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思修不能少了思和修

2017-05-10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闻思修,不能少了思和修

缘起于近期觉平师兄践行超脱式带班,作为前期的班自然被当做“试验品”。连续两次没有辅导员的引导思维,大家摸不着方向,陷入漫谈状态,对法义的讨论也没有重点。缺少深度思维的碰撞,一时间陷入迷茫状态……

当同修们意识到这是既成事实的时候,我们开始琢磨如何在没有辅导员引导的情况下,让三十分钟讨论更加有效,更能进行思维的碰撞,让师兄们相互增上有所受益。本周,在再次得知没有辅导员带班的情况下,主持人就“扮演”了引发大家深入思维与讨论的角色。从如何设置问题,如何利用问题层层深入地引导大家思维,如何超越自身思维的局限等,一系列不同角度的思考题,让大家的讨论紧紧围绕本期法义的重点,使三十分钟讨论变得有效。通过善巧的问题设置,引导师兄们深入思维,这次班级共修大家讨论得很热烈,也很受益,一改前两次浮夸与漫谈的状态。

这次班级共修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为什么同修们基本都是辅导员,但在没有辅导员引导的情况下,还是不能有效地讨论与思维呢?从自身的体会出发,发现原来作为“学员”和作为“辅导员”的定位不同之后,对法义的思维角度自然也会存在差异。作为“学员”,自修时往往只是停留在“闻”的层面,通过纯粹地闻、反复地闻,分享自己感触比较深的点进行思维,再联系实际进行分享。貌似循规蹈矩,按照套路出牌,实则缺乏了“思”与“修”。那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思”与“修”呢?

想想自己作为辅导员带班的过程中,会比较“用心”地闻思修,通过反复地闻,把法义的整个脉络进行梳理,清楚本期法义讲了什么,导师要传递给我们的是什么,心行的站点在哪里,如何才能调整心行,要抵达的站点在哪里。会不断地听闻,之后再从各个角度去思维如何抵达这个站点,心行调整上可能存在的“坎”,又该如何去解决,自己过往修学中的体会如何。这样的闻思修,让自己对法义的理解更加深入,法义更容易在心行扎根,并在生活中实践。

这样的思维,让我感觉到自身“定位”的重要性。只有“于己作病者想”,才能想法设法地寻医问药,寻求如何从迷惑烦恼的病痛中解脱。否则只能是不痛不痒地学,蜻蜓点水地学,学佛变成生活中的点缀,和别人炫耀的资本,增加的只是自身的优越感。

导师也说,见道容易修道难!虽然认识到这点,但落实起来可能会困难重重,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随之而来,有的是凡夫心在作怪,有的确实是时间安排不开。遇到这种情况,要做一个认识自我的观察,到底属于哪一种“病”,再寻求对治方法。如果是凡夫心作怪,绝不能让凡夫心继续为非作歹,徒增烦恼;如果是时间安排不开,就要重新审视一天的安排是否合理,是真的没时间吗?还是貌似很难,其实很多时间是浪费在打妄想上?

学佛,真是一人与万人敌,要和自己无始以来养成的各种串习作斗争,真是不轻松。这就要思考学佛对自己到底值不值。一定要想明白,彻底地想明白,变成自身定解。就像虽然身处黑暗,但明天的太阳一定会照常升起,这样就可以撸起袖子使劲干,老实、认真地学习佛法。通过不断践行,佛法又会有新的认识和体悟,这也是认识自心的一个过程。照着这样的修行方法,就能在生命系统中形成一种正向循环。这里也提示一下,使劲干不是蛮干,要“量力而行”“举重若轻”。每个人心行积累不同,所承载的也不同,所以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个中滋味,自己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佛法是心法,核心是通过闻思修不断调整自己的心行,让这颗狂乱的心得以安歇,让佛法智慧浸染内心。当法真正在自心产生作用的时候,心会变得很柔软,慈悲与智慧会像涓涓细流一样,源源不断地从内心中自然流淌出来,滋润着自己,也滋润着身边的有缘人。

下一篇:温金玉:省庵大师的持戒念佛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