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盘山天成寺古佛舍利塔考察记
盘山古佛舍利塔(摄影:赵洋)
天津蓟州盘山天成寺的古佛舍利塔,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几次游览盘山,都曾观察此塔,但当时年纪尚小,手中资料不足,无法对其历史进行考证梳理,一直深以为憾。丁酉端午,再游盘山,也终于有机会考察研究了。
一、舍利塔之形制研究
古佛舍利塔位于盘山天成寺清净妙音殿西侧,塔呈八角密檐式,共十三层,是典型的辽代佛塔特征。塔砖缝隙之中,植物种子随风飘落生根,已长出小树。
塔基须弥座的雕刻(摄影:赵洋)
此塔塔基由花岗岩须弥座和三层砖雕仰莲组成,须弥座上有浮雕宝瓶、瑞兽等图样,千年的风化使得图样有些漫漶不清。塔基的三层仰莲不但雕有莲花瓣,更饰以莲蕊。这一点在后期佛塔中较为少见,应该可认为保持了辽塔的特色。例如北京天宁寺塔,初期以铸铁作莲瓣,至燃灯节时,则在莲瓣中灌油燃灯,以光明供佛。但明代重修后,改成砖石莲瓣,燃灯的功能不复存在,同时新修的仰莲也无莲蕊。
天宁寺塔须弥座莲瓣(无花蕊)(摄影:赵洋)
海城金塔的莲瓣(带花蕊)(摄影:赵洋)
盘山古佛舍利塔须弥座莲花蕊(摄影:赵洋)
与此相对的则是海城金塔,根据金塔的形制和塔上契丹人雕塑等,可确认为辽代建筑。笔者观察到,海城金塔的须弥座也以仰莲承接塔身,金塔的仰莲部分也雕有莲蕊。故而笔者猜测:须弥座仰莲饰以莲蕊应为中古时期的佛塔艺术特征,天成寺舍利塔保持了这一特点。
塔身通体饰浅黄色,一层为仿木结构,除南面正门外,其余七面均为假门、假窗,并设有斗拱等。但自二层之上,则无斗拱,为单纯的密檐式塔。塔身设十三层密檐,出檐逐层递收。且塔身及出檐外沿,均微向内凹,显得秀美轻盈。
此塔塔基须弥座部分并无壶门,只有一些阴刻图案,且二层之上再无斗拱。现存部分辽塔,塔基设有壶门(门内有精致雕塑),且层层设有斗拱。二者相比,可知天成寺古佛舍利塔在经费或重视程度方面,只是中等。
二、塔中舍利来源及纳奉方式之研究
舍利塔西侧立有一碑,镌刻《天城兰若舍利宝塔记》(兰若即寺院、道场之意),至今字口较为清晰,缺字较少,基本可完整阅读。碑为明崇祯四年所立,撰写者为“毗尼释如方”,可知是明代某位律宗大德。《盘山志》记载:“释如芳,字秘如,宛平天桥人。明天启丙寅至盘山挂锡天城寺,见古寺佛舍利塔颓坏,发愿鼎新,于是刺血濡毫写经七载,汇成六部”,这块碑将为深入研究舍利塔提供决定性的材料。
根据碑记,方如大师于万历年间行至盘山礼拜宝塔,“视其《天庆重修记》云内有龙神亲奉舍利三万余珠”,这一句极为重要,至少透露了如下的关键信息:
一、塔内所藏舍利为“龙神”亲奉,或许来自于龙宫。在佛教历史上,龙宫取宝的典故并不鲜见。如鸠摩罗什所译之《龙树菩萨传》就记载:“(大龙菩萨)惜而愍之即接入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上妙法授之龙树。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练甚多,其心深入,体得实利。龙知其心而问之曰:‘看经遍未?’答言:‘汝诸函中经甚多无量,不可尽也。我所读者,已十倍阎浮提。’龙言:‘如我宫中所有经典,诸处此比,复不可知。’龙树即得诸经一箱,深入无生,三忍具足。龙还送出。”人间流传的《华严经》,相传即为龙树菩萨从龙宫取出。
二、塔内所藏舍利属于“神授舍利”,这并不多见。
考中国历代舍利来源,主要有三,其一、从天竺、西域等地传来,如北京八大处佛牙、汶上宝相寺佛牙等,即为法献、悟空等高僧自西域诸国请来。其二、感应所得,多指佛教行人修法行道时所得的一种祥瑞现象。如《梁高僧传·康僧会传》载:“……权以为夸诞。乃谓会曰。若能得舍利当为造塔。如其虚妄国有常刑。会请期七日。乃谓其属曰。法之兴废在此一举。今不至诚后将何及。乃共洁斋静室。以铜瓶加凡烧香礼请。七日期毕寂然无应。求申二七亦复如之。权曰。此实欺诳将欲加罪。会更请三七。权又特听。会谓法属曰。宣尼有言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法灵应降而吾等无感。