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说之门,说之为口

2018-06-28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虚堂和尚语录》里有这样的话:五祖因。僧问。如何是佛。祖云。口是祸门。坑坑坎坎。险险。一言易出。驷马难追。口业,在佛教中是三业之一,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口说善言,能令人心生欢喜,口出恶言,除了令人生恼,还须自受恶业苦报。上次我们讲了在寺院勿谈是非,现在我们把这个问题扩展开来讲,讲一下关于“口业”的问题。

慎护口业

在《旧杂譬喻经卷下》记载了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鳖,遭遇枯旱,见到湖泽干涸,自己又没有办法靠自己的能力到可以觅寻食物的地方,就去求助在河边的大鹤,大鹤就衔着鳖飞,越过了几个城市,但是鳖在途中一二再,再而三地问大鹤“为什么还没有到呢?”大鹤没有办法,就要回答鳖的问题,刚一张口,鳖就从空中坠落地上,很快就被人捕食。《法苑珠林卷四十六》也记载了这个故事,并且进行了注释:谓鳖于不应开口时而开口,遂遭横祸;比喻凡夫愚顽,因不慎所言,而遭口舌之祸。所以我们一定要言语谨慎。

咱们寺院里经常举行法会,全国各地的善士都会来,尽管我一再给大家讲在寺院里一定要谨言慎行,可还会遇到很多因为语言招来恶果的事例。

一位三门峡的善士,她母亲生重病,她到寺院里发愿,说:如果我母亲病好了,我终身不嫁,出家为尼,为一切众生服务。她这愿力发出后她母亲真的病好了。可是她又后悔了,原因是她在单位上班看到一个小伙子,陷进去爱得死去活来。最后她母亲哭着去找我,我也惊呆了,这是你发的大愿啊!如果你这个大愿不算那不是开玩笑吗!这个业力谁来背负?师父也没有办法,因为这是你自己当初恳切虔诚发的愿。她母亲一气之下就说,你要真的结婚我就自杀

你看这个语言有多大威力,诸佛菩萨成佛之前都是言行发出的愿力,我们既然已经发愿,就要努力去执行,说出去的话不能收回来。现在很多人随便发愿,在求佛的情况下,恨不得把自己的所有都许给佛,后来目的实现了,也忘了自己当初发的愿。这宿世劫的因果能逃掉吗?

除了发愿毁愿,还有一种情况很可怕也很可悲。有的居士拜了某位法师、学了某个法门,然后就开始哄抬自己所修的法门,贬低其他法门,看到一些与自己所学的不同就拼命地议论、诽谤。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有人学显宗、密宗,有人读《地藏经》、《金刚经》,这些法门和经典都是平等的,学哪个、读哪个都很好。佛法没有一点区别,有区别的只是我们众生的心态,是我们的心把它想成这个大那个小了。从这一点看出,一方面我们要谨慎自己的言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精进修学,有自己的分辨智慧,不要随波逐流,也不要被拉入歧途。现在每个人修学水平都不一样,且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很多,如果误入歧途那真是毁了自己以往所有修行并造下恶业,可怜可悲!

在寺院为什么止语?答案就在这里。只要你们踏入寺院这个门,说话一定要注意,三思而后行。不管你是发誓愿或是谈论是非,一定要想想因果。如果像佛一样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皆得证悟,能做到口无失,说出来的是有益于大家修行的话你就说。否则就什么都不要说。佛教有个词语叫:口定,意思是寂然静默,不谈是非。

不只是单单是寺院,就包括家庭、社会,我们都要清净口业,不要妄谈是非,往往很多不必要的事情都是由口舌之争引起的。举个例子来讲,邻里之间经常会讲到家长里短的,有的人就喜欢翻口舌,今天那个婆娘怎么样,明天这个婆娘怎么样,遇到这样的人你千万不要和她说话,一转身她又添油加醋在其他人面前讲你什么了,到时候又牵扯不必要的麻烦。邻居家媳妇回家看了婆婆一眼没有说话,被她看到了,她马上添油加醋和其他人说,“那个媳妇怎么怎么样,你别理他,也别再和他说话了,我说真的,我真的烦死他了”。完了,其他人一传播,找到这个婆婆,对你媳妇好一点呀!婆婆很迷茫,说我对我媳妇很好呀!怎么了?引诱着慢慢说出来了,话又传回来了,听到这里那婆婆哭起来了,很委屈呀。这一哭被她孩子看到了,如果是孝子的情况下,他们两个该离婚了,一个家庭因为他人无妄的口舌之争破裂了。如果不是孝子的情况下,翻口舌、传口舌的人背着因果关系。等他们老的时候他们的儿女怎么对待他们呢?这都是犯口舌产生的语言上的伤害。捕风捉影、造谣生事的行为或作法与挑拨离间、煽风点火之类的接近,往往其行为和人品已被否定,即非君子之流。口业不清净,要受拔舌地狱之罪,切不可大意。有时候有些女众是非很多,这不是批评女众。你看为什么转生过来的小孩,男身,他要不眼睛坏掉了,而哑巴多为女性,这就是宿世是非口舌太多。你看到什么?那是真实的吗?不是真实的,不是真实的你为什么要去讲?所以我们修学人,一定要知道这个因果关系,该说的话说,不该说的话怎样都不要说,免得受罪。也不要天天去找别人的过失,说别人的是非,你自己都对吗?自己做得很好吗?修成了吗?没有修成,就不要说别人。诸佛菩萨都不看众生的过失,你为什么非得看别人的过失?

