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修学变成“熟悉的陌生人”
缘起:师兄们谈到学完第一遍《道次第》后存在疲厌感、无力感、麻木感,对法义思惟不够深入,信心不足,修学进步不明显,再次学习还是感觉有点陌生。
探讨:如何提升第二遍《道次第》的修学,减少或者尽量避免存在以上问题呢?
佛法是心性之学,修行中所有的问题、所有的进步,表面上是我们期许外境的改变,但根源上是我们的内心的改变——也就是观念、心态要真正改变,生命品质才有可能改变。发心这个词我们已经听了无数遍,每个人都很清楚发心的重要性,但是要把发出离心、发菩提心变成我们生命中、生活中最重要的习惯和心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习惯于修皈依、修菩提心仪轨的时候发心,在共修时座上发心一下,但是这样发心的时间、次数、力度远远没有我们未修中间发凡夫心的时间、次数和力度强大,要摆脱惑业的力量、轮回的力量,这样的训练简直是微不足道。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延伸发心的次数、时间和力度。
更重要的是,同修班的修学核心就是发菩提心。我们每个人的凡夫心已经很任运,所以现在要做的是要刻意去串习和培养菩提心。我们可以在每次自修前,在参加小组共修、班级共修的路上,有意识地思考,不断问自己:我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发心来修学呢?这样可以为培养正确发心、增强“舍凡夫心,发菩提心”,注入强大力量。
进一步拓展到生活中,任何一个环节,比如起床、睡觉、吃饭、上班,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问问自己,提醒自己是以什么样的心来做,才对生命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百法》里讲“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我想如果我们不断串习一种良好的发心、正确的发心,像导师说的“起点决定终点”,总有一天,我们能发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而且我们的菩提心肯定也会有任运生起的一天。
发心问题弄清楚了,其实也是在提醒我们修行的目标是否明确。《道次第》的核心目标是发菩提心,是既要个人能够解脱,也要能带领一切众生解脱。
二、修学方法正确是前提
目标明确了,但如果修学方法不正确,也是徒劳无功。如果我们承认自己是轮回的重病患者,而一般的病人去医院看病都希望找专家,我们要解决轮回的重病,找到的专家就是济群导师,导师讲的法就是治疗轮回重病的药。
我们去医院看病,医生给我们开药,我们都会看一下药的使用说明书,甚至会多问一下医生该如何吃。通常我们会按疗程吃,不敢随便乱吃药,或者偷工减料,特别是当我们病痛严重的时候,我们一定老老实实的,一点都不敢马虎。但是对待修学这件事,一方面我们可能没有把轮回的过患想清楚,或者想得没那么严重,或者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习惯凭着自己的感觉,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学,侥幸想着这样的方法修学肯定没有问题,影响也不大。
可现实中,如果我们生病乱吃药,或者不按疗程吃药,产生的后果可能是没有疗效,或者产生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而在修学中产生的副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更严重,因为那是危及到法身慧命的。而且一旦养成不良串习,产生耐药性,以后再多的法、再好的法也用不上。那是很可怕的。
《道次第》里把不正确修学佛法比喻成从“初一错到十五”,意思不是说只有初一和十五这两天有错,而是从初一一直错到十五。这样的不良串习是很可能的,所以学佛不在于时间长短,而是有没有正确的发心和用正确的方法。真正改变自己的内心才是根本。
所以,针对共修中谈到的个人修学存在的问题,还是要回归《学员手册》的原点上:有没有用导师教授的八步骤三种禅修学;有没有按个人自修是基础、小组共修是关键、班级共修是提升的次第学。个人自修的关键是有没有每天做定课和闻思相应的量,或者只参加班级共修,不积极参与小组共修,没有关键哪来提升?修行中每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可以随便缺少哪个环节,导师何必花那么多时间去开示,书院也不需要搞那么多培训来引导。