何假王宪。当以誓死为期耳。三七日暮犹无所见。莫不震惧。既入五更。忽闻瓶中枪然有声。会自往视果获舍利。明旦呈权。举朝集观。五色光炎照耀瓶上。权自手执瓶泻于铜盘。舍利所冲盘即破碎。”古佛舍利塔修缮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感应舍利,这一点将于下文详述。其三、以珠宝、玉石、砂石等作为替代者。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法门寺四枚佛指舍利中的影骨舍利,即以玉石仿制。仿制舍利的举动在宋代之后最为多见。
而“神授舍利”则独立于以上三种舍利来源方式之外,独成一种。历史上的“道宣佛牙”也属“神授舍利”。据《宋高僧传·道宣传》记载:“贞观中曾隐沁部云室山,人睹天童给侍左右,于西明寺夜行道,足跌前阶,有物扶持,履空无害。熟顾视之,乃少年也。宣遽问:‘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之久矣。’宣曰:‘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作佛事者?愿为致之。’太子曰;‘某有佛牙,宝掌虽久,头目犹舍,敢不奉献?’俄授于宣,宣保录供养焉。”
道宣律师夜里经行时,不慎跌倒,哪吒搀扶,并密授佛牙舍利,是为“道宣佛牙”。“道宣佛牙”在北宋时期是官方承认的“神圣佛牙”,一直为朝廷所供奉。直至宋徽宗崇信道教,将佛牙漂流入海,自此不知所踪。
三、碑文中“三万余珠”的描述证明舍利形态呈珠粒状,同时《碑记》的后面还提及:“粒粒精明浑似玉,一一坚润确如冰”,可知舍利呈珠粒之状,从“精明”、“似玉”、“如冰”等形容来看,舍利也许呈透明或半透明形态。
四、碑文中记载佛舍利的数目是“三万余珠”,但明代的维修只发现了两千余颗舍利,于记载的数目不合。如方大师在《碑记》中说:“启瓶开函,真形历历,沐目其数,数只二千。”
五、碑文中“《天庆重修记》”的字眼证明古佛舍利塔并非辽代天庆年间始建,但目前此塔主体为辽代风格,不排除一种情况,即前代所建,至辽代完全塌坏,辽代重修并定型直至今日。
其他
明代的维修中,也出现了感应舍利现象。
如方大师“惜乎颓落,慨与修缮”,具体行为上,他“刺血模经,前后七载,总成六部,所谓华严心地金光报恩法华涅槃”,又谦虚道:“山主贤而木料丰,檀信归而道粮足……”。
由此可知,明代的维修缘于如方大师的宗教情怀,见古塔损坏,而发愿重修,无功利心。募款方式是通过刺血写经七年,完成《华严经》、《佛说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金光明经》、《大方广佛报恩经》、《法华经》、《大般涅槃经》等六部,从而感动善男信女,自愿捐赠财物修缮宝塔。这六部佛经均是大部头的经典,刺血写经对气血与健康的消耗不可小视,若无舍我之勇、虔诚之心,是不可能完成的。
当这伟大的工程动工之时,“白练弥天,玉桥达东西之际;祥光烛地,舍利降极顶之阶”,天空出现白色虹光,贯穿东西,同时感应舍利也纷纷出现,这是菩萨对大师和善男信女的回应。故而明代的修塔,除原有神授舍利外,新生的感应舍利也可能被安奉塔中。
不过根据笔者的观察,无论是舍利或是其他供养物,都不太可能藏于塔中了。此塔塔刹折断,塔身也出现裂隙,树根深入其中,这些自然损毁都可能造成舍利等物的流失散佚。此外,上世纪八十年代重修宝塔,重安塔刹,粉饰宝塔。塔基须弥座的明显修补痕迹应该与此有关,在文物保护行动中,塔中幸存的舍利等物也极有可能已被挖掘并妥善保存于其他地方。同时,景区的介绍词说此塔“曾有舍利三万余颗”也印证了笔者的猜想。
作为新时代的佛教信仰者,更应兼顾健康与信仰。尽管如此,如方大师的大愿大行的精神依然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笔者自忖,人应当有所敬仰。本文尽力考据了宝塔曾经的辉煌,并复述了如方大师的宏愿与圣行。能够有幸记录这一切,也是本文的一点意义吧!
文:赵洋下一篇:心田中的野草与菩提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