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讲记四

2018-06-18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昨天我们简单讲了八事,今天学习七十义。前面已经讲过,众生的意乐不同,有喜欢简略的,有喜欢广泛的,还有喜欢中等的。因此,对应讲了三种:为喜好广泛之人,而宣讲七十义;为喜欢简略之人,宣讲了三种智慧;为喜爱中等之人――不是很简略,也不是很广泛,而宣讲了八事。

  三智、八事、七十义,有的是直接讲了四圣者的见解,有的是间接讲了四圣者的见解。但不管以哪种方式讲,都包含着所有的现观。

  今天主要讲七十义。三种智慧表示遍智,也就是佛的智慧,有十种法相;表示道智的,主要是菩萨的境界,有十一种法相;表示基智的,有九种法相;四个加行,表示正等加行的,有十一法相;表示顶位加行,有八个法相;表示次第加行,有十一法相;表示刹那加行,有十四法相。表示法身的有四个法相。共有七十个内容,所以叫七十义。

  前面讲过,三种智慧是对境,也可以叫所知。四种加行是方法,也是能知,是菩萨修行的过程、境界。法身是最后的果位,到达的目的地,也是佛的果位。

  这是总讲,下面会分别讲。也可以说,这里是略讲,后面有广讲。

  表示遍智的十法:

  发心与教授 四种抉择分

  正行之所依 谓法界自性

  这里主要讲的是遍智,即佛的智慧,能通达一切事物的究竟智慧。

  我们要了解一个人,会通过他的家庭、学历、朋友去了解他。同样,我们要了解佛具备的智慧――遍智,彻见轮涅一切法自性的智慧,也是通过因以及其他一切修持方法,去了解它,这样才能全面了解。

  (一)发心:具备两种意义或者两种条件的世俗菩提发心;有的人会不了解,这里讲的是遍智,佛的境界,为什么讲发心呢?内道和外道的区别是皈依,小乘和大乘的区别就是发菩提心。想进入大乘妙道,首先要发心,发心是成佛最重要的因素,不发菩提心不可能成佛。

  菩提心有两种,这里讲的是世俗菩提心。为什么是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言思的范畴,普通凡夫也可以具备。胜义菩提心则是远离言思的,一般普通凡夫无法具备这种功德。世俗菩提心要具备两个条件,也可以说含两层意义。简单讲,以大悲心缘众生,以智慧缘佛果,即上求佛果、下济众生之心,就是世俗菩提心。

  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但有这样的心理状态:我要度众生,我要成佛。这也叫发愿。成佛度众生,为度众生要成佛,这两个发心都是可以的。想成佛就要具备智慧,想度众生就要具备大悲心。最初没有度化众生的能力,先要有发心。没有发心不可能有行动,先有愿再有行。所以这里先讲大乘行者的愿及心态。

  (二)教授:传授以二谛双运的方式进行修道的教授。发心了之后,就追随大乘具足法相的善知识,从他那里得受大乘的教言。自己不知道怎样修行,所以修行之前要得到教言:大乘是二谛双运,即不落空边,也不落有边。

  现在很多学佛人,有时候堕落空边,有时候堕入有边。一说认真就执着了,一说不执着就不认真了。通过大乘道的教言才可以修行,才可以具备二谛双运的见解。

  (三)加行道:前面两个都在资粮道里,发心并得到了教言,就可以进入修行。以修持教授而进行抉择的见道支分,即为可成为其因法的四种抉择分。见道支分就是见道的因法,这是大乘的加行道。为什么说加行呢?通过加行可获得见道。见道就是亲见诸法的究竟实相,远离八边戏论的大空性。通过修行,最后才能获得见道的现观,见道的功德。

  大乘的加行道分四种抉择分,指四种加行有四个阶段――暖位、顶位、忍位、胜法位,四个不同的境界。后面广讲的时候会仔细讲这些。

  这些也是具备所缘、行相、因、缘、所断五种圆满之特征。每一个加行的阶段,每一个抉择分,都具备这四个特征,以这种方式修行。这是大乘加行道,也叫加行道或抉择分。

  (四)修行所依:修行广讲的时候会仔细讲,即成为十三种正行之所依的根本或者所依之法的法界自性住种姓。有十三种修行所依或本体之法。

  十三种修行的本体、所依是什么?法界自性。修行靠什么?修行要靠身和心。以前讲过暇满的人身,解脱的机缘,成佛要靠暇满的人身,但主要是靠心。

  我们修行主要是调伏心。如果心的本性不是空性,或者不是光明,不是觉性,就不能成佛。例如芝麻可以榨出油来,但榨沙子不能,因为沙子不含油,榨再多也不可能出油。

  同样的道理,二转法轮讲大空性,法界自性也指大空性,三转法轮讲如来藏,密宗里还讲觉性光明。这些也叫种姓,我们心的本性是大空性、大光明、大觉性,所以我们可以成佛。如果心的本性不是空性,不是光明,不是觉性,你再努力、再精进也不可能成佛。

