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多的欲望使我们离快乐越来越远
内心中欲望的魔鬼使我们离快乐越来越远
世间的人或者为物所累,追求物质,追求事业的广大;或者为情所困,忙忙碌碌,但是却不知道我们活着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什么。我们往往以为,拥有自己想要的就会快乐。但是没有想到,正是这些过多的欲望,使我们离快乐越来越远了。生产力巨大的发展,更加催生了人类更巨大的贪婪,人类的欲望更加地膨胀起来,好像打开了所罗门王的瓶子一样,内心之中欲望的魔鬼跑出来了,其实我们离快乐是越来越远了。
有些人以结婚成家为幸福,而不知道这正是束缚的开始;我们以生儿育女为幸福,而不知道这正是牵挂的开始;我们以事业成就为幸福,而不知道这正是争斗的开始。所以,佛说:凡夫众生都是遍计所执性,遇到什么就执着什么,因此在烦恼苦海之中不能出离。前面他认为,我得到这个目标,我就会快乐起来,但是等待他的是更大的烦恼。
第一项智慧法则: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那么,禅的智慧就开示我们: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这是指导我们物质生活的第一个智慧的原则。为我所用,非我所有。清风明月都能够为我所用,大地山河都能够为我所用,为什么要执着它呢?非我所有。不要执着,要随缘利物,能够为我所用,所以资源无限。非我所有,所以没有执着心,那么就能够从自私的占有到无私的奉献,就能够少欲知足。
我们看历代的禅师,他们是何等地潇洒自在。唐朝时候有位龙牙禅师,他就有一个偈子描述他的生活:
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复无涯,
时人若问居何处?青山绿水是我家。
这是非常潇洒自在的,不像一般世俗的凡夫,蜗牛角上去争夺蝇头微利,整个世界青山绿水都是我的家。
第二项智慧法则:我们要从心外的空间到心内的空间。要从前进的空间到回头的空间,从有相的空间到无住的空间。
安徽的桐城市,有一个地方叫做六尺巷,与佛教的一位居士相关的。清朝时候有一位大学士叫张英,他是桐城人,在京师里面做宰相。有一年他老家的邻居重建房子,就占了他家一点地盘,这个管家很生气了,说:“我家老爷在京师做官,你还敢占我们的地方。”马上写封信告诉张英,张英回了一封信说:“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要去跟人家争夺地盘,邻里之间嘛,让他三尺又何妨。
这个管家看到以后,马上就醒悟过来,心量啊!我们不要去争夺外在的空间,而是要拓宽我们内心的空间。你看看,万里长城现在还在,但是当年建造长城的秦始皇到哪里去了?所以,你这么千里地写一封家书过来,只是为了邻居占了我们一点地方,那你何必呢?值得吗?这个管家看了以后很惭愧,马上就不跟他争了,就让他了。那么,邻居也知道了,看到张家愿意把地方让出来,让他三尺,他也把自己这个围墙退后三尺,刚好就有六尺了,形成一个巷子,就叫做六尺巷。
所以我们要能够拓宽心内的空间,不要片面地争夺外在的空间,要从前进的空间到回头的空间。
禅门下有一个偈子说: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用插秧来作比方,其实这也就是告诉我们,要从只顾往前进的这个空间回头来看一看,就能够深深体会到荣华富贵的虚幻不实,而从吃喝玩乐的声色犬马之中回过头来,从追逐欲望满足的贪欲之中回过头来。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说:我们随逐欲望,希望得到满足。但是,随逐欲望只会导致不满足,使我们一直遭受六道轮回之苦。所以不随逐欲望,就是修行;随逐欲望呢,哪怕你天天诵经、念佛,那也只是世俗法。
所以,宋朝时候有一位慈受怀深禅师就有一个偈子说:
万事无如退步休,本来无证亦无修。
明窗高挂菩提月,净莲深栽浊世中。
要能够由前进的空间到回头的空间,要从有相的空间到无住的空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果我们执着于相,执着于这些虚幻不实的、缘生缘灭的相,就会让我们一直轮回不息,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实也就是说,应当无所执着于世间生灭的假相而生清净心,这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能够放下,回归当下本自具足的智慧,这就是佛陀、圣者的解脱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