还有一种比较严重的修学偏差:学与修的脱节,把《道次第》当理论学,而另外找实修方法。这恰恰就是宗大师在《道次第》里所要破斥的一种常见的修学误区。“有如驰马,先择马场,场所既定,辔勒乃施。倘于一处先习闻思,别于他方另求修证,异道以驰,如何而可?”就是说如果先闻思某一类经典,再于别处另求修证之道,正如选择和熟悉这个场地后,却到其他地方去跑马,怎么可行呢?同样,若学修不能一以贯之,必定劳而无功。这也是在修学中特别要警惕的。
三、使用好辅助材料是应用好八步骤三种禅修的重要抓手
辅助材料的本意是为了辅助大家更有效地落实八步骤三种禅修,更好地理解、接受、运用,达到观念、心态、生命品质的改变。前面我们讲到吃药一般要按疗程,还有吃药一般有饭前或者饭后吃的说法,也就是时间不同药效也不同。同样的,辅助材料每一部分什么时候用,效果也是不一样的,特别是思惟导图的用法更是关键。
思惟导图应该是在完成八步骤前三步的基础上才阅读的,也就是说每次要先自修,列出提纲或者导图,再进行对照检验。但是现在很多师兄没有闻思之前就开始使用,轮值组主持人经常拿来念诵一遍完事,用投机取巧的方式学习《道次第》第一遍,完全把《道次第》的重要法宝——“观察修”扔到一边,这样的修学肯定是蜻蜓点水。似曾学过,但是再次学习却没什么印象,更不用说改变生命品质了。
如果说第一遍《道次第》的修学是在点上学,那么第二遍不仅要在点上深入,而且要在线上、面上全面深化,也就是说,深度和广度都要进一步提升。所以自己列思惟导图有利于全面把握《道次第》的整个修学理路,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说森林在脑海里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另外还有利于把握《道次第》各部分内容的前后联系,使整个《道次第》的修学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第二遍《道次第》要比第一遍有提升,自己列思惟导图和有效使用辅助材料很重要。
每场共修中,每个人都要扮演好两种角色:倾听者和分享者。作为分享者,很关键的一点是要学会结合当期法义和自己的现实人生进行思考,找到自己与法的差距,也就是要具备检讨自己不足的能力。为什么说这是一种能力呢?因为如果学了佛法,不知道检查自己作为轮回中重病患者的病灶在哪里,那所学的佛法要对治什么呢?无从对治,法又如何入心呢?所以导师说,一个不会检讨自己的人是不会进步的。
而倾听在一场共修中也特别重要,因为每个人分享只有一次,分享的时间不多,但倾听的时间很长,所以利用好倾听者的角色去修学就显得特别重要。做好倾听者的关键是要具备随喜他人功德的能力。每次共修中随喜他人功德,就能不断地从他人的分享中学会接纳、不对立,从他人的分享中找到值得学习的智慧和力量,这是非常重要的。共修中做好这两个角色,那每次参加共修都是在获取佛法的智慧,感染每个生命迸发出来的最大的正能量。
五、依止法是修学中根本的根本
修学要能有所成就,最根本的还是依止法的成就,正如《道次第》中说,道之根本在于依止善知识。如何修依止法?净信为本,念恩生敬,内外财供,身口给侍,依教奉行。也就是说,每次修学我们要经常反观自己,我对善知识的信心是不是在增强,感恩心是不是在提升,我有没有按照善知识讲的方法在修学,还是随着凡夫心自己搞一套,乱打折地修学?有没有真正在依教奉行,有没有牢牢记住“师喜者作,不喜者勿作也”?如果没有把握这些,修学佛法是没有根的。
大家可以经常忆念阿难跟佛陀交流善知识的重要性的对话。阿难说善知识很重要,是半梵行,佛陀说善知识是全梵行,可见善知识的重要性。藏地伟大的修行者密勒日巴有一个很好的公案,我永远忘不了。密勒日巴的师父马尔巴没有开许他学法,他很着急。他师母怜悯他,偷了一个他师父的信物给他同门师兄,并告诉他说,那是师父让他教密勒日巴学的。他师兄看到信物信以为真,就很认真用心地把全部教法教给密勒日巴,并且让他去闭关。但密勒日巴怎么修都生不起觉受。后来他师父马尔巴知道了,就告诉他没有善知识的开许去修法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可见修学佛法能否获得有效传承,能否真正成就,根本是依止善知识。
以上是我关于如何提升第二遍《道次第》的修学效果,从而提升生命品质的一点点思考,愿跟大家共勉。
文:慧国下一篇:我竟然不会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