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元统一论
(一)繁与简
佛法经典浩如烟海,我多年在门外苦苦求道却不得其法。直到2017年3月,我在读书会察觉到三级修学课程的含金量很高,于是产生了进班修学的强烈愿望。在了解完修学阶段的设置之后,我跟接引的师兄提出:可否跳级,直接进入同修班。因为我觉得这些通俗易懂的小册子不需要花一年时间来学习,应该直接进入经论的学习,这才是时代速度嘛。
但是现在,我却很庆幸自己从通俗易懂的人生佛教开始接触佛法,真是何其幸运!这半年学习的正见直接服务于现实人生,从认识到心态,从心态到行为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实利益不断涌现。当法喜不断增加,烦恼不断减少的时候,安住佛法、精进修学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由简入繁的三级修学次第更容易让我这颗积染成垢的凡夫心被摄受,并安住其中。
(二)快与慢
这几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统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活在对前途的困惑、对现状的压抑、对过去的留恋中,焦虑沮丧,寝食难安。我也不例外,追逐着现代化的步伐,步子迈得飞快,根本慢不下来看看细节,更别提停下来检查修正。要的那么多,可是时间只有那么少。我曾经自创一个词“快瘫”,来形容这种快速前进中被一颗小石头绊倒顿停的状态。
佛法让我正视“贪嗔痴”带来的种种困惑和痛苦,渐渐放慢脚步,开始寻找倾听、观察和休息这些丧失已久的能力。
导师说:人的一生很短暂,能扎扎实实地做好一件事就不错了,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在因上主观发心,然后努力去做。当客观条件具备时就好好去做;当客观条件不具备时,就培养主观条件(提高自己的素质)。
我开始以缘起法重新检验手上的工作,先启动因缘具足的事情,因缘不具足的事情暂时搁置,等待时机成熟,先天不足的事情就直接放弃。做出这些选择之后,生命一下开阔了,有时间有精力把事情做细做好,机会随着口碑频频出现。即使没有新项目启动的时候,我也不急不躁了,因为我知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多一些时间学习和积累,就会赢得更多的机会。导师也指出“学佛过程中愿力的确很重要”,我的理解就是“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只不过进取的方向跟以前不一样而已。
“修学需要我们以整整一生乃至尽未来际去实践”,求道宏愿何其远大!那我就慢慢地、细细地做好这一件事情。
(三)寡与众
虽然我很渴望成为好德之人,但又往往在做的时候守不住自己的心,在四面八方的诱惑下常有种寡不敌众的无奈。当我对自己不满意的时候,只能把脏水泼在社会现状上,同时对自己不能成为自己喜欢的人感到难过。
这些串习也会出现在修学上,每天、每周、每月总有些时段出现懈怠,正见的小小幼苗敌不过妄念,只不过现在不会再感到绝望和无力了,因为导师给了解决的办法。
“一个如法的僧团,就是抵挡尘世的一座堡垒”,我们有一群同愿同行的小伙伴,在我懈怠的时候,他们总能给我力量。班级就像一盆青葱的幼苗济济一堂,相互扶持,坚强有力的臂膀承接住偶尔发软的小苗,保持整齐上扬的姿势,享受着书院的阳光,吮吸着法雨的甘露,这种感觉好安全!
现在每一天的学习,从《慈经》开始,我就被书院的慈悲、师兄们的慈悲包裹着。我带着感恩阅读每一本小册子,聆听每一段音频,然后,再带着这一团慈悲和感恩走进生活和工作。我不再是个孤单的战士,我的背后有靠山!
(四)学与信
我一直是个凭感觉做事的人,右脑发达,左脑呆滞。因此在进班前,我不断告诫自己要用理性修学佛法,不要跟着感觉跑。现在看来,这个认知不完全正确。
导师在台湾圆光佛学院参访时提出佛教发展要处理好“学术与信仰、出世与入世、内修与外弘”三个问题。
如果只强调学术,传承到的只是佛教的文化而丧失了信仰。我曾经以为手带佛珠就是佛弟子,现在才发现,那时候的我只不过以修佛来彰显自己是个有文化品味的人。殊不知,菩萨道的修行包含了菩提心、菩萨行和空性见三大内涵,仅靠理性是不能通达空性的。在三级修学中,除了理性思维获得正见,还要建立信仰,特别是要建立以佛陀为榜样的信念,才能克服自身的众多缺点,达到人格的圆满和完善。
我开始用心去感受“学与信”这两条腿的成长。如果生活无法与正见产生链接,我就要重新翻书翻笔记,把正见拿出来强化思维;如果有正见但是无法对现实产生帮助,我就要不断忆念身口意三业带来的种种痛苦和烦恼,去读《健康生活的五大信念》,去观想佛陀的圆满和解脱。我发现,只有两条腿同时强壮了,我在修学的道路上才会走得更平稳,更有力量。
加入三级修学快半年了,法喜成为内心积蓄的正能量。此时,我跟身边的人说起佛法的好处,是那么自然,那么欣喜,原来反对的人不再反对了,看到我变化的人开始想来了解了。当朋友恭敬地双手接过《人生佛教小丛书》的时候,我得到了最大的肯定。
我开始感悟到,让身边的人看到自己心行的提高和进步,进而乐意亲近佛法,就是一种很好的弘法方式。讲一些简单易懂的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利他最终获得自利。
文:悟霞下一篇:对“氛围”和“引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