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门礼仪的思考
这周我们学习佛门礼仪。之前我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去寺院礼佛都是跟着善男信女依样画葫芦,不管对错,拜了就是,所以,这课对我来说非常需要,
上月去五台山,有几次过堂经历,许多居士及游人都出现了不如法现象——大声喧哗,趴着吃饭,师父看见后,纠正了我们。道场庄严,身为居士,若我们的行为有失威仪,让那些还在佛门外徘徊的人看到,会有怎样的感觉?
前两周我有幸去舍利塔做义工,对一位老菩萨印象深刻。那天礼佛的人成百上千,多数行色匆匆,草草了事,而那位老菩萨礼佛时不紧不慢,如理如法,给人清净端庄之感。当下我心生欢喜。想必这位老菩萨的行为,不只会让我和周围人欢喜赞叹,更会在许多人心中种下菩提的种子。
这周小组共修在我家,几位师兄非常认真地分解礼佛动作,具体到每个细节。我先生在旁边说:“你们这还是拜佛吗?”他这样说,大概是觉得我们太执著于形式,而他认为,只要心存恭敬就好,外在形式不重要。
我结合之前的两次经历,对礼佛有一些自己的理解。
导师说过,每种行为,都取决于现有的心行基础,套用中医术语就是“有诸内必形诸外”。所以,当一个人礼佛时,如果仅自认为很恭敬,但外人看来却相反,那实在很难让人相信这样的恭敬心有足够真诚;又或者,当你觉得自己很恭敬时,是否产生慢心?
恭敬心可对治慢心。如何操作?当我们观想三宝的殊胜功德时,反观自己,只是一个“业障凡夫”,便会收摄身心,如理如法地行持礼仪。
行持礼仪的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导师说过,开始学佛时,需要制订一个目标,然后沿着这个目标前进。但修行的最终目的,是打破各种执著,包括对成佛的执著。所以,当一个人的修行达到相当程度时,就不会觉得自己是在修行,或已达到什么果位等。否则,还是典型的凡夫境界,而非佛菩萨的境界。
导师又更直白地告诉我们,佛法修行,是要我们进取而不执著。但不能把不执著当做懒惰的借口。执著是凡夫的习性,会造成痛苦,进取心有时也伴随执著。想要进取而不为其所累,就必须有空性的智慧,认识到一切都是因缘所生。唯有这样,才能超越对现象的执著,心无所住,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不失自在。
真正的不执着是用「无滞留的心(无住)」去做事時,决不因眼所见、耳所听、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触、意所想而被牵制,生起任何攀附心(执著),做过了就放下,不是让你啥也不做,啥也不努力。
因此,我们要学好佛门礼仪,以佛庄严而自庄严。道场里的庄严,不只来自于鲜花灯烛,更来自于每一位佛弟子的威仪。
文:净定下一篇:我对死亡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