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什么是话头?怎样参话头?

2016-10-07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参禅

什么是话头?

公案中大多是有一个字或一句话供学人参究之用,称为“话头”。如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答:“无。”此“无”字即是话头。

参禅时,在公案的话头下工夫,称为参话头。参话头是禅宗最具代表性的法门,自北宋末年的大慧宗皋禅师大力提倡以来,几乎成为禅宗的代名词。千年来,在话头下参悟的祖师不计其数;而由于祖师的亲身实践,也使参话头这一法,淬砺得更加善巧与精致。

自北宋的大慧宗杲禅师开始提倡“看话禅”。话头是禅宗学人参禅时所参悟的对象,是用以发起疑情的工具,也可以说是开悟明心的钥匙,是敲门砖,是以一念代万念,去除妄念,与道相应的办法。

参禅

话头的两大特点

一、话头是无意味语:

所谓无意味语,就是无理路,不可思议,没有答案。

古人云:语中有语,名为死句。语中无语,名为活句。

什么是语中有语呢?人问何为佛性?答:真如也!此即是语中有语,有答案的话就是语中有语,就是死句。为什么是死句呢?因为有了答案,疑情就发不起来了,故称死句。

什么是语中无语呢?如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答:东壁打西壁!此是语中无语,没有答案,是活句,因为你答东壁打西壁人就会疑问,祖师西来意怎么会是东壁打西壁呢?这样能引发人去猜想!你一去猜想这个问题,疑情就会显现,疑情显现就是与道相应,所以叫活句。所以参禅要参活句,不参死句。

二、话头都是疑问句子。

因为参话头的目的是发起疑情,所以每个话头都是一个疑问句子,就是要学人把思维和注意力放在疑问上。如:念佛是谁?狗子有无佛性?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你本来面目?等等都是疑问句。

参话头乃是明心见性的方便法门

参禅的目的,究何所在?简单地说,在明心见性。

心性者,众生本源,了生脱死,超出三界,不受后有,度已度人,普利群生。明心见性,必须真参实证,非徒能诵经、说法便可为之。

昔日香岩和尚在百丈禅师处,聪明灵利,问一答十,被沩山问:“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他茫然莫对。归房将平日看过文字,从头要寻一句酬答,竟不能得,乃自叹道:“画饼不可充饥”。可见,禅是心灵的智能,无相无状,既无固定言说,也无具体实物可依,它是本心纯朴的自然呈现,唯有亲证、亲悟、始知究竟。

禅宗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下承担的无上法门,不落阶级,直指人心,顿悟成佛,是为“无上禅”。

打“禅七”的修行法门,只是依据众生的根器而设的方便。虚云老和尚说,只因你我根机陋劣,妄想太多,诸大祖师乃教参一话头,这是不得已而用的方便法门。

唐、宋以前的禅师们,教导弟子参禅时,并没有固定的方法;宋代以后的禅师,教导弟子开始采用公案和话头,如近看话头时,大都是看“念佛是谁?”和“拖死尸的是谁?”乃至看“睡觉的是谁?”来观照自心清净觉体。虚云老和尚所提倡的修行法门,就是以参究“念佛者是谁?”这一话头为主。

怎样参话头?

如果把这句“念佛是谁”的话头放在嘴里不断地念来念去,就成了念话头,不是参话头。

参者,参看义,故凡禅堂贴有“照顾话头”四字。照者反照,顾者顾盼,即是反照自性。以我们一向向外弛求的心回转来反照,才是叫看话头。

“念佛是谁”就是一句话,这句话在未说的时候叫话头,既说就成了话尾了,我们参话头就是要参这“谁”字,未起时究竟是怎样的?譬如我在这里念佛,忽有一人曰:某甲,念佛是“谁”啊?我答曰:念佛是我呀!再问:念佛的是你,你是口念?还是心念?若是口念,你在睡着时何以不念?若是心念,你死了为何不念?我们就是对这一问有疑,要在这疑的地方去追究它,看这话头到底由哪里而来?是甚么样子?微微细细地去反照,去审察,这也就是反闻自性。

当疑情大到一定程度,当机缘成熟,瓜熟蒂落,则如桶底一下子脱落,即得开悟,即能证得妙有空性和如如不动之性。

在行香时,头靠衣领,脚步紧跟前面的人走,心里平平静静,不要东顾西盼,一心照顾话头。在坐香时,胸部不要太挺,气不要上提,也不要向下押,随其自然,但把六根门头收摄起来,万念放下,单单的的照顾话头,不要忘了话头,不要粗,粗了则浮起不能落堂,沉了则落昏沉,就堕空亡,都得不到受用。如果话头照顾得好,工夫自然容易纯熟,习气自然歇下。

初用功的人,这句话头是不容易照顾得好的,但是也不要害怕,更不要想开悟或求智慧等念头,须知打七就是为的开悟智慧,如果你再另以一个心去求这些,就是头上安头了。我们现在知道了,便只单提一句话头,可以直截了当。如果我们初用功时话头提不起来,你千万不要着急!只要万念情空,绵绵密密的照顾着,妄想来了由他来,起观照,不去理会它,妄想自然会息。

