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修学,我们相见恨晚
今天阳光明媚,柳絮纷飞,北京的春天真的来了。去年此时,我正式加入了三级修学。曾经,我还怀疑同喜班的修学是否会让自己受益,每周两次的集中学习会不会浪费太多时间……却没料到,就是这一年以来的修学,让我不得不感叹:三级修学,我们相见恨晚。
身边的朋友说我更阳光了,不像以前那样纠结了,夸我脾气变好了,不像以前那样总是冲动了……我也开始感受到,我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各种不顺,我可以更加真诚地去关心身边的亲友,我会更理性地处理生活中的棘手问题。从前,我曾试图通过研究心理学、哲学以及聆听高僧大德们的开示,为生活的迷局寻找答案,如今,我在三级修学里找到了。
没想到,经过不到一年的短暂的同喜班的修学,我尝试用之前我听说过的佛法概念、佛学思想,去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却得到很多从未得到过的收获。我感受到生活可以变得更轻松,工作可以变得更顺利,心态可以变得更澄净。这是不是就是“同喜”带来的法喜感觉?
一、心态的改变
十几年以来,颇为顺利的求学、工作经历让我认为生活工作就应该一帆风顺,我追求完美,无法接受失败和挫折。为了将事情做得更好,我时常纠结,患得患失。遇到事情稍微出现偏差时便怨天尤人,心情沮丧到极点,我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心理建设,跌宕起伏的心态才能彻底“痊愈”。
导师在法义里用浅白的语言、如理透彻的分析,让我懂得要从缘起观点看待世界,让我学会了坦然接受世界的好与坏,学着与生活的动荡与磨难妥协,因为这些都是无常和因缘因果的体现啊!
于是,我开始慢慢放弃自己的狭隘,试着接纳这一年里生活工作的变迁,包括大夏天里仓促紧张的搬家、春节后工作岗位的突然调整,以及临近节日时繁琐辛苦的熬夜加班。这样的改变过程虽然有些辛苦,可是我踏实地去做了,我尽力去改变自己的心态。当我再次面对仍在那里不管见或不见总是不增不减的事情时,我惯有的焦虑和紧张感消除不少,心情也变得轻松许多。
二、心量的打开
这些年里,我长期漂泊在外,与家人的关系始终很紧张。我一直认为父母亏欠我太多,对我不够关心,不够理解,尤其是童年时期家庭的贫困、母亲严苛的管束,让我的心中常有怨念。
在书院修学佛法的一年中,我看到了自己的自私和偏激。我总是抱怨父母不好,可是我何尝想过他们当年所做的一切,其实也是尽了他们的全部能力,我是不是已忘记了父母辛苦十几年将我无病无灾养大的辛苦!我总是想从父母那里索取,却没想过我应该给予他们什么;我总是拿自己的父母与别人的爸妈做比较,却早忘了作为孩子的我应该为他们做什么;我总是对过去的艰苦岁月耿耿于怀,这样的狭隘让我对父母为我做的一切都认为理所当然,也让我们这几年的冲突不断升级。
去年冬天,我父亲来北京看我。今年春节,我母亲来北京看我。那个冬天和这个春节,我变得比以前耐心许多,脾气也变化不少,我教父亲使用微信聊天、发红包,我指导母亲在北京换乘地铁、去超市买菜购物。我不再为生活中的小事指责父母,我也不再把陈谷子烂芝麻的事情拿出来反复咀嚼、唠叨。
以前我总认为类似玩微信、抢红包这些事情对于年近六旬的父母高深莫测,总觉得他们亏欠我太多,也没有耐心去教他们。可是当我心平气和地为他们解释清楚,耐心地听着他们说着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絮叨着老家的家长里短,我可以体会到他们内心的快乐,我感到彼此的心靠近许多,我真正体会到父母将我养大的辛苦。当年,他们为了教会我说话、数数,是怎样地耐心跟我说了一遍又一遍……
三、心志的提升
我曾经认为学佛就是丰富自己的知识,需要皓首穷经、挑灯夜战地研究典籍。这样的观点让我购买了许多与佛学有关的各种书籍,兴致勃勃地去拜访全国各大名山古刹。当我囫囵吞枣地学了各种佛学常识、走遍了好多古寺,除了能断章取义地能说几个佛经故事,我仍然说不出学佛要做什么、佛教是什么,偶尔还会被身边朋友指责“学佛怎么学成了这样子”,我的烦恼和郁闷又因此陡然增加不少。
一年以来的修学让我知道学佛不是在书海里游泳,它需要次第,要有方法,我开始明白了学佛的目标,是要成就佛菩萨的品质,要成就自身智慧、解除烦恼,我更懂得了学佛需要生起一份悲悯心,去为他人尽心尽力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其实,正式学佛以前,我也喜欢热心帮助别人,不过多少带有给自己攒人品、拉关系的想法。现在,当我更多时候用一种无所得无所求的心态去做好事,尤其是我将学佛的心得分享给身边的的朋友,介绍他们来参加学佛沙龙、菩提静修营的时候,我不再像以前那样计较事情的结果,心中的满足和欣喜反倒增加不少。这是否就是《金刚经》里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呢?
一年以来的修学经历、静修营的经历以及班级和小组的故事,林林总总,历历在目。回顾这一年,我庆幸,尽管生活波折动荡,但辗转加入了三级修学,这是我最正确的选择。
感谢济群导师设置的三级修学模式,感激同修们的始终陪伴,感动身边朋友们的支持和理解。各种感恩,难以尽言。
文:法旋下一篇:让心安住当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