口业的情况很多,但作为我们要时刻管著自己,不可放肆,胡说八道。若种下不清净的因,将来必定结不清净的果。身业和意业也应如此。一个人清净与否,时时反省至关重要。佛陀开示道:“汝应如此修:时时反省,清净身业;时时反省,清净口业;时时反省,清净意业。”

凡圣之见

口业说到底就是我们心的问题,心清净了,自然而然能说出来清净的语言,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佛以微妙清净之语,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学佛也要学佛的智慧,用智慧来看待一切问题,这样说出来的也就有了智慧,自然不会有偏颇,甚至是造下口业。

昨天,有个居士来找我,我不太清楚她修学到什么程度,她对我说:师父,我是单亲妈妈,老公不在,家里很不清净,你能不能到我家住几天镇镇宅?师父应该怎么回答,去还是不去?不去,说师父不慈悲,去,又难免会引起争议,容易让大家误会,甚至是造口业。猜猜师父怎么答应?师父答应了,我对她说,在你离开寺院的时候,带上师父的照片回去,危难时可以观想师父加持,师父随时会到。这样一来,师父肯定是去她家了,对不对?怎么会说不去呢?所以有时候,这个话,不要误解。对师父来讲,所有众生都是一样看待,不管任何道的众生都一样,亦不管你有任何想法,都是一样看待。师父也希望用一些善巧的方法来帮助所有有缘的众生,就像这件事,如果是没有讲清楚,大家一听师父答应了,很多人对出家人的看法很多,是不是又开始用一些凡夫猜想来造口业?

刚才我讲到这一块,引用前面这个居士问的话,意思告诉大家,师父不会做什么出格的行为,不要拿凡夫的思维去看待这些事情。我们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一定要有智慧,从事性分析,而不仅仅是看到事相就妄下结论,凡夫之眼看圣人之事都会出问题。我们无论怎样,不要拿凡夫的眼睛去看待别人,以凡夫的思维去想像一些事情,否则都会出问题。那时候不仅害的别人,同时也是害的自己。

做很多事情一定要心行清净,要用慈悲与智慧对待身边的人。

清净口业

我们常说:群处守口,独处守心。就是说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口,常说是非,口业不净者,人见人厌;反之,常以好言真诚称赞别人的长处,人际关系必定很好。经常说,要做自己心的主人,如果你连自己的口都管不住,更何况自己的心呢?我们话出口之前一定要好好思维。我们既有这个因缘修学佛法,就应培养一种坦诚的心态,当我们说真实语时,在生命中积聚的就是真实的种子,这也是开发智慧的根本,如果说假话说多了,我们势必会越来越虚伪。所以,一方面要说真实语,一方面要说利他语,多赞叹别人,如果对他人无益的话则不必说,故佛陀教导我们应带着爱心和慈悲心与人交流,远离两舌、恶口、妄语、绮语这些不善的语言。

我们不仅不要造恶口业,可以做口业功德,口称佛名,不杂余念,依此而声声相续,一心不乱,发得三昧。嘴上没事儿的话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万事皆太平。阿弥陀佛口业功德是极乐净土二十九种庄严中佛八种功德之一,是为对治众生虚诳之三业。据往生论注卷下载,众生因毁谤正法或毁贤圣,而受拔舌、喑哑等苦者,听闻阿弥陀如来至德之名号与说法之音声,即能解脱种种口业之系缚,入于如来之家,毕竟得平等之口业。故大德有言:“无论在家出家修行,若能守住口业,则成佛一半。”如九华山有位老尼师,年纪已136岁,身体健朗,从出家至今从不讲任何闲话,开口闭口一句“阿弥陀佛”;有人问她话,若有关修行,则正面开示数言;若非关修行,则闭口不答;生活简朴,三餐起居生活,完全自己料理,从不假手他人。从老尼师之修行,便可体悟念佛实相功德与口业的真实相。口业之罪甚重无比,修行若不断“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四种口业,当永远在恶道受“苦口无量”,出脱绝对无期。故修行应闭是非之嘴,开念佛之口,为人处事当谨言慎口为是,方能不堕入恶道轮回受苦,得证西方菩提。

罗侯罗年幼出家担任佛陀侍者,常喜欢开人玩笑。有人来拜访佛陀,佛在精舍时他就说佛不在,佛陀不在时他却又说在。一日,佛陀唤罗侯罗用澡盆取水来洗足,洗毕将水倒弃后,佛要他把澡盆覆地,之后又叫他注水,罗侯罗心想:“覆盆怎么装得进水呢?”此时佛陀训斥:“这就像无惭无愧的人,喜欢打妄语,使自性被覆盖,道法不能入心一般。”犯口四过,不但损福缺德,心中亦难与道相应,由此可知口业清净对修行之重要性。

“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一个家庭里,姑嫂、妯娌或兄弟姊妹之间,彼此不和,产生嫌隙,这个家庭必定无法和乐兴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或团体与团体之间经常互相攻讦,这个社会必定乱象频生。若是人人都能净守口业,多观察、学习别人的优点,多称赞他人的长处,这个社会就能充满和谐。

下一篇:如果重病之人选择出家必须明白的几个问题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