  所以修行首先要靠这个,也可以说这是修行的本体、所依。所依是什么?如果没有这样的种姓,没有这样的佛性,就不能成佛。这讲的是修行之所依。

  诸所缘所为 甲铠趣入事

  资粮及出生 是佛遍相智

  前面讲了四个法相,接着还要讲六个法相,总共有十个法相。

  (五)修行所缘:前面是修行的所依,这里讲修行的所缘。修行的所缘是什么?依靠通达修行取舍诸法,从而修持不共之法,即是修行的诸等所缘。

  我们一直在讲修行,修行的所缘是什么?就是一切法――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世间法、出世间法。这些都要了知,然后进行取舍,比如取舍有漏和无漏,要断有漏行无漏。所以,修行的所缘是世出世间一切法,也可以说是有漏、无漏的一切缘,或有为、无为的一切法。

  (六)修行所为:所为是指目标。前面已经发心了,修行的目标是为了获得佛果,什么是佛果?这里讲,作为修行最终目标的断证之果――大断、大证与大心三者。三种功德的综合体,叫佛果。

  大断是指彻底断除二障――烦恼障、所知障。烦恼障障碍解脱,所知障障碍成佛。想要成佛,就要彻底断掉这两种障碍,连种子都不能留。阿赖耶当中有很多种子,要彻底断掉,这叫大断。仅仅压伏一下不行,我们有时候只能压伏一下,但这是不可以的。要断根,从阿赖耶中断掉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

  大证指证悟二无我的智慧――究竟的智慧,而且达到最极点。二我包含一切――人和法。为什么说大证呢?意思是达到最极点。比如大乘的见道,也是证悟二无我的现观,但是在这里,是指修炼达到了最极点,智慧也达到了最极点,达到了最高水平,不能再提高了。

  大心即大悲心。即对一切众生都有悲心,有拔除他们的痛苦的决心。对境是一切众生,这个决心是本具的,智悲双运,这种大悲和大心,也就是大悲和大智是不二的,是一味一体的。什么时候证得了大悲双运的究竟境界,二障也自然断除,在相续中无影无踪,这种状态叫成佛。

  所以修行的目标是三大――大断、大证与大心,三种功德综合就是佛果。要有目标,有目标才会有方向,这样修行就不会走偏。

  (七)披甲修行:在披挂起广大发心之铠甲以后,以违品不可侵害,并在每一种波罗蜜多中,都具备了六种波罗蜜多的修持。

  这个主要是心力,好比一个勇士到战场打仗,先要披挂铠甲,这是防卫用的。同样,若真正要修行,想走进大乘妙道,先要做好心理准备,下决心、立誓言,

  立誓就是下决心:为了获得究竟的佛果,我从今天开始,精进修持六度万行。什么叫六度万行?即六波罗蜜多。每一个波罗蜜多,都圆满六种波罗蜜多,以这样的方式修行,叫六度万行。

  主要是立誓,自己要下决心。一个具有智慧的人,不会轻易立下誓言,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会立下誓言,好比在石头上刻字一样,任凭风吹雨打都不消失。同样,他一旦立下誓言,纵遇命难也不会舍弃誓言,有再大、再严重的违缘也不会失去道心。不像我们这些修行人,稍微有一点点对境就想逃避,来山上,刚开始发心很好:我来护持僧众,我来护持道场,我来做……结果没到两年就失毁誓言,开始逃避了。这就是因为当初没有经过深思熟虑,随意发心,轻易立下誓言的结果。

  一个大乘行者,不会轻易立誓言、下决定,但是一旦决定了就不会再动摇。因为是经过深思熟虑,以智慧观察过,觉得这是正确的,是值得自己用生命来护持的。修行的起步阶段,要披挂盔甲,意思是要立下誓言,下定决心,不能盲目。以智慧做决定,下一个决心。主要是心里的状态,这是成就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

