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陪伴关爱和模式引导
记得第一次做辅助员时,想得最多的是:我要让师兄们如何如何……
现在已第二次带小组了,我考虑得最多的却是:要用怎样的方式和组内师兄建立起初步的情感联系!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调整,是因自己深刻感受到,氛围和引导的方式方法,在最初一个月是非常关键的。
有些师兄刚修学时,他们的修学动机和三级修学要达成的目标不太相应;还有师兄可能长期以来没有阅读的习惯,刚开始修学,很可能在看书和思维方面稍显吃力和不适应……因此,特别是最开始的三周,不急于过早地提出模式要求或是每天自修、定课,可能是对新学员最好的关爱和保护!
可以尝试开班时多观察师兄们,找到适合每个人的切入点,接着每隔几天进行沟通交流,目的是帮助新师兄尽快熟悉和适应氛围,继而打开内心,积极投入修学。比如,在开班前我会了解师兄们的大致情况,然后再挨个用微信、电话的方式,经常性地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修学……总之,开始的阶段,沟通频率会适当密集一些,尽量让人感到这样的陪伴是润物细无声的。如果前期沟通不够,上来就强调模式,会给师兄们一种感觉:辅助员除了关心修学,似乎就没别的什么了!
另外,沟通过程中,也是需要善巧方便的。因为面对不熟悉的人,我们往往会本能地收起内心的想法来保护自己。因此,在每次沟通前,我都会先在头脑中过一遍要说的内容,想想自己如何说才能使对方欢喜且乐于接受。
还有在说和听的过程中,有个重要的方面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一定不要把自己的这个“我”带入到对话情境中!这也是我在回听班级共修的分享录音时意识到的。如果“我”进去了,就很容易给师兄们一种辅助员高高在上的样子。并且,沟通中若带有自己的设定,对方说一句后,我的内心也会不由自主跟着想:要是我就会怎样怎样,你应该怎样怎样……这样,就会对师兄有要求,继而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这样的沟通,看似是好心好意,却特别容易造成对立,会让对方很不舒服,会导致对方内心屏蔽对话不想再继续沟通。我的做法,首先是用同理心让对方感到,他是被理解和认同的,他现在的想法和难处是正常的,是可以被接受的。如果可以,甚至可分享自己过往做得不如对方的地方。这样沟通后会发现,师兄们往往都会带着感激,并乐于向我们打开内心来分享自己。这样,有了初步的情感共鸣和信任后,就已迈出了沟通的第一步。
接下来,第一次小组共修可适当地给师兄们一些温暖,将他们感兴趣的方面引入到第一次共修中,比如准备一些好吃的;鼓励喜欢说的师兄多分享和倾诉。辅助员在过思考题时,可轻松地穿插分享一下自己的过往认知及心得感受。
总之,首先让师兄们对共修的氛围心生欢喜,并对下次共修充满期待,后期再在互动中逐渐引导,进而提出希望和要求。这样的陪伴和关爱过程,会让我们自己也感到轻松和容易落实。
文:净雯下一篇:走近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