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智慧是都市佛教不被世俗所转的关键

2016-10-28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身处闹市的佛教道场需要中道智慧应对来自世俗的纷扰

“都市佛教”古已有之,释迦牟尼成道在山林,弘化在城镇。在政教关系和谐的年代,山林佛教与都市佛教形成良性对流,典型如佛陀时代的灵鹫山与王舍城、中国盛唐时代的终南山与长安。禅宗走入山林,是应对统治者灭佛的自我保存举措,并非佛教发展通例。可见,佛陀把佛教托付给国王大臣和长者居士,具有深刻的历史智慧。政商这两股力量运用得好,是佛教发展的强有力助缘,否则只是加速佛教的腐败和衰落而已。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都市佛教”,兴起于辛亥革命之后的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打破了古代宗法性村社自治的社会结构,培育起现代市民社会结构。强势的西方文化介入,使佛教面对基督教、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和现代科学,在思想、组织和活动方式等方面产生变革。百年来,上海是“都市佛教”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华佛教总会、世界居士林、上海佛学书局、佛学电台、上海佛教青年会乃至“佛化婚礼”等传播方式。上海的地理位置,交集着印度、中国、日本、欧美四波佛学。

宗教必须建立在社会之中,而破碎的社会有赖健康的宗教加以整合。僧侣与乡绅集团作为价值规范和民众教化的主导力量,维系着传统社会的稳定发展。当今“都市佛教”的发展,如何在宗教、学术与政治的三极关系中,真正成为社会的良心系统。关键是如何在神圣化与世俗化之间取得平衡。“都市佛教”要有神圣的山林气,而不要有庸俗的市井气。需要的是中道智慧,转世俗而不被世俗所转。

文:王雷泉

下一篇:在这个虚伪的世界,如何以真诚待人?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