  (八)趋入修行:刚才是心理准备――下决心,现在开始趋入修行。依靠具备此等披甲修行,从而趋入大乘加行道果所摄持之一切万法的修行。意思是非常全面,一个也不落,开始要修行了。

  (九)资粮修行:以此意乐加行所引发的,以无量修持的方式趋入菩萨道的无边资粮修行。资粮是指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

  二资,即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这两个资粮都要修。我们现在积累资粮,很多时候都只修福德资粮,没有修智慧资粮。我们讲中观的时候也讲过,基是二谛双运,道是二资双运,果是二身双运,都不离双运。道是二资双运,不但要积累福德资粮还要积累智慧资粮。及做任何善事、好事时,都要站在三轮体空的角度,这样二资是同时积累的。

  我们念经、念咒的时候,只是嘴上在念,内心没有见解,没有以三轮体空智慧的摄持;做善事、供养布施,都没有站在三轮体空的角度做。三轮体空即无缘的状态,有大空性的智慧。

  以空性智慧而做,虽然没有真实的,但可以有相似的。在凡夫地,只有相似的,而没有真实的。依靠相似的也可以,但是不能没有,不可缺少。

  现在我们上早课、晚课,口头上念的都很流利,表面上看很如法,但是内心没有见解,没有正确的心态,没有从三轮体空的角度修行,不具备正行无缘殊胜,所以我们得不到如是的功德和利益。

  我们学佛十年、二十年,相续没有变化,境界、素质没有提高。有些人学佛了、出家了,素质还不如以前,这样最终不会成佛,只会成魔。希望大家不要这样。

  (十)定生修行:依靠前面所说九法的究竟成就,而必定生出最终所生之八种结果的修行。

  以上所说的十法,即是表示佛陀遍智之法相。通过这十种法相来了知遍智,掌握佛的境界。

  表示道智的十一法:

  道智是菩萨的境界。共有十一种。通过这十一种法相,我们可以了知菩萨的境界。

  令其隐等 弟子麟喻道

  此及他功德 大胜利见道

  (一)道智支分:为了使其成为堪能产生道智的法器,以如来自性光明,而令以异熟业所产生的诸天光明隐暗不现,从而摧毁其我慢。

  佛传法的时候,曾经来了很多天界的众生(一般我们是看不见的),他们自身带光,有神通,能飞,有很多人类不具备的功德。他们当时很傲慢,虽然来了,但是内心不怎么服气。佛就通过神通发光,把他们身上的光都隐暗不现,即光都没有了。其实这是一种表法。佛的智慧、智慧的威力、智慧的光芒、禅定的威力,把天界的众生都降伏了。他们虽然有点神通,但还是凡夫,所以不具备佛的功德。

  想要在相续中产生道智的功德,首先要去除傲慢心。之前我们也讲过,傲慢的铁球上不沾功德水,如果有傲慢心不可能得到法。某种程度上讲,傲慢也是自我之意。如果放不下自我,相续中不可能产生道智。如果产生道智,必须要放下自我,即放下自我的种种观点。

  我们都不是合格的佛弟子。虽然我们皈依了佛陀,但是我们经常依自己的主见,都是自以为是的,都是自我的观点:“我是怎么怎么想的,我觉的怎么怎么样的,我是怎么怎么看的……”

  你是谁啊?你是佛吗?你不是佛,所以你没有资格这么说。你是佛弟子,在佛面前没有资格这样说。所以要放下自我,不能这样说。成佛了以后,你跟佛无二无别了,那时是可以说的。作为佛弟子,应该说“佛是怎么怎么说的,佛经里怎么怎么记载的”,这样说是正确的。

  为什么要这样?放下了自我,在你的相续中才会产生道智。如果不放下自我,不可能产生道智。有傲慢心不可能有功德,真正有功德的人不可能有傲慢心。真正有正知正见的人,有何可贡高傲慢的?

  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世的母亲,都是未来的佛陀,应该是除了感恩就是恭敬。反观我们,今天看不起这个,明天看不惯那个……这都是凡夫的见解。所以在这里讲的道智支分,首先是要成为法器,在你的相续中要产生道之智慧。如果想成为菩萨,就要放下自我;如果真的想获得这些功德,就要对治傲慢之心。

  (二)弟子声闻道:以诸菩萨之圣智而照见,为了令其超离(轮回)而间接宣说的弟子声闻道。

  菩萨不仅证悟自己的道,还要证悟声闻的道。他的道现观要圆满,就要通达一切三种道,对自己来说这样才能圆满。还有他也要摄受这些声闻种姓的弟子。如果他不精通声闻道,怎么摄受小乘种姓弟子呢?

