里,让她在莲花充满香馥的怀中美美地睡上一夜;次日清晨,莲花乍醒,莲瓣初展时,将茶囊取走,此时,茶叶已经浸染了浓浓的荷香。另据沈复的《浮生六记》记载,此茶“香韵尤绝”。
被莲花浸染过的茶,我虽然没喝过,那番“教收荷叶三宵露,供我瓷瓯午后茶”的滋味,却令人充满了想象。
03净慧长老提倡“生活禅”,主张“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体会但不贪著生活的滋味,同样可以帮助人走上菩提道。
一般来说,世间有五味:酸甜苦辣咸。
佛法会有酸味吗?在韩国,僧人主张“身土不二”(生活的节奏与四季统一),秋天的寺院里,飘荡着一股浓浓的腌酸菜的味道。僧人腌酸菜,分明是在延续“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禅风。
甜味,上面提到了,下面要说的是佛法的苦味。佛陀初转法轮,讲的是“四圣谛法”:苦、集、灭、道。由此可知,苦,是佛陀让我们了悟的第一味。
人在世间生活,就要面对种种的痛苦。快乐是什么?不过是两个痛苦之间的缝隙。在常见的蔬菜中,苦瓜,可以说是最贴近“四圣谛法”的。尤其盛夏溽暑之际,多吃苦瓜有益健康,因为它能清热、解毒、滋阴、 暑。
佛法会有辣味吗?
宝寿禅师早年在五祖寺作“库头”(仓库保管员),一日,方丈戒禅师偶受风寒,需服姜糖水驱寒,侍者找到宝寿禅师讨要几片生姜。
宝寿禅师说:“库房里的都是常住公物,不可私用!如果要用,请拿钱来买。”
侍者回来禀告方丈,戒禅师让侍者拿了几文钱买了几片生姜回来。
后来,洞山寺缺住持时,戒禅师欢喜地举荐了这位“卖生姜汉”。
姜是什么味道?辣的!除了姜,还有什么是辣的?
当然是辣椒!
有一天,读《禅门宗派源流》时,我突发奇想,试着从蔬菜的视角,认识禅门五家,发现大有意趣。
曹洞宗绵密温和,像厚实的冬瓜;沩仰宗体用圆融,像圆滚滚的茄子;法眼宗对机接机,像天生有眼的藕;云门宗奔流突止,像过冬的大白菜;唯有临济宗,雄浑峻烈,佐以棒喝,如人食辣椒,一边涕泗横流,一边大呼“痛快,过瘾”!
在日常饮食中,辣椒的辣,像不像临济禅师的当头棒喝?
回顾在菩提道上留下的脚印,相信每个学佛者都有自己的一番“酸甜苦辣”。
04《百喻经》中,有一则“愚人食盐”的小故事。
从前,有个愚笨的人去朋友家做客,和主人一起吃饭时,他嫌菜肴没有味道。主人往菜里加了一点盐。
他一吃,菜肴非常可口,于是他有了一个想法:“菜肴好吃,都是因为加盐的缘故。放那么一点,味道就那么好,如果多放一些,岂不更加可口?”
这个愚笨的人回到家中,不吃菜,只吃盐,结果弄得自己口涩发干,非常痛苦。
在这个故事后面,佛陀总结说:“有些修学佛法的人,认为节食可以悟道,于是断食七日、甚至十五日。这样做,其实只是体会什么是饥饿,对悟道是没有什么帮助的。这个道理,和愚人食盐一样。”
美食家说,在人间五味之外,还有一个“第六味”――淡。其实,此说抄自佛门。
佛门对食物的要求,有“三德六味”之说。三德,指“轻软、净洁、如法”;六味,指“甘、辛、咸、苦、酸、淡”。
“淡”的滋味,接近于人们常说的“平常心”。具体到菜肴上,应指烹饪时,不加盐,让菜蔬保持本味。
关于平常心与饮食,《弘一法师传》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
某年秋,弘一法师云游到宁波七塔寺,小住了数日。老友夏 尊闻讯,前来探访。他见到法师房间极其简单,仅一床、一桌、一椅。
法师午饭,是一碗白米饭,一碟咸萝卜干。眼前的场景,让夏 尊想到法师出家前锦衣玉食的生活。他禁不住问:“这么咸的萝卜干,吃得下吗?”
法师停下筷子,微笑着说:“咸有咸的味道。”
饭后,法师倒了一碗白开水,慢慢喝下。夏 尊问:“没有茶叶吗?这么淡的水,也喝得下?”
法师笑着说:“淡有淡的味道。”
05人的眼睛(视觉)、耳朵(听觉)、鼻子(嗅觉)、舌头(味觉)、身体(触觉),都是向外的,这是人类生命的特征。
虽然所有的感觉器官都向外打开,但是所有的体验,哪怕具体到“酸甜苦辣咸”,没有哪一个不是发生在内在的。
佛法的核心是觉。以一颗觉照的心观照生命中的所有相遇,人,或者物,情绪、情感乃至食物,哪一个都有可能促进我们觉醒。
就像赵州禅师的“吃茶去”、云门禅师的“胡饼”、仰山禅师的“仰山饭”,都与吃喝有关,但在一盏茶里,泡出的却是佛法的滋味;一块饼中,却含藏着佛法的滋味。
端起一碗白米饭,举箸欲食时,可曾想到,这“粒粒如珠似银烂,食者须知来处难?”如果看不到这一碗米饭来到手中的因缘,就依然是“若还心地未明时”,恐怕也难吃出佛法的滋味。
因此,无论是赵州茶、云门饼、仰山饭,乃至一切食物,要想从中体会佛法的滋味,首先要细细咀嚼一番。
明海法师曾有言:“如果会吃饭,你就能成佛。”饭,我们都吃了很多年了,是否已经藉由吃饭走上了成佛作祖的菩提之路呢?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就要在用“餐”时,别忘了用“参”!
本文为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关注腾讯佛学长享智慧清流
下一篇:四位高僧惜福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