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带给我修学上的思考
一部电影带给我修学上的思考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这几天,《我不是潘金莲》总是出现在视频网站的显著位置,前段时间单位统一组织看过这部电影,本来是没有必要再看了。经过一年多的三级修学的训练,“轮番修”已成为习惯,这几天闲来无事,作为消遣又看了一遍,竟然产生了写影评的冲动,这可是我的第一次影评哦。
电影讲的是一位农村妇女为讨个说法而坚持十几年上访的故事。李雪莲和丈夫假离婚,却弄假成真,丈夫秦玉河分到房子后娶了别的女人。李雪莲托了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法官王公道,判决结果却是离婚有效。前夫秦玉河的一句话“你不是李雪莲,我看你是潘金莲”,更将矛盾升级。
为了讨个说法,李雪莲从县法院到县政府,到市政府,最后到北京上访,一批官员因群众诉求处置不当被免职,但假离婚和“我不是潘金莲”的事却一直没有说清楚。每年春天人代会期间,李雪莲就会去北京上访,成为各级官员的心病。围绕阻止李雪莲上访,法官、县长、市长、赵大头各种角色你方唱罢我登场,最后反而以秦玉河的意外死亡而收场。
我看后有三点体会:
一是,为官要有缘起的智慧。做好群众工作,首先要了解群众的真实诉求,从缘起法看就是要知道“果从因生”,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找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围绕李雪莲的上访,各级官员首先考虑的是息事宁人,得过且过,其目的还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官帽子。须知自己的“帽子”也是缘起的,没有为老百姓做实事的发心,做再大的官又有什么价值呢?如果明白上访者的真正原因,以清净心、平等心耐心地帮助李雪莲解开思想的疙瘩,又何须三番五次登门拜访,甚至动用警力“围追堵截”?
最近的这一次,李雪莲说“听了牛的话,不打算上访了”,我相信是真实的想法。可是官员们为了“万无一失”,硬是要逼着她签保证书,从无事发展成有事,从小事发展成大事。“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官员们如果对缘起法有着深刻的体认,认识缘起,尊重缘起,顺应缘起,依法履职,又何须为一个上访者的一举一动而寝食不安呢?
二是,小民要有放下的勇气。李雪莲的上访原因,乍听起来觉得有些荒诞,结尾才知道更多是因为一个未出生的胎儿,又让人多了几分同情。但是不管如何,十几年上访使生活变得乱糟糟的,直到最后结束上访开了一家小餐馆,才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当听起别人讲自己的故事,她也笑笑,仿佛是在讲别人。把自己当成别人,走出由“自我”构筑的堡垒,她才觉得身心轻松,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佛法教我们避免第二次毒箭的伤害,一个活在“过去”不能自拔的人很难感受到“当下”的美好。生活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正确地对待逆境,需要我们有足够大的格局,需要我们破除对自我的执著。认识到“我”也是缘起的,是虚妄的假象,就没有了执著的对象。
但是在生活中,更需要放下的勇气。“过去”已经过去,不管是光辉还是耻辱,不管是幸运还是冤屈,它们只是我们生命中一个片段的见证,不能成为前进路上的负担。只有真正放下包袱,才能轻松前行。
三是,幸福生活从止恶行善开始。秦玉河背信弃义,最终车祸横死,贾聪明机关算尽却自取其辱。电影中两次出现佛菩萨的场景,暗合了对因缘果报规律的尊重。
修学佛法使我认识到业力的真实不虚,现在的一切境况都是过去行为的结果。如果希望下半生能够顺缘具足,就要从身语意上下功夫,对自己的起心动念和行为时刻保持观照,对不善的业要及时忏除,对善业要守护不舍,使其增长广大。
工作和家庭都是修行的道场,要感恩同事和家人,他们让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一个对家庭有责任的人。生活不像电影,业力的规律未必就当下显现,像《地藏经》上所说,众生性识不定,为善为恶,逐境而生,即使会生起善心,也很容易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退失。真的很感恩书院,感恩济群导师施设的修学环境:三级修学模式帮助我不断获得并安住于佛法正见;服务大众模式帮助我不断检验自己的心行成长,有机会在肥沃的资粮田里播撒。
寒假马上就要结束了,新的一年,一定要安住修学,每天做好定课,每周做好自修和共修。同时发起菩提心、强化菩提心、实践菩提心,积极参加义工行。相信在导师愿力的指引下,在三宝慈光的加持下,能够福慧增长,菩提花开!
文:观竹下一篇:生命中的明灯照破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