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金玉:星云大师与人间佛教
台湾佛光山
2017年12月15日赴宝岛台湾参加人间佛教研讨会,再圆重访佛光山心愿。
记得首次赴佛光山还是在2000年,当时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田青教授策划了台湾第2届“中国佛教音乐研讨会”,委托我在五台山召集了十多位小沙弥组成佛乐团访台演出。那时佛光山的面积之大与僧众之多,给了我强烈的印象。
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网络图)
此次参加人间佛教研讨会,给我最大的触动不是佛光山的地大、僧多、殿堂广,而是摆放在研讨会前台上的一套《星云大师全集》,我想没有人不为之震撼、赞叹。在短短的两天会期中,星云大师竟四次莅临现场与大家互动,并赠送书法作品,想想这是一位刚刚大病而起的长者,我想没有人不为之动容、感动。《全集》多达365册、重150公斤,共3000余万字,12大类,5万条目。包括了经义、人间佛教论丛、教科书、讲演集、文丛、传记、书信、日记、佛光山系列、佛光山行事图影、书法、附录等,系统阐述了人间佛教的思想、学说、理论,以及实践结果。有报道评价说:“365册《全集》的出版,等同为人间佛教定位,构成人间佛教学,成为一宗法门,统摄古今一如、事理融和、空有不二、教观双美,让佛法的真义回归到佛陀本怀。不仅是佛教界之盛事,也是全人类的至圣宝典。”
过去我们常常听到对星云大师的评价:“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常流五大洲。”佛光山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宗旨,先后在世界各地创建200余所道场,5所大学,9所美术馆、26所图书馆、12所书局、50余所中华学校、16所佛教丛林学院;又相继创办育幼院、佛光精舍、慈悲基金会,设立云水医院、佛光诊所;协助高雄县政府开办老人公寓,并与福慧基金会于大陆设立佛光中小学和佛光医院数十所,育幼养老,扶弱济贫,对中国佛教的现代转型和佛教的当代复兴做出了积极努力和重要贡献。这样的愿景今天佛光山都做到了。大师自己曾以诗明志:“心怀度众慈悲愿,身似法海不系舟;问我平生何功德,佛光普照五大洲。”大师2013年荣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台湾佛光山
从佛光山有形道场的建设,到365册全集的出版,呈现出人间佛教由实践的探索已推进至理论的总结和建构。什么是人间佛教?可能是许多人共有的疑惑。大师曾有说明:“佛光山推动人间佛教,什么是人间佛教呢?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弘法在人间,说法在人间,所以佛教就是人间佛教;凡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有助于增进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间佛教。”
大师今年91岁,出家近80年,弘法60余载,毕生致力于弘扬“人间佛教”。他认为自己一生所行之事,皆以人间佛教为宗旨:“人间佛教,不但早在我心里,在我的行事里,也时时在我的信仰之中。”他说:“过去的佛教给人的印象是山林的,寺院的,出家人的,老人的,消极的、出世般的佛教……今后我们要从山林走向都市,从寺庙推动到家庭,从僧侣扩大到信众,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这是人间佛教的精神,也是佛陀的本怀。”大师认为佛教发展千年,曾有过路线错误,什么路线错误?佛教不往都市发展,却到山林里面去了,失去了都市的人口支持,山林里面有多少人?大师主张要从文化、体育、音乐、艺术与民众生活有关系的做连结,人间佛教就是在人间。佛教要与民众信仰相关联,与百姓生活相打通。
台湾佛光山
佛光山成立了文化推广机构,如电视台、美术馆、出版社、普门杂志、人间福报等;提出体育弘法,运动教化,此次会期中恰好观看了普门中学篮球比赛,见证了这一让人置身其中的参与模式;用佛教梵呗弘法,这是大师早年在宜兰时就开创的弘法模式。佛光山梵乐团,声声佛号,唱响五大洲;推广佛化婚礼暨菩提眷属祝福礼,秉持“家庭和慈应从佛化,眷属爱敬端赖同心”的理念,在人生旅途上相互尊重包容。佛教迈出寺院,走入寻常家庭。星云大师曾说,佛教不仅讲爱,更将爱升华为慈悲,而真正的爱要互相谅解、信任、体贴与赞美。此次参访佛陀纪念馆,广场前排列着八座塔,分别称为一教塔、二众塔、三好塔、四给塔、五和塔、六度塔、七诫塔和八道塔。我们特意参观了五和塔,堂内铺了红地毯,原来刚刚举办过一场婚礼。五和即“自心和悦、家庭和顺、人我和敬、社会和谐、世界和平”,举行婚礼的五和塔蕴含着人间最美好的祝愿!