  (三)鳞喻独觉道:以诸菩萨之圣智而照见,为了令其超离轮回而间接宣说的鳞喻独觉道。

  这点与刚才讲的相同,道智的对境的三智,他照见摄义谛中无生,世俗谛中这些道的因、果、本体,都要通达。所以也是自己的一种修行,同时有时候也要摄受独觉种姓的有缘众生,所以他也要掌握的。

  (四)大乘见道:即因此生以及他世(来世或生生世世之义)之功德,见道而产生的,第一次见诸法的究竟实相,这是个大胜利,彻底断除了很多计生的烦恼,也断除了一部分俱生的烦恼。作为现证(亲见)四谛智大乘见道,现证四谛智。四谛是苦集灭道,小乘有四谛,大乘也有四谛。

  作用及胜解 赞事并称扬

  回向随喜 无上作意等

  (五)修道功用:即修道的作用与功德。

  具备修道作用的真实修道可分为两种:一、有漏修道后得阶段,这是出定的时候;二、无漏修道入定阶段,这是菩萨入定的时候。

  第一、有漏修道后得阶段:

  (六)胜解修道:深信自利、他利、自他二利是母般若所具功德的胜解无上作意修道。忆念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

  (七)胜解修道功德:诸佛菩萨因对胜解修道生起欢喜,从而宣说其功德之赞美、承事和称扬的胜解修道功德。

  (八)回向修道:能使善根不耗尽的,以在世俗中将自他一切善根回向于菩提之因,在胜义中了不可得的方式而作回向的无上作意修道。

  如果不回向,善根容易摧毁,异熟果容易耗尽。做回向,第一能保护所行持的善根,善根可以不断地增长,异熟果不会耗尽。

  回向有两种,一种是善根成为菩提之因。菩提之因指:以这些善根自己能迅速成佛,成佛之后度化众生。一种是回向给一切众生,以此善根愿一切众生获得佛果。菩萨的智慧属于道智慧。世俗是这样的,胜义中了不可得,一切都是空性之意。

  (九)随喜修道:回向和随喜都很重要。为了自己的善根增上,而对自他善业进行随喜的无上作意修道等。

  这是随喜,同时也是胜义中不可得。有见解和智慧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见解、智慧,都不属于大乘的道智慧。有见解的摄持下,做善事也好,修行也好,都属于大乘的道智慧。

  修持最清净 是名为修道

  诸聪智菩萨 如是说道智

  (十)修行修道:即修持现证入定离戏境界之智慧功德的修行修道。

  这是菩萨入定的状态,菩萨入定的时候能取所取都息灭在法界中,都没有了。真实显现了一真法界。

  (十一)清净修道:诸法虽然安住于诸法自性是本来清净之中,凡夫却如同视白色海螺为黄色现象一般颠倒而缘。

  都是空性的,但是我们没看见,没有证得;都是清净的,但是我们没有感觉到。都是空性的,但是没有证悟到。这是什么原因?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认为这都是实有的,我们认为这是不清净的,这个人不清净,那个人不清;这件事儿不好,那件事儿不好,这都是我们自己的业障

  心不清净,显现也是不清净的。这都是颠倒而想,都是不正确的。海螺是白色的,但是得胆病的患者,看白色的东西,都是黄色的。但这是他自己的问题。我们失去了自性,认为都是不清净的,觉得实有的。这是我们自己的业障,心不清净,所以显现这样的外境。

  以真实之道清净此等垢障,从而逐渐成为所谓的“最清净”,这就是清净修道。你心的境界越提高,心的显现也最清净。这是入根本慧定的作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入定,每次出来的状态都不一样。智慧高了,显现也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清净……最后是一片大光明,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清净……最后都是觉性的光明。

  我们在口头上会说,都是觉性的光芒。这都是通过修行,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获得的。释迦牟尼佛经历了三大阿僧劫,最后才证得的,不是一说就能得到的。

  以上述十一种法,可以如是而宣说表示诸聪智菩萨道智之法。道智慧,是菩萨的境界,我们通过这些法相、境界可以了知。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8年6月3日

 

下一篇:达真堪布:冤冤相报何时了,有各种业就有轮回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