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妄想来了我总以觉照力钉着这句话头,话头若失了我马上就提起来。初次坐香好似打妄想,待时光久了,话头会得力起来,这时候你一枝香可以将话头一提起来便不会走失。

意识心与真如心

参话头用的是如如不动的真如心。

禅宗的公案,有些是直指,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有些是借喻,就是借一个比喻来说明问题。但不管哪一种,都离不开我们当下这个心。所以禅宗又名“心宗”。

马祖的很多开示,如“即心即佛”,就是属于直指。“即心即佛”这个公案,直指你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不二。临济祖师的“无位真人”,将真心与妄想区别开来了,也是属于直指。

赵州和尚的很多公案,属于借喻。所谓借喻,就是指东话西,不直接地跟你说破,实际上,就是要当下截断你的思路,让你前思后想不得、左顾右盼不得,从而当下转回头转脑。所谓妙悟要穷心路绝。通过这个借喻,使你的心走入死胡同,不能再往下思考了,好比前面就是一座铜墙铁壁。

比如说: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赵州说:“庭前柏树子!”庭前柏树子就是一道铜墙铁壁。你怎么去理解?祖师西来意与庭前柏树子有什么联系?这是给你设立一个铜墙铁壁,堵绝你的意识,使你没有办法思考。因为思考得来的东西,都是比量,或者是非量,而不是现量。见性这个东西,一定是现量见到,而不是比量。比量就是思维,属于心意识的问题,生灭法。

像“狗子有无佛性”的这个问题,也是个借喻。它无非是要帮助你放弃意识思维,当下现量直观自己不生不灭的本性。狗子还有没有佛性?赵州不直接说即心即佛,他只是给学人一个铜墙铁壁,斩断他的思路,所以回答说:“无!”真是斩钉截铁,让你没有思考的余地。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没有佛性?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去起疑情,把自己的整个生命与这个疑情融为一体,在每一个当下去切实地参究。这个参究不是让你去思维分别,而是要把它当作一个真正的问题看着它,它属于一种现量直观。

禅宗里有一千七百则公案,所谓“一千七百则葛藤”,它基本上是在唐宋时形成的。象“祖师西来意”、“狗子有无佛性”、“如何是学人的本来面目”,等等,都是经常被人参究的著名公案。

参公案是一种功夫,而不是知解。比如,在参无字公案的时候,不是让你用分别意识去找出它的原因,也不是让你去念这个无字,而是让你对这个问题起疑情,提起疑情之后,死死地盯着它看。盯住它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不起妄心,不起分别心,避免禅病,使自己的心心念念不离这个。参公案是直接从自性入手的,是一种离心意识参,这当中有定、有慧,有止、有观。

什么叫离意识心参?首先要把意识心的含义弄清楚。“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同是一心,而有三名,作用不同,故名心意识。集起就是生灭,因为我们这个心是生灭不停的。

参话头就是不要在生灭心上用工夫,不要在思量心上下工夫,不要在分别心上用工夫,在没有任何出路的情况下去参,这就叫离意识心参。离了意识心,就能做到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是铜墙铁壁。

有人问,疑情是不是念头。这要看你起不起分别,若是在疑情上分别,那就是念头;若不起分别,就不是念头。

什么叫念头?念头就是你的心在不停地活动。疑情,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它是要离心意识参,它不是一个念头,而是一念不生,或者说它要达到一念不生。念头则是生灭不停,有来有往的。

参话头应如何用功?

就是要在三心不可得处用功。三心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心是生灭不停的,参话头就是要在这个生灭不停的状态下用功夫,从中体会那个不生不灭的。为了做到这一点,你必须把功夫永远地用在当下,永远地安住当下,观照当下,不思量过去,不思量未来,不思量别处。人心好比一潭清水,没有风浪的时候,就非常清澈平静,有风的时候,就波浪起伏,浑浊不清。没有浪的时候,你心的活动就停止了。心的活动停止,并不等于是死了,而是灵明自在、了了常知的。

用功的时候,各位不要过多地去动心思维。过多地去思考这个、那个,这些都是妄念,都是心意识的作用。

老和尚屡屡告诉我们:要在心念未起处用工夫(所谓一念无生),要在话头上用工夫,不要在话尾上用工夫。虽然这个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真正地把握了这种用功方法,其效果是非常好的。

我们要在念头未起的时候,盯住这个无字,把这个无字看成是一个铜墙铁壁,没有任何空子可钻,这样你那个心才肯死下来。古人讲“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参话头用的不是分别、执著的意识心,并非要你穷根究底,寻找谜底。凡是通过意识思维而得的,皆非参禅所要寻找的谜底。而是要用不二的真如心去参,通过这样的方法,离相修行,破妄达空,入佛境界

文:黄明尧

下一篇:佛菩萨保佑三种类型的人 千万记住!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