佛陀纪念馆完全颠覆我们传统的观念:人们心事重重地跪拜祈求,青灯古佛,木鱼经声……佛陀纪念馆从硬体设计到内容设置远远超出想像,这里不仅有邮局、银行,还有星巴克咖啡、素食统一超市……来到这里,你是放松的、欢喜的、自在的、休闲的。在轻安自在中就学会了三好、四给、五和,寓教于乐,弘法于喜。我们参访的佛光山任何一个道场,都是空间开阔,所供佛像少而精,用壁画、铜版来呈现原有的殿堂供奉布局,将大量的空间留给了前来随喜参访的人,一扫过去寺院殿堂的印象,我想这就是人间佛教的空间表达。
佛光山
从滴水坊到一笔字,佛光山在现代社会中引入通俗易懂、老少咸宜的方式,采用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风格,全方位、多平台来推动人间佛教建设。这两年更举办世界神明联谊会,推动文明交流,宗教对话。各种宗教因慈悲无国界,音乐无国界,携手联谊,缔造出空前的宗教盛会。此外,佛光山许多弘法理念进行了更为人性化的改进,适应现代人群心理,安顿民众宗教诉求。比如像出家的青年僧侣对父母一定要孝养。如果父母不可以进到寺庙里面来,就在旁边盖住所,让父母可以随时来看出家的儿女,对父母不能说出家无家的话。佛光山每两年就会请僧团的父母来山聚会,亲眼看看自己孩子的成长与进步。许多法师都说到自己亲人曾经历了由阻拦到默许,再到认同与赞叹的心路历程。
星云大师还说:“真正的信仰是发扬人间佛教信仰的精神,要能牺牲、奉献,实践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菩提道。人间佛教就要发菩提心,能发菩提心才是人间佛教;所以要行佛,不要光是求佛、拜佛,行菩萨道才是真正佛陀人间佛教的精神。”佛法首先要人懂,然后才能去践行。比如佛光山提倡三好运动,即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就是将传统佛教的“三业清净”转化为更明白具体的语言,让人可以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去实行。再如提出奉献的人生就是要“四给”: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如果能践行这些,就会建立五和的人间净土,即自心和悦、家庭和顺、人我和敬、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去过佛光山的人一定有印象,那就是给人欢喜是佛光山的特色,始终面带笑容更是佛光人的特质。
星云大师反对负面的弘法理念与措施,针对明清佛教重死不重生的错误观念指出:“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人间创造成安和乐利的净土,而要寄托未来的净土?为何不落实于现实国土身心的净化,而要去追求不可知的未来呢?”他始终以示教利他的宗教情怀,推动人间佛教。“以佛光山来说,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寺庙道场,要给予信徒的信念一一我这里就是西方净土,我就能给你安养。”有情有义,皆大欢喜,这是佛光山弘法的方便之门。
一个人何以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就。星云大师说“人生三百岁”,即将愿力发挥到极致,将能量放射至广远。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与病为友,没时间老。大众第一,自己第二。为佛法也,何惜生命。行佛就是为大众,要发菩提心,是奉献,而不是索取。他说:我一向不希望“人人为我”,就算是最贫穷艰难的时刻,我都想要怎样去“我为人人”。他认为自己一生弘法的成功秘诀是:我有一点慈悲心及一颗中国心。谭嗣同在《仁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度众生外无佛法”。其实人间佛教就是回归佛陀的本怀——弘法利生、普度大众。《华严经》中概括为:“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成佛的目的就是为度众,无众生即无佛。
星云大师正率领着佛光山教团,矢志不渝地推进着这一伟业。高希均教授评价说“他的一生,改革了佛教,改善了人心,改变了世界。”
星云大师与本文作者温金玉合影
走进佛光山,感悟大师的情怀,有一句话会永远鼓舞着我们:有佛法就有办法。
文:温金玉来源:腾讯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