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不仅仅是为了分享
导师说,“分享,是我们书院的一大特色。”的的确确,从踏入三级修学同喜班的第一课开始,不论喜欢还是不喜欢,擅长还是不擅长,每一位学员都必须经历“每周五分钟”的班级共修分享,从中历练成长。
多数新学员初体验分享,往往或紧张、或腼腆、或头脑空白、或天马行空;当进入修学一段时间之后,又时而会出现麻木松懈、疏于准备、临场发挥、泛泛而陈的现象。
在三级修学模式中,“五分钟”分享作为班级共修的重头戏,对于我们的修学效果起着极其重要的增上作用,是修行路上不可或缺的利器。因此,如何有效进行班级共修分享,不仅是辅导员师兄们心心念念关注的重心,更是我们每一位学员自身修学的需要。
如何提升班级共修分享的质量,并让这“五分钟分享”真正发挥出自利利他的增上效用呢?班级共修的前行准备非常关键。对此我有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正确发心,因上努力。我们在修学过程中,往往会过于注重自己在班级分享中的表现,因而会出现一些误区,影响修行效果。比如,在自修时带着寻找分享亮点的心理去选择性地学习,导致对法义的完整把握产生障碍,不知不觉成为覆器、垢器和漏器;又如,由于给自己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反而在修学过程中不能体会法喜,产生逃避或厌学的心理。
事实上,这些都是“我执”所带来的修学障碍和烦恼,修学真正的重心并不在于这短短“五分钟”的分享表相,而是在于我们整个过程中心行上实实在在的成长,在于是否在树立正见、弱化我执、强化利他心。唯有以正确的发心,因上努力,才能导向正确的果地。
其次,落实自修,善用工具。自修是有效共修的前提和保障,这里的关键又在于是否认真落实八步骤,而不仅仅只是熟悉了解法义的内容,这就要在自修的过程中,培养如理思惟的习惯与能力。
要做好自修并不简单,因为我们很容易随顺自己的凡夫串习和惰性,比如泛泛满足三遍的要求、对法义浅尝辄止、八步骤运用不到实处等等。这样的自修质量,不仅自己难以于法受益,更难以产生出有质量的共修分享去利益他人。
事实上,在自修过程中,通过列提纲或思维导图,以及善用辅助材料,这些非常有效的工具帮助自己对治凡夫习气,熟悉并学会运用八步骤如理思惟。
在最近三个月的辅助员上岗经历中,我对“个人自修是基础”有了深切的体会,不论是新学员还是自己的班级共修分享,都深深得益于真诚、认真、老实的自修质量。
第三,提前准备,分享提升。班级共修之前,总有人心里不断琢磨:“这次共修该分享什么呢?”
对于分享内容的把握,我个人的体会是,先不急于抓取某个分享亮点,或者追求面面俱到。准备分享内容前,可先回顾当期法义脉络,明确当期需要建立的正见/心行目标,需要联系现实解决什么问题,同时加以自我检验,找出与法义的认同点或差异点,再以此为基础进行深挖。
以我最近体会比较深刻的一次同喜班示范分享为例,当期的主题是《佛教的环保观》,在对法义进行反复闻思及思路梳理后,我结合现实进行延展思考:环保作为一种社会责任,与学佛修行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导师要在佛教的人生观、世界观、财富观之后单独设置这个主题专门阐述?法义里所诠释的依报、正报以及二者的关系在现实中如何运用?
通过重新思维审视对自我(正报)的认识、对自然(依报)的认识,体会到环境这个现实而又沉重的社会难题,其实就是由于自我贪欲所导致的唯心所现,正是依正不二的因缘显现。由此我意识到以佛法正见所倡导的环保,不仅仅是社会责任,其本身就是积极入世的大乘修行;同时,通过这样的思维,我挖掘出了自身隐蔽的小乘心理,激发出自己发心要通过修习智慧和慈悲,从根本上以改变正报来改变依报的正向心行。
分享,不仅仅是为了分享,更是为了修行。把握好发心,掌握好方法,就能让共修分享真正成为我们在三级修学中的利器,让我们在精进与法喜中欢喜成长。
文:定沐下一篇:学会